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漢文帝依法治國

漢文帝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2-02-26 07:05:22

1. 國不可一日無法,古代有關法律的故事有哪些

1、鼠獄

張湯是杜縣人。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

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復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

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別驚訝,於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2、作法自斃

商鞅變法,首先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貴族由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貴族雖懷恨在心,仍然毫無辦法。

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強盛起來,生產率大大提高,國庫充盈,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商鞅因變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號商君,人們從此稱公孫鞅為商鞅。

變法過程中,太子的老師觸犯了法律,貴族和朝臣對這件事抱著幸禍態度,看商鞅怎樣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商鞅為了新法能得以實施,請示孝公,依法嚴厲地作了公正處置。

太子曾為老師說情,但無濟於事,太子對商鞅開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孝公在位二十二年駕崩,太子嗣位,史稱惠文王。

貴族們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紛紛製造流言蜚語,有人甚至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沒有謀反的動機,更沒有謀反的可能,但是為報恩師之仇出氣(一說惠文王是為了攬權,且暫時麻痹秦國老氏族),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孝公死後,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當他風聞有人誣告他謀反的消息後,情知早晚必罹殺身之禍,便隻身逃出家中,打算潛往它國,躲災避禍。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寒鴉背著夕陽余輝,結隊歸林。商鞅急於逃離秦境,匆匆趕路,來到關下,不想被守關軍士攔住,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這才意識到必須投宿住店。他來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

老闆走出來說:「既是客人我們當然歡迎,請問您是誰,弄不清身份,我會被殺頭的。這是商君的法令,違背不得呀。」商鞅當然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長嘆: 「我這是作法自斃呀!」

商鞅後來被車裂而死。那刑罰十分殘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即用五輛車分別用繩索縛住受刑者的頭部與四肢,然後驅趕著馬,將人活活撕成六段,令人耳不忍聞。

惠文王殺了商鞅,卻繼續執行商鞅的政策。秦國日益強盛,為趙政(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與軍事基礎。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3、太守斷牛

南北朝時期,於仲文曾經擔任過北周時安國太守。郡里有一家姓任的、一家姓杜的,都說自己家丟了牛。

後來,任家找到一頭牛,杜家卻說牛是自己的,兩家各執一詞,告到州郡(jùn),州郡長官審來審去,判斷不出到底誰在撒謊,案子也一直拖著。

益州有一位官員替他出主意說:「你去向於太守求助,太守一定有辦法。」州郡長官照辦了。

於太守聽了聽案情,說:「這案子很容易解決。」他讓兩家各把自己的牛群趕到郡衙(yá)前面,又讓人把要認領的牛放出來,松開繩子。要認領的牛慢騰騰地走進了任家的牛群。

於太守之前又命令屬吏悄悄把要認領的牛身上弄出了一點兒傷,藉此觀察兩家的反應。任家見到牛的傷口後心疼不已,杜家卻一副無動於衷(zhōnɡ)的樣子。於太守據此判決,將牛斷給了任家,杜家服罪而去。

4、巧斷命案

向敏中在西京任職期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案件,有名和尚路經一村落,見天色已晚,就央求屋主請求借住一宿,但被屋主婉拒,不得已,和尚只好暫且棲身屋主停放在屋外的車廂里。

到了半夜,和尚突然驚醒,看見一名賊人背著一名婦人,手上提著包袱翻過屋牆後,匆忙離去。和尚不由在心中盤算道,早些時屋主拒絕我入屋借宿,如今若這屋主發現妻子跑了,財物也不見了,明天一定會找我算帳,不如趕緊離開此地。

不料和尚因心慌沒留意,竟誤墜一口枯井中。墜入枯井後。才發現那位隨強盜翻牆逃逸的婦人,已被強盜滅口,棄屍井中。

第二天,屋主果然循著腳印追蹤至到井邊,把和尚送進官府,和尚百口莫辯,只好供認,自己先誘拐婦人攜帶財物與自己私奔,但因害怕屋主派人追捕,只好殺了婦人再投井棄屍,而自己也因不小心而落井,至於放在井邊的財物,則不知是何人取去。

