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有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內斐遜。法國A.孔德容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分析法學派則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
⑵ 「法」與「法律」究竟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有關法的概念,關鍵緊緊圍繞三個界定因素進行異議:
1.內容的准確性:法理應合乎社會道德,二者有密切關系。
2.公信力制訂:法理應由我國制訂。
3.法的社會發展成效:法理應具備具體的社會發展實際效果。但關鍵異議點是法與社會道德中間的關聯。知乎問答客戶:"法律法規是社會道德的道德底線」他們是恰當的嗎?
(一)國法含義:特殊我國現行標准合理的法,注重法的我國強制權,以區別於別的法的概念。
(二)國法外延性:1.成文法:我國立法機構制訂,以條款方式主要表現的法2.不成文法:我國根據一定方法認同的習慣法3.判例法:人民法院、大法官在裁定中研製標准4.別的實行國法職責的法,如教會法前三種法由我國立即造成,也叫「國家法」。
⑶ 社會法學派的學派介紹
龐德曾將社會法學派和其他法學派(主要是分析法學派和自然法回學派)的區別歸納答為以下幾點:該派著重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它將法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才智和努力,予以改善,並以發現這種改善手段為己任;它強調法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而不是法的制裁;它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⑷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學派起源
法國A.孔德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與早期社會學法學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們不僅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特別強調法的社會作用和效果;他們不是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是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調和;他們不是僅從人種學、生物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解釋法律現象。
⑸ 求法學與心理學關系的論文
有郵箱的話最好發給你.....
第一個:
法學學位論文: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探討
摘要:創新特徵是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一篇優秀的論文必須中心思想明確,論點新、論據新以及論點與論據的有機結合.要求體裁適當,布局合理,文體勻稱,具有自已的獨特風格。寫作過程符合操作規程,認真選題,搜集資料,調查研究,草擬寫作提綱,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動手寫作,一氣呵成,並在定稿前反復修改.
關鍵詞:創新特徵中心思想獨特風格、
法學學位論文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論文,反映不同的學術水平,但其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沒有多大區別。當然,談到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必須以掌握基本的法學理論和基本知識點為前提。本文僅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述寫作技巧與寫作風格,側重點則為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供寫作學位論文的學者參考。
一、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創新特徵是法學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折謂創新特徵,也就是指論文的創造性。如果沒有創新特徵,也就不成其為論文,而僅僅是一篇文章。
(一)論點新 所謂論點新是指立意新,有新觀點和新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非一般的普法宣傳作品。法學學位論文的創造性好比工程師創造的新發明,它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實用價值,具有新思路和新思想,這一點也正是論文與文章的主要區別所在。①文章不要求有新觀點,它只要求就某一觀點或某一基本問題寫清楚,並且觀點明確,層次清楚,文筆流暢,把要說的問題說清楚,就是一篇好文章了。
法學學位論文必須要有論點,論點是論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越深刻,論文越有價值。中心思想不明確,或含糊不清,模稜兩可,這篇論文就沒有多少價值。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如果沒有主題思想,或者主題思想模糊,那麼盡管場面很華麗,但看後即忘,意義不大;一個小短劇,一個小品,一篇短篇小說,如果主題思想深刻,也會給觀眾(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年魯迅先生寫過許多雜文,大多數篇幅不大,但主題思想明確,獨具風格,幾乎篇篇成為舉世名作。 法學學位的論點也不一定是題目,有些論文的題目本身就十分明顯地體現中心思想,但有不少論文的題目則與中心思想無關。例如您要寫一篇關於「安樂死」的論文,論文的題目是「論安樂死」,而其中心思想可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你要寫一篇論述法治與儒學的關系,既可以認為我國法治應該儒學化,也可以認為儒學思想有害於我國法治進程,等等。由此可見,法學學位論文不是對現行法律制度的單純解釋,它是作者的新思想、新觀點的系統表述。
