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注在實踐

道德注在實踐

發布時間: 2022-02-26 10:03:08

Ⅰ 大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加強道德修養,提高個人品德

1.
首先大學生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堅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進一步成長,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2.
其次大學生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大學四年中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在空閑時間學習其他知識領域的內容,只有心懷學問,才能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

3.
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的人格,將道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習慣中,養成樂於助人,團結協作,關心他人的美好品德,修身律己。

4.
大學生要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懶散、不積極進去的生活態度,與具有良好修養的人交朋友,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摒棄自己身上的缺點,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Ⅱ 道德實踐的途徑有哪些

首先,道德的實踐最關鍵的一點是自身道德,只有自己內心真正遵守道德,才專能真正的實踐道屬德,其次,道德實踐的途徑很多,個人,社會,他人,從我做起,幫助他人,造福社會,最後,道德的實踐還可以通過督促實踐,督促別人監管自己,讓我們同心協力,做一個道德的人。

Ⅲ 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道德規

(1)加強學習,發揮自己的作用,抵禦外界的不良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社會公德意識,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在遵守道德規范的同時。在共同的生活當中,同時也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行為,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希望、專業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社會公益組織或活動,「勿以善小而不為,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體驗遵守社會公德的樂趣。通過對社會道德活動中的社會公德相關知識和規范進行認知和體驗,希望以社會的力量和公眾的名義制定人們的行為規則,正確地進行道德行為與活動的選擇和判斷。」在一些微小的事物中。社會公德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他人和社會的合法利益,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對於一名大學生來說。大學生對宣傳和維護社會公德也有不容推辭的責任。我們不僅要知道社會公德的具體要求,以保障公共秩序協調有序,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好習慣、主動地選擇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社會公德就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一定社會的全體成員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所遵循的最起碼的生活准則和行為規范,並積極履行社會公德規范,培養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違背社會公德為恥的道德情感,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尤其是對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它是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一舉一動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我們可以參加社會公益組織,做社會公德意識的宣傳員。社會公德的作用在於解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與其在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通過經常性的道德行為。 另外,可以逐步形成公德判斷意識與是非評價標准,引導社會成員自覺遵守公德要求,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以適應社會公共生活的需要,並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公共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愛好。參與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行為,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要培養自己以遵守社會公德為榮,同樣,培養社會公德的情感,我們要積極利用各種有利的資源和環境,時刻不忘用法律保護自己,我們要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自覺。 總之,不辜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並積極帶動他人。 (3)從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社會公德與人們在社會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必然反映,但是我們要用自省和慎獨等修養方法,我們要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升華自己的社會公德境界,因此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對社會公德的認知,從小節做起,還要有實踐社會公德的感情。在社會公德實踐中,在細微處我們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另外。 (2)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社會上也存在種種不良風氣、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因此。大學生是社會整體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

Ⅳ 什麼叫道德實踐

1.道德是人的行為制規范與判斷標准,即什麼行為可以什麼不可以。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三類。道德實踐指的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實現、尊守道德。
2.學校要求學生的道德實踐指的是社會公德方面的實踐。具體的是:可寫一篇在社會實踐中尊守社會公德的體會,如在公交車上讓座、將地面垃圾拾入垃圾箱,在此過程中自己是如何想的,為何這樣做,做了有何意義。

Ⅳ 談談如何在實踐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是我們一生的學習任務。當然,思想理論的修養不能代表實踐,所以一定要把思想道德修養踐行在日常的行動當中。首先我們在日常的行動當中,要加強對自身的約束,要嚴於律己。用我們先進的思想道德,理論來指導我們的一行一動深切,將思想道德理論踐行在行動當中。其次,我們要善於反省,善於總結,吾日三省吾身,要深刻反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有哪些行為與思想道德修養不服?或者還沒有達到較高的修養水平,然後去總結經驗,教訓,以及時改正。然後在日常的實踐當中,還要見賢思齊,有的人他們的實踐行動力要比我們好許多,我們就要向他們學習,看他們優秀的地方。另外,我們要善於學習學習實踐,學習理論,時刻保持一顆警惕的心,才能不斷的鞏固我們的思想道德,長城而不被腐化。思想道德修養是任重而道遠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我們都能有越來越高的修養。

Ⅵ 道德和法律在實踐生活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在實踐生活中都起著社會行為規范的作用
但二者起作用的方式和范圍有所不同
就方式而言。道德規范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與人的自我認知來起到約束人行為的作用,而法律規范則是以國家機器的強制性起作用
就範圍而言。道德較法律而言在實踐中起作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Ⅶ 淺談道德修養重在實踐

人生境界是一個人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所達到的實踐水平或程度,它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我生命和社會人生的體驗、認識、調整和控制,從而達到的總體的精神狀態和修養程度。人生境界是思想道德修養的落腳點。

