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疫情

道德經說疫情

發布時間: 2022-02-26 06:41:40

㈠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㈡ 請問老子《道德經》中第三章該做何解

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於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於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於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使人們貪欲,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解讀] 無為而治乃大治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的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游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盪、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台。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苛重的租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經濟凋敝和艱辛的民生,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於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惡」的假定,並因之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於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於「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准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准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在這種殘破的社會經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㈢ 道德經說要從容的面對死亡,但是道教本身在尋找永生,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解釋呢

生以不生生為來生義。如何是生以不自生生為生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大德當知,本無生死,為什麼要執著這個名相?

究竟講來,根本沒有生死。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動不搖的,根本沒有生死。執著於生死就是我們妄心亂動,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嗎?這是大自在!

㈣ 請問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請談談疫情期間我們周圍的善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無堅不摧而示弱,海納百川而不言大;水至善至柔之物,容納萬物卻不與人爭。人生之道,莫過於此。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笑傲人生。

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故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神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水如果積蓄的不夠深,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在庭堂的低窪處倒一杯水,那麼放一根小草便可當作船,而放上一個杯子就粘住不動了,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則無力托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乘著風力,背負著青天無阻礙地飛往南海。

最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水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㈤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看不懂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山谷,意謂空虛。穀神:指由道質和道性所構成的大道,也可謂大自然。因道的狀態類似虛無,所以稱其為谷,因其蘊藏妙用並因應無窮,所以稱之為穀神。穀神不死:因其從不失滅,所以說是穀神不死。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所以將道比作一個女性生殖器。以一個巨大深遠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作為「道」的象徵。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某種意義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說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老子》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

穀道中真炁不脫,才能成為化生大道的母體。化生大道母體的門戶,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來,纏纏綿綿,若有若無,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於使「穀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夠孕育真朴,全賴此火候。玄:道體。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綿綿若存:天地相接,二氣相交,纏纏綿綿,不要過於執著。「用之不勤」:強調應有所克制,不可操之過急。
就治國而言,這一節是強調精神的溝通作用。只要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人間盛世自然來臨。

㈥ 道德經說的:知不知尚,不知不知病。有真正理解的人嗎別跟我說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好的之類的凡是這么理

我沒讀過道德經,看你這話我個人理解的是知道不見得是高尚不知道也不見得是一種沒學問的表現

㈦ 道德經中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陰陽雙依,原來講的是性生活。玄:指奧秘,隱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簡單。這句話意思眾生奧秘之所在,實在是非常簡單。也有化復雜為簡單,化簡單為復雜的意義。有時特別簡單,奧秘之所在。它就在隱秘處,有的時候也非常復雜。這就德與道。道非常簡單,德非常復雜,有的時候非常難,屬於做的時候難,這是“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流傳至今,我們仍然在堅持學習它,與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質比較深刻有關;與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較科學有關。


“玄之又玄”主要是說“道”體的深奧難測和幽深神妙。“眾妙之門”講的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意思是“道”是藏於深奧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奧,又超過一切事物、知識、智慧,是洞悉所有奧妙變化的門徑。在先秦諸子里最為深奧的就是老子哲學思想。

㈧ 如何用老子的思想來看待此次疫情

老子的思想如果說從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這個角度來看,此次疫情是人類沒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的體現。

㈨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㈩ 請問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請談談疫情期間我們周圍的善

孔夫子有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用了山和水來做比喻:第一是谷,大山之間能容萬物的虛空,就是谷,比喻聖人的包容,心中不著一物;第二是水,水性接近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善,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希臘有個哲學家認為生命起源於水,他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水,我們就沒法生活。植物、動物也是這樣,甚至細菌也是這樣。一杯水放上四個小時,就有細菌了,這說明有水細菌就能生存,沒有水細菌就很難生存。

一個醫生說,你如果等口渴了再喝水,身體就已經嚴重缺水了。很多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實際上最初都是因為缺水。不及時地補充水分,血液粘度過高,就引起了腦梗死和其他的心血管疾病。醫生是有道理的。他於是提倡,早上剛起床時,要喝一杯溫水,以補充睡眠讓身體損失的水分。

不過,即使水那麼重要,它也從來不跟任何人爭,既不爭名,也不爭利,所以,老子希望君子和修道者也能像水,既能利益萬物,又不去爭。

歷史上所有追名逐利者,多沒有好下場。他們生活在無休止的鉤心斗角和利益紛爭之中,失去了恬淡和諧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為了一點點權勢,就家破人亡,還連累族人。

