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治法治案例

人治法治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2-26 13:26:14

⑴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⑵ 法治的例子

法治案例「同命不同價」。
2005年小紅與兩個同伴搭車去學校,途中發生的車禍奪走三少女的生命。兩位城鎮戶口女孩的家人各得到20餘萬元賠償,14歲的小紅因為是農村戶口,雖從出生起都在街道生活,其父母只得到共9萬余元賠償。
現目前各個地方都在努力縮小城鄉人口之間涉及交通事故「同命不同價」的差距,但本案執行的是「同命有條件的同價」。
以上案例法律依據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計算。這被認為是「同命不同價」的法律淵源。而在司法實踐中,戶籍成為判斷是否城鎮或農村居民的主要證據。

⑶ 法治與人治的優缺點,舉實例說明!!!

1.政治權威俗化 法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是普通人的政治而非「聖賢政治」。國家領導人身上的神聖光環已不復存在,在公眾眼裡,他不僅要過世俗生活,而且也免不了會和大家一樣犯錯誤。人們已不太在乎領導人有多麼迷人的超凡魅力,不太關心他是否能提供一種主義、一種理想和一種感召力。人們真正關注的是他的實際政績,關注的是他能否增進大家的福利和權利。人們對待領導者的情感也由狂熱歸於平淡,理性的成分逐漸增多。
2.法律權威強化 法治社會中,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最高的權威性,社會秩序主要表現為法律秩序,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會關系均納入法律規范的調整范圍。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至上性意味著沒有任何個人能夠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便貴為國家元首也必須服從法律以及根據法律做出裁判。
3.權力競爭優化 在法治政治中,權力是由下至上,逐級授予的,掌權者是由下而上選舉的。他們必須承諾對選舉他們的人負責,並尊重、保護每個公民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權力主體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與選民手中的選票密切相關,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選票,權力主體必須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出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人治政治中,人民的選票千萬張,不如上級領導嘴一張,而在法治政治中,一張選票值千金。自由公正的選舉制度使得權力競爭有了嚴格的制度來規范,從而變得有序、透明。任何領導人都無權個人指定他的繼承人,下任領導者的產生只能經由選舉,舍此別無他途。權力競爭納入制度化軌道,政治運行變得平穩有序,消除或減少了人治政治中的任意性和多變性,在社會公眾當中建立起了一種穩定的心理期待,保證了社會的持續、有序發展和長治久安。
三、人治與法治之爭的啟示
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在當代社會已不像以前那樣激烈,甚至其爭論點都已經有些模糊,但爭論仍然存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法治與人治相結合」的觀點,我個人也比較贊同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當中所說的「人治」實際上是強調在立法、執法、守法的過程中要依靠人,強調人的重要性。而傳統的人治則將「人治」理解為一人說了算,理解為以言代法和專制。比如一些主張人治與法治統一的學者指出「徒法不能自行」的道理之時,「法治」派一方面並不否認這種認識的正確性,但同時又論辯說,法治並不否定人的作用,但關鍵是人要服從法。人要服從法實際上是法的嚴肅性問題,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實際上並不涉及法律的嚴肅性問題,主張「人治與法治應該結合」的學者沒有否定法的嚴肅性,倒是主張法治的學者有意淡化人的作用,這是爭論中非常奇怪的現象。人治與法治被人為地放到傳統與現代、專制與民主的兩分法之中,這種兩分法在確定法治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它又將傳統的治國之道人為地放到了人治的范疇,這對法治社會的建立非常不利。法治難道不涉及立法、執法和守法?這些難道靠法就能解決?當代一些法學家將法治看成是一種「機制」,以為法律可以靠一種「機制」來運行。這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假設,即只有以利益為基礎所形成的制約模式才是科學的、現代的、可靠的。因比,這種機制並不是不依靠人而是依靠利益化了的人。人治和法治的爭論對將法治作為治國方略發揮了一定的意義,但當法治目標已確立時,法治本身的內涵並沒有達成共識。法治究竟是什麼?外界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並不相同,學界之外的法治信條是:法律必須體現公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卻不僅僅是這些,在他們那裡法治已擴展為現代文明、現代管理機制,並且與特定的「民主形式」聯系在一起。法治和作為法治對立面的人治都已經脫離了其本來涵義,法治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模式,而人治則實際上是為推銷法治而存在的。這種借法治而「拔高」法治的做法對法治社會的確立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當法治被「拔高」為一種能夠「自行」的機制的時候,法治也就成了技術性問題,只要將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過來就可以了,但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西方的制度模式歸根到底是法制,而不是法治,法制是靜止的,失去根本的東西,這種形式即使再完善也難以發揮作用。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法律形式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完善,但人們仍然覺得漏洞很多,這說明漏洞並不是法制就能解決的。越是將法治「拔高」就越是降低法治,陷入「以術治國」法家的「法治」之中,不利於法治的確立。若法治是一種文明的話,它應是人的文明,而不是法制本身的文明。若法治就是法制,那麼「以德治國」就多餘了。實際上,提出「以德治國」就是為了完善法治,它不是否定法治,而是克服單純依靠法制的弊病。德立則法立,「法立而可守,則德可大、業可久」