獄卒將報告呈送府台,府台認為罪證確實,應即宣判。只有向敏中認為贓物遺失非常可疑,於是單獨審問和尚,終於得知實情,於是派密探到各地訪查。

一天,密探走進村落中一家小吃店吃飯,老闆娘聽說他從府城來,就問他:「和尚殺人的案子,現在有沒有新的發展?」密探故意騙她說:「昨天已判刑處死了。」

老闆娘問:「如果現在抓到真凶會怎麼樣呢?」「這件兇殺案已結案,和尚也處死了,即使抓到真凶也沒有差別,官府不會再過問了。」

老闆娘說:「這話聽了真難過,那婦人是我們村子裡一個叫某甲(人的代稱)的年輕人殺的。」接著把某甲的住處指給密探看,密探於是循所指方向將某甲逮捕並取出贓物,某甲坦承罪狀,和尚也無罪釋放。

5、斷案如神

張詠做杭州知府時,有一個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彥分家產不公平。張詠問明事由,說道:「你兩兄弟分家,已分了三年,為甚麼不在前任長官那裡告狀?」

沈章道:「已經告過了,非但不準,反而受罰。」張詠道:「既是這樣,顯然是你的不是。」將他輕責數板,所告不準。

半年後,張詠到廟里燒香,經過街巷時記起沈章所說的巷名,便問左右道:「以前有個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住在哪裡?」左右答道:「便在這巷裡,和他哥哥對門而居。」

張詠下馬,叫沈彥和沈章兩家家人全部出來,相對而立,問沈彥道:「你弟弟曾自我投告,說你們父親逝世之後,一直由你掌管家財。他年紀幼小,不知父親傳下來的家財到底有多少,說你分得不公平,虧待了他。到底是分得公平呢,還是不公平?」

沈彥道:「分得很公平。兩家財產完全一樣多少。」又問沈章,沈章仍舊說:「不公平,哥哥家裡多,我家裡少。」沈彥道:「一樣的,完全沒有多寡之分。」

張詠道:「你們爭執數年,沈章始終不服、到底誰多誰少,難道叫我來給你們兩家一一查點?現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裡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裡去住。

立即對換。從此時起,哥哥的財產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財產全部是哥哥的。雙方家人誰也不許到對家去。哥哥既說兩家財產完全相等,那麼對換並不吃虧。弟弟說本來分得不公平,這樣總公平了罷?」

2. 1800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是「以文治國」,哪些是「以武治國」。 求學術解

以文治國主要是比較出名的是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王莽、章帝、漢明帝,司馬睿、宋文帝、陳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唐宣宗、趙太宗趙光義、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宣宗、雍正、乾隆這些人物。
以武治國秦始皇、劉邦、劉備、孫權、曹操、還有就是五代十國的那些國君,成吉思汗、朱元璋。
在歷史,其實一般的帝王都是文治和武治雙管齊下的比較出名:漢武帝、劉秀、劉裕、陳霸先、唐太宗、唐憲宗、宋孝宗、永樂帝、康熙這些人。

3.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3)漢文帝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4. 漢文帝是不是漢朝歷史上最傑出的守成之君

漢文帝是漢朝歷史上最傑出的守成之君。
漢文帝劉恆,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在高祖十一年的春天,已經擊破陳豨的叛軍,平定了代地,便被封為了代王,王城就在中都(今山西省平遙縣)。孝文帝是薄天後所生,他在即代王位十七年的時候,也就是女後當政的第八年,就在這一年八月呂後逝世,呂後的家族呂產等人,欲作亂奪取劉氏政權,被漢朝大臣共同助殺,正好印證了高祖的「殺白馬立誓」:非劉氏為王,天下誅之。劉恆就在這場政變平息過後,在大臣的共同擁戴下順應天意即位為帝了,歷史稱(漢)孝文帝,廟號太宗。