最近研究太極拳,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一些武功很好的人,卻非常短命。練太極拳有益身心,它既調心,又養氣,還強身。那麼,那些大師每天花很多時間練太極拳,為什麼早早就死掉了?比如,我認識一個功夫很好、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只活了六十歲。我問他弟子,你們是怎麼練功的?那弟子告訴我,我們要一邊練功,一邊觀想,時時想著一擊斃命、致對手於死地。我這才明白了有些武林高手短命的原因:要是一個人老想殺人,會有一種殺業。它會導致一個人短命:你想要別人的命,自己的命也不會長。相反,如果你喜歡放生,老是想要幫助眾生延長生命的話,你的壽命也會越來越長,古人故說「仁者壽」。

「處眾人之所惡」,水待的地方,很多都是別人不願待的。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卻往低處流。即使非常臟、非常讓人討厭的地方,水也一點都不嫌棄。廁所里有水,糞坑裡也有水,沖馬桶時用的也是水。真正的修道者也是這樣,他不會嫌棄環境。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居善地」,水特別能適應環境,你不管把它倒進什麼地方,它都會選擇自己的位置,選擇自己的形式。比如,你把它潑到沙子里,它就滲進沙子里去,你把它放到低處,它就成水窪;你把它放入大海,它就變成大海;你在水邊挖一條溝,它就流入溝里,變成小溪。水就是這樣,你把它放到哪裡,它都覺得最適合自己。做什麼事,他都全然接受,毫不爭辯。

「心善淵」,心要像深深的潭水,無論多深、多麼豐富,水面都很平靜。它不是淺碟子。聖人的心就像潭水,深不見底。「桃花潭水深千尺」,但水面卻很平靜。他的深不可測,不是想算計什麼東西,而是不張牙舞爪地賣弄。就是說,聖人的心是豐富、博大、深刻的,他不是膚淺、浮躁的。

「與善仁」,和人打交道時,聖人總抱著一顆仁義之心,就像你只要把水貢獻給別人,別人就能得到益處:你給口渴的人,他就能解渴;你給洗衣服的人,他就能洗衣服;你給花農,他就能澆花;你給種樹者,他就能給小樹澆水;你給老天爺,老天爺就下一場及時雨,讓地球上的萬物受益。水就是這樣,它有無窮的妙用。聖人能像水一樣善巧任運,冬天結成冰,春天融為水,夏天蒸發了變成水蒸氣,雨季一來,水蒸氣又變成了雨。

「言善信」,說話要有誠信。

「政善治」,這一般指面對世界的態度,它說的仍然是聖人。有人理解為善於統治、善於管理,但是對聖人來說,也是善於處理日常事務。因為,聖人是無求、無欲、無為的,他心裡沒有私利性的東西,所以也無爭。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幫助他。所以,聖人無為而無不為。表面看來,他什麼都不做,或者說不執著,既做,又不執著,實際上他能做很多事情,因為聖人有大智慧。老子和莊子都是這樣,所以他們才能影響世界。

「事善能」,做事容易成功。面對任何事,他都明白要變通,但他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他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做。他就像水一樣,進了圓杯子,就是圓的;進了方杯子,就是方的;進了塑料袋,就是塑料袋的形狀;被鍋盛著架在火上,又會變成開水;溫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蒸發;蒸發到天上,就變成雲彩;如果放到城市的噴泉里,它又會變成噴泉。它是千變萬化的,你需要什麼,它就變成什麼;你用什麼裝它,它就變成什麼,什麼容器都能容納它。

君子和聖人就是這樣,在任何環境之中,他都是最好的。為什麼?因為他不管環境,只管做最好的自己。當他做最好的自己時,就沒有任何的矛盾,沒有任何的爭斗,也沒有任何的沖突了。因為,世界總會接納只想奉獻的人。哪怕世界這時候不理解他,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但到了最後,世界仍然會接受他。耶穌就是這樣,他沒有任何利己的目的,只想奉獻。老子也是這樣,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沒有道家文化,中國的本土文化就沒有超越的部分。

「動善時」,「動」就是行動,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辦。

「夫唯不爭,故無尤。」「爭」是一種對立,有爭就必然有二元對立。正因為聖人不去和別人爭名奪利,所以他跟別人不是對立的,別人也不會埋怨他。「尤」,就是埋怨,或者是罪過、過失的意思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