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稅收立法程序
『壹』 我國稅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幾個階段
1、我國稅收立法程序按步驟主要包括提議、審議、通過和頒布四個階段。
2、稅收立法程序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在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規范的活動中應該履行的步驟和方法。
4、在正當法律程序觀念的指導下,正當稅收立法程序應當具備參與性、公開性、交涉性與效率性等基本屬性。
5、稅收立法程序要體現國家機關之間制度上的制衡,要體現專家的作用,要體現公開性。
『貳』 下列屬於稅收實體法的有
答案選的是ACD
稅收實體法是規定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主要內容包括納稅主體、征稅客體、計稅依據、稅目、稅率、減免稅等,是國家向納稅人行使征稅權和納稅人負擔納稅義務的要件,只有具備這些要件時,納稅人才負有納稅義務,國家才能向納稅人征稅。
稅收實體法直接影響到國家與納稅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分配,是稅法的核心部分,沒有稅收實體法,稅法體系就不能成立。
《企業所得稅法》 、
《個人所得稅法》 、
<增值稅暫行條例》、
《消費稅暫行條例》、
《印花稅暫行條例》、、
《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以及各稅種的征稅條例、細則等都屬於實體法
『叄』 .簡述稅收法制管理機制的具體內容
稅收管理是國家以法律為依據,根據稅收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對稅收參與社會分配活動全過程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控制,以保證稅收職能作用得以實現的一種管理活動,也是政府通過稅收滿足自身需求,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化的一種活動。 稅收管理的具體內容包括稅收法制管理、稅收徵收管理、稅收計劃管理、稅務行政管理。 1.稅收法制管理是指稅法的制定和實施,具體包括稅收立法、稅收執法和稅收司法的全過程。稅法是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是整個國家稅收制度的核心,是稅收分配活動的准則和規范。稅收立法工作由國家立法機關負責,稅收執法工作由各級稅務機關承擔,稅收司法工作由國家司法機關來執行。 稅收立法是整個國家立法活動的一部分。與一般的立法的含義相對應,稅收立法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各種不同規范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稅收立法是由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稅收立法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通過制定法律,把稅收征納關系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才能作到依法治稅。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序兩大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稅收立法許可權一般包括國家立法、地方立法、授權立法和行政立法。由於各級機構的稅收立法不同,因此,所制定的稅收法律規范的級次、效力也不同。 對稅收立法活動來說,稅收立法程序也十分重要。稅收立法程序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在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規范的活動中應該履行的步驟和方法。稅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須依法定程序進行才具有法定效力,稅收立法程序是使稅收立法活動規范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稅收立法的實踐證明,嚴格按照立法程序進行活動,對於保證國家稅法的嚴密、規范,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和適用性,維護稅收法治的尊嚴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提出稅收議案是稅收立法的第一道程序。稅收議案提出後,稅收立法程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審議稅收立法議案的階段,審議結束後,稅收立法程序進行表決和通過稅法議案的階段。表決的結果直接影響到稅法草案能否成為法律。立法機關或制定機關將通過的稅法用一定形式正式公開發布。它標志著稅法制定程序的最後完成。稅法公布之後,或立即生效,或在指定的日期生效。 2.稅收徵收管理是一種執行性管理,是指稅法制定之後,稅務機關組織、計劃、協調、指揮稅務人員,將稅法具體實施的過程。具體包括稅務登記管理、納稅申報管理、稅款徵收管理、減稅免稅及退稅管理、稅收票證管理、納稅檢查和稅務稽查、納稅檔案資料管理。 3.稅收計劃管理主要包括稅收計劃管理、稅收重點稅源管理、稅收會計管理、稅收統計管理。 4.稅務行政管理,又稱稅務組織管理,是對稅務機關內部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進行的管理。具體包括稅務機構的設置管理、徵收機關的組織與分工管理、稅務工作的程序管理、稅務人員的組織建設與思想建設管理、對稅務人員的監督與考核、稅務行政復議與訴訟的管理
『肆』 二、多選題(共 10 道試題,共 40 分。)V 1. 以委託加工收回的應稅消費品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已納稅款准予
1/CE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D 7/ABC 8/AB 9/ABC 10/ABCDE
『伍』 相關的稅收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稅收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范圍內普遍適用,具有僅次於憲法的法律效力。目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稅收實體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以下簡稱《車船稅法》);稅收程序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規范性決議、決定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比如,1993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