而漢高祖劉邦當初有個八個兒子被封於王:長子劉肥為齊王(孝惠帝異母的哥哥),其餘都是孝惠帝的弟弟,有戚姬之子趙王如意,薄姬之子代王劉恆,以及諸妃妾子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高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侄兒劉濞為吳王以及非劉姓功臣番君吳芮之子臣為長沙王。代王劉恆是如何脫穎而出,被大臣推舉為皇帝的呢?當然這有運氣的成分,當時的客觀形勢以及代王劉恆本人為人,個人品質與其家族的客觀情況都不是沒有關系的。
在誅呂之後,誰能被推舉為皇帝,其實主要是功臣派起主要作用。我們先看看當時的局勢:功臣派:周勃(在典客劉揭游說下獲得大將印,奪呂祿兵權,隨後控制北軍),灌嬰(在滎陽統領著二十萬兵馬),陳平(足智多謀),襄平候紀通(在誅呂中,協助周勃持符節守北軍)……等。
皇族:齊王劉襄(諸侯中實力最強,詐奪琅琊王的兵力,呂後死後,准備起兵攻打滎陽),朱虛候劉章(在皇宮掌兵千人誅殺了呂產,命令士兵追捕呂氏,無論男女老少皆殺之,協助捕斬呂祿,鞭殺呂嬃,殺燕王呂通等),東牟侯劉興居(與太僕汝印候騰公將漢少帝逐出皇宮),琅琊王劉澤,淮南王劉長…….等。
由於功臣派,掌握了南北軍,又有灌嬰的二十萬兵馬扼守滎陽(後面率軍回長安),齊王劉襄等諸侯的兵馬也入不了長安城,呂氏被誅滅後,諸侯中有可能當皇帝的都在等待最終的推舉結果,而大臣們最終選舉了家族勢力最弱(以為最容易控制的),而且名分上是高祖劉邦的四兒子,目前年紀也是最大的劉恆為皇帝。
可見劉恆能當上皇帝可以說有運氣,出身,個人的為人,個性品質以及當時的客觀形式所促成,我們姑且稱為順應天意吧,因為後來證明漢文帝劉恆的確是皇帝最適合的人選。
第一, 心繫天下,愛民如子,能廣施實惠於民。
漢文帝重視農耕,以自己親自耕種表率以顯示農業為國之根本,減免田租田稅,使很多荒廢的土地有人耕種,解決了糧食生產問題,進一步發展了經濟。
我想若不是漢文帝的農業發展以及漢景帝延續漢文帝的相關措施造就了文景兩代的糧食積累以及經濟繁榮,人民得以修養生息,那種繁盛的景象歷史稱為「文景之治」,沒有文景時代的財富積累,漢武帝拿什麼本錢攘夷拓土、國威遠揚,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辟絲路。但是後期窮兵黷武,有敗有勝,造成了國庫空虛,耗盡了文景兩代的財富,流民達200萬以上。
1.《孝文帝本紀》文帝又道,「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事情莫大於此,現在勤勞耕種的人,反而抽田租田稅。農居本,商賈居末,這樣收租,是本末不分。對於勸獎農耕的方法尚未完備,應廢除田的租稅。」
2.《孝文帝本紀》天下有旱災與蝗災為害,文帝加恩惠於天下,命令諸侯不要入貢,廢弛山林川澤的禁令,以利百姓,減少文帝自己的衣服,車馬…….發散倉庫庫的糧食以賑濟災民,富人用錢買爵(錢用於百姓,爵位沒有實權不會影響國家正常運轉)。
3.學者鄧宏圖的考證,武帝時期平均一年的國家財政盈餘為40億錢,再加上皇室財政盈餘43億,一共約83億錢。
4.學者分析:當時西漢人口最多四千餘萬,漢武帝幾十年窮兵黷武,不只是對匈奴,也用兵於西域,朝鮮和嶺南等地, 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在武帝末年,由於常年征戰,民不聊生,起義暴動此起彼伏。
第二, 有仁德不乏武略,不僅能夠以仁德為主,以法為輔治理國家管理臣下,克己守法不以情感干涉法律,又有能力抵禦外敵。
1.《孝文帝本紀》眾臣道,「皇帝陛下加大恩惠於民,這種盛德,不是臣下等人能夠想到的。請奉行皇帝的詔書,廢除一人有罪,家人收為奴隸的以及其他連坐的法律。」
2.《孝文帝本紀》……現在的刑法有黥面,去鼻,割足趾的三種肉刑,而不能禁止姦邪過失何在?……刑法以至於四肢肢體,刻刺肌膚,處罰終生不止,是何等的痛苦而不合道德,那會合於為民父母的心意呢!應該廢除肉刑。」
文帝廢除連坐,肉刑等嚴苛的法律,文帝不僅僅會以仁德治國,但是同樣也會結合仁德依法治國,雖然劉恆作為人來說也是有喜怒哀樂的,有時也會生氣,也是有情感的,也想一切都按自己的意願來辦理,但是不會讓憤怒或個人的情感來干涉法律,樹立了克己守法的良好典範。
《資治通鑒》卷14,460-461頁,…….文帝發怒說,此人驚擾了我的馬,仗著這馬脾性溫和,加入其它馬能不傷害我嗎?可廷尉卻叛他罰金!張釋之解釋說,「法律對天下人一樣公平。這一案件依據法律就是這樣判罪的;加重罪罰,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了。況且,在他驚馬之,如果皇上派人把他殺了也就算了。現在已交給廷尉,廷尉就要為天下主持公平,稍有傾斜,天下法律就可輕可重每個標准,每個標准,百姓怎麼安放自己的手腳呢?請陛下省察。」文帝思慮了一會兒,說:」廷尉的決定是對的。」其後有人偷盜高祖廟中神位前的玉環,被捉住,文帝大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奏報…….案犯應該在街市斬首。文帝大怒說,此人大逆不道…….應該滅他全族,而你卻依法判他死罪,不是我供奉宗廟的本意。張釋之免冠頓首謝罪說:「依法判,這樣足夠了。況且罪要分等次,……..萬一愚昧無知之輩挖掘長陵,陛下有怎麼給他加以更重的刑法呢?於是文帝向太後說明了情況,批准了張釋之判刑的意見。
文帝早在代國就重視邊防,保護代國邊境免匈奴侵犯十七年,沒有武略怎能成功?當了皇帝後,多次派兵打敗匈奴。雖然不能和漢武帝時代的征伐匈奴,攘夷拓土的武略相比,但是客觀上漢朝這時的實力也不能和漢武帝時期比。
而且文帝善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另一次濟北王劉興居趁漢文帝前往代地討伐匈奴,起兵反叛於偷襲滎陽。於是文帝停止派丞相討伐匈奴的軍事行動,派遣棘浦侯陳武為大將軍,率兵十萬攻擊叛軍,派祁侯繒賀為將軍駐防滎陽。一道詔書瓦解了劉興居的軍心,最後攻破濟北王的部隊,俘虜濟北王。而且該懲罰的還是會用法律來制裁,後來淮南王劉長,廢除先帝的法律,不聽天子的詔見,生活無節度……意圖危害社稷宗廟。文帝不忍心將劉長棄屍於市,而文帝去掉了他的王位…….最後劉長未到處置的地方就病死在路上。
第三, 有權謀,不如人時能韜光養晦不爭一時之利,登大位能君臨天下。
劉恆當代王時都是表現出示弱而自強,天下諸侯都在誅呂時起兵,而劉恆卻還是嚴防代國邊境的匈奴,以大局為重,不爭一時之利。即皇帝位候,又通過和親政策以及防禦為主,進攻為輔的方針,用兵減少了匈奴的入侵。劉恆雖然即位為皇帝,但是畢竟家族勢力很弱,不採取太強硬的方式,善於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治理國家以及諸侯的隱患,比如漢文帝善於利用時間化解矛盾,慢慢增強自己的實力,我想要是漢文帝多活二十年,我想漢朝也不是沒有可能解決匈奴邊患,而且不會出現漢武帝時期的頻繁用兵造成了流民200萬的社會狀況,當然漢武帝抗擊匈奴,開拓疆土,構建中華疆域版圖的功勞不可磨滅。
1.《呂太後本紀》秋天時,太後派遣使者告訴代王劉恆,要遷代王為趙王,結果代王謝絕了,請願留守代之邊地。
2.《孝文帝本紀》太尉於是跪著獻上天子玉璽符節,代王謝絕道:「到代王的邸舍才議論此事。」…….眾大臣皆拜伏於地,堅決地請求,代王向西辭讓三次,向南謙讓兩次,不敢接受。」
第四, 善於平衡各方勢力,鞏固政權,牢掌軍權。