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觀、思想情感與論文所反映和解決的問題的結合,它是任何一篇法學學位論文的統帥和靈魂,它像一根紅線,貫串於整篇論文之始終。如果法學學位論文沒有中心思想,或中心思想模糊,等於軍隊沒有統帥,人沒有靈魂一樣,就會作者簡介:陳志剛,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顯得毫無生氣。②
確立中心思想過程,也就是立意過程。中心思想不僅與題目不同,也於主題有別。同樣的主題,可以有不同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要明確集中,要環繞中心思想來論述,要學會小題大做,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切忌大題小做。所謂論文,即論述之文也。《文心雕龍》:論者綸也,綸者條理也。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彌綸即鋪開,綸者布也。@ (二)論據新 論點必須以論據加以有說服力的說明,這就是論證,也就是以論據加以證明。所以一篇好的論文,除了中心思想明確,論點具有新意外,論據必須充分,才能使之言之有理,具有說服力。論據通常包括下列幾項: 1.數據。數據有絕對數和相對數,不僅要准確,而且要使用適當。有的地方適宜使用「絕對數」,有的地方適用「相對數」,有些場合需要兩者兼用。需要以「艷對數」說明之處,一定要用「絕對數」,不應迴避。有必要兩者兼用說明之處,則不應只以「相對數」表明。
2.典型事例。典型事例也是常用的論據之一,但要主意與論點有機的結合,並且要註明出處。
3.名家經典引語。名家經典引語也是法學學位論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除了註明出處外,特別要注意不要過多引用,否則全篇論文就成了別人的了。
4.適用比較法方法。比較法的方法是法學這門學科特有的技巧,也是法學學位論文不可缺少的內容,以求論文形成立體的論述,淡化平面感覺。在與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的國家比較時,還要注意,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成文法,通常引用法律條文作對比。但與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制度比較,則應主要引用判例,因為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主要是判例。
論據充分才有可能使論文豐滿而有說服力,否則有可能形成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廢品。充分的論據,以廣闊的題材為前題,也就是作者為了寫論文要佔有廣泛的材料。我們說論文的主題思想是靈魂,那麼,題材就是論文的血和肉。沒有題材,就沒有說服力。題材能否作為論據,要經過作者的「精煉」,典型材料以精為貴,切忌材料堆砌。《文心雕龍》:「舉證於中,則酌事以取類」。
(三)論據與論點的有機結合
這是指論據要圍繞論點展開和設置,為了說明論點而層層扣緊。否則,有可能下筆萬言,離題千里。論據和論點的有機結合,具體表現為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法學學位論文是通過概念、判235Legal System And Society斷、推理的方法,闡明作者對某一事物的基本看法,運用抽象思維實施議論並表明自己的觀點,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其中論點是論文的靈魂,這個靈魂的形成,決不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論點的形成過程,是作者掌握了法學的基本理論,了解社會現實中存的問題,經過艱苦的思維過程,經過演繹和歸納,從中構思出新意。它是對某一問題有了深刻的研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形成的一種新思想。
這種新思想形成過程,是論據和論點有機結合過程,也是分析過程。「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凡欲明意,必舉事證;一證未足,再舉而成」。法學學位論文與文學作品不同,他要通過論據和論點的有機結合,而且要講究道理雖深,但淺顯易懂。不能像小說那樣,言己盡而意無窮。
二、法學學位論文的形式結構
論文的形式結構有多種多樣,沒有統一的格式。如果加以簡單歸納,大致可分為基本結構、整體結構、體式結構等幾種。當然這種歸類僅僅是為了學習,並不十分卻當。。 所謂荃本結構,是指法學學位論文通常使用的「三段論」,即寫清楚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也是每一篇法學學位論文必備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人寫論文約定俗成的慣例。「是什麼」通常指的就是荃本概念,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如果基本概念不清楚,這篇論文肯定失敗。盡管英美法系的學家者們常常以此譏為「概念法學」。但對中國人來說,一篇優秀論文,概念清楚是其基本要求。「是什麼」以後就要展開論述,寫清楚「為什麼」,對論題進們全面的系統的有序的論述。最後一定要提出解決辦法,這就是「怎麼辦」的具體內容。