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我國現行稅法絕大部分都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稅收的基本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規定,稅收基本制度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比如,現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車輛購置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契稅、資源稅、船舶噸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煙葉稅、關稅等諸多稅種,都是國務院制定的稅收條例。
二是法律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車船稅法》、《稅收征管法》,由國務院制定相應的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
三是稅收的非基本制度。國務院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通知、決定等。比如200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37號)中有關房地產交易營業稅政策的規定。
四是對稅收行政法規具體規定所做的解釋。比如200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第五條解釋的復函》(國辦函〔2004〕23號)。
五是國務院所屬部門發布的,經國務院批準的規范性文件,視同國務院文件。比如2006年3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經國務院批准發布的《關於調整和完善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33號)。
『陸』 現行稅法中屬於法律的有哪幾部屬於行政法規的有哪幾部
現行稅法中屬於法律的有9部。分別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法》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
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決定》
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
現行稅法中屬於行政法規的有28部,分別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2018修訂)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7修訂)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7修訂)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2016修訂)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3修訂)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九、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2011修訂)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船舶噸稅暫行辦法(2011修訂)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十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十八、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2007)
十九、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2007修訂)
二十、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
二十一、外國在華常住人員攜帶進境物品進口稅收暫行規定
二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
二十三、殘疾人專用品免徵進口稅收暫行規定
二十四、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稅收政策的規定
二十五、關於對進出口產品征、退產品稅或增值稅的規定
二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徵收進口稅辦法
二十七、國務院關於現役革命軍人在徵收農業稅時如何計算農業人口的規定
二十八、財政部關於稅收管理體制的規定
(6)下列稅收立法程序擴展閱讀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
稅法體系中按稅法的功能作用、許可權劃分、法律級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稅法。
一、按照稅法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納稅程序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
二、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外國稅法等。
三、按照稅收立法許可權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和稅收規范性文件等。
參考資料國家稅務總局-稅收政策
參考資料網路-稅法
『柒』 稅收立法的定義
稅收立法是整個國家立法活動的一部分。與一般的立法的涵義相對應,稅收立法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各種不同規范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稅收立法是由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稅收立法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通過制定法律,把稅收徵收關系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才能作到依法治稅。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序兩大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捌』 稅收立法的稅收立法程序