道德境界猶如階梯,有不同的層次和等級。我國傳統文化中就特別強調思想道德修養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其修養的具體要目和實踐操作程序為:「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簡而言之,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1942年出版的《新原人》中,曾把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學說觀點,認為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自在或自發階段、自覺和自由階段。自在、自覺和自由就是人生發展的三種境界。

其實,人生境界不管怎麼來劃分,它只表明了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動態過程。它表明了自己的道德價值追求與自身道德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只要提升自己人格的動機不消失,這種差距便不會消失。因為我們總會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價值追求,道德應是就會在我們的道德實是之間產生新的差距,我們的道德境界就會在這種動態平衡的實現與打破之間得到不斷的提升,直到永遠!

別林斯基說:「人民是土壤,它包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的花朵與果實。」道德境界是在實踐中漸漸提升的,社會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當代大學生要積極地投入其中,熱情參與,在實踐中明志,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實踐中學習思考與做人。當代大學生只有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會根深本固,枝繁葉茂,花香果累,才會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

Ⅷ 論文 淺談思想道德修養重在實踐

可參考:(把文中的「公民道德建設」適當地改成「思想道德修養」就可以了)
公民道德建設重在實踐
時間:2002-4-1 17:19:30 作者: 來源:
http://www2.bjfu.e.cn/aa/dianzixw/readnews.asp?NewsID=459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靠教育,二靠實踐。積極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在道德實踐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將使人民群眾在自覺參與中陶冶情操,為道德建設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道德實踐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道德實踐是道德形成、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內在要求。人們道德理想的樹立和道德信念的鞏固,離不開豐富多採的道德實踐。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把道德實踐滲透到道德建設的全過程。
其一,道德實踐是吸引群眾參與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作為道德建設的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道德建設的實踐者,也是道德建設的受益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道德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說,道德建設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它集中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道德建設搞得好,人們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會風氣優良,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便能得到切實保障;反之,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其二,道德實踐是提升公民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證。道德實踐屬於養成教育,是知行統一的過程。公民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各個方面,其中,道德行為是衡量人們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標准。在從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的演變過程中,道德實踐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在道德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對道德的認知程度,進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依賴道德實踐的檢驗,通過生動具體的道德實踐,道德認識才能逐步升華為相對穩定的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一的目的。有效克服當前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知與行相脫節的現象,根本途徑也在於引導人們積極投身道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
其三,道德實踐是落實基本道德規范的具體措施。《綱要》首次鮮明地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結晶。把這些基本道德規范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同樣離不開道德實踐的支撐。一方面,落實20字基本道德規范,需要教育與實踐兩者協調一致、共同推進;另一方面,將20字基本道德規范融入道德實踐,能夠與廣大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產生強烈共鳴,增強道德實踐的吸引力、感召力。
道德實踐是落實《綱要》的關鍵環節,是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在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中,必須始終注意正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的關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貫穿於道德實踐的全過程。注重發揮道德實踐的教育功能,圍繞道德教育主題組織實踐活動,使人們明確實踐的意義和要求,增強參與道德實踐的主動性、自覺性。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引入道德實踐。只有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圍繞公民道德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教育才有時代感和感染力,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道德實踐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繼承傳統,勇於創新。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德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載體,充實新內容,有針對性地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內容細化、分解,把道德實踐活動往深里做,往實里做,不斷開辟道德實踐活動的新領域,增強道德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是道德實踐與法治實踐的關系。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既要靠道德實踐,也要靠法治約束。道德建設屬於「德治」的范疇,但又離不開「法治」的密切配合,需要道德「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強調道德實踐,就是重視道德本身的作用,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們從內心裡自覺地服從道德評價,接受道德約束,達到平衡自身、穩定社會的目的;強調法治實踐,就是要從立法的角度,強制性地對不道德行為或習慣進行評判或制裁,使違背道德的東西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律」與「他律」的作用,把內在自醒與外在約束有機結合起來,協調一致地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Ⅸ 道德與法律在實踐生活中的作用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法在道德基礎上產生,人們對二者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便爭論不休。中國歷史上「王」、「霸」之爭,便是一例。