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上,設立元老院平衡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弊端;(2分)
經濟上,實行絕對平均的共產主義以消除競爭和惡習;(2分)
思想上,培養公民的公共觀念、集體主義和服從意識。(2分)
(2)政治上斯巴達政體相對穩定,雅典政體比較公平;(2分)
經濟上斯巴達平等(或均等),農業經濟,雅典重點發展工商業;(3分)
思想上斯巴達強調集體服從精神,雅典則強調自由;(2分)
軍事上斯巴達擁有強大的陸軍,雅典擁有強大海軍。(2分)
Ⅲ 有什麼例子是說一個人因為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無視法紀法律
西塞羅的政治思想第一節生平與著作一、從鄉村到羅馬馬爾庫斯·圖里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年)是羅馬共和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雄辯家、思想家。西方學者通常認為,他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在於他是溝通古代希臘與歐洲中世紀、乃至近代的橋梁。西塞羅的家鄉位於羅馬城東南約100公里的山區小鎮阿爾比尼姆。小鎮坐落的山崗,俯瞰利利河谷地。農村地區生產葡萄、油橄欖和小麥。古老的城牆環繞著市區,鄉民為它悠久的歷史感到自豪,到處風氣純樸厚道。這里有過王政的統治,據說西塞羅所屬的蒂利(Tullii)氏族就是王室的後裔之一。幼年求學時的西塞羅聰穎異常,他的名氣傳播開來,竟引得不少同學的家長前來旁聽學校的教學。到了他的青年時期,阿爾比尼姆已經成為羅馬共和國轄下的自治市。當過市政官的祖父異常珍視鄉間流傳的古老傳統,敵視希臘文化的侵襲,也排斥到羅馬從政的慾念。但是作了羅馬騎士的父親有所不同。西塞羅和小他四歲的兄弟昆圖斯被送到羅馬,陪伴、追隨父親的貴族朋友,如占卜官Q·斯凱沃拉,以圖受到最好的高等教育。觀其一生,西塞羅一直對故鄉抱著眷戀之情。這種影響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對家傳地產的珍視,把這看作自身的一部分。即使他以後常常遠在它鄉,但是從未放棄從父親那裡繼承的土地,有機會便樂於返回故鄉,還會像經營有道的地主那樣對土地進行開發。這也是他歷來反對格拉古兄弟土地改革的原因之一。二是懷有為共和國盡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家族古老顯赫的歷史,其中流傳下來的為共和國服務的公民精神,在他心裡紮下了根。他還重視同胞間相互依存的情感聯系,熟悉家鄉各個等級的普通人,打招呼時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彼此視為朋友。以後他懷疑那些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候選人津貼的羅馬城居民,認為全體義大利人才是共和國更可靠的公民,也和他的出身有關。三是承認社會上自然形成的等級制。在阿爾比尼姆,他認為擁有田產的貴族恪守鄉間古老的美德,天生反對變革,是小鎮的社會支柱。他相信,國家的每一個成員應該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取決於他們的社會地位,那些最富有的人既對經濟活躍有更多的貢獻,又有資格管理更多的公共事務。但是這種等級制不應該是封閉的,不是像羅馬城那樣由少數權貴家族把持,而應該向各種人才開放。大約在16歲那年,西塞羅到軍隊當兵,征討反叛羅馬的義大利人。但由於他身體瘦弱,極不適應野營生活,變得對軍事生活毫無興趣。他把志向定位於羅馬城市舉行集會的廣場上,決定從政治中獲取榮譽。這就是當時人們稱呼的「廣場的榮譽」。在羅馬,西塞羅最早接觸的是伊璧鳩魯學派。但他不久便轉向雅典來的學園派門徒菲隆,學習雄辯術和哲學。菲隆不相信單一的絕對真理,主張在各種現存的哲學中廣采博收,同時擯棄了柏拉圖關於雄辯術有如欺詐的說法,認為這兩門學科是相互補充的。這些觀點深深吸引了西塞羅。通過斯凱沃拉家族的小圈子,他還接觸到希臘學者波利比的混合政體學說,特別是結合羅馬國家的歷史論證這一體制合理性的作法。此後,他又接觸到斯多葛派哲學家潘尼提烏的學說。盡管他對比雄辯術,原先並不喜歡斯多葛派冷靜的邏輯推理風格,但還是吸收了其中的許多思想,比如普及於自然萬物的理性以及貴族政治的主張。隨著年歲的增大,他對這一學說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二、學術與從政西塞羅是以為僱主作司法辯護在社會上謀生的。那些訴訟案往往具有政治性質,其結果不僅關繫到被告的生死,也會影響到辯護人的命運。出於自己的社會背景,他在少數權貴家庭控制政壇的羅馬只算是一個「新人」,即沒有顯赫背景,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高級官職的人。西塞羅在政治上傾向於元老院貴族派。面對共和國末期愈演愈烈的政治斗爭,他往往採取謹慎應對的態度。如果環境允許,他樂於投身政治活動;一旦形勢險惡,他就埋首於學術研究。一生如此。20歲上下,西塞羅寫下了第一部討論演講藝術的著作,即兩卷本的《論創意》。同一時期,他還將色諾芬的《經濟學》以及柏拉圖的多篇對話錄譯成拉丁文。前79年,他開始了持續兩年的學術旅行。先在雅典住了6個月,旁聽學園派古典語言和文學方面的課程,繼續學習雄辯術。此後去了雄辯術的故鄉小亞細亞,多方求師,使這門技藝精益求精。在西塞羅看來,演講與修辭對於法庭訴訟和政治性演講,都是重要的經世濟用之學。他甚至認為,雄辯家是傑出的統治者的楷模。在學習中他博採眾長,又保持羅馬堅定沉著的風格,修辭以華麗多彩見長。一篇託名於朗吉努斯的美學著作《論崇高》里這樣形容:「德莫斯提尼的崇高風格在於其峻峭挺拔,孤峰獨立,而西塞羅的優點則是其蔓延擴伸,有如燎原大火,無往不屆,噴爆騰躍於整個四野。」 前76年年底,西塞羅擔任財政官,開始走上仕途。他被派往西西里島,擔任行政部門的主管官員,以處事公道、清正廉潔贏得人們的敬重。返回羅馬後,他進入元老院,同時重操舊業,前66年還選任大法官。由於他品格端正、才能出眾,兩年後又由百人團大會一致通過,當選為執政官,步入一生的巔峰時期。走在仕途路上的西塞羅,在社會上保護土地貴族的財產權利,在政治上維護古老的共和國制度。前63年,當野心家喀提林在凱撒的縱容下以取消平民債務的名義競選執政官失敗,准備以武裝推翻共和國時,西塞羅在元老院和羅馬廣場連續發表了四篇聲討檄文,揭露了敵人的陰謀,同時以周密的布置加以防範。在他的努力下,本來沒有司法審判權的元老院處死了喀提林,西塞羅的政治聲望達到頂點,同時也埋伏下以後遭受陷害的口實。幾年後,他果真受到國家的放逐,財產也遭洗劫。一陣顛沛流離後才返回羅馬。三、捲入政治角逐前60年,凱撒、龐培、克拉蘇組成密謀瓜分權力的前三頭聯盟。在西塞羅看來,三頭政治是「不公正的統治者」、復活的「王政」。他雖然沒有在公開場合顯露自己的態度,但利用種種機會阻擋逼近共和國的危險,為此受到過敵手的威脅和親人的勸告,但他不為所動。在繁忙的政務之外,他閱讀了亞里士多德的大量著作,深深擔憂傳統體制的衰落以及公民道德的腐化墮落。前54年,他開始寫作《論共和國》,贊美羅馬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深入探討它發生的淵源,其矛頭指向破壞共和國的「專制君主們」。前53年,他被遴選到占卜官團,成為傳統信仰的保護人之一。內戰的煙火日趨濃烈。