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韓旭法治研究

韓旭法治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2-26 05:10:10

⑴ 韓旭的主要學術成果

(一)獨著(4部)
1.《被追訴人取證權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刑事訴訟的觀念變革與制度創新》,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版。
3.《刑事訴訟熱點問題專題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檢察官客觀義務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二)合著(2部)
1.《中國刑事證據規則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
2.《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程序保障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被告人與律師之間的辯護沖突及其解決機制》,發表於《法學研究》2010年第6期。(法學類權威核心)
2.《新<律師法>實施後的律師刑事取證問題》,發表於《法學》2008年第8期。 (CSSCI)
3.《完善我國刑事見證制度立法的思考》,發表於《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CSSCI)
4.《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及其家屬證據知悉權研究》,發表於《現代法學》2009年第4期。 (CSSCI)
5.《精神病人強制醫療訴訟程序的構建》,發表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年第6期。 (CSSCI)
6. 《刑事訴訟中「線人」作證問題研究》,發表於《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3期。(CSSCI)
7.《檢察長列席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之檢討》,發表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CSSCI)
8. 《律師辯護意見被採納難的多視角透視——以法院裁判為視角》,發表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CSSCI)
9.《辯護律師被驅逐出庭的程序法理思考》,發表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3年第1期。(CSSCI)
10.《檢察官客觀義務:從理論預設走向制度實踐》,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3期。(CSSCI)
11.《法庭內的正義如何實現——評最高法院新刑訴法司法解釋中有關法庭紀律的規定》,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青年論壇專號。(CSSCI)
12.《論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的轉型》,發表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CSSCI)
13.《新刑事訴訟法中檢察官客觀義務研究》,發表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2年秋季卷。(CSSCI)
14.《檢察官履行客觀義務的程序保障——基於新刑事訴訟法實施的考量》,發表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CSSCI)
15.《刑事見證及其法律效力研究——訴訟證明中一個被忽視的問題》,發表於《證據科學》2010年第2期。(CSSSI)
16.《辯護律師對當事人以外被羈押人的調查取證問題》,發表於《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北大核心)
17.《辯護律師會見通信權規定的進步與不足——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之規定》,發表於《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北大核心)
18.《限制權利抑或擴張權力——對新《刑事訴訟法》「兩高」司法解釋若干規定之質疑》,發表於《法學論壇》2014年第1期。(CSSCI) 1.《律師辯護意見為何難以被採納》(獨著),人大報刊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8年第8期全文轉載。
2.《新<律師法>實施後的律師刑事取證問題》(獨著),人大報刊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並被2008年11月29日《光明日報》理論版「論點摘編」轉載。
3.《完善我國刑事見證制度立法的思考》(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4.《辯護律師會見通信權規定的進步與不足——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之規定》(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5.《辨認筆錄證據能力問題研究——以新刑事訴訟法為中心的分析》(獨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1.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後律師辯護問題實證研究》(一般項目,2012年立項,在研)。
2.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研究課題《新刑訴法中技術偵查措施的法律規制研究》(2012年立項,正在結項)。
3.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國檢察官客觀義務研究》(2010年立項,結項鑒定為「優秀」)。
4.主持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2013年立項,在研)。

⑵ 德治與法治研究現狀

我認為現狀是抄:在14億人中間,法襲治當前還只是是德治的輔助手段,法治還是脫胎於中國德治的,在中國,法治還難以成為社會規范的主力和權威,這集中體現在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制衡不足上,先人的枷鎖依然沉重,統治依然困難異常,因此,中國的法治只可說大大強過了先古,卻尚不能(也沒必要)壓倒德治。

⑶ 韓旭解析四中全會:什麼是「審判中心主義」 _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天府智庫-理