即帝位後拜謁高祖帝廟,改封陳平為右丞相為左丞相,升周勃為左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呂後專政時削奪的齊楚土地,再封給齊王與楚王。而並沒有封舅舅薄昭為丞相,而封其為車騎將軍。後面又給周勃,灌嬰,陳平等加封了封邑,並賞賜了黃金以表彰他們誅呂的功勞。包括朱虛候劉章,襄平候劉通,東牟候劉興居,典客劉揭都封了王爵之位,食邑並且賞賜了黃金。後面又封了琅琊王劉澤為燕王。
但是對於南北軍的軍權卻讓自己的心腹宋昌掌握,護衛皇宮安全。群臣請求立太子時,表現出對叔父楚王,淮南王等諸侯王的尊重,說難道他們不可以繼承嗎?再三推辭最後才同意的,而不一開始就表現出自己的意圖,而是處處表現公心,而且一點也不驕縱。有一次吳國的太子與劉恆立的太子劉啟在下棋起了沖突,劉啟用棋盤把吳王的太子打死了,後來劉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了安撫。善於利用時間化解矛盾,避免戰禍。以表示對其尊重,化解矛盾。
第五,善於傾聽屬下正確意見,卻不偏信。
被推舉為皇帝的時候,對於事情的真相表示懷疑,徵求張武,宋昌等屬下的意見,最終又與薄太後商量同意了宋昌的意見確認大臣們的消息是真的,考慮各方勢力,並派宋昌去長安觀察變化,接到宋昌的報告,然後才敢馳車到渭橋。
在採納良策方面,非常欣賞賈誼的才華,聽取了很多他建議,但是並不是偏信,如沒有採用賈生和晁錯的削藩的策略,畢竟文帝善於利用時間化解矛盾,時機不成熟,怕引起變故,例如那些老諸侯死了以後,把土地分給他們的幾個兒子才是逐步削弱他們的勢力的最佳時機,現在就開始削藩難免挑起戰爭勞民傷財,不以利於社會生產,但是漢文帝不是沒有留殺招的,殺招就是周亞夫,臨時死對劉啟說周亞夫將來可以大用,而漢景帝在這方面遠遠不如文帝,一聽就採納,採納了又後悔,最後把晁錯殺了來平息戰事,要不是文帝臨終的殺招周亞夫可大用,我想七國之亂,漢景帝真的難以收場。
第六, 背後至少有一個女人的支持。
最重要的女人莫過於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了,細心教導,示弱而自強的品格多出自其母後的培養與指導。《孝文帝本紀》一次竟然決定親征匈奴,最終被薄太後制止,最後以東陽候張相如為大將軍,成候董赤做內史,欒布為將軍,攻打匈奴,匈奴逃走。
綜合看來,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當之無愧最傑出的守成之君。