西塞羅偏向龐培,多次拒絕凱撒示好的舉動。這個時期的大量信件,反映了他當時經受的希望與悲觀輪流交替的感情煎熬。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他只好退縮到研究生活中去,終日與哲學家為伍。即使出席元老院的會議,也始終保持沉默。前45年,他開始寫作《論法律》。第二年年初,女兒的突然去世給他帶來巨大的感情創傷。在他此後的著作里,明顯增多了靈魂不朽和神性統治一切的思想。據說這一學說構成《論共和國》最後一卷的基礎。凱撒遇刺並沒有改變共和國的厄運。事件發生後,西塞羅作為元老派的代表,協調過元老貴族與統帥凱撒部眾的安東尼之間的關系,但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很快組成後三頭聯盟,展開了新一輪的勾結與角逐。這證實了他的擔心,即「暴君倒下去,暴政卻還存在」。前44年,西塞羅寫作了一系列倫理學著作,其中以秋天完成的《論責任》對政治思想研究最為重要。此外,他在元老院作過一系列《反腓力辯》的演講,阻撓安東尼等人復活君主體制的企圖。此舉招致了嚴厲的處罰,他被宣布為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哲學家最終喪身於政治漩渦之中。四、希臘化影響下的羅馬人西塞羅曾經坦然承認,自己的著作只是一些抄本,即對希臘思想的轉述。有些西方學者認為,西塞羅思想的特點是兼收並蓄,他繼承了當時豐富多彩的希臘思想,特別是掌握了最為完備的有關斯多葛派的資料,但主要是用拉丁語譯述這一學派的希臘原文。這種說法肯定了西塞羅的理論貢獻,但也多少貶低了他思想上的獨創性。實際上,西塞羅在接受希臘成果的同時,總是十分強調自己堅持了羅馬文化的傳統和特徵。這一點恰恰是十分可貴的。在《論責任》中,西塞羅曾說明他的倫理學受到斯多葛學派、學園派和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影響,特別是主要遵從了斯多葛派的教誨,但他同時強調:「我並不是作為一個翻譯,而是按照我的習慣,根據我自己的選擇和判斷,以某種適合於我的目的的尺度和方式,從這些原始資料中汲取有用的東西。」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西塞羅對羅馬人創造的一切充滿自信心。前45至44年,他寫作了《圖斯庫盧姆談話錄》,其中第一卷討論了靈魂不死的問題。一開始,他便借用主人公的口吻,講到有必要用拉丁文來闡述哲學,因為羅馬人既能夠不亞於希臘人地獨立研究一切,也能夠使從他們那裡吸取來的東西變得更為完善。他還講,羅馬使習俗、生活規則、家庭和家族事物保持得更好、更純潔,祖輩曾經用無疑更為優越的規章和法律管理國家,至於軍事方面,羅馬人不僅非常富有勇敢精神,而且更富有紀律;說到那些靠天性領悟,而不是靠書本學習的東西,無論是希臘人或其他任何民族,都不能與羅馬人相比擬。在這篇談話錄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主人公在對年輕人講話時,特意說明:「我盡可能用拉丁語對你作說明。你知道,我既不喜歡說希臘語時插入拉丁語,也不喜歡說拉丁語時插入希臘語。」 實際上西塞羅在不止一個地方重復過這個思想。這同後世有些民族的貴族不願意講本民族的語言,而喜歡說發達國家的語言的做法,形成鮮明反差。西塞羅對羅馬文明的熱愛與肯定,也包括它的國家哲學。在《論共和國》里,當對話參與者討論到管理國家的藝術時,他借斯基皮奧之口說:「我對傑出的希臘賢者們就這一問題撰述而遺留給我們的那些著作並不滿意。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家庭教訓,而不是依靠書本獲取知識的。」他的同伴立刻接上來說:「我深信,沒有人能在智慧方面超過你,你在重要的國家事務方面的經驗遠勝過其他人。你所要說的話會比希臘作家所寫的著作更為有用。」 西塞羅就是懷抱這樣的自信態度與獨特方式,創作自己的哲學和國家學說的。第二節道德與政治一、基本的道德義務題獻表明,《論責任》是西塞羅寫給當時在雅典學習的兒子馬爾庫斯的。這部論著採用了書信的形式,分為三卷。總地來看,西塞羅十分強調道德義務同國家和公民的關系,強調對國家法律的服從,使倫理義務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第一卷通論道德上的善。西塞羅提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出於履行道德責任。任何一種生活,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事業的還是家庭的,所作所為只關繫到個人的還是牽涉他人的,都不可能沒有道德責任。他把這些責任分為普通的與絕對的兩種,指出後者就是人們講的「義」。有四種基本美德,稱為一切有德之事的四種來源:一是充分地發現並明智地發展真理;二是保持一個有組織的社會,使每個人都負有其應盡的責任,忠實地履行其所承擔的義務;三是具有一種偉大的、堅強的、高尚的和不可戰勝的精神;四是一切言行都穩重而有條理,克己而有節制。西塞羅強調:「柏拉圖說得好,我們生下來並非只是為了自己,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朋友都有權要求我們盡一份責任。我們應當彼此關愛,相互授受,為公眾的利益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用我們的技能和才智,以及通過我們辛勤的勞動,使人類社會更緊密地凝結在一起,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團結友愛。」 可見,這種責任既是道德的,又是政治的。這里講的這種緊密聯系,來源於西塞羅有關人的包容廣泛的社會性。他認為,自然為人類制定了一些社會與群體的原則,人類的一切成員之間互相聯系。聯系的媒介是理性和語言,還有公平、平等和善良,這些把人們結合成一種互助互愛的自然聯合體。但是人類社會中親疏關系有許多不同的等級。根據他的論述,這種等級分為:其一,人的普遍關系;其二,同屬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以及說同一種語言的那種比較密切的關系;其三,同一個城邦的公民更加密切的關系,比如他們有許多共享的事物,像廣場、神殿、柱廊、街道、雕像、法律、法庭、投票權,以及社交和朋友的圈子,與許多人的各種業務上的關系;第四,親屬之間的更加密切的聯系,其中基本的聯系紐帶是夫妻,其次是父母與子女,然後是一切共有共享的家庭。應該注意的是,西塞羅將國家公民間的關系比附於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他說,家庭是公民政府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國家的「苗床」。因為在家庭的基本聯系之外,還有其他親戚關系,像兄弟姐妹之間、嫡堂(或表)兄弟姐妹之間、嫡堂(或表)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間的種種關系。等到在一個屋檐下住不下時,他們就搬出去另建新家,就像開拓新的殖民地一樣。接著在這些家庭之間又進行聯姻,從中又產生出新的血親關系,這樣一代代地繁衍和分裂出新的家庭,於是就慢慢地形成了國家。西塞羅講:「在一切社會關系中沒有比用國家把我們每個人聯系起來的那種社會關系更親密的了。父母是親愛的,兒女、親戚和朋友也是親愛的,但是祖國則包容了我們所有的愛。」 他又講,如果要在各種道德責任中分出主次,那麼首先是國家和父母,為他們服務是人們所負有的最重大的責任,其次是兒女和家人,最後是親戚。