韓旭解析四 中全會:什麼是「審 判中心主義」?
編者按
10月23日,黨 的十 八屆四 中全 會公報發布。全會提出,「推進以審 判為中心的訴 訟制 度改 革」。什麼是「以審 判為中心」?它對 刑事訴訟結構調整,以及完善公 檢 法現行關系有何意義?《川報觀察》客 戶 端邀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韓旭為您解讀。
「保證公正司 法,提高司 法公信力」被黨 的十 八屆四 中全 會確立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之一。為此,全會公報提出了「推進以審 判為中心的訴 訟制 度改 革」。以審 判為中心,也可以稱作「審 判中心主義」,就是在訴 訟全過程各環節,更加凸顯審 判的中心地位,強調審 判對定紛止爭的重要功能,這是由審 判權作為裁 判權的性質所決定。
推進嚴 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推進以審 判為中心的訴 訟 制 度 改 革,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黨 的十 八屆四 中全 會公報
正如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所言:「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而法官則是帝國的王侯。」在刑 事 訴訟中,一個案件雖然經過了偵查、起訴,但作出的決定僅具有程序推進的意義,並非權威的終局性結論,只有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一系列的審判活動,所作的裁判才具有權威性和終局性。因此,「以審 判為中心」的提出,是建立在執 政 黨 對訴訟規律和法治規律理性認識和准確把握的基礎上,對於推進新一輪的司法改 革、樹立司法權 威、實現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審 判中心主 義,是指在刑 事訴訟各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將刑 事審判階段作為整個刑 事訴訟的中心,偵查、起訴等審判前程序則被視為審判程序開啟的准備階段;只有在審判階段,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充分的維護,被告人的刑 事責 任問題才能得到最終的、權威的確定。
然而,「以審判為中心」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並未得到確立和貫徹,刑 事訴訟活動長期以來奉行以偵查為中心的「偵查中心主義」和以案卷為中心的「卷宗中心主義」,審判走過場、庭審流於形式的問題比較突出,審判成了對偵查卷宗的確認程序,大量的偵查違法行為無法通過審判得到監督和糾正,「審判的苦果結在偵查的病枝上」,導致發生冤假錯案。
偵查本來是服務於審判的活動,與審判存在俯仰關系,但在訴訟階段論那裡,盡管偵查終結意味著案件可能要向下一個階段輸送,但偵查更像是一個具有自洽性的程序,它已經把「飯」(案件)「煮熟」,送「飯」上去是檢 察 院的事,對於偵 查 機關煮好的「飯」,法院還能不吃?
——————《人 民法院報》
「以審 判為中心」,一方面要求以一審程序為中心,注重發揮一審程序在解決事實問題和排除非法證據上的功能;另一方面強調以庭審為中心,要求訴訟各方有證舉在法庭、有理辯在法庭、法官心證形成在法庭,防止庭前、庭外因素的介入和干預,以此推動直接言詞、審 判公開原則的落實,實現「看得見的正義」,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以審判為中心的訴 訟 制 度 改 革」必將帶來刑 事訴 訟結 構的調整以及公檢法三機關現行關系的變化,可以說是我國刑 事司法的一場革 命。
韓旭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法學博士.

資料來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http://www.sass.cn/107009001/23778.aspx

請採納,謝謝!

⑷ 中國反貪司法研究中心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2014年6月22日上午,由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組建並報中國法學會批準的國內首家反腐敗法治研究機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電視電話會議廳正式宣布成立。中央紀委常委、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邱學強與中紀委原副書記劉峰岩為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揭牌。

該中心是由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組建,並報中國法學會批準的國內首家反腐法治研究機構,受中紀委監察部主管。中心由國家反腐敗職能部門主要領導擔任顧問,著名法學家擔任學術委員,相關司法實務部門負責人擔任特聘專家。研究團隊由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的業務專家、高等院校、黨校、社科研究部門學者50餘人組成。



(4)韓旭法治研究擴展閱讀:

成立意義

反腐敗司法研究是關於腐敗行為的法律評價和法律適用研究,涉及現行反腐敗國家立法和反腐敗司法實踐及體制機制建設。中心將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為指引,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反腐敗的重要戰略思想為主題,以解決正在做的事情為重點。

有效回應反腐敗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緊緊圍繞推進反腐敗斗爭法治化,加強反腐敗立法和依法反腐司法職能研究,進一步加大辦案力度,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促進反腐敗工作沿著法治軌道健康開展。

⑸ 暨南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下設法律學系和知識產權系,以及知識產權與法治研究中心、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網路與電子商務法律研究室和法學理論等10個研究機構。知識產權與法治研究中心系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58人,專任教師47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4人。學院有知識產權國家級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廣東省「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以及廣東省省級教學名師各1人。學院已形成了法學和知識產權本科教育為基礎,以法學碩士點一級學科的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研究生培養為主體,以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知識產權管理等兩個博士生招生方向及與經濟學院和產業經濟研究院共建的法律經濟學博士點的高層次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為高地,層次完整的法學人才培養體系。