正當法律程序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對法律程序的尊重,這種尊重並不僅僅是重視「要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利,而更是要按照「正當的法律程序」行使權利,在立法領域也是如此。正當法律程序的理論為我們構建正當的稅收立法程序奠定了理論的基石。筆者認為,在正當法律程序觀念的指導下,正當稅收立法程序應當具備參與性、公開性、交涉性與效率性等基本屬性。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取決於稅法的民意代表性。「無代表則無納稅」的稅收法定原則,要求稅收建立在納稅人「同意」的基礎之上,納稅人得以表達意見的渠道便是在稅收立法過程中的參與。從民主實現的方式來看,代議制民主畢竟是一種「間接民主」,而公眾參與是「直接民主」,能夠彌補代議制民主的不足。
特別是稅收授權立法在世界各國廣為存在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稅收立法中扮演突出角色,為了加強對行政立法的規制,就更要凸顯稅收立法中的公眾「參與」機制。我國稅收立法中公眾參與機制是十分薄弱的。
我國稅收立法中行政立法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行政立法又多是行政機關內部的「暗箱操作」,納稅人缺乏表達意見的途徑。相比之下美國在稅法的制定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機制則比較健全。美國在稅收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通過公開立法、立法聽證、專家論證、向社會徵求意見等方式,使公眾的參與權得以實現,通過更准確地把握民意增強立法的公正性,從而有效地引導納稅遵從。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還取決於人類主體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有限的個人理性影響立法者對宏觀全局的准確判斷,人類只有通過一定方式相互溝通,使法律成為多數人智慧的結晶,才能避免輕率立法、倉促立法。正如季衛東先生所言:「民主的真正價值顯然不是取決於多數人的偏好,而是取決於多數人的理性。在眾口難調的情況下,程序可以實現和保障理性」。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也取決於社會資源的有限性。人類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稅收立法作為分配稅收負擔和資源配置的活動,涉及到各種稅收價值的選擇和各方利益權衡。這使得參與以及相關利益表達機制必然成為稅收立法正當程序的關注焦點。「參與」使納稅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需求,使稅收立法中的利益沖突得到協調,實現利益平衡和利益主體的滿足。 現代意義上的稅收立法活動,應該是一項「陽光下的事業」,所有的立法過程,包括稅收立法的提案、起草、審議、表決、公布等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都應當以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英國有句古老的箴言:「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稅收立法程序的公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稅收立法信息資料的公開,包括立法的背景與根據、立法議案的主題、立法會議的記錄等;二是稅收立法議事過程的公開,指立法會議要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等;三是稅收立法活動報道自由,允許大眾傳媒將立法活動的實際狀況向社會報道;四是稅收立法結果的公開,稅法必須向社會公布,國家不得以未公布的稅法作為執法依據。在美國,立法聽證是國會審議稅收立法的必經程序,稅收行政法規及規章的制定則要符合《聯邦行政程序法》規定的公開程序。
立法程序公開是納稅人有效參與稅收立法的前提。納稅人通過公布的稅收立法信息資料。可權衡各種論據和論點,並通過依據公開原則所建立的利益表達渠道,及時反饋自己的利益主張。公開可以保證稅收立法參與的質量。
公開也是納稅人行使知情權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政府的行為享有知情權,有權利知曉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行為。可以說使公民了解稅收立法中的有關信息,既是公民個人的一項權利,也是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當然,立法程序中的公開也是有限度的,在特定情況下,立法行為是不公開的。如涉及到國防、外交等重大國家利益,或者有關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資料是不宜公開的。 「所謂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是指立法決策參與者運用各自的法定程序權力進行充分辯論、協商和妥協,以最終達成各方都願意並能夠接受的多數結果」。嘲交涉性是稅收立法程序的基本屬性,是稅收民主立法不可缺少的環節。「交涉」是一個討論、交流、溝通、談判、討價還價的過程。「民主社會是個講話的社會。因此,把最能體現民主特性的機構稱之為Parliament(議會)是非常恰當的。這個詞的本意就是談話、互相交流的地方。議會的重大功能之一就是把問題談透,為對立意見提供辯論的場所,互相商談,直到能採取彼此均感滿意的解決方式」。
稅收立法的交涉性賦予了稅收立法正當性、民意性,增強了公眾對法律的認可和尊重。「法律可能是不好的,但我所參與的確定法律的過程使我有義務承認他們的合法性並服從他們。那種義務來自這一事實:我是構成社會的成員之一,社會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時我出過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以為榮;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繼續有義務為其改善而努力」。
稅收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源於稅收利益主體之廣泛性、財產權於公眾之敏感性。中國首次立法聽證會選擇了個人所得稅作為主題就是一個證明。不同的利益追求促使人們紛紛從切身利益出發去關注和參與稅法,稅收立法過程也正是不同利益主體博弈的過程。
「妥協」是交涉的必然結果。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從某種重要意義上講。一切決策都是某種折衷。