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國家在西塞羅心目中的位置。有關擔任政府公職的那些人應該具有的品質,西塞羅主張他們不必貪戀權力和榮譽。他指出,柏拉圖說過兩條戒律,第一條,要一心只考慮人民的利益;第二條,要顧全國家的整體利益,不要只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服務而辜負其餘的人。政府的行政部門應當像信託事務管理局一樣,總是為委託的一方而不是為受託的一方著想。他特意點明,在雅典和羅馬共和國里,都出現過那種只關心一部分公民利益的黨派精神。某些人是民主派的忠實支持者,另一些人是貴族派的忠實支持者,很少有人關心整個民族的利益。他在這里不僅批評喀提林陰謀,而且暗中譴責凱撒與龐培之間的內戰。《論責任》包含了一種關懷社會的人文主義底蘊。這一點受到近代西方人的重視。文藝復興時期,但丁稱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為父親,彼脫拉克則尊西塞羅為自己的另一隻眼睛。但是令後世人難忘的,還有西塞羅倫理學說里那種濃烈的愛國熱忱。二、為國家服務是最高的美德在《論責任》里,西塞羅就批評過那種只關心一己興趣的哲學家,認為政治家對國家的貢獻要大於前者。他認為,那些天生具有處理公共事務的才能的人,應該毫不猶豫地參加公職的競爭,參與指導國事的工作。因為,再沒有其他方法能治理一個政府,或表現偉大的氣魄了。同哲學家一樣,政治家也——甚至也許更——應當具有偉大的氣魄。他又講,大多數人認為,戰爭的功績比和平的功績更偉大,這種看法需要修正。實際上,有許多和平時期的功績比戰爭時期的功績更偉大,更光榮。比如,梭倫的功績就高於為雅典贏得海戰勝利的將軍,因為後者的勝利只是一度有利於國家,而前者的工作卻具有永恆的價值。梭倫通過他的立法,維持了雅典人的法律以及他們祖先的各種機構和制度。同理,斯巴達的將軍們為城邦贏得了霸權,但是他們的功績遠遠不能和呂庫古制定法律和紀律的功績相提並論。不如說,將軍們有如此勇敢、如此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應當歸功於呂庫古。西塞羅的這一思想也延續到《論共和國》里。《論共和國》形式上是一部對話錄,分為6卷。奇怪的是,對話的時間放在了前129年1月的一場假日聚會里,共進行了三天,一天記錄兩卷。參與者基本都是當時共和國政壇上一些功績卓著的政治家,屬斯基皮奧集團,如小斯基皮奧(又譯西庇阿)、小萊利烏斯等,共九人。西塞羅在書中只是作為卷一、三、五的序言作者出現的。這樣作是有用意的。一是避開了對前一世紀羅馬現實的影射之嫌;二是主人公們都是共和國歷史上卓越的人物,都反對當時的格拉古改革,認為改革分裂了國家。這部著作自12世紀以後曾經長時間佚失,直到1822年才由安基羅·麥在梵蒂岡的一部隱跡紙本手稿中發現。因此之故,這部著作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內容流傳下來。前三卷(有些地方脫字)較比完整,第四、五卷支離破碎,第六卷即《西庇阿的夢幻》則是學者馬克羅比烏斯的轉述。但是這部著作的許多精彩段落被奧古斯丁等學者記錄在自己的著作里,流傳於世,也使現代學者得以對原作加以修改、補充。對話一開始,參與者頻頻涉及一個奇怪的天象,就是羅馬上空出現了兩個太陽。這個題目具有隱喻之義。一是,西塞羅借主人公之口表明,世人最好先不要關心天上的事情,而應多關注身邊的事情。二是,羅馬的真正危險,是它可能分裂為兩個國家,即一國之內有兩個元老院和幾乎可以說是兩個人民。形勢如此嚴峻,所以每當話題涉及伊璧鳩魯哲學時,西塞羅就鮮明地表示自己的批評態度。他認為,一個人不能遠離社會,只關心一己的道德修養。所謂美德,全賴於對它的運用;而對美德最好地運用,在於管理國家。哲學家以自己的演講只能說服少數人,而政治家能夠利用自己的權力和法紀威力,迫使所有的人去做法律要求他們做的事情,所以後者也應當受到人們更多的敬重。他在這里贊揚蘇格拉底的智慧,因為蘇格拉底主張探討自然問題或是超出人的智慧能力的許可,或者與人類生活毫不相干。他又以希臘七賢為例,肯定他們深陷在繁忙的國務之中,並認為沒有哪一件事情,人類的德性在其中比在建立新國家或保衛已經建立的國家中與神意更接近。總之,西塞羅認為,「研究那些能使我們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的科學,是智慧的最光榮的義務,德性的最高表現和責任。」 第三節國家與政體觀一、國家與國家的目的在《論共和國》里,西塞羅借斯基皮奧的講述,為國家下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定義:「國家是人民的事務。人民不是偶然匯集一處的人群,而是為數眾多的人們依據公認的法律和共同的利益聚合起來的共同體。」 這個定義里包含了幾個關鍵性的思想。一是人民的事務。拉丁文「人民的事務」(res publica),組合起來就是「共和國」(republic),和後來英文的拼寫一樣。在中文裡,「人民的」可以譯成「公共的」或「公眾的」。人民應該包括羅馬公民以及不享有公民權利的自由人。這種區分依託於羅馬國家不斷擴張的歷史過程,即異族人,首先是地方貴族,逐漸取得公民權以求分享征戰得來的土地,同時大家都是羅馬國家的居民。公共與私人正相對立。西塞羅強調國家的整體利益至高無上,贊美公民對國家承擔的責任,同時又主張法律確認公民的權利,國家有義務保護私有財產。他努力調和公共事務與私人事物之間的關系。 「事務」有時譯為「事物」、「事業」或「財產」。它的涵蓋也很廣泛。有一處可以證實。在《反喀提林第四演說》中,西塞羅呼籲元老們保護好整個國家的事務,包括元老和羅馬人民、他們的妻子兒女、祭壇和爐灶、所有人的財產、廟宇和神殿、全城的住宅和家庭、統治大權和自由、義大利的安全、整個國家。西方學者十分重視「人民的事務」這個術語在國家概念發展史上的地位,認為是它取代了古代希臘人狹隘的城邦概念,把一個不斷擴張的、由法律維系起來的、囊括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人們的共和國意識注入到人們的觀念中。二是這里的權利與利益意識。當代西方學者十分重視西塞羅有關私有財產權的主張。實際上,把他的思想放到當時羅馬國家的社會背景下,就可以知道他這樣做既有利於元老貴族的利益,也有利於同一部分人極力維護的共和國體制。因此西塞羅反對格拉古兄弟取消平民債務、重新分配土地的改革措施,也反對與他同時的凱撒等野心家借取消債務以贏得人心、進而顛覆共和國的做法。在《論責任》的第二卷討論功利的問題時,西塞羅明確提出:建立立憲國家和自治政府的主要目的,就在於保護個人的財產權。因為,人們聚居在一起而形成社會,尋求城市的保護,就是希望自己的財產不受侵掠。這一主張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第一,他反對平民動輒重新分配富人的財產。他引用凱撒敕令里的一句話:「讓他們住在鄰居家的房子里,用不著付房租」,然後加以反駁。他講,有些人裝出一副民眾之友的樣子,討好百姓,或者試圖使土地改革法得以通過,把土地佔有者逐出他們的家園,或者建議以前的債務應當一筆勾銷,這顯然都是在毀壞國家的基礎。因為首先,他們是在破壞和諧,如果把一部分人的錢財奪走,送給另一部分人,和諧就不可能存在;其次,他們是在廢除公平,如果不尊重財產權,公平就會完全顛覆。為了說明正確的做法,西塞羅在這里舉了西西昂的阿拉圖斯的例子。阿拉圖斯回到被僭主統治了50年之後的故鄉城市,奪取了權力,招回了曾是該城最富有的600個流放者。但是在財產和財產所有權的問題上,他覺得很難處理。一方面,原先的富人不應該繼續受窮。