⑹ 當代中國法治研究如何避免教條主義思想方法

「左」傾錯誤與右傾錯誤是一對政治概念而不是哲學概念。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是一對哲學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條主義者片面誇大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輕視實踐,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視矛盾的特殊性,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般性結論,當作僵死的教條到處生搬硬套;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的一般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處理一切問題都超不出自己狹隘經驗的眼光。這兩種認識論上的錯誤都違背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與理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的原理,因而都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危害。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在革命和建設工作中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教條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左」傾,也可以表現為右傾;同樣,經驗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右傾,也可以表現為 「左」傾。也就是說,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對哲學認識論概念與「左」傾和右傾這對政治概念之間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關系,並非教條主義者必犯「左」傾錯誤,經驗主義者必犯右傾錯誤。搞清楚這兩對概念之間的基本區別和復雜聯系,將大大提高我們識別「左」傾和右傾錯誤的能力,有助於我們在思想方法上和實際工作中更自覺、更清醒地努力防止和堅決克服各種錯誤傾向。

⑺ 我國民訴教授,哪一位最權威

中國法學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團體,是中國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

李仕春

1969年12月生,浙江省瑞安市人。1992年獲哲學士學位;1999年獲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中國法學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雜志社副總編、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創新講壇秘書長、中國法學青年論壇秘書長;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研究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秘書長;先後被湘潭大學法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南京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聘為兼職教授,被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聘為兼職研究員。

曾供職於溫州大學(1992—1996)、國務院法制辦公室(1999—2005,2002年7月任中國法制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曾獲浙江省優秀大學生(1991)、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一等獎(1999)、2002-2003年度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創新獎)等榮譽。

主要研究領域為:程序法基礎理論、民事訴訟法學、民法與民事程序法的交叉問題。

⑻ 韓旭的目前主要承擔科研項目

(1)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08-2011;
(2)國防科工委「十一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2008-2010;
(3)國防973項目:2009-2013。論著,成果
取得了一批國際公認的研究成果, 發表論文共1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0篇,EI收錄78篇, SCI他引400餘次。出版了一本全面論述無損檢測中的高性能計算反演技術的英文專著CRC出版)、編寫國際會議(Springer 出版)論文集一部、譯著一部。已公布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發明專利3項、獲國家軟體著作權登記3項