所謂整體結構,是指全篇論文從整體安排達到「鳳頭、豬肚、豹尾」的要求。開頭要開門見山,語言簡潔而又引人入勝,有的甚至直接點明中心思想,切忌在開頭部分渲染不涉及主題的詞語。中間部分的內容要豐滿,不惜筆墨。最後的結尾要簡明有力,切忌冗長。
所謂體式結構是指體裁適當,布局合理,文體勻稱。法學學位論文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具體結構,有如下多種形式:
(一)並列式結構
並列式結構也就是橫向結構。全文層次主要以橫向形式展開,論述的幾個問題之間屬於並列關系。例如論述當代社會主義中國法的法典法特點,不妨一、二、三、四等依次排列敘述,各層次之間無隸屬關系,形成並列式結構體例。 (二)遞進式結構
遞進式結構也就是縱式結構,即論文層次主要以縱向深入的形式展開,步步深入,逐層論述。三段論也可以從某一角度歸入遞進式結構。
(三)混合式結構
混合式結構是指並列式和遞進式結構的混合,這是法學學位論文最常見最通用的主要結構形式。要想把論文寫得有一定深度,學者們普遍認為並列式結構呈橫向趨勢,顯得平鋪直敘,結構呆板。而遞進式結構呈現縱向的三段論形式,也覺單調。所以大多數法學學位論文的作者選用混合式結構。
綜上所述,可見所謂法學學位論文的形式結構,實際也就是謀篇布局。謀篇布局說到底無一定格式,它主要取決於論文內容和個人的寫作風格,以及各民族各類群體的習俗。不過中華民族的傳統,與西方人的寫作習慣不一樣,歷來注重形式結構,尤其是法學學位論文,特別講究體例和形式。此外,按照中國人的寫作習慣,還講究大小段落和層次基本勻稱,以求美觀,切忌頭重腳輕,或頭輕腳重。
三、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步驟 法學學位論文的寫作大致包括選題、搜集資料、草擬寫作提綱、動手寫作、修改和定稿等六個步驟。
(一)選題 法學學位論文的創作過程是作者構思的形成和表達過程,所以頭一個步驟是選題。好的選題,成功的一半。選題要從實際出發,並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和外部環境,綜合考慮。
首先是選法學領域存在的急需要解決的難題,包括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或熱門活題,而且它又是個人感興趣,或平時有所關注的問題,這可以說是第一要素。其次要選小題,也就是小題大做,或小題小做。切忌大題小做,大題小做一定失敗。當然法學學位論文也有大題大做的,尤其是專題研究,或是博士學位論文之類的選題,也可以或有必要大題大做。不過這類論文,也不排除小題大做。但對碩士學位論文來說,以小題小做或小題大做為宜。題目選得很大,而內容不多,就成了空洞無物的空話了,因為一篇論文不可能寫成宏篇巨作。
(二)搜集資料
論題選好以後,就可開始搜集資料。搜集資料包括收集書面資料,調查訪問等,查找閱讀有關他人的論文、著作和案例等獲得第一手資料,也就是環繞論文選題及其中心思想佔有資料。在此過程中還要經常對資料加以歸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1世紀信息化時代,從電腦中獲取資料息,又快捷又方便,不費多少精力,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這當然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也是必要的途徑。但是如果要創作一篇高水平的具有創新的法學學位論文,從電腦中獲取信息資料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因為綜合即創造的理念,它的重點是「創造」,它就必須來源於社會實踐,來源於作者艱苦的思維過程。如果一味依賴於電腦資料,那就很難有真正的獷創造」了。
(三)草擬寫作提綱
第三步是草擬寫作提綱,這是撰寫法學學位論文不可缺少的一環,而且是重要的一環。草擬寫作提綱過程實際也是對收集來的材料進一步消化,進一步構思過程,以求不斷深化自己的觀點。
(四)動手寫作
第四步是動手寫作,一定要根據寫作提綱沉下心來,重新構思,做到胸有成竹,然後集中精力,一氣呵成。切忌邊寫邊翻資料,邊翻資料邊動筆。如果是這樣寫出來的論文,一定是拖泥帶水,就會使論文感到缺少了某種「神韻」。邊寫邊翻資料的不良寫作習慣,主要是由於沒有寫作提綱或寫作提綱過於粗糙造成的。沒有寫作大綱邊寫邊翻資料的寫作方法,就很難寫成一篇優秀的論文。
(五)修改
第五步是修改,論文一氣呵成後屬於初稿,一定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定稿。魯迅說過,好文章是修改得來的。修改過程也就是精煉過程,修辭過程,簡潔過程,不斷提高過
校院(系)兩級學生幹部所處的環境不相同,面臨的對象也不同。院(系)學生幹部組織活動往往只是面向本院系,直接與學生接觸,對外交流多限於院系之間,同時也對校級學生組織負責,而校級學生幹部組織的活動多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對外交流以校際交流為主.所以在學生幹部培養時應該注意區別校院(系)不同級別學生幹部的活動開展方式和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二)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性別平街
近年來,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在選拔學生幹部時,不僅要注意男女數量的平衡,更應該特別加強對女性學生幹部的培養,從而提高她們今後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是說,一方面高校應該一視同仁的為女學生幹部創造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同時也應該照顧到女學生幹部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培養女性大學生的能力,使她們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以利於其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勝出.