另一方面,不宜打亂持續了50年之久的財產權。於是他去了一趟亞歷山大里亞,向富有的國王托勒密借了一大筆援款。回來後,他勸說一些人放棄現有的財產,接受等值的金錢補償,又讓另一些人接受與他們失去的財產等價的現款。結果雙方各得其所,保持了社會的和諧。第二,西塞羅盡力維持元老貴族同騎士貴族的團結,避免將後者逼迫到平民派一邊去。當時羅馬的騎士階層是國家的保稅人。他們從元老院購得收稅權,再將承包合同分包給收稅員。其中有些人發現,他們原先同意支付的稅額太高,於是請求元老院解除承包合同,或是降低稅額。在前61年的沖突中,騎士的請求受到以加圖為首的元老貴族的反對,從而許多騎士轉向凱撒一方。面對這種局勢,西塞羅極力勸說元老院與騎士階層保持團結,以求羅馬擺脫凱撒與平民派的操縱。他認為,各階級之間的和諧對於國家的興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當時羅馬國家的政治生活里,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簡稱S.P.Q.R.)就是羅馬共和國的同義語。但是西塞羅在自己的演講或文章中,常常在元老院和羅馬人民之間插入自己出身的騎士等級(equitibus),足見他對前兩個階層加強團結的重視。
Ⅳ 誰能幫我找一下《古代羅馬功績》,賞分
《希臘羅馬名人傳》(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又稱《對傳》(Parallel lives),簡稱《名人傳》或《傳記集》。它是羅馬帝國早期希臘傳記作家和倫理學家普魯塔克(Lucius MestriusPlutarch,約公元46-120年)的傳世之作,也是西方紀傳體歷史著作之濫觴。
一,普魯塔克以歷史傳記名垂於世,但他卻沒有給後世留下本人的傳記或自述材料。正像對於很多古代史學家、文學家一樣,我們關於普魯塔克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散見在他本人著作中的敘談插話推斷而來。普魯塔克約於公元46年生於希臘中部貝奧提亞地區的克羅涅亞小鎮。他的家境富裕而有文化素養,父親阿里斯托布洛斯就是一位有名的傳記作家並對哲學很有研究。普魯塔克幼承庭訓,早就養成了對學問的愛好,渴求知識,孜孜不倦。青年時代游學雅典,師從阿莫尼烏斯研習數學、哲學、修辭學、歷史學和醫學。他曾廣泛遊歷希臘本土的歷史名城,如底比斯、科林斯、佩雷斯等;遍訪愛琴海諸島,並到過埃及、小亞細亞、義大利。所到之處,普魯塔克總是留心研究當地的宗教、政治問題,同時注意搜集歷史文獻和人物傳說、趣聞佚事、諺語格言,他甚至還收集各種碑刻、繪畫、圖表等等。所有與歷史有關的一切,只要是他感興趣的,就無所遺漏。這就為他日後的寫作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他通曉當時的多種學間,並能關心世道人心,成為當時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富有人道精神的飽學之士。
大約從公元69年至公元79年,普魯塔克因公務被派往羅馬,並在那裡講授哲學。其間結識了很多名人,他也游歷了義大利的其他地方。這使他有機會更多地了解羅馬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普魯塔克深知自己是來自僻壤小鎮的外鄉人,所以十分重視親臨大城市,博覽群書,廣交社會有識之士,搜集材料。盡管他獲得了羅馬公民權,他還是從羅馬回到了家鄉克羅涅亞。他一邊潛心著述,一邊擔任了許多公務職位,熱心公益事業。他曾多次擔任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祭司。德爾菲位於克羅涅亞以西約20英里,被稱為普魯塔克的第M故鄉。普魯塔克於公元120年去世後,德爾菲人為他樹立了一座雕塑以紀念這位傑出的公民。
普魯塔克性情溫良敦厚,和善而豁達,恬靜而不慕虛榮。文如其人,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充分了解到他的性格,尤其被後世史家樂於稱道的是他以孝涕友愛為立身之道。家庭生活和睦美滿,他的妻子提摩澤娜賢慧樸素,夫妻相愛甚篤。這一點在他女兒4歲夭折時他寫給妻子的安慰信中得以充分的表露。他的父親和兄弟也時常在家宴上露面,這種家宴的席間漫談也成了他寫作的重要素材。普魯塔克在家的生活平靜而順遂,朋友們也常來探訪,討論哲學倫理問題,他也常在作品中提到他朋友的名字。
普魯塔克生平著作宏富,被稱為古代罕見的多產作家之一。根據現存的《蘭普利亞目錄》,普魯塔克著述共達277種,其中大部分已經亡佚。保存至今的100多種,由後人輯為兩集,一為包括50篇傳記的《名人傳》,一為包括六七十篇論文和語錄的《道德論集》。雖然普魯塔克享有盛譽的傳世之作是《名人傳》而非《道德論集》,但後者探討了倫理、宗教、哲學、科學、政治、文學等問題,內容極為廣泛,反映了作者的倫理思想、宗教觀、世界觀以及所處的時代的背景、道德風尚與行為准則,是了解普魯塔克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獻。普魯塔克的倫理思想主要來源於柏拉圖的理論,兼取亞里上多德、斯多葛派以及畢達哥拉斯派各家之長。從哲學觀點上看,他是一個以柏拉圖學說為基礎的折衷主義者,並特別注重道德實踐。因此,他的哲學思想的重心是倫理道德問題。他為古希臘「聖賢」們的思想文化成就而感到自豪。他對柏拉圖更是景仰有加,可以稱得上是柏拉圖忠實的信徒。
《名人傳》歷來被稱為西方古典文庫中的瑰寶,是一部融歷史。文學和人生哲學於一爐的宏篇巨制。古代希臘、羅馬許多歷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有賴於《名人傳》中繪聲繪色的敘述而流傳下來的。近2000年來,《名人傳》以豐富多彩的史料。樸素生動的敘述以及滲透其間的倫理思想,一直為人們喜愛稱道。盡管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專著,但因作者以其獨特的風格,以古希臘羅馬的重要歷史人物為中心,詳盡地描述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保存了許多已散件的文獻材料和難得的傳說佚事,至今仍是研究希臘羅馬歷史所必不可少的典籍。另一方面,普魯塔克也是西方傳記文學的鼻祖,因而又被稱為西方「現代心理傳記作家」的先驅。他的筆調和文體風格對歐美散文、傳記、歷史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普魯塔克在西方史學、文學和倫理哲學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
二,現存的《名人傳》共有50篇,其中46篇以類相從,是名符其實的對傳。用一個希臘名人搭配一個羅馬名人,共23組,每一組後面都有一個合論。其餘四篇則為單獨的傳記,不作對比,也沒有合論。原書各傳的先後順序只有部分可以確定下來,如第一對傳記是希臘英雄伊巴密地達(Epaminonda)和羅馬名將西比阿(ScipioAfricanus)及其合論(現已佚失);第二對姊妹篇在希波戰爭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大敗薛西斯、戰功赫赫的雅典軍人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傳(Themistocles)與五次被選為獨裁官、四次因戰功而舉行凱旋式慶祝大典、被授予「羅馬第二奠基人」稱號的卡十盧斯傳(Camilius);第三對是一生戎馬倥?、馳騁疆場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客蒙(Cimon)與能征善戰、在對抗波斯人的戰爭中功績輝煌的羅馬軍事家盧庫盧斯(Lucullus)及其合論;第四對分別是作為希臘和羅馬的立法者、奠基人的呂庫古(Lycurgus)與努馬(Numa Porpilius)傳及其合論;第五對是古希臘卓越的演說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與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西塞羅(Cicero)的傳記以及合論…第十對是伯里克利(Pericles)與費邊(Fabius)的傳記及其合論。