最終選定的行動方案,決不會盡善盡美地實現目標,它只能是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利用的最好辦法。我們所處的環境,必然限制著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備選方案,從而劃定了目標實現程度的上限」。科恩在《論民主》中指出:「權衡沖突各方的爭議,從而形成政策、制定法律的過程便是妥協的過程,妥協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沒有妥協的交涉,只會出現議而不決的狀況,妥協是立法交涉產生結果的重要前提。 盡管民主是稅收立法程序的最高價值取向,但民主並非是不惜一切代價換取的,民主的稅收立法程序也要受到效率的制約。只是稅收立法程序中的效率是民主意義上的效率,而不是以犧牲民主來滿足效率。
效率從經濟學上講是指成本與收益之比。稅收立法程序的效率同樣表現為成本與收益之比,其目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完成既定的立法任務。稅收立法程序中的成本是指在稅收立法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立法資源的總和。程序效率所追求的收益,就是通過一定立法成本的投入而完成的立法工作任務,它是固定的、客觀的,不像立法成本那樣有很大的伸縮性。立法程序的收益與效益不僅直接表現為「所完成的工作數量(經濟收益),還包括立法程序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問題,即所創制出來的法律規范是否最接近社會公正,能否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而且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立法程序自身的設立及其運行也必然會給社會的政治、文化、道德、意識帶來一定的影響,表現為對精神文明的促進作用」。
稅收立法中利益主體的多元性、利益分配的沖突性、稅收立法活動的復雜性都對稅收立法中的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稅收立法程序的效率性要求科學地安排和設計稅收立法程序,合理分配程序權利與義務,使整個立法活動有秩序地高效運轉,在立法成本最小化的同時達到立法收益的最大化。
『玖』 目前我國的稅收立法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稅收立法權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及其部門稅收立法權過大
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在我國開了授權立法的先河。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等三部法律由全國人大立法外,其他有關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全部授權國務院及其相關主管部門頒布、發布、制定、修訂等。為此筆者認為,授權立法雖然順應了稅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但同時也生以下問題。
1.大量的立法授權,其透明度不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各種性質的企業層出不窮,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職工和個人的收入也隨之不斷增長,稅收已涉及到千家萬戶和每個公民。任何法律、法規或者規章,都要有人來執行和遵守。因此稅收立法程序透明、公開、公正顯得尤為重要。按照目前我國的立法程序,稅收法律是經國務院提議,由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具有相當的廣泛性、代表性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的意志。而國務院及其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尤其是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其廣泛性、代表性、透明度可以說很低。首先立法不講程序。如我們在日常工作看到的稅務機關頒發的文件中,常常用到「經國務院領導同意……」的字眼,或者乾脆把某某領導同志的講話作為文件下發也不乏其有。在行政立法過程中普遍存在「有程序規定不照辦,沒有程序規定更好辦」的情況。其次對稅收立法缺少有力的監控機制。在我國現行的立法體制中,對稅收立法的監控規定不是很完善,不論是事前的監督,還是事後的監督,具體的監督部門、監督措施甚至監督程序無法落實,從而使得帶有部門利益傾向的稅收立法紛紛出台。如稅收任務作為考核指標後,有的地方把稅收收入作為對稅務部門主要的考核指標,任務完成有獎,完不成一切免談,實行一票否決,於是在一些地方稅務部門為了本部門利益,出現收取「過頭稅」、「寅吃卯糧」虛假入庫等種種奇怪現象。
2.立法層次較低,缺乏權威性。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作為國家經濟生活中重要的稅收立法,很少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絕大部分由其授權政府部門來制定,如當前我國稅收收入中,絕大部分是增、消、營流轉稅、企業所得稅等,而這些稅收立法權、解釋權、修訂權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門。誠然,作為國務院及其主管的行政部門制定的法規和規章,是在人大授權的范圍之內,也具有相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但不可否認的,這些並不是法律,不具有與人大所制定的法律有同等的地位。
3.絕大部分稅權具有濃厚的行政命令。在任何國家或地區,凡是涉及到國民財富的調整,涉及到企業財產的再分配的稅收制度的問題,其稅權立法權必須由立法機關制定相關法律,政府和行政部門必須嚴格執行。然而我們國家恰恰相反,幾乎所有涉及到企業和個人的財產和財富的分配,均由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制定相關制度,然後命令下級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遵照執行。如1993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國發[1993]85號)、《批轉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稅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1993]90號),這兩大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經濟利益,牽涉到所有國人和企事業單位財富分配的重大財稅體制改革的制度,全部由政府部門制定,時至今日,始終沒有超越這種行政行為的局面。