(三)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城鄉籍大學生的異同
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在城市校園生活中諸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他們在經濟基礎、知識積累、才藝訓練和現代文化素養等方面都無法與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相提並論。由此導致了校園生活的一系列矛盾和不和諧因素,不利於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個體發展。在高校學生幹部隊伍中同時存在著城市籍和農村籍學生,城市籍學生幹部往往更加多才多藝,表現更加活潑,更加有創造性,在這時一些農村籍學生幹部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不利於高校學生幹部隊伍的團結和穩定。所以高校在學生千部培養時應該注意到城鄉籍學生幹部的差異,有所側重的培養這些學生千部。
(四)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於學生幹部今後就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迅猛增長,2009年畢業生達600多萬,但同時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並沒有相應增加,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更是雪上加霜,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連續數年成為「兩會」關注的焦點。前文已經提到了大學生選擇擔任學生幹部從事學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想增加就業祛碼,使自己在就業時更加有優勢。因此,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就要求高校學生幹部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使學生幹部在畢業後能夠更加適合企業、公司的要求。
(五)高校在學生幹部培養中需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大學教育多是一種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不同於中學純知識性的教育,所以大學時期學生發展的狀況往往對他們踏入社會後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學生群體所表現出的知識性和技術性的特點,決定了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中的中樞地位,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是影響了其對社會發展影響的利與弊,大與小。所以,在學生幹部培養時,一定要注重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興才.高校學生幹部的作用及其培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
2程為民,丁潔.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幹部的角色扮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截梅紅.試論高校學生千部工作的育人功能.江蘇高教.2004(2) (4)
4呂鵬,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學生幹部群體及學生幹部制度.當代青年研究.2001(4).
5餘小波.當前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探析—對某所高校2000級學生的實證研究.現代大學教育2002(2).
6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劉妞.關於城鄉大學生差異性的思考與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9(2).
8王建輝.建立激勵機制優化學生幹部隊伍.河南社會科學.2006(6).
9胡志華.淺析大學生幹部隊伍建設.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⑹ 心理學如何影響法學
燦文:法學是涉及多門學科的一門社會科學如法學與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都有關系"這些方面的研究也早已在開展,並逐步形成了一些交叉學科,如法哲學、法社會學、法律史學、濟分析法學等"但於法學與心理學的關系研究方面,似乎一直局限於法學的分支學科,即犯罪學和心理學的關系"對於其他,則少有提及"彭教授,您怎麼看法學和心理學的關系?是否心理學對於法學的意義只存在於目前的領域了? 彭凱平:的確,過去普遍認為,法學與心理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犯罪心理學上"即用心理學的原理去解釋犯罪,犯罪人的個人因素"傳統犯罪心理學從犯罪人的人格!病理等方面去尋求其犯罪原因這樣一來,犯罪人的個人因素,如其早期經歷、所受教育、家庭背景等都可能成為誘發其犯罪的深層次原因"但我們應當注意,傳統的犯罪心理學的基礎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能解釋人的行為,有一定的局限性"當然,現代犯罪心理學已經作了修正"現代犯罪心理學不僅從個人性格,還從認知因素!社會環境等來研究犯 罪人的犯罪動機和犯罪原因"但是,犯罪心理學只是法學和心理學關系的一個方面"如目前在國外興起的證人心理學,就是研究證人心理的"其實,人在對事情的回憶上往往會加上很多自己的主觀因素,所以,證人在提供的證詞中,可能有些/言過其實0"當然,這與作偽證的性質完全不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無法避免的"除此以外,研究表明,人的社會特徵(如其種族特徵!