根據諾斯爵士最早的英譯本,17世紀後半葉英國大文豪德萊頓的重譯本以及法文和歐美其他的版本,這些傳記一般都是按照時代先後的原則排列。這樣做也更符合歷史傳記的通例。現在的《名人傳》一般從古希臘、羅馬的開國君主忒修斯(Theseus)和羅慕洛(Romulus)的傳記開始,以下分別是呂庫古――努馬,梭倫(Solon)――普布利科拉(Puplicola),地米斯托克利――卡米盧斯,伯里克利――費邊,亞基比德(Alcibiades)――克里奧拉努斯(Coriolanus),提摩勒昂(Timoleon)――伊米尼烏斯(Aemilius Paulus),佩洛皮達斯(Pelopias)――馬克盧斯(Mancelius),阿里斯提德(Aristides)――馬可?伽圖(Maxcus Cato),菲洛佩門(Philopoemen)――弗拉彌尼烏斯(Flaminius),皮洛士(Pyrrhus)――馬略(Caius Marius),呂山德(Lysander)――蘇拉(Sylla),客蒙――盧庫盧斯,尼基亞斯(Nicias)――克拉蘇(Crassus),塞爾托里烏斯(Sertorius)――尤蒙尼斯(Eumenes),阿格西勞斯(Agesilaus)――龐培(Pompey),亞歷山大(Alexander)――凱撒(Caesar),福基昂(Phocion)――小林圖(Cato,the younger),阿基斯(Agis)――克利奧十尼(Cleomenus)虛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蓋約?格拉古(Caius Gracchus),德莫斯提尼――西塞羅,德米特里(Demetrius)――安東尼(Antony),狄翁(Dion)――布魯圖(Brutus)。最後是4個單獨的傳記:阿拉圖傳(Aratus)、阿塔薛西斯傳(Artaxerxes)、伽爾巴傳(Galba)、奧托傳(Otho )。
《名人傳》以古代希臘羅馬社會廣闊的歷史舞台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於為什麼要採取這種對傳的形式,普魯塔克認為,若要更好地了解各種人物性格之間的差異或相似,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他們的生活和行動相互對照比較,就好像藝術館陳列的肖像畫一樣。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雖然他並沒有明確說出來,但在《名人傳》中,我們不時可以體會到。例如,在伯里克利與費邊的合論中,普魯塔克認為伯里克利曾以廟宇和殿堂等宏偉的公共建築裝點了雅典城邦。對比之下,從開國直到幾代大帝統治期間,羅馬人所追求的輝煌壯麗都顯得黯然失色。進一步說,無論是氣度恢宏的設計,還是美奐絕倫的建築藝術,希臘的成就高聳人雲,遠遠凌駕於羅馬之上,二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普魯塔克一方面具有泛希臘主義的愛國情緒,為古希臘過去的輝煌和成就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擁護羅馬帝國,贊揚羅馬自建國以來的文治武功。他的《名人傳》原是獻給羅馬皇帝圖拉真的寵臣索西烏斯?塞涅基奧,用以增進希臘人和羅馬人之間的和睦和友誼。為了證明古代希臘也像羅馬一樣擁有自己傑出的立法家、軍事家、演說家,普魯塔克把一位希臘的傑出人物與他認為屬於同一領域的羅馬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分別列傳敘述並殿之以合論。
總體上來看,《名人傳》中的每一個傳記都有一定的寫作模式。普魯塔克總是首先交代人物的家世、家庭教養、少年時代的成長和遭遇,然後傳記的重點就是主人公如何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或則力挽狂瀾,救大廈於將傾;或則忍辱負重,救民於水火;最後以死時的情景及身後的影響為終結。由於每一個人物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性格相貌各有特點,因此在作者筆下必然呈現為同中有異、共性中見個性的描述。盡管每一十傳記都在一般模式下寫成,由於作者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其間鑲嵌以繪聲繪色的軼事趣聞,雜糅以倫理思想和評論,使得每一位歷史人物都各具特性,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魯塔克善於從所記人物的生平經歷及諸多事件中提煉出一兩件能反映出其性格的小事,作點睛之筆,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格拉古兄弟傳》中對提比略和蓋約兄弟在性情上的差異以及作演講時的不同姿態的描述,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伯里克利傳》中,普魯塔克一開始就著重描述了他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徵:伯利克里的形體各方面都無可挑剔,惟獨頭顱較長,不成比例,他的外貌長得像那個僭主庇西斯特拉圖。上了年紀的老人對他們二人這樣相像都感到驚訝。但這樣描寫作者仍嫌不夠,還要從各種喜劇台同中來加強讀者對於伯利克里的「海蔥頭」的印象。對於伯利克里的相貌特徵,凡是讀過《伯里克利傳》的人,恐怕是忘記都很難:這就是普魯塔克歷史的敘述中所表現的藝術魅力。
三,《阿基斯傳》是《名人傳》中作者著重渲染道德理想的代表傳記之一。阿基斯雖然生長於富裕和奢侈的環境中,但他早己反對享樂,摒棄了一切奢侈;在風氣普遍墮落的時代他仍崇尚克己、樸素。樂善好施;他信仰神諭,要讓所有的斯巴達人都按呂庫古所制定的法律,處於平等的地位;他率領的軍隊士氣高昂,軍紀嚴明,英勇善戰。阿基斯簡直就成了普魯塔克道德理想的化身。由於他保全了李奧尼達的性命,自己為人最溫良、最仁厚,又相信了他的敵人,結果成了被監政官處死的第一位斯巴達國王。作者的結語是:這就使愛他的人比仇視他的人更應當責備他了、對於書中所記述的傑出人物在性格或行為上的道德瑕疵,普魯塔克也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寫傳記就好像是畫肖像畫。如果這些傑出人物有些微的瑕疵,畫家們既不應該完全忽視,也不應該加以誇大。因為後者使肖像變丑而前者使肖像失真。歷史學家不應該熱衷於描繪這些缺點,而應當小心謹慎地對待。他之所以要指出這些缺點,只是為了說明人類的本性不可能沒有缺陷。十全十美、毫無瑕疵的人是沒有的。《名人傳》中的英雄們的美德方面並不個個都是完美無缺的。譬如客蒙和盧庫盧斯兩人款待賓客的豪華奢靡以及私生活上的放縱無度,阿基斯則對他的敵人過於溫良仁厚、蓋約有時則過於魯莽沖動等等。