5. 西漢初年,依法治國,以德化民的皇帝

西漢初年,依法治國,以德化民的皇帝分別有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他們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在位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且減少賦稅,減輕人民壓力。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後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漢景帝引導人民走向善良,通過使西漢王朝的統治在人們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實現。
文景之治期間據說臨時堆滿糧倉,陳米還未吃完,新米已經入倉,而且錢太多以至於國庫里的銅錢因年久兒斷了繩子。為後來漢武帝西征匈奴奠定了基礎。

6.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7. 漢文帝想要怎樣處置驚馬之人結果怎樣這篇短文你更欣賞張釋之還是漢文帝為什麼

好的啊!。!。?!?

8. 依法治國是我國唯一的治國方式嗎

四大治國模式,指的是中國四個傳統治國模式,這四個傳統的治國模式是書寫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標志,中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皇帝,都逃不過是四大治國模式的范圍。
其中老子所倡導的節儉模式最為歷代皇帝所推崇,劉邦、劉恆、劉啟、劉秀、蕭道成、楊堅、趙匡胤、朱元璋、道光帝等數位皇帝,都對老子提出的節儉治國情有獨鍾。
民本模式自古有之,民本治國是中國最古老的治國方式,從上古時期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再到夏商周時期的夏禹、少康、成湯、盤庚、武丁、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以及封建社會時期的劉邦、劉秀、楊堅等歷史上的數位皇帝都以民本思想為出發點而治理國家,就連老子的節儉模式、管仲的新政模式、商鞅的峻刑模式,都是有民本思想演變而來。
新政模式是中國最具進取性的治國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時期的管仲,新政治國通常都是歷代帝王拯救國家命脈的良方,也是腐舊貴族最懼怕的毒葯,實行新政必然要得罪一大批腐舊勢力,因此中國歷代皇帝拯救王朝命脈的這劑良方,往往會被統治者自己湮滅。新政模式,實際上也是自上而下的一次革命,與那些自下而上的革命不同,他是由政權的統治者自己發動的革命,其宗旨就是延續政權的國祚。
峻刑模式是由歷代司刑之官提出的治國思想,所謂峻刑就是以殘酷的法律手段約束國家的官員和百姓,對於官員皇帝會用峻刑防止他們貪贓枉法,對於百姓皇帝會用峻刑防止他們觸犯國法,這種模式往往是暴君慣用的手段,但也是依法治國最有效的治國方式。
此四大治國模式,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幾乎是歷代君王慣用的治國方式,因此他們被當代學者認為是最典型的四大治國模式。
節儉治國編輯