民族特徵等)也會影響人對事件的回憶"舉個例子,如一個黑人犯罪往往比一個白人犯罪更容易讓人記得住" 彭凱平:是的"此外,證人的證詞還容易受到指示語的影響"即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指示語提問,證人的答案會因此呈現不同"有這樣一個案例,一起車禍發生後,警察在詢問目擊者時,用了兩種指示語"當警察問這兩輛車是怎麼/相撞0時,目擊者的回答中作了大量的描述,如砰的一聲!玻璃震碎!鮮血溢出等,當時的情景記憶得較多;而當警察問這兩輛車是怎麼/出事0時,目擊者的回答中鮮有描述性的東西,感觸性的東西相對較多,當時的情景記憶較少"這里所說的同樣是證人心理學關注的一個方面" 彭凱平:心理學對於法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這里將要說到的第三點,即心理學最終要為法學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我們都知道人類思維的有限理性,而這必然影響到人們對法律的判斷和決策"人們在想問題時,更多的靠的是直覺原則,而不是根據科學標准"這無疑與法律的理性相違背"心理學為法學設計的科學和理性原則,將會有助於法學的研究" 燦文:人總有一些潛意識的東西不自覺地影響他的判斷"由此,我想到一個有關法官的個人因素與司法公正的問題"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甚至認為,如果一個法官早餐吃得不好或者和妻子吵架了,或者上班路上堵車,都會影響到他當天所審理的案件,當事人極有可能因此遭受/合法的不利後果0"中國法學界也開始關注法官可能帶入審判過程中的個人因素"對於中國這樣的制定法國家來說,是一個可能/合法不合理0的問題"對於美國這樣的判例法國家來說,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更大,在一定意義上還可造法,這對當事人的權益影響可能更大"您怎 彭凱平:人的某些自然反應,並不因為存在就合理,是需要設計出一定的機制控制的"就像人都有控制他人的權力慾望,所以,我們設計出民主制來遏制權力的濫用"法官帶入審判過程中的個人因素,我認為,應當控制而且可以控制"這就需要一套保證法官判決科學化的制度"通常,決策科學化通過兩點來實現:即信息的全面性和決策程序的制度化"這同樣可以借鑒到法官的審判中來"具體地說,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利於司法公正個人性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糾正:第一,遵循原則,努力自控"現在,我們既然都知道了法官的個人性會體現在審判過程中,那對於法官來說,他應該去了解自己在審判中出現的不良個性,只要他能認識到,這就大大提高了避免這些個性出現在審判過程中的可能性"另外,法官理所當然地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在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也就可以較少地把自己的東西帶入審判中了"第二,經驗"經驗可以習得,越是有經驗的法官,相信越有能力避免"第三,反饋"一個法官可以通過民眾的評價!輿論的報道甚至同事的認可度來反思自己在某起案件中的表現,從而在日後的審判中做得更好"當然,反饋機制要想運行得好,歸根結底還是需要社會的民主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公開化"值得注意的是,民主並非抽象的政治概念或理念,在今天,民主已經成為生活方式,它是生活的訴求,而非政治的訴求"如果還把民主作為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理念,將會導致在形式上的民主制度下非民主的運行方式" 彭凱平:這主要是文化心理學對法學的影響"文化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產生!法律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為是文化的產物,而法學歸根結底是關於人的學問,這一點將法學和文化心理學緊密聯系起來,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出不同的法文化"我們可以通過和其他國家的比較,認識我們的法的局限性"文化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我們的法律思想!法律觀念!法律行為是否有我們的局限" 彭凱平:在法學研究的國際化上,我更注重/際0,而非/一統0"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法律,因而也就會有不同的法學"就像我並不相信最後能夠制定出一部適用全球的法律,法學研究只是相互借鑒,最終並不需要完全相同" 彭凱平:是的"當然,我們還可以這樣說,是一種理念:相信或是不相信我們的法"而這自然會影響到法律的實施"
⑺ 社會法學派的說法
法國A.孔德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德國法學家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耶林認為「法律是國家通過外部強制手段而加以保護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與早期社會學法學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們不僅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特別強調法的社會作用和效果;他們不是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是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調和;他們不是僅從人種學、生物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解釋法律現象。·····
⑻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支派發展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⑼ 法學流派被稱為什麼
法學流派即法律學派,是法學界對法學的一種分類方法,較常見的法學流派有:自然法學派、歷史法學派、注釋法學派、實證主義法學派、分析法學派等,其中以自然法學派當今世界范圍內居主流地位的法學學派。代表人物為如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斐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