稅法立法原則包括
Ⅰ 國家制定稅法的基本原則
所謂稅法的基本原則,是指一國調整稅收關系的基本規律的抽象和概括,是貫穿稅法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全過程的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法律准則。稅法的基本原則反應稅收活動的根本屬性,是稅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礎。稅法原則包括稅法基本原則和稅法適用原則。
折疊編輯本段稅收法定
Ⅱ 稅法的適用原則有哪些
1、法律優位原則;稅收法律的效力高於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稅收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稅收行政規章效力;
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新法實施後,對新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得適用新法,而只能沿用舊法 ;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
4、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訂有一般和特別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打破了稅法效力等級的限制);
5、實體從舊,程序從新 ; 實體法不具備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溯及力 ;
6、程序優於實體原則 ; 在稅收爭訟發生時,程序法優於實體法,以保證國家課稅權的實現。
(2)稅法立法原則包括擴展閱讀
稅法適用原則的作用
在於使法律規定具體化的過程中,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判定稅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解決法律沖突與糾紛,保障法的順利實現,以達到稅法認可的各項稅收政策目標,維護稅收征納雙方的合法權益。
稅法適用原則並不違背稅法基本原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稅法基本原則,是稅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化。但是與其相比,稅法適用原則含有更多的法律技術性准則,更為具體化。
稅法應當依據哪些適用原則,多數國家的稅法中並沒有集中明確規定,而是散布在有關法律條款中。少數國家的稅法中規定的稅法適用原則更強調其實用性,與學理上的稅法適用原則相差較遠。
Ⅲ 稅法適用原則包括哪些
稅法適用原則包括法律優位原則、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新法優於舊法原則、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實體從舊程序從新原則和程序優於實體原則。
1.法律優位原則
,也稱行政立法不得抵觸法律原則,指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立法的效力,立法機關之外的國家機關制定的一切規范,都必須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保持一致,不得抵觸。
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新稅法實施後,新稅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適用新法,而只沿用舊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也稱後法優於先法原則,指當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
4.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定有一般和特別的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打破了稅法效力等級的限制,即居於特別法地位級別的較低級別的稅法,其效力可以高於作為普通法的級別較高的稅法。
5.實體從舊,程序從新原則
,實體法不具備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的溯及力。
6.程序優於實體原則,
在稅收爭訟發生時,程序法優於實體法,以保證國家課稅權的實現。
Ⅳ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立法原則是什麼啊
《企業所得稅法》的幾個特點 :
(一)引入了「居民、非居民企業」的概念。
(二)25%的稅率在國際上屬於適中偏低。
(三)優惠重點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
(四)5年過渡期安排有利於維護企業利益。
(五)稅率調整對港澳台企業影響較小。
立法原則:(一)統一稅法,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
(二)理順和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三)兼顧我國實際,向國際稅收慣例靠攏
(四)簡化稅制,提高征管效率
新企業所得稅改革遵循了以下原則:
1.貫徹公平稅負原則,解決目前內資、外資企業稅收待遇不同,稅負差異較大的問題.
2.落實科學發展觀原則,統籌經濟社會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發揮調控作用原則,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優化國民經濟結構.
4.參照國際慣例原則,借鑒世界各國稅制改革最新經驗,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度,盡可能體現稅法的科學性、完備性和前瞻性.
5.理順分配關系原則,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納稅人負擔水平,有效地組織財政收入.
6.有利於徵收管理原則,規范征管行為,方便納稅人,降低稅收征納成本.
Ⅳ 稅收立法的原則有哪些
稅收立法的原則如下:
1.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2.公平原則
3.民主決策的原則
4.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5.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Ⅵ 稅法原則包括什麼
稅法原則包括稅法基本原則和稅法適用原則,實質國際是指國家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制定的指導稅法活動的准則。
一、稅法基本原則分類
1.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又稱為稅收法定主義,是指稅法主體的權利義務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確。
2.稅收公平原則
一般認為稅收公平原則包括稅收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即稅收負擔必須根據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分配,負擔能力相等,負稅相同;負擔能力不等,負稅不同。
3.稅收效率原則
稅收效率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經濟效率,二是指行政效率。前者要求有利於資源有效分配和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後者要求提高稅收行政效率,節約稅收征管成本。
4.實質課稅原則
是指應根據客觀事實確定是否符合課稅要件,並根據納稅人的真實負擔能力決定納稅人的負稅,而不能僅考慮相關外觀和形式。
二、稅法適用原則分類
1.包括法律優位原則
法律優位原則,也稱行政立法不得抵觸法律原則,指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立法的效力,立法機關之外的國家機關制定的一切規范,都必須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保持一致,不得抵觸。
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新稅法實施後,新稅法實施之前人們的行為不適用新法,而只沿用舊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也稱後法優於先法原則,指當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於舊法。
4.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對同一事項兩部法律分別定有一般和特別的規定時,特別規定的效力高於一般規定的效力。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打破了稅法效力等級的限制,即居於特別法地位級別的較低級別的稅法,其效力可以高於作為普通法的級別較高的稅法。
5.實體從舊,程序從新原則
實體法不具備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條件下具備一定的溯及力。
6.程序優於實體原則
在稅收爭訟發生時,程序法優於實體法,以保證國家課稅權的實現。
Ⅶ 下列選項中,屬於我國稅法立法原則的有()。 多選
全選。AD都沒有問題 B實質上可以由法定原則延伸,法律也是民主決定的,根本是為了民主,可以跟效率原則結合 。
稅法的原則反應稅收活動的根本屬性,是稅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礎。稅法原則包括稅法基本原則和稅法適用原則。
一、稅法基本原則
所謂稅法的基本原則,是指一國調整稅收關系的基本規律的抽象和概括,是貫穿稅法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全過程的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法律准則
1.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是稅法至為重要的基本原則,或稱稅法的最高法律原則,它是民主和法治原則等現代憲法原則在稅法上的體現,對保障人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舉足輕重。正因為如此,各國憲法一般對其加以肯定,且都是從征稅主體的征稅權和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這兩方面予以規范,並尤其強調征稅權的行使必須限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確定征納雙方的權利義務必須以法律規定為依據,任何主體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規定,從而使當代通行的稅收法定主義具有了憲法原則的位階。
2.稅收公平原則
近代學者馬斯格雷夫認為,稅收公平應是,凡具有相等經濟能力的人,應負擔相等的稅收;不同經濟能力的人,則負擔不同的稅收。也就是說公平的概念包括兩種,一為水平的公平,一為垂直的公平。水平的公平是指處於同等經濟狀況的人應納同等的稅收,如當兩個人稅前有相等的福利水準時,則其稅後的福利水準亦應相同;而垂直公平的目的在於探討不同等福利水準的人應課征不同等的稅收。為此,首先必須決定課稅後每人效用相對降低的程度,而這又牽涉到人與人之間效用比較的價值判斷。
3.稅收效率原則
在一般含義上,稅收效率原則所要求的是以最小的費用獲取最大的稅收收入,並利用稅收的經濟調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或者最大限度地減輕稅收對經濟發展的妨礙。它包括稅收行政效率和稅收經濟效率兩個方面。 稅收的行政效率可以從征稅費用和納稅費用兩方面來考察。征稅費用是指稅務部門在征稅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納稅費用是納稅人依法辦理納稅事務所發生的費用。
4.實質課稅原則
實質課稅原則指應根據客觀事實確定是否符合課稅條件,並分局納稅人的真實負擔能力決定納稅人的稅負,而不能僅考慮相關外觀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