節儉模式——「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代表人物——漢文帝
「節儉模式」,是古代管理國家的基本手段,代表人物是漢文帝劉恆。中國人素有「勤儉持家」的好傳統,管理國家也不例外。《管子·八觀》中專門論述了奢侈浪費與國家管理的關系,認為「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劉恆在位期間,禁擾民、禁送禮、禁浪費,甚至連顯示皇權威嚴的諸侯、屬國獻供禮等都廢止了。即位初,有人獻千里馬,劉恆就此下了「紅頭文件」,詔告天下「朕不受獻也」,「令四方毋求來獻」。
不建樓堂館所。劉恆在位23年竟無一項大型建築,連小建築也不搞,只要是勞民傷財的,一律不批。據《漢書·文帝紀》記載,劉恆曾想造個露台,召來工匠預算,要花費「百金」。這筆開支對皇家來說,連毛毛雨都不算,但劉恆覺得不妥,放棄了造台計劃,稱「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漢代流行厚葬之風,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拿來造帝王陵墓。劉恆移風異俗,奉行「薄葬」。甚至連自己平時的穿著也不講究,都是粗布衣,普通鞋,即《漢書·東方朔傳》「身衣弋綈,足履革舄」。後宮嬪妃也都不穿高檔時裝,「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普普通通。
劉恆開創了封建帝王著「親民裝」的先河,漢代學者劉向曾評價劉恆是「節儉約身,以率先天下」。其「節儉治國」思想,體現出了封建時代「以孝治國天下」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劉恆死後蓋棺定論的謚號中,用了評價等級最高的一字「孝」,稱為「孝文皇帝」。
劉恆的治國模式收到了出奇的效果,《漢書》稱當時是「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隨後的景帝劉啟,繼承了劉恆的治國思想,合稱「文景之治」。[1]
民惟邦本編輯

民本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代表人物——唐太宗
在古代,執政者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民惟邦本」,簡稱「民本」。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執政為民」。以這種思想來治理國家,被稱為「民本模式」,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有「民本意識」,他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李世民說話喜歡引經據典,他常提荀子的觀點:「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曾認真研究了朝代興迭規律。據《貞觀政要·仁義》,李世民稱,「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
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就是借「仁義為治」實現的,表現為「寬律令」,具體操作分為禮刑並用、簡約畫一、寬仁慎刑三個層面。《唐六典·尚書刑部》注記,李世民指示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臣僚重新審訂刑律條款,尤控死刑,他強調「死者不可復生」,要求「用法務在寬簡」,所以唐律「比卉死刑,殆除其半」。為防錯殺,李世民要求死刑案都要報中央,再三復核。
最能說明李世民「寬刑」的,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發生的一件事。當年十二月,他在查閱死刑案件時,出於憐憫,下令將390名死囚全部放回家過年,來年秋再回長安就死。第二年死囚一個不少回來了,李世民很感動,乾脆將這些死囚全部赦免。
李世民選賢任能、納諫如流、賞罰分明,其治國模式成效斐然。執政幾年後,便「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僅29人。
李世民在位年號為「貞觀」,故史家贊譽李世民的治國模式為「貞觀之治」。[1]
新政改革編輯

