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促進法立法宗旨
Ⅰ 《就業促進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是什麼
一般來講,每一部法律的第1條,都是有關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立法宗旨和立法依據的規定。《就業促進法》也不例外,在它的第1條就明確了本法的立法目的: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這樣,就極其簡明的表達了頒布和施行這部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回答了「為什麼要制定這樣一個法律」的問題。
Ⅱ 職業活動中最主要的法律
法律分析:職業活動中的主要法律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 一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勞動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按勞分配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Ⅲ 勞動合同法與就業促進法
一,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是兩種不同的法律法規,立法目的不同。
1,勞動合同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明確用人單位以及勞動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使雙方有法可依;
2,就業促進法,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促進就業),是為了經濟的發展,以及解決勞動力的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1,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2,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1,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 七十 號,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3, 作為一部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就業促進法在起草之初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期待這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能為擴大就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帶來福音;
4,歷經三次審議,反復修改,就業促進法正式出台。禁止就業歧視、扶助困難群體、規范就業服務和管理,諸多人們關心的就業問題在這部法律中都有體現。
Ⅳ 職業活動中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職業活動中的主要法律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
職業活動中最主要的法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一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勞動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按勞分配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公平救助原則的實現以按勞分配原則的貫徹為基礎,只有真正貫徹按勞分配原則,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使公平救助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三是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勞動法》在堅持勞動者平等競爭原則的同時,也注重對特殊勞動者的勞動保護,使他們真正與其他勞動者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勞動行為自主與勞動標准制約相結合的原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之後,用人單位享有法律賦予的勞動管理權、勞動力分配自主權等。同時,國家制定勞動標准,明確規定勞動的基本條件,以制約用人單位的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Ⅳ 就業促進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什麼位置
就業,周俊華的電話中繼的,就是要把廣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什麼位置。這個就不懲罰的地方中介就行,要把科大就有風在經濟會發展的位置
Ⅵ 求一篇《就業促進法》實施5周年的徵文。要求,散文,議論文,記敘文均可,2000-3000。急求。大神們幫幫忙
《就業促進法》
制定《就業促進法》,是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就業是普通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問題。為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業促進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部重要法律,作為一部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就業促進法》從制定時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勞動者的權益維護、民生保障的重視和關懷。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就業促進法特點 :
鮮明的時代特點:
1、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造就業崗位,是促進就業的首要任務
2、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是促進就業的重點內容
3、處理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是促進就業的戰略選擇
4、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是促進就業的現實要求
5、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是促進就業的根本宗旨
6、突出的體制特徵:現實體制環境
7、強烈的政府意志:政府角色定位
突出的體制特徵:
1、在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下制定和實施的《就業促進法》
2、在現行政府管理體制下制定和實施的《就業促進法》
3、在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健全的情況制定和實施的《就業促進法》
強烈的政府意志:
1、立法速度:部門10個月,國務院1年3個月,人大7個月。
2、六十九條八個方面:明確責任、制定政策、創造環境、提供服務、加強培訓、提供援助、資金保障、指導督查。
3、強烈意志六個方面:突出位置、重要目標和重要職責;工作協調機制;就業專項資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目標責任制度;違法追究
五、就業促進法的四個立法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充分體現
1、擴大就業的思想:就業促進的第一要務
2、公平就業的思想:就業促進的一面旗幟
3、統籌就業的思想:就業促進的一個方向
4、市場就業的思想:就業促進的核心
六、如何領會和掌握就業促進法的主要內容
1、 就業促進法的內在邏輯結構
2、立法過程中爭論較多的問題
3、政府促進就業的九大職責
4、促進就業工作五項制度
5 、就業促進法的靈魂
七、就業促進法的監督檢查
1、監督檢查主體
2、監督檢查對象
3、監督檢查內容
八、如何實施和運用就業促進法推動就業工作
(1)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 法律與政策的關系
• 法律與法律的關系
•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2)重點抓好四項工作
• 加強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 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 完善就業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制度
• 解決好法律與政策的銜接
九、《就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前要抓好的五項准備工作
•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領導小組
• 部署推動貫徹落實
• 研究制定配套法規和政策
• 加強法制宣傳
• 加強教育培訓
Ⅶ 2007年8月30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結合材料,
(1)①我國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殘疾人、農村勞動者等作為權利的主體,享有平等獲得就業的權利,政府理應為他們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3分)②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政府必須履行政治、經濟和公共服務等職能。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是政府應有的責任。(3分)③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是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體現,對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4分)(2)①向社會公布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這是通過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使公民參與民主決策;(1分)②聽取法學家、經濟學家對物權法草案的意見;(1分)③通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進行審議、表決就業促進法草案。(1分)(3)①有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2分)②有利於促進公民對就業促進法決策的理解,推動就業促進法的實施。(2分)③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關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責任感。(2分)④有利於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2分)
Ⅷ 新勞動合同法與就業促進法的意義
年6月29日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來了個全新的規定,令不少企業感到難於應對。2007年8月30日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業促進法》,對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歧視的行為來了個明確否定,用人單位違反就業促進法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新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之下,企業該如何進行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以減少勞動爭議糾紛或其他糾紛,減輕企業管理成本?主辦單位舉辦今次研討會,由既熟悉企業勞動管理又精通勞動法律法規的知名勞動人事法律專家梁碩南老師與學員共同探討新法之下企業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與方案。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對於大學生就業有哪些積極意義
第一,《就業促進法》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部重要法律。就業,不僅是每一位勞動者生存的經濟基礎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會、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因此,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關繫到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會和諧發展、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因此,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就業問題歷來是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將長期存在;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矛盾交織,使得就業問題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促進就業是我國長期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實現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法制化的手段確立國家推動經濟發展同擴大就業相協調,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是我國做好促進就業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內容。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