4.立法權與執法權出於同一主體,不能保證執法的公正。這里講的立法權是指稅務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法規、規章、決定等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權力。從法理上講,稅務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授權范圍內制定相關稅收政策似乎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它也是稅收執法部門。首先,它是行政立法,不是由民意代表制定,廣大納稅人參與的機會少,且程序相對簡單,有的根本不按程序,並不能保證依法治稅和保護納稅人權利;其次,有些稅務法規具有很強的特需性,即稅務機關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制定一些特定的規定。
(二)政府部門稅收立法權部門利益化傾向日趨嚴重。
1.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非常明顯。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趨向日趨明顯,行政管理領域內除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以外,還有不容忽視的行政利益,即行政機關在上述利益之外所獨立主張和追求的、純粹出於行政考慮的利益。就與公共性相對應的行政自利性而言,行政機關是由人組成的,自然不能擺脫人所固有的自利性。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是非法定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問題,主管財稅財政部認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以來,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均,既有悖於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利於平等公平競爭,也影響內資企業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強調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必須進行;而在同一問題上主管外國企業投資管理和吸引外資的商務部對此並不認同,認為給外資企業一定的優惠並不違反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同意馬上取消這一稅收優惠政策。這本來是全國人大立法機構的事,而由於我國目前的稅收立法體製造成了國務院兩個主管部門出於不同利益考慮,對同一問題得出相反的結論,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2.稅收法規制定權不符合規定。根據我國目前的稅收管理體制,稅收法規的制定權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全國稅務機關的國家稅務總局。如《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凡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徵收管理,均使用於該法,同時規定,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稅收徵收管理工作,這就意味著,國務院對凡涉及《稅收徵收管理法》所轄的一切涉稅事務,能授權的均應授權給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管理。但就目前情況看並非如此。如全國人大授權給國務院的《增值稅條例》、《消費稅條例》等,其實施細則均由財政部負責頒布,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負責對其進行解釋 。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的職能和職責范圍有很大區別,財政部參與類似上述純粹稅收法規的制定,與全國人大頒布的《稅收徵收管理法》有關立法精神不符。
3.立法活動與立法過程中的利益驅動現象。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存在,尤其是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在立法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由於每一件立法的出現,都必然意味著某種國家權力的授予或分配,而權力則意味著某種潛在的利益,因是之故,各種五花八門的立法也就有可能出台。雖然我國《立法法》就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分配問題已經十分明確,但除了客觀方面的原因外,在立法過程中對自身利益、部門利益追求現象存在不爭的事實。如中央三令五申要維護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不得擅自出台稅收優惠政策。但各地政府和部門為了吸引外來投資,以發展地方經濟為由,競相設立所謂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大開稅收優惠政策口子,今天這個地方出台企業所得稅二免三減半政策,明天那個地方馬上出台更優惠的稅收政策,為了自身利益,濫用《立法法》所賦予的權力,完全把國家稅收法律置於腦後。
4.行政「立法」,實質上就是利益分配的產物。所有的立法,都是權力和權利的再分配,涉及稅收立法權的爭奪也是如此,不客氣地借用經濟學的術語,是「設租」與「尋租」的產物。通過這些立法,某些政府部門所擁有的審批權、管理權、許可權得到了擴張,其所謂的利益(隱性的、潛在的、不易人們發覺的)得到了維護,因此,有些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根本不顧社會公正與大眾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不怕麻煩,想方設法地拚命把所謂的權力攬在懷中,以在社會管理中取得最大權力。這種情況在某些社會性立法及政府對經濟的管制性立法中也極為常見。
(三)征納對象之間的法律地位及不對稱。
從目前立法程序和立法精神的情況來看,由於我國的稅收立法主要是行政立法,幾乎所有涉及到納稅人的法規、規章等,主要強調的國家權力和納稅人的義務,而相對忽視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這種情況從我國的稅收法規中最高法律《稅收征管法》中就有體現。如《稅收征管法》中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等等。這些行政處罰的幅度過大,會造成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稅收征管法》 未明確、全面規定納稅人的權利,稅收征管中侵犯納稅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前幾年國家大量賒欠企業出口退稅現象十分嚴重,要知道享受國家出口退稅是國家給予出口企業法定的優惠政策,也是國際慣例,納稅人這些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