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評論格式

法學評論格式

發布時間: 2022-02-27 04:18:33

❶ 《奧巴馬大傳》《普京大傳》讀書筆記20篇

作者名稱:汪翔
作者情況:旅美18年,出國前任教於人民大學,專著有《理性預期宏觀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導論》。發表過多篇中文學術論文,內容涉及科技管理、經濟理論與實證政治理論、金融投資等多方面。最近專注於美國政治理論與政策的分析,目前為獨立撰稿人和投資企業家。
主要內容:1961年8月4日,奧巴馬出生在美國夏威夷,是一個黑白混血兒。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肯亞人。他的父母在夏威夷的東西方學習中心相識的時候,母親安還是18歲大一學生,父親25歲,是經濟系的研究生,主攻計量經濟學。在那個人工流產還不合法的年代,他的父母奉子完婚。奧巴馬一歲的時候,就被父親遺棄,大二的母親年僅19歲,而且是理想主義者,所以小奧巴馬一直由外祖父母教養。奧巴馬5歲時,隨母親改嫁印尼,作為一個小穆斯林四年。10歲時回到祖父母身邊接受美國教育,曾有過吸毒史。18歲讀哥倫比亞大學,喜歡籃球。畢業後為了求職,到芝加哥南部的黑人區做社區服務,年薪1.3萬美元。後考取哈佛法學院學習法律,憑借聰明才智、勤奮精神和領導能力成為《哈佛法學評論》的總編。 畢業後從政,當選為伊利諾伊州議員,後在總統競選中打敗對手希拉里,成為美國總統。
精彩摘錄:許多人通過掩蓋事實,否定真象來證明自己的偉大與天才之處。在吸毒問題上,前總統柯林頓和奧巴馬的處理就完全不一樣。奧巴馬在他的自傳中明明白白地寫出來,他從高中到大學一直都在吸毒。而柯林頓則狡辯說,他只是試了試,並沒有吸進去,像兒戲一樣的借口。——摘自第21節:人生觀雛形
心得體會:今天的奧巴馬的確是最充分、最有效率地利用了他所有的資源:好的和差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全部都被他變成了寶。這就是他的不同尋常之處。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轎車大量增加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交通擁堵。正是因為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才帶來轎車數量不斷增加這樣的結果;轎車給人們生活工作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由於其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出現道路擁堵、交通堵塞等問題。但是這些都是屬於矛盾的次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共交通、修建高速路、單雙號限行或者是鼓勵拼車等方式來解決道路擁堵的問題,不能僅僅因為道路的擁堵就限制汽車的發展和使用。這樣因噎廢食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煙草有害健康這個事實眾所周知,但另一方面它也夠增加一些財政稅收,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幫助。總之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問題,我們需要辨證積極地看待。煙草的確對經濟發展有一些作用,能夠增加一些財政稅收;但是從宏觀來看,煙草所帶來的更多的是不利的方面,吸煙有害身體健康,也會給不吸煙的人帶來身體上的傷害,這些損傷,都不是一點點財政上的收入能夠彌補的,我國政府已經發布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從2011年起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這正體現了我們國家把人民的權益放在第一位的以民為本的工作作風,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眼前的利益而放任煙草對人民健康的損害。
總之,對待問題,我們要辯證看待,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飲鴆止渴,並且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才能夠讓事物向好的方面發展。

❷ 謝曉堯的主要學術論文

1.「中國名牌」:一個商譽文本的契約反思,《洪範評論》(第8輯)(吳敬璉、江平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2.「經營者」的秘思與玄想——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司法案例為文本,《月旦財政法雜志》2007年第6期
3.也論知識產權的沖突與協調——一個外部性的視角,(與凌祈漫合作),《思想戰線》,2007年第2期。
4.論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法的保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5.中外合資企業共同經營之檢視,(與鄧伯濤合作),《學術研究》,2006年第2期。
6.商品化權:人格符號的利益擴張與衡平,《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7.一般條款在司法中的運用,(與陳斯合作),《判解研究》(王利明主編),2005年第3輯。
8.論一般條款的確定性,(與吳思罕合作),《法學評論》,2004年第3期。
9.懲罰性賠償:一個激勵的觀點,《學術研究》,2004年第6期,《民商法學》2004年11期轉載;收錄《想像法學:歷史與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
10.政府幹預與壓制型立法,《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11.消費者:人的法律形塑與制度價值,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Consumer: The legal Imager of Man」,China Legal Science, 2004;收錄《法學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收錄《想像法學:歷史與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
12.欺詐:一個競爭法的理論詮釋,《現代法學》,2003年第2期,《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3年第8期轉載。
13.WTO透明度:固有價值和保障機制,《法學》,2003年第1期。
14.審理商業秘密案件的切入點,(與肖文合作),《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
15.商業秘密財產權屬性研究,《當代經濟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月。
16.商業秘密的道德維度,《法律科學》,2002第3期;《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8期轉載;收錄《想像法學:歷史與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
17.經濟法學:理論進路的反思與轉向,(與黎學玲合作),《中山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11期轉載;收錄《當代經濟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
18.論反不正當競爭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關系,《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9.商業秘密保護的國際最低保護標准,《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5期。
20.論商譽,《武漢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民商法學》2001年12期轉載。
21.論商業詆毀,《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3期轉載。
22.格式條款的法經濟學分析,《學術研究》,2001年第8期。
23.對西方競爭法的初步評述,《法學評論》,2001年第6期。
24.論識別性標識的競爭法保護,《法學評論》,2000年第3期;《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0年第9期轉載。