本文主旨在於闡明社會生活中「德本法助」的思想。 一、道德、法之聯系與區別 道德是一定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靠社會輿論、各種形式的教育、傳統習慣、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而起作用。它隨人類社會產生而出現,用以調整經濟關系棗食物的獲取與分配,以防因有人不勞動或多佔而致人餓死。後隨生產發展、剩餘產品出現,道德對不勞或多佔的譴責不那麼強烈了,其調整經濟關系的作用也隨著調整范圍的擴大而不象原來那樣突出了。到階級社會,統治者把有利於自己的部分道德習慣上升為國家意志,把自己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合法化而出現了法。法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的總和。 不能從道德、法的起源與概念可知,法源於道德,且最初二者皆以調整經濟關系為主要目的,緊密聯系,從不同角度調整社會生活。但二者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道德與法的調節范圍不同。法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對達到危害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程度的行為予以制裁;道德不僅要干預法之范圍,且要廣泛干預法不能觸及的領域,可以說,其干預的是一切有關個人和社會的行為。 其次,道德與法的作用時效不同。法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階級對立的出現、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會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則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只要存在人類社會,道德就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次,道德與法的平等性表現不同。法學界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無論何人,同罪同罰。這固然體現了法的平等性,但其背後,又隱藏著不平等性。因為人的知識、智力水平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等,就決定著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盡相同,同罪同罰的不平等性就很明顯。相對而言,道德對不同知識、智力水平,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及不同的地域、民族,要求也不盡相同,這種表面的不平等,卻正是其平等性的體現。 從道德、法之起源及二者的聯系、區別,可以看到:在社會生活中,二者的作用應是德為本、法為助。 二、道德、法與人的完善 上述談及,道德與法是依靠不同的力量來實現的。道德主要訴諸社會輿論和個人覺悟,或者說更主要的是訴諸人的良心,靠人的內心信念來實施,通過輿論的監督,使人發自內心的反省,以達到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目的。法則依靠國家強制力,通過外在強制,通過違法後的制裁措施,使人震於法之威而服從法的規范。實際上,內心的反省與外在的強制,從人的自我完善而言,其作用恰象辨證唯物主義所講的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社會是復雜的,人的成長道路是曲折的。無人監督下壞事的做與不做,更多地取決於個人平時所受的道德教育,而非懾於法威。可見個人的人格完善,道德教化是主導。子雲:「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①說明我國古人就已經認識到道德在人格完善和社會生活中的中心作用。 道德的主導作用還在於能防患於未然。古人雲:「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教化能使人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發生;法則是不法行為發生後的制裁措施,治標而不治本。社會生活的中心目的應在於防止不法或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即要「防」字當頭。 由此,道德與法在人格完善中的作用是:德本法助。 三、道德、法與社會穩定 社會的穩定是道德與法共同作用的結果,二者不可偏廢,但道德對社會的穩定又起著主導作用。 立法的目的在於行法制,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具體到我國,法制有四個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要求有完備的法可供遵循,就需要立法。立法者除熟悉法律業務外,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否則就會出現一些維護個人和小集團利益的法而帶來社會混亂,歷史上隋文帝、煬帝的作為可為借鑒。文帝晚年,因驕傲、猜忌心理的發展,規定「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甚而「三人同竊一瓜,事發即時行決」,引起社會大亂。煬帝弒父殺兄,「敕天下竊盜以上,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②,結果激起民變,隋政權亦被推翻。可見立法者的道德素養關乎國家的興衰、社會的治亂,不可不重。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是要求一切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實際上,執法者的道德修養就決定其是依法辦事,還是以一己之好惡出罪入罪。 即:沒有道德的保障,法制的實施是不可能的。 在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德本法助是我國古人早已認識的道理。漢初君臣看到秦朝凡事「皆有法式」,「法繁於秋荼,網密於凝脂」③所導致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狀況,認識到要治本必「行仁義、立學校、興教化」,為此,西漢時期約法省禁,成就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唐初君臣認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④是以唐初注重以德化人。貞觀四年,「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⑤出現了被封建史家譽為「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 中西比較,亦可得此結論。據1996年3月11&127;日《人民日報》載:美國的犯罪率與刑事案發率為中國的30倍。死於被謀殺人口比例是中國的5倍。&127;強暴犯罪率是中國的18倍。刑滿釋放後的重新犯罪率為中國的5倍以上。與中國相比,&127;美國一向被認為是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以上數字清楚說明,法不能決定社會是否穩定。通過道德教化而輔之以法,才是實現社會治平的真正出路。 四、道德、法與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以法律為邊界」,厲以寧先生如是說,在此體制下,經濟要有個:「籠子」,「這個籠子就是法律,任何單位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這個邊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切活動都要根據法律。」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了,這就要求有健全的法,並嚴格依法辦事。因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的力度要加強。有人就片面認為,市場經濟時期,道德的調節作用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在此觀念指導下,前幾年出現了「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⑥的狀況,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又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公平競爭,反對爾虞我詐,反對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為我」哲學。它要體現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為此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為「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可以說,沒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離開了思想道德建設,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應該削弱,而是應該加強。 總之,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體現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體現社會主義的特徵。法制建設是市場經濟的有力保障,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偏廢。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