《伯里克利傳》最好地體現了普魯塔克的寫作信條。他認為他寫的不是歷史,而是傳記。最顯赫的業績不一定總能表示人們的美德和惡行,往往一件小事、一句話或一個笑話卻更能清楚地顯示人物的性格和趨向。因此他要專心致志於展示人物靈魂的特徵及其表現,並藉此描繪每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而將他們的赫赫戰功政績留給別人去寫。在《帕里克利傳》中,普魯塔克一開始就做了一番倫理的探討,最後的結論是:美德是有吸引力的,它能使人立即產生身體力行的沖動,不僅模仿它能使觀看者的性格得以形成,就連研究它也能提供行動的准則。普魯塔克也忘不了告訴讀者這是他寫的第十個傳記。接著就對伯里克利的大頭顱議論了一番,然後就是對伯里克利性格特點的描述:舉止莊重文雅,表情沉著嚴肅,說話聲調柔和。緊接著就介紹了第一段趣聞軼事:有一次,伯里克利被一個毫無教養的人整天辱罵,他竟然忍耐著,一聲不吭。到了傍晚,他從容不迫地走回家,那傢伙仍在他後頭,辱罵不休。他進屋時,大已經黑下來了,他就吩咐一個僕人打起火把,讓他送那人回家去休息。只要我們讀到這里,一個與眾不同的伯里克利的形象就初見端倪了。在整個傳記中,普魯塔克對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的描述相當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他遠征克索涅索一役和征對薩摩斯人的情形,而對其在雅典城邦所實行的政治改革則很少提及。這一方面反映了他對伯里克利的文治武功估計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對雅典所實行的民主政治改革有所偏見,而對斯巴達的軍事民主制則有所偏愛。但是他對於伯里克利的其他優點,還是給予了公正的評價,如不謀私利,富有領導才能,能言善辯,機智過人,以及給雅典所帶來的無人能及的建築藝術成就。伯里克利去世以後,人們對他的功業相當懷念,常常談起他的品德和才於,歷數他的功績。作為一個為城邦屢建戰功的將領,他一共建立過9座紀功柱。總之,普魯塔克對於伯里克利生平的描述時所用的史料不同於一般史學家,體現了他著重描寫能體現人物內心的小事的寫作原則。我們也從他的筆下見到了伯里克利的另一面。這也是普魯塔克為我們所提供的歷史的另一面――關於人物心靈的歷史。
在《費邊傳》中,普魯塔克又回到了以人物生平主要事跡為線索的常用傳記方法。它體現了普魯塔克靈活多變的寫作手法。費邊是古羅馬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其著名的拖延戰術與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周旋,解救了處於危機中的羅馬,並因此而名垂史冊。費邊出生於羅馬聲名顯赫的大家庭,據說其祖先曾以設置陷阱獵取野獸為生,其家族因此而得名。幼年時,費邊性情溫和,沉默寡言,行動遲緩,被認為是「馴良如羔羊的人」,也被誤認為是幾分痴呆,簡直是蠢材。但是普魯塔克認為只有少數人才覺察到他靈魂深處不屈不撓的堅定性格和磊落大方、勇如雄師的素質。以後,費邊在苦練演講術並以征戰來鍛煉體魄。在第一次任執政官期間,費邊就取得了大破南高盧和利古里人的勝利。此後他臨危受命,被推選為獨裁官、面對漢尼拔勢如破竹的凌厲攻勢,費邊採取了著名的拖延戰術,即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而是避其鋒芒,聯合義大利各城邦與其周旋,聽任漢尼拔處於巔峰狀態的銳氣減弱,直到「就像從微少的薪柴燃起的火焰必將自行熄滅一樣」。費邊首先極力安定人心,鼓舞士氣。後經卡西努姆戰役、坎奈大戰,費邊的聲譽也是幾起幾落,並連續擔任了三屆執政官。每一次戰役,羅馬軍隊屢戰屢敗,而每次失敗都是由於當時的騎兵長官未能執行費邊的拖延戰略。這一方面反映了漢尼拔的足智多謀和英勇善戰,另一方面也從反面說明了當時的形勢下費邊的拖延戰略是明智之舉。雖然作者描述的重點是幾次戰役的過程,如對卡西努姆戰役中漢尼拔使用的著名的「火牛陣」,坎奈戰役中漢尼拔大獲全勝的戰術陣形,但是普魯塔克總是在戰爭過程後描寫費邊是如何地忍辱負重,面對嘲諷而泰然處之,如何保持他不驕不躁的美德。例如,卡西努姆戰役後由費邊和米努基烏斯共同指揮軍隊。米努基烏斯不滿費邊的拖延戰略,率領軍隊獨自安營紮寨。漢尼拔利用米努基烏斯好戰的弱點,布置埋伏,大敗米努基烏斯指揮的軍隊。費邊及時趕到,才免於全軍覆沒。米努基烏斯及其部下對費達感恩戴德,對他的仁慈和智慧心悅誠服。費邊第四次任執政官時取得了塔倫同戰役的徹底勝利。是役,他與漢尼拔鬥智斗勇,最後漢尼拔不得不私下裡承認說:看來羅馬人也有一個漢尼拔,以他們目前的兵力要佔領全部義大利是不可能的。大約在漢尼拔從義大利揚帆遁離時,費邊一病不起,長辭人世了。普魯塔克對費邊以堅韌精神戰勝年輕、高傲的漢尼拔大加贊賞,認為他受命於危難之際,但不讓危難拂亂其心,也不因此而放棄他所信守的行為准則,顯示出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人格。
在《梭倫傳》中,普魯塔克主要塑造了梭倫作為雅典立法者的形象。梭倫出生於雅典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樂善好施。到梭倫年輕的時候,已是家道中落。梭倫一面外出經商,一面游歷。普魯塔克認為梭倫出外旅行,主要是為了獲取經驗和學問,並不是為了賺錢。在此過程中,梭倫認識了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泰勒斯等人,並獲得了古希臘「七賢'」之一的美名,也顯示出了傑出的詩歌才能。普魯塔克在此傳中保存了梭倫許多著名的詩句,如:「道德是永遠存在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僭主政治是一個可愛的地位,可是沒有一條路可以由那裡走下台。」公元前600年梭倫率領雅典人通過智取從麥枷拉人手中奪回了薩拉米斯島,從而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並使他一舉成名。此後,雅典發生山區派、平原派和海洋派之間關於政治制度的紛爭。梭倫在平民的支持下被選為執政宮,並被指定為當時危機的調處者和立法者。梭倫從此開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普魯塔克記述的內容主要是梭倫所制定的法律和這些法律在當時的實施情況以及所產生的反響,梭倫頒布的第一條法令就是「解負令」。根據這個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種債務一律廢除;禁止在放債時以債戶的人身作抵押,廢除債務奴隸制;由國家贖回因負債而被賣到外邦為奴的人。梭倫還對公民的財產進行了一次調查分等,並按照財產等級規定相應的政治權利。這些新的法令還包括:設立四百人會議;禁止買賣婚姻,保障婦女孤兒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勵手工業和農業發展的措施。梭倫的法律一開始實施,每天都有人到他那裡去,稱贊或是指責那些法律,或建議加上某些條文,或刪除某些條文,還有很多人去詢問有關條文的目的和意義。梭倫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就借口到國外考察,乘船出國旅行去了。他希望這段時間內,人們會習慣他所訂立的法律。等到梭倫結束游歷回國時,雅典發生了以庇西斯特拉圖准備實行僭主政治而引發的沖突。梭倫晚年退隱在家,從事研究和著述。他死後遺體被焚化。骨灰撒在他曾經為之戰斗過的薩拉米斯島上。
