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聚法治之力

聚法治之力

發布時間: 2022-02-26 23:52:24

A. 關於憲法精神,法治的力量觀後感600字

「12.4」多麼熟悉的數字,它不僅給人們感動,更多的體現了中國幾十年來的進步和法治的力量。看了2009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頒獎晚會,我心潮起伏,那些法治人物成了中國光輝的旗幟,也成了我仰慕的英雄。
最帥的交警
在北京的一個繁華路口,一位帥氣的交警正熟練地指揮著交通,他還哼著自編的歌。這個快樂的交警就是被網友們評的「京城最帥的交警」——80後孟昆玉。他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站了8年,在這8年的時間里,他獲得了7枚獎章。他還發明了「孟昆玉疏導法」,讓人們前行的道路暢通無阻。他不僅帥氣,我認為他不僅是「魅力派」,更是一個「實力派」。
在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力、樂而忘憂,這就是最帥的交警。
不朽的青春
奔騰不息的長江見證了三位90後的壯舉。他們是方招、何東旭、陳及時。為了救落水兒童,他們奮不顧身。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可他們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冬泳隊帶回的只是這三個大學生的屍體。他們一個准備長大了為父母蓋新房子,一個是青春劇的主角,一個開朗陽光。可他們的青春剛剛開始,卻轉瞬消失。
然而,他們雖長眠地下,可精神永存。他們講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青春短暫,然而不朽。
誠信的溫度
你見過一個念過八旬的老人替父親還債嗎?他從17歲開始四處奔波,想方設法還上父親的一筆筆債務。任何困難也不能阻止他,這一還就是幾十年。這漫長的還債路上,不知他踏破了多少鞋。其中有戶人家當年借給他父親一角錢,連這么少的債務他也不放過,千里迢迢、幾經周轉,終於把錢還了。這樣一個心胸坦盪、誠實守信的老人給我們傳達一種溫度,一種堅守誠信的溫度。
十大法治人物評選結束了,他們的事跡將感染和影響很多人。我也要把他們當做學習的榜樣,讓自己努力接近他們。當更多這樣的人涌現出來,我們生活的社會將會是多麼和諧美好!

B. 《法治》為題的作文

法治是世間不可缺少的東西,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法治這兩字。以前所有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封建社會帝皇制都絕不可能做到法治、法治社會,而今日,改革開放的法制、法律以「有益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好、有害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壞」標准作為基礎理念建設了。在海滄「誠信在於心,法治在於行」這一句話已是我身邊最熟悉的一句話了。
在海滄,法治是最不可缺少的詞語,自從廈門市海滄區司法局圍繞「十個一」工程推動了「法治海滄」創建之後,「法治海滄」就陪伴著我們每時每刻,給予我們幫助。
從二零零八年起,海滄將法制創建擺上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就在今年六月,隨著第二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工作正式啟動,海滄區高站位謀劃、高起點開展、高層次推進和高標准要求,調動各級力量,舉全區之力投入「法治海滄」的創建工作。
區委和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區分管領導具體抓,並向全區人民下發《創建「法治海滄」倡議書》。一時間,海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農村、社區、工廠,人手各一份「倡議書」,「法治海滄」就這樣成為了「全民行動」。
隨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後,海滄建設的「法治海滄」就不斷完善和法治實踐活動的深入推進,如何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拓寬法治文化建設渠道,提升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而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法治海滄」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成為海滄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在國慶期間,海滄區司法局積極做好了「兩違」綜合治理法制的宣傳服務工作,充分的做好了新陽街道新垵村、霞陽社區和東孚鎮的「兩違」綜合治理法制宣傳工作。在十月一日至十月十日期間共出動法制宣傳車巡迴播放《致村(居)民的一封信》四十二車次,並深入新垵村和霞陽社區這兩區舉辦的法制宣傳活動十八場次,邀請專業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一線答疑解惑,現場分發兩千零五十餘份的宣傳資料,並發放宣傳品近兩千四百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近三百人次,參與群眾近一千三百五十人次,有效的爭取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海滄的法治工作有深厚的積累,如何轉化為向市民普法、讓群眾用法的實效,並根據創建要求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是擺在創建工作者面前最重大的考驗。海滄區依法治區辦及區司法局,事無巨細、逐項落實。
當然,海滄區法制建設實現了「四有」:一是服務中心工作有實效,二是重點對象普法有力度,三是普法創新有亮點,四就是法治建設有提升。
法制,是我們離不開的詞語。在我們生活中,法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我想: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那麼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住在海滄,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因為「法治海滄」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出門在外,都能聽到人們都說海滄的法制好,身為海滄的一份子,我們不應該驕傲嗎?讓我們都記住一句話:「誠信在於心,法治在於行」!

C.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什麼凝聚力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凝聚法治共識,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只有黨才能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才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

D. 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其一,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宣示了對公民人身、財產及其他基本權利的保護,並通過相關制度予以具體落實。

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用憲法約束公權力。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並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其二,落實黨的依法執政方略。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我們黨帶領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

領導幹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要運用法治凝聚共識,引領改革,推進改革,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其三,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求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許和法律授權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

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壓縮政府審批許可權、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范行政行為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通過權力問責機制,加大對違法、失職行為的追懲力度;另一方面,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履行其法定職責,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為,不得懶政、怠政。

通過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從而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其四,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必須通過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不斷提高司法審判人員整體的職業素養,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其五,建設法治社會。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法律與道德的互補,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只有全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規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礎。



(4)聚法治之力擴展閱讀:

建立法治社會就是要全社會成員有序參與法治建設進程,真正實現民主的法治化,人人守法、和諧有序。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通過法治確保社會自治。通過法律對公權力的約束,保障社會自我調節的功能空間,確保社會自治得以有效進行。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化,必然要求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功能得以發揮,使得社會自治和國家管理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

此外,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E. 法治的對聯

1、罔違抄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2、聽訟當審事實,觀色偽,則自然曲直分明
斷案須采言詞,察心理,庶不致是非顛倒

F. 法治的根基在什麼

法治的根基是公平,公正,以人民利益,國家安全為基礎。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成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國極大地凝聚起全黨全社會的法治共識,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實踐證明,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有助於築牢全面依法治國根基。

提高法制社會的方法:

1、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強化法治宣傳教育。

法治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將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持之以恆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學習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各項法律法規,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全體公民廣泛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

2、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抓住「關鍵少數」。權力是一種公共產品,如果沒有法律的規范和制約,權力運用越軌和放縱就可能成為常態。因此,用法律、契約、制度劃定權力邊界、監督權力運行,是現代文明的突出表現和普遍共識。

3、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用機制強化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法治中國的美好願景和執著追求。

4、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需要持續的教育和培養,以全民法治觀念的提升,來強化法治之力,進而為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築牢深厚法治根基。

G. 十八屆四中全會聚集依法治國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H.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