新政模式——「天地革而四時成」
代表人物——宋仁宗
「五經」之《易經》中的第49卦即為「革卦」,古人釋注中有句話叫「天地革而四時成」,揭示出改革的重要性及其規律。從先秦到清末,在中國歷史上產生影響的改革有近百起。依靠改革,把改革作為國家治理手段,被史學家稱為「新政模式」,代表人物是宋仁宗趙禎。
北宋是中國古代推行新政模式最為積極的一個朝代,尤其是十一世紀中葉後,改革成了主旋律,宋仁宗趙禎推行的「慶歷新政」即出現在這一時期。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對西夏戰爭慘敗,直接促使皇帝趙禎「欲更天下弊事」。此時,范仲淹、歐陽修等改革派已有共識,形成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集團」。慶歷三年九月,趙禎特開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當場賜給紙筆,要求他們針對當前急務當場呈奏。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計劃,范仲淹的《十事疏》,便是這輪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主張。趙禎接受了這些改革建議,漸次實施,頒行全國,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就此揭開了後來包括王安石變法在內的北宋系列改革序幕。遺憾的是,一年多後新政便搞不下去了。
慶歷新政的失敗,與趙禎「寬仁少斷」、保守派勢力強大有直接關系,但與倉促上馬、預熱不夠、力度過猛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宋仁宗不急於求成,「摸著石頭過河」,尤其在進入涉及利益集團的深水區,改革若能穩一點,或許就是另外的結果。
盡管如此,歷史仍給在位長達42年的趙禎以高度評價,其治國模式被譽為「仁宗盛治」,有人甚至認為超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1]
嚴刑峻法編輯

峻刑模式——「治亂世,刑不得不重」
代表人物——明太祖
所謂「峻刑」,即嚴刑。唐宋以前治理國家講究「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即所謂「輕刑」思想,屬於「仁術」。宋元以後,執政者奉行「為政以德、正己修身」,但不輕刑律,晉人葛洪「非峻刑不能止」的觀點為執政者認同。「峻刑模式」又被稱為「重典之治」,代表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峻刑模式的最積極實踐者,他在明綱常的同時,重法度,嚴吏治。他聲稱,「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後人簡稱「亂世用重典」。
一直以來,朱元璋都「以重典為整頓之術」,實施「猛烈之治」。雖然《大明律》條款已相當成熟、完備,但朱元璋覺得仍不夠「嚇人」,又編定了《大誥》,實行「法外用刑」予以「嚴打」。如政府部門隨便增加編制人手等「有司濫設吏卒」行為,依律僅打100大板,但朱元璋要求「族誅」,不僅部門領導倒霉,當事「臨時工」也要處死。至於「吃空餉」等,在明朝一旦敗露,當事人必死無疑。朱元璋最恨貪官,對貪官大多是「剝皮實草」。只要貪污60兩以上者,先要「梟首」,示眾後再剝皮,皮內充填乾草,懸掛在衙門兩旁,以警告官吏。類似這樣的施峻刑嚴懲事例,不絕於明史。
朱元璋的峻刑治國模式,史稱「洪武之治」。雖然未完全達到目的,但效果明顯,明朝官場「干凈了一百年」。《明史·循吏傳》記載,峻刑「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1]

9. 依法治國作文

依法治國,更要以德治國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我們確 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然而作為一個文明古 國,我們更要注重以德治國。

百行孝為先,華夏子女最基本的美德 就是孝順。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孝順 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漢文帝劉恆在 母親卧病期間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親口嘗過母親的葯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東漢 黃香夏天為父驅趕蚊子,扇涼床和枕頭, 冬天為父暖被;還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等。這 些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舉動在古人看來是
可以稱得上孝感動天,雖說有點誇張,卻 是當代青少年乃至華人應該學習典範,只 可惜現狀卻是截然不同。愛劉德華成痴的 楊麗娟,為了見偶像一面,不惜讓其父親
賣血捐腎,其父親最終無能為力選擇了躍 入江里自盡。願意為只是陌生人的偶像付 出一切,卻從來不回頭看一眼被自己逼上 絕路的父親,這樣的女生連孝順都做不
到,哪裡還有美德可言?上海浦東機場的刺 母案同樣叫人心寒,一留學生只是因為母 親不能給予所需的生活費,竟拿出尖刀 砍、刺母親致重傷,這樣的人即使有再高
的文化修養,也彌補不了在道德上的缺 陷。

孝,貫穿千年歷史,若在我們這一代 被弱化甚至丟棄,豈不是會被外國人嘲笑? 讓我們撥開一點物質、資本的迷霧,拾回 第一美德——孝,人人做到孟子所言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構建起和諧社會,這樣 的中國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再邁向新的輝 煌。

在孝的基礎上,「知節明禮」在社會生活 中越來越凸顯重要。一位年輕人到一家汽 車公司應聘,眼看前幾個人的學歷都比自 己高,便自覺沒什麼希望了。當他走進董
事長的辦公室時,順手撿起了門口的那張 漬紙並扔進了垃圾桶。只因這一個小小的 舉動,他就被錄取了。這位年輕人就是制 造了美國汽車業一時神話的福特。能夠看
得見眼前的小事,懂得如何彎下腰,這一 種謙卑的美德正是為當下不少年輕人所缺 乏。同樣是應聘現場,北京某大公司的測 試卻讓人感嘆。