《地米斯托克刊傳》記述了這位希臘軍人政治家輝煌而悲劇的一生。普魯塔克首先點出了地米斯托克利雖出生寒微,但自幼性情剛烈,天資聰慧,立志於成就一番大事業。他的老師也曾預言,不管是好是壞,他長大後都將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處於決定意義的階段,這個風雷激盪的年代為他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台。在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之後,所有的雅典人都為這次空前巨大的勝利所陶醉,但地米斯托克利卻夜不成寐。他敏銳地覺察到波斯人在馬拉松的失敗並不是希波戰爭的結束,而是更加嚴重的戰斗的開端。他認為要拯救雅典,必須大力發展海軍。他利用勞里昂地方銀礦的收人建成了100多艘戰艦。在他任執政官期間,雅典海軍力量的發展對其政治、經濟生活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元前480年,波斯軍隊從海陸兩面大舉進犯雅典,地米斯托克利在危急關頭充分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他首先頒布一道法令,讓他的政敵、遭陶片放逐的阿里斯提德回國,參加保衛祖國的戰斗,又主動地將海軍的最高指揮權讓給了斯巴達將軍歐律比亞德斯,以增強波斯同盟內部的團結。他還通過巧妙地解釋神渝的辦法,說服了大部分雅典公民撤出雅典,同時他施展計謀誘使波斯人在最有利於希臘人的薩拉米斯灣展開海戰。正是由於地十斯托克利的審時度勢、高風亮節和運籌帷幄,希臘人贏得了薩拉米斯海戰的輝煌勝利。這場勝利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榮譽,使他一度成為希臘最顯赫的人物。此後,他與斯巴達人在防衛城牆問題上產生激烈沖突。他的政敵,包括呵里斯拉德和客蒙等人,對他施用陶片放逐法來剝奪他的尊嚴和傑出成就。被逐出城以後,他最初在亞哥斯漂泊。後又遭誣陷,被指責私通波斯而遭到追捕。他斷定回雅典受審必將凶多吉少,因而輾轉逃避,屢經艱險,最後到達波斯,投奔了波斯國王。後來,當波斯王命其為進攻雅典出謀效力時,他烙守自己的諾言,決不做有損於希臘的事,最後服毒自殺,客死異鄉,終年「歲。
四,《名人傳》在西方史學發展中的獨特地位首先在於它開創了紀傳體歷史著作的先河。在普魯塔克生活的時代,為政治上、軍事上的傑出人物樹碑立傳已頗為流行,而《名人傳》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種體例所奠定的模式一直到中世紀都非常盛行。就史料而言,《名人傳》的取材來源十分廣泛,有前人的歷史著作,當時存留的典籍和文獻以及作者親身了解的傳聞軼事。在歷史著作中,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是普魯塔克引證的重要來源,李維的《羅馬史》也是他從中汲取教益的重要文獻。雖然普魯塔克在歷史過程的敘述中常常糅雜以主觀的評價和道德說教,《名人傳》的史料價值還是不可否認的。普魯塔克在《名人傳》中搜集了豐富的史料,引用了古代歷史、哲學、詩歌中的大量材料,其中有很多早已佚失,還有些後世無法見到的材料,就是靠他獨家保留下來的。另一方面普魯塔克酷愛趣聞軼事和雋語名言,這也是《名人傳》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在《忒修斯》傳的開頭所說的那樣:「但願我能將虛構的傳說予以澄清,使之合乎理性,具有歷史的容貌。但是,如果有荒誕無稽之處,實在難以更動,毫不足信,那就只有請求寬厚的讀者諸君,對古人的故事姑妄聽之了。」
《名人傳》在普魯塔克的有生之年大受歡迎,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作為希臘哲學家和柏拉圖學說的信徒,普魯塔克常在羅馬宣讀論文和講學。希臘語是當時羅馬文人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凡是有文化教養的希臘人,特別是哲學家,在那裡都是受歡迎的。作為一代宗師,普魯塔克在當時就得到尊敬,他的著作也一直傳誦不衰。即使在中世紀時期,拜占廷帝國有教養的人對他的著作也十分熟悉。
文藝復興時期,普魯塔克的著作通過拜占廷學者傳人義大利,由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譯成拉丁文和義大利文。在這一時期;《名人傳》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人們開始大量仿效這種體例作傳,歌頌世俗統治者和名人英雄業績的傳記作品層出不窮。當時一些名聞遐邇的傳記作品有彼德拉克的《名人傳》、蒲伽丘的《但丁傳》、維拉尼的《佛羅倫薩名人傳》等。這種傳記體的盛行既是對普魯塔克等人的寫作傳統的復興,又反映了當時社會重視人的價值,以人取代中世紀神的位置,符合人文主義者的需要。特別是《名人傳》的法文譯本和英文譯本問世以後,普魯塔克的作品在西歐各國的影響日益擴大,幾乎成了家喻戶曉、人人愛讀的經典著作了。研究表明,文藝復興時期,普魯塔克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僅次於柏拉圖,居第二位。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大師拉伯雷和蒙田都對普魯塔克作品愛不釋手,他們的作品也受到普魯塔克寫作風格的直接影響。在英國,普魯塔克也影響了一大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和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尤利烏斯?愷撒》、《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就是直接取材於諾斯爵士的《名人傳》英譯本。19世紀以後,普魯塔克的直接影響開始減弱。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浪漫主義的興起,人們強調思想感情的自由表達,反對古典主義的剋制。但是德意志「狂飈運動」的代表人物哥德和席勒、音樂家貝多芬都嗜讀普魯塔克的著作。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閱讀《名人傳》。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超驗主義作家愛默生還對普魯塔克推崇備至,對其道德文章追慕不已。
盡管《希臘羅馬名人傳》算不上是嚴格意義的歷史專著,普魯塔克也無意成為嚴謹的歷史學家,但是作為一部西方古典名著,它無疑會長久地為人們所傳誦喜愛,不同時代的讀者都可以從中發掘它與眾不同的價值。
Ⅳ 都是軍事主義體制,斯巴達是怎麼管理並運作的
在希臘城邦中,雅典以其發達的民主制度、繁榮的工商業、輝煌的文化成就聞名於世界。可希臘也有另外一種城邦,就是專制的,軍國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城邦。在城邦時代後期,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決定著希臘城邦的命運。斯巴達的制度,給了希臘人更多反思:在國家的強大和公民的幸福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平衡?
