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起源於

道德起源於

發布時間: 2020-12-21 04:27:11

道德和法律的產生最初是源於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生產力的提高。。食物有剩餘。。。
吃都吃不飽,還談個毛法律和道德。

❷ 如何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欲回望正好相反,它能答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2)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❸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這對嗎

觀點錯誤。

1、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特別是經濟關系。

2、「道德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是唯心主義倫理學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3)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

❹ "道德"這個詞最早是哪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版初權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4)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道德的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i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出處:巴金 《寒夜》二六:「她雖然自誇學問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齡,卻還來做一個二等老媽,做飯、洗衣服、打掃房屋,哪一樣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出處: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❺ 道德起源於什麼書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
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才產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後不斷逐步演變成為比較牢固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別是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道德便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意識形態,統一的道德也分裂成為彼此相對立的階級道德。因此,道德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產生和逐步形成的。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❻ "天意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試圖以人之外的某種所謂客觀意志來說明道德的起源

意思抄就是說。是別人(也就是神)告訴人們,你們應該怎麼怎麼做。因為他們(神)是知道真理的,所以人們應該按照他們說的來。而他們所說人們應去踐行的就是道德。道德真正的起源是人們在彼此生活期間,為了解決矛盾而自然產生的行為准則。但是天意神啟論將這種道德的起源加上了人(神)的色彩,並沒有改變道德本身,只是稍微誤導了人們的思想。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還有人信神信佛。
多說一句,神抑或佛本質上都是人,只不過能力比較大就是了。

❼ 道德起源於人的情感慾望或天然情感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

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

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❽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8)道德起源於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❾ 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關於道德的起源,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解(神啟論、天賦論、進化論、感覺慾望論)。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

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

感覺慾望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熱點內容
連雲港司法拍賣公告 發布:2024-11-20 01:34:54 瀏覽:417
餐飲部服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0:38:31 瀏覽:46
王優銀律師 發布:2024-11-20 00:07:08 瀏覽:7
勞動合同法上班期限 發布:2024-11-20 00:00:45 瀏覽:470
下列屬於旅遊法律責任特點的有 發布:2024-11-19 23:29:54 瀏覽:28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