⑷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

1、鄭宜棟

其主要事跡是1942年因家庭遭遇飛來橫禍而債台高築。半個多世紀以來,老人節衣縮食,67年裡三度為父還債。世界上最貴重的不是黃金,而是誠信。67年的時間償還了父親的債務,他用一生遵行了公序良俗。誠信,是構建法治中國的精神基石。

⑸ 依法治國有關的法制案例

湊合使吧,我也郁悶著那
表彰見義勇為 弘揚社會正氣
來源: 泉州晚報(泉州)本報訊 勇敢跳入水中救人的61歲老人許福海,近日在鯉城常泰街道辦事處獲得鯉城區見義勇為工作協會頒發的5000元獎金。在表彰會現場,許福海在鄉親們面前感動落淚。在英雄家門口表彰英雄,鯉城區創新表彰會舉辦形式,既表彰了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先進事跡,又在父老鄉親中廣泛宣傳,弘揚了社會正氣。
據悉,近年來鯉城區先後涌現出了庄金坦、李小雲、蘇詠紅、劉強、梁忠林、岳陽、張勇、許福海、林振東等一大批見義勇為英雄。鯉城區努力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與多元募集資金相結合」的見義勇為資金保障機制。該區見義勇為工作協會多次組織開展「弘揚見義勇為,匡扶社會正義」為主題的為見義勇為事業獻愛心募捐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業家的踴躍參與。目前,共有41家企事業單位共捐贈了694000元。此款項在做好對見義勇為者的表彰激勵的同時,還將解決他們因見義勇為行為而涉及的如康復治療、撫恤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問題。

⑹ 舉例說明「人治」與「法治」的區別

一個前面是人 一個前面是治
- =

⑺ 人治的「法治」

主張「人治」者認為國之治亂,不在法而在統治者的賢能與否。
今天,人們已經普遍接受法治是當代中國應當追求的。在流行的法學話語中,人治往往受到批判,甚至被等同於專制。從普及法治的常識、促成當代中國的制度形成、確立人們對法治的追求而言,這種近乎宣傳的文字也無妨,但是,若是將這樣的文字當作法理學,則有重大紕漏。如果法治作為治理社會的手段真的是如此優越,而人治真的是如此惡劣,且反差真的是如此鮮明,那麼人類歷史上為什麼還會有長期的「人治」和「法治」之爭?人治又怎麼可能曾經長期被一些偉大思想家作為一種治理社會、國家的基本方法之一?這些思想家怎麼會在這樣一個在我們看來都一目瞭然的選擇之間選擇了人治?難道,我們的前人真的是如此愚蠢,而我們真的是如此聰明?如果從這種進路來思考法治與人治的問題,首先會把問題太簡單化了。從理論思維上看,這種論證方式甚至比文革時期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論證方式都不如。其次,這種論證也就勢必將法治和人治的討論道德化,或者是將人治論者視為傻瓜甚至壞蛋,他們為了追求個人權力不惜損害全社會、全民族的利益。在這種政治的或道德的評價引導下,就不可能認真地理解和尊重古代諸多偉大思想家的研究。第三,這種分析也容易將中國法治建設的任務簡單化,似乎法治與人治的問題只是一個領導人的認識和決心的問題,而完全忘記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是社會多種因素制約的產物。
事實上,在法學和政治學中,法治是同人治並列的兩種基本的治國方法。既然是並列,那就不可能是優劣利弊如此簡單明了,昭然若揭。只有在難分高下的較量中,法治相對於人治的優點才值得追求。只有打老虎的武松才能算得上英雄,如果打的只是一隻老鼠,恐怕武松的名字早就被人們遺忘了。而且,既然是一種治國的手段,那麼人治也不可能僅僅是為了維護統治者個人的權力;即使是為了青史留名,為了自己的國家強大和具有影響力,一個領導人也不會在如此明顯的選擇之間選擇一個對實現其政治抱負如此不利的治國方略。並且如果他愚蠢地選擇了,他又憑什麼能夠獲得其追隨者和人民的支持,他的專斷意志又如何可能為其他人服從?因此,我們必須假定,人治和法治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都希望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即使是人治事實上導致了社會動盪不安,這也並不意味著,人治論者希望將國家搞亂,或者是一定想將其老百姓置於死地。如果這一假定是對的,那麼,我們勢必將轉向考察實現富國安邦目標的可能性。也只有在這一基礎上作出的分析,也許才能展現法治或人治相對於對方的優越性。
而且,如果法治真的如同許多論者所聲稱的那樣相對於人治具有「長治久安」的優越性,並且如同許多論者所言,曾經在歷史上實現過(例如古希臘和羅馬的黃金時代),那麼為什麼又會在此後的人類歷史上出現人治?如果僅僅將這種歷史的變遷歸結為理論或判斷的失誤,或者歸結為個別野心家的篡權,將勢必導致唯心主義歷史觀;但更重要的是,這本身也就是對法治必定使國家「長治久安」的說法提出了挑戰。因此,如果人治在歷史上確實是一種長期並重復存在過的制度或方法,那麼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這一點的反面這也就意味著「法治」必定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或缺陷。當然,僅僅作這種邏輯推論是空洞的,不足以令人信服,更是同今天流行的政治法律話語培養出來的直覺相對立。但是,我並不因此將這種違背了我們今天直覺的邏輯推論簡單放棄,而是將這種邏輯上的清理作為一個很好的起點,迫使自己對法治和人治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我認為,這種分析將不僅會開拓我們視野,使得我們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形成有一個更為務實的態度,而且可能使我們在智識上對法治和人治都獲得一種更深刻的認識。
歷史至今,人治與法制最全面、系統的論證根源要從人的「性善」、「性惡」說談起,人治立足於性善說,更依賴於人的智慧、思想道德高度與自覺性,提倡在思想上引導,更加適合古代、現代比較落後而人民比較單純的國家。而法制則立足性惡說,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也認為人不是永遠性善的,因此制定法律來約束「性惡」的人,拋開國際不說,對於目前中國的浮躁社會,無疑更適應大形勢。就理論角度來說,法制更符合運動論,能夠約束由於人思想的變化而做出的行為,因此世界強大國家大多依賴法制。
以上表述只代表編輯者個人觀點。