一,從氏族社會向國家的過渡
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又被稱為「拉西第夢」,也就是「拉哥尼亞首府」的意思。富饒的奧倫特河從平原穿流而過。平原三面被高山環繞,只有南面臨海,因此成為了一個盆地,荷馬史詩稱為「拉西第夢凹地」。獨特的地形決定了農業必然在斯巴達經濟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
斯巴達雖然長期在希臘城邦中保持強盛的國力,但是國內大多數公民並沒有享受國家強盛帶來的幸福生活。斯巴達的普通公民每天被迫從事於軍事訓練,過著集體的生活。他們對內鎮壓希洛人,對外掠奪財富。但是他們卻沒有享受這些財富,而真正得到實質利益的是斯巴達的貴族集團。因此,這樣的國家必然不能長久存在。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不久,斯巴達就走向了衰落。
結語
在雅典後期,民主政治走向了衰亡。蘇格拉底看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而柏拉圖則主張推行了「精英專制」。為了闡釋自己的思想,柏拉圖寫下了《理想國》。有人認為,「理想國」的原型就是斯巴達。不過柏拉圖過分看中了國家的利益,而忽視了個人的幸福。之後,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更合理的思想,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是專制和民主結合,公有制和私有制並存,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並重。可以說,斯巴達和雅典兩種不同的政治模式給了人們不同的反思。
Ⅵ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詞解釋來庫古改革
時間在公元前830年左右,來庫古改革的各項措施以"瑞特拉"神諭的形式流傳下來,對斯巴達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數世紀的影響·來庫古的政制改革不僅使斯巴達從此由氏族社會階段進入階級社會階段,使斯巴達國家由王政轉變為貴族政制,而且為以後數百年的政治穩定,軍事強大奠定了基礎,對斯巴達古典時代的強盛產生了積極的歷史後果·
政治上
1、組成新的部落和選區,對外代表國家,對內指揮軍隊,並掌握宗教祭祀大權;
2、國家設立由28位60歲以上的老人與2位國王組成30人的元老院(長老會議);
3、設立5名監察官,監督公民遵守法律的情況,並有權彈劾國王;
4、設公民大會,由30歲以上的公民參加,職責是向元老院提出議案。
經濟上
1、實行土地國有政策,重新分配土地;
2、發行笨重的鐵幣,限制工商業的發展,禁止生活奢侈;
3、不準斯巴達人、希洛人、皮里阿西人任意遷移,也不許外邦人隨意進入斯巴達境內;
4、實行公共會食制度。
教育上
實行全民皆兵式教育,男子自7歲起至60歲在軍營過集體生活,培養在艱苦環境里生存、作戰的能力。
改革奠定了斯巴達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基礎,來庫古也成為斯巴達共同尊崇的開國始祖。
來庫古為斯巴達國家進行了囊括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立法,以後斯巴達國家一直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他的立法,限制了公民自由,使國家成為一個封閉的堡壘。
Ⅶ 公元前8世紀左右,斯巴達城邦國家的第一個立法者來庫古制訂了世界上第一部國防教育法---( )。
選B
公元前8世紀左右,斯巴達城邦國家的第一個立法者來庫古,在把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時,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國防教育法———《國民軍事教育法》,由此揭開了古羅馬文明與強盛的一頁。
Ⅷ 幫忙解決外國法制史幾題多選題。正確率要高點的啊~~~
1,摩西律法是對《摩西五經》的另一種稱呼,《摩西五經》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部分,它是猶太國家的法律規范,至高無上。所以應選ABCD
2.西方教會法的重要法律淵源包括聖經,教皇教令集,宗教會議決議,羅馬法的某些原則和規范,所以應選ABC
3.羅馬帝國後期,其間出現了最著名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學家的法學著作和法律解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所以該題ABC
4為了消除舊婚姻殘余習俗的影響和確保以男系血統為準的夫權制,禁止同母輩、同輩、卑輩中有血統關系或有乳緣關系的婦女以及有夫之婦結婚,同時規定穆斯林不能同多神教徒婚配,以維護伊斯蘭教的權益和促使多神教徒改信伊斯蘭教。 所以該題應選ABC
5.斯巴達實行雙王制,國王有非常有限的司法權,死後可享受舉國致哀的殊榮。元老會議還有司法權,負責審判兇殺案件,有權決定王室婚姻和繼承事務。他們是整個公民社會生活的監督者,對任何違犯呂庫古立法的公民進行懲罰,有權代表公民指控國王,中止公職人員的權力,負責日常民事訴訟。監察官實際象是國家日常生活中的警察首長,負責內部安全,包括指揮對希洛人的迫害。公民大會。由30歲以上的公民組成,每月召開一次,負責批准元老會議起草的政策法案,選舉或認可國王、元老、監察官、低級行政官員和軍事指揮員,決定宣戰、締和、加盟等事務,是新興的國家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普通公民在大會上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無創議權和辯論權。所以應選ABC
6、通姦罪、誣陷通姦罪、酗酒罪、偷盜罪、搶劫罪、叛教罪。所以應選ABC
7、應選ABC
8、應選ABCD
9、BC(不太確定)
10、摩西十誡包括: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第七條:「不可姦淫。」 第八條:「不可偷盜。」第九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所以應選ABCD
11、ABCD
12、1、 憲法性法律
2、 憲法慣例
3、 憲法判例
所以應選ABC
13、羅馬法上的他物權,一般包括地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和質權四種。所以應選AB
14、伊斯蘭教規定, 每個穆斯林都必須履行5 種義務, 稱為五功.這五功是: A. 念功
B. 拜功 C. 齋功 D. 朝功 E. 課功,所以應選ABCDF
15、ABCD(不太確定)
知道的不僅把答案和解析也都寫出來了,應該還滿意吧?
Ⅸ 斯巴達300勇士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利達斯的老婆是
斯巴達國王列奧利達斯出自亞基亞德世系,傳說為海格力斯的後裔。他可能於前490年到前488年間經歷一系列斗爭後取得斯巴達王位。妻子是歌果(Gorgo),古希臘斯巴達王後。
Ⅹ 傳說中,斯巴達的立法者是呂庫古;而___則為雅典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德拉古,《德拉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