⑼ 韓旭的榮譽與獎勵

四川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國家民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1項;
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1項;
中國犯罪學十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中國博士後優秀出站報告;
第二、三、四屆「中國法治論壇暨錢端升科研成果獎」優秀論文獎。 2013年7月21日晚黃金時段,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以「『好人惡報』的『全責』之爭」為題,播出了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韓旭研究員的深度專訪。韓旭研究員就日前引起社會熱議的「成都四車連環碾壓老人案」法院的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問題接受了央視記者的專訪,並發表了專家意見。
此前據《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判處了一起看起來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不料引起了公眾的廣泛爭議。在該案中,一位老者橫穿馬路遭遇四輛機動車連續撞擊與碾壓,最終不治身亡。根據法院的判決,肇事逃逸的前三位車主逃脫了懲罰,而主動報警、積極施救的第四輛車主彭某卻要承擔全部的民事賠償責任。「好人為什麼沒有好報?」社會公眾對法院判決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截至目前,各大網路媒體如人民網、鳳凰網、新浪網等紛紛轉載報道這一消息,網民紛紛評論。大家直言對「好人」車主的同情與對判決的質疑。然而法律界業內人士對此判決褒貶不一,莫衷一是。在民眾意見對立的情形下,我院韓旭研究員於2013年7月17日在《人民日報》第11版發表了對本案判決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情理與法理」關系的評論,引起了媒體廣泛關注。隨後,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組連夜專程趕赴成都,就法律界和社會公眾所關注的本案焦點問題更為深入地對我院法學所韓旭研究員進行專訪。
韓旭研究員在接受專訪時指出,龍泉驛區法院的判決結果尚存在一定的問題。雖然從表面上看,法院認定的事實大體清楚,然而若從專業角度審視,不難發現,在具體情節的真實再現上,案情仍然不甚明朗。「此案證據不夠充分,法院做出如此判決,難免會引起質疑。」韓旭研究員如是說。
韓旭研究員認為,為了消除公眾的疑慮,法官在判案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當懂得並善於運用經驗法則,對老人經過前三輛機動車碾壓之後仍未當場死亡的概率作出理性判斷;第二,法官不能僅根據被告彭某說「看見老人腿動了一下」,就斷定老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彭某的最後一次碾壓所導致,因為根據生物學上的脊髓神經反射效應,人在腦死亡後較短時間內,肌體仍然可以產生應激。因此,法官應當具備必備的科普知識。第三,如果彭某碾壓之前老人已經死亡,則有可能導致法官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決,即被告彭某不構成侵權,無須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法官應當慎重對待事實與證據認定,這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礎。
那麼,在這類案件中,法官又應當如何協調好法理與道德的關系?對於這一問題,韓旭研究員以該案為例提出,法院所作判決引用的是《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關於「連帶責任」的條款,如此一來,任何一個侵權人對外均應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而《侵權責任法》第十二條的「按份責任」則要求侵權人根據自身過錯的大小承擔相應責任,如果遇到無法查清過錯大小的情況,平均分擔責任。這樣一來,在被害人的利益得到維護的同時,被告的利益也得到了法律的保護。這是在事實無法查清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
當記者問及該案的社會影響時,韓旭研究員不無憂慮地對記者坦言:恐怕受到該案判決的影響,在今後的類似案件中,肇事車主更會傾向於選擇逃逸而非報警和積極救治。「因此,法院的判決應當宣示一種公平正義,應當培育、鼓勵和倡導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而這樣的判決,用一句時髦的話講,並不是一份『正能量』。」在韓旭研究員看來,法院的判決雖然具有法律效力,不能應輿論而動,但我們生活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中,對存在瑕疵的判決公眾仍然可以提出質疑,即使無法改變某個具體的案件,也能夠對將來的司法實踐起到警示與監督的作用。 「法系成大,律動校園」,成都大學政治學院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法律文化節。在政治學院全體師生的積極籌備之下,成都大學第四屆法律文化節開幕式暨韓旭教授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學術報告會於2012年4月10日下午16:00在學術交流中心隆重舉行。此次到場的嘉賓有:成都大學組織部部長兼政治學院院長彭曉琳、學生處副處長李兵、政治學院副院長彭時平、黨總支書記安鴻、政治學院副院長屈陸、法學系主任鄧陝峽、張居盛教授以及法學博士廖俊老師。
隨著主持人出場,法律文化節正式拉開了帷幕。首先彭時平院長為法律文化節的開幕式致辭。他宣布成都大學第四屆法律文化節正式開幕,並簡要概括了法的重要性,預祝本屆法律文化節取得圓滿成功。隨後,由政治學院分團委書記史浩岑老師發言,她提出此次法律文化節旨在提高法學系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向全校師生普及法律知識,大力弘揚法治精神,並詳細介紹了此次法律文化節的主要活動,希望同學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
在法學系主任鄧陝峽老師簡要介紹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制定和修改歷史後,學術報告會正式開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韓旭韓教授就刑法再修改與我院愛法師生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學術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韓教授結合國內外刑訴法規定和司法實踐,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利與弊,犀利地指出當前存在於我國司法制度中的諸多問題,例如行政訴訟法條例遠少於刑事訴訟法條例,公權力得不到很好的約束;我國司法審訊取證過程中,刑訊逼供事例屢見不鮮;律師行業存在調查取證難,遭受公權力職業報復等諸多問題。他還指出法律是用來保障人權的,國家立法就是要尊重保障人權,我國應該盡量減少死刑判決。針對刑事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刑訴法最新修正案,韓教授著重強調了這次修正案的八大亮點,即在犀利指出存在於我國法界的諸多弊端的同時,也表達了看好我國法治更好發展的態度,希望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路上越走越好。韓旭教授飽含激情、幽默詼諧的演講結束後,由我院法學系主任鄧陝峽、法學博士廖俊老師以及政治學院副院長彭時平對韓教授的講話分別作出了點評與交流。
會議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里,我院法學學生就法庭席位設置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國法治發展前景怎樣向韓教授提出問題,韓教授語重心長的說;「這一切,關鍵還在於你們,你們這一群年輕的法學學生」。會議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尾聲,韓教授的話卻鳴響在每個法學人士的心中,讓我們深感責任的重大。
2013年7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主辦的「勞教制度改革的路徑與方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西大學、黑龍江大學、河南大學、江西省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江蘇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河南警察學院、河南檢察職業學院、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黨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重慶市紅剛律師事務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政法實務部門的7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本研討會就社會廣泛關注的勞教問題,從法理、行政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犯罪學、刑事政策等角度探討了勞教制度具體應該如何改革。與會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界人士集思廣益,就廢止勞教的具體路徑、建議方案,犯罪門檻下降對刑法和刑訴法帶來的挑戰,剝奪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與正當程序,司法職權配置與制約等重要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熱烈交流。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