⑻ 法治在線典型案例

法治在線》觀後感
一、懲處犯罪分子,我們引以為戒 今天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法治在線〉之〈斬斷毒禍〉,介紹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3.16特大販毒案的主要過程,看後頗有感觸! 國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緬甸毒梟與一四川毒販聯系頻繁,准備將一批海洛因運往成都,並且有意從境外聘請技術人員,在成都開設冰毒加工廠。從節目中的辦案人員得知,以往都是過境或就地銷售,而犯罪分子還准備開設毒品加工廠,可見案子的緊迫性。幕後操縱此事的四川毒販外號「張大哥」,具體情況不詳,可見案子難度之大。公安機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對大毒梟「張大哥」的線索茫然之下,從破獲大毒梟的馬仔和一些女毒販入手,逐漸使線索清晰,最後順藤摸瓜式的抓獲大毒梟「張大哥」,搗毀了毒品團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廠的惡劣行徑最終不得逞。 一個案子的破獲,從長遠看來,就是對中國整個巨大的法治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獲,不僅表現了我們公安幹警與違法犯罪分子鬥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對觀眾是一種警示。它向公眾展示了公安機關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貢獻,必然增強人民對警察的信心和信任,愛戴與擁護。該案子的破獲,通過過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場生動地直接地讓壞人望而卻步,使觀眾引以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管誰觸犯了法律,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會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販毒運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會罪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們應該拒絕毒品,遵紀守法!莫象節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終落個絕望下場! 案子的告破,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販毒女子的丈夫已經因為毒品的違法行徑而蹲守監獄,而她卻不知悔改,一些民眾竟然如此愚昧混沌。這些例子令人內心沉重,使我們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教導公民遵紀守法實乃當務之急,而且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我們國家也許還存在更多象她這樣愚昧的人們,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要時刻想到要遵紀守法,明辨是非;而我們也許還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陽光的普照,對於有關部門,我們的普法工作任務艱巨,有關法律工作人員任重道遠啊!
二,三女孩落網,我們深思 在抓獲「張大哥」的過程中,引出了三個女孩子。最小19歲,最大22歲,都是阿壩藏族自治州財貿學校的畢業生,被一個老鄉介紹認識了犯罪團伙中的一個女子。該女子說是能給她們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給她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雲南販運毒品,並且許諾一次就可以掙七、八千塊錢,是她們平時打工兩年的收入。。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女孩的哭訴懺悔,哽咽不斷,哭鼻子抹眼淚的,說話幾近模糊。看得出已經成為罪人的她面對記者和鏡頭很真實,毫無掩飾。且不論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體是什麼罪名,單從節目開始時候的這位女孩子的哭訴就可知,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她們所犯的罪行已經無法挽回。觀眾的同情歸同情,惋惜遺憾也無濟於事,因為法律是不相信眼淚的! 不過,這三位女孩子的誤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常常成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標,她們本身的問題出在哪? 是什麼原因使她們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說其他沒有經過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的販毒馬仔和運毒女子,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情有可源。可是,接受過教育,有著高知識高素質,起碼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剛畢業的學生也踏入危害社會的領域,實在令人感嘆於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乏。 我想,不僅是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尋找工作的緊迫,也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敗導致三個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可以說,除了家庭,社會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導致三位女孩成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涉世不深,對社會了解不清楚,思想單純單一。恰恰使得心懷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並能很好對其欺騙引誘。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為不法分子提供有機可乘的機會。這個案子的告破可以說是給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個狠狠的巴掌!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程度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只是在學校苦讀詩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影響會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教給學生自我獨立的明辨是非的標准,教會他們如何判斷是非黑白曲直。重點工作在於,應該加大法律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首要這樣的條件具備,學生才有可能不會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樣加入販毒運毒的團伙中。而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時能得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長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付諸努力思考和努力實

⑼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