最後幾位優秀的面試者被 請進了經理的辦公室,在經理外出的二十 分鍾裡面,他們百無聊賴地拿起了桌面上 的文件,左掀右翻。結果可想而知——無一
被錄取。隨意翻看別人的東西,連尊重他 人這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的人,再優秀也 難以取得成功。

人們總會忽略身邊的小事,以為它無 關要緊,殊不知一個小舉止就可以反映出 個人的修養美德。個人、社會乃至國家, 都需要「知節明禮」,方能和平共處。日本、
韓國等不少東南亞國家都在大力宣揚中華 傳統美德,因為他們知道,文化軟實力的 力量比槍支炮彈來得更為驚人。而我們 呢,幾年來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強調法制
建設,落下了文化、道德,若再不重視以 德治國,恐怕只會在無形之中一步一步喪 失了最根本的內在。

當代中國,依法治國上,法律系統需 要完善,但想要真正強大,屹立於世界, 以德治國尤為迫切

10. 依法治國為題寫一篇自己的感受

依法治國,更要以德治國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我們確 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然而作為一個文明古 國,我們更要注重以德治國。

百行孝為先,華夏子女最基本的美德 就是孝順。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孝順 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漢文帝劉恆在 母親卧病期間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親口嘗過母親的葯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東漢 黃香夏天為父驅趕蚊子,扇涼床和枕頭, 冬天為父暖被;還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等。這 些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舉動在古人看來是 可以稱得上孝感動天,雖說有點誇張,卻 是當代青少年乃至華人應該學習典範,只 可惜現狀卻是截然不同。愛劉德華成痴的 楊麗娟,為了見偶像一面,不惜讓其父親 賣血捐腎,其父親最終無能為力選擇了躍 入江里自盡。願意為只是陌生人的偶像付 出一切,卻從來不回頭看一眼被自己逼上 絕路的父親,這樣的女生連孝順都做不 到,哪裡還有美德可言?上海浦東機場的刺 母案同樣叫人心寒,一留學生只是因為母 親不能給予所需的生活費,竟拿出尖刀 砍、刺母親致重傷,這樣的人即使有再高 的文化修養,也彌補不了在道德上的缺 陷。

孝,貫穿千年歷史,若在我們這一代 被弱化甚至丟棄,豈不是會被外國人嘲笑? 讓我們撥開一點物質、資本的迷霧,拾回 第一美德——孝,人人做到孟子所言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構建起和諧社會,這樣 的中國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再邁向新的輝 煌。

在孝的基礎上,「知節明禮」在社會生活 中越來越凸顯重要。一位年輕人到一家汽 車公司應聘,眼看前幾個人的學歷都比自 己高,便自覺沒什麼希望了。當他走進董 事長的辦公室時,順手撿起了門口的那張 漬紙並扔進了垃圾桶。只因這一個小小的 舉動,他就被錄取了。這位年輕人就是制 造了美國汽車業一時神話的福特。能夠看 得見眼前的小事,懂得如何彎下腰,這一 種謙卑的美德正是為當下不少年輕人所缺 乏。同樣是應聘現場,北京某大公司的測 試卻讓人感嘆。最後幾位優秀的面試者被 請進了經理的辦公室,在經理外出的二十 分鍾裡面,他們百無聊賴地拿起了桌面上 的文件,左掀右翻。結果可想而知——無一 被錄取。隨意翻看別人的東西,連尊重他 人這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的人,再優秀也 難以取得成功。

人們總會忽略身邊的小事,以為它無 關要緊,殊不知一個小舉止就可以反映出 個人的修養美德。個人、社會乃至國家, 都需要「知節明禮」,方能和平共處。日本、 韓國等不少東南亞國家都在大力宣揚中華 傳統美德,因為他們知道,文化軟實力的 力量比槍支炮彈來得更為驚人。而我們 呢,幾年來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強調法制 建設,落下了文化、道德,若再不重視以 德治國,恐怕只會在無形之中一步一步喪 失了最根本的內在。

當代中國,依法治國上,法律系統需 要完善,但想要真正強大,屹立於世界, 以德治國尤為迫切。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