❸ 稅收籌劃de論文怎麼寫啊~~~~~~~~~

【出處】《法學評論》2007年第3期 【摘要】以往學界關於稅收籌劃合法性與正當性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已不足以指導目前變化著的稅收籌劃實踐。
稅收籌劃的合法性不僅直接源於稅法規范的明文規定,而且內在地根植於法律特別是稅收理念、稅法原則、立稅精神等更廣泛意義上的正當性。
因而,需要學術界和實務界沖破先前基於具體技術和特定規范的研究範式,脫出經驗主義的窠臼,代之以新的稅法學研究視角,對稅收籌劃行為進行系統考察,站在一定的法理高度,以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對稅收籌劃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進行多維度識別,以對特定稅收籌劃行為做出恰當的分析,得出更加理性的結論,從而為及時發現和糾正不當的稅收籌劃行為,並為創新稅收籌劃規制制度提供新的理論支點。

❹ 英文書評怎麼寫

Review:
1. A report or an essay giving a critical estimate of a work or performance.
評論:給出對一部著作或行為批評性評價的報告或評論
2. A periodical devoted to articles and essays on current affairs, literature, or art.
定期專欄評論:時事、文學及藝術方面文章或評論的期刊
例如:
一些評論相關的雜志:
紐約書評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紐約大學法學評論 (NYU Law Review)
稅法評論(Tax Law Review)
診所法律評論(Clinical Law Review)
東歐憲法評論(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
國際憲法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英國藝術雜志 (Art Review)

❺ 求一篇法學畢業論文word文檔! 請幫幫忙,發到QQ郵箱。261608565 6000-8000字

http://wenku..com/search?word=%B7%A8%D1%A7%B1%CF%D2%B5%C2%DB%CE%C4&lm=0&od=0
摘 要:我國現行1997年刑法是在1979年刑法的基礎上修訂的,修改後的刑法雖然規定了單位犯罪,但刑法學界對單位犯罪的諸多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立足於我國單位犯罪的有關規定,對單位犯罪的概念、特徵構成、處罰原則進行論述,並闡述了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懲治單位犯罪應重視和完善的相關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單位犯罪 刑事責任 處罰原則 立法完善

單位犯罪是相對於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我國1979年刑法未對單位犯罪作出規定,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發展,非自然人犯罪開始向經濟、社會領域日益滲透和發展,單位是否能成為犯罪主體,能否對單位追究刑事責任也就成為1979年刑法頒布後理論界研究熱點和立法界的爭論焦點。
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單位走私活動的不斷增加,為遏止這些單位走私行為,1987年2月22日通過並於同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揭開了單位犯罪立法的序幕,該法第47條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犯走私罪的,由司法機關對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該單位判處罰金……」。1988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懲治走私罪的補充規定》第五條、第九條再次明確了單位可以構成走私犯罪主體。此後,又陸續有11件單行刑法先後對60多種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單行刑法均屬分則性規范,而當時的1979年刑法總則並未規定有單位犯罪,因而1979年刑法與單行刑法存在邏輯沖突,由於缺乏刑法總則規范作指導,致使單位犯罪的刑事立法顯得零亂、分散而不統一。修改後的1997年刑法解決了1979刑法與單行刑法間的邏輯沖突,全面確立了單位犯罪制度,本文擬結合1997年刑法對單位犯罪作一論述。

一、單位犯罪的概念
1997年刑法雖然在總則第二章第四節中明確規定了「單位犯罪」,但並未對「單位犯罪」的概念明確作出規定,而僅是對單位犯罪主體范圍和單位在多大范圍內可以成為犯罪主體作了規定。結合該節規定和刑法第13條的規定,筆者認為單位犯罪可以定義為: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由負責人員決定實施的,危害社會且被法律明確規定為單位犯罪而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二、單位犯罪的特徵
1、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團體。
單位是相對於自然人而言的社會、經濟、民事等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體。1997年刑法第30條中所謂的「單位」特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及團體。其中的公司,筆者認為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條規定的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則是指除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等以盈利為目的,以從事生產、經營等活動為內容的社會經濟組織;事業單位,是指不從事生產、經營等盈利性活動,接受國家機關領導並由國家開支經費,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而設立的組織;機關,是指行使國家和黨派管理職能的各級權力機關,司法機關,黨政機關和軍事機關;團體是指由特定行業、階層依法自願組成的群眾性自治組織。
在1997年刑法修訂時,理論界對於私營公司、企業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存在否定說和肯定說兩種對立的觀點。否定說認為:在我國,個體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等,其所有制形式是一樣的,都是私人所有。無論何種形式的私營企業,都不可能被視為我國單位犯罪的主體。一旦這些企業有犯罪行為,應追究企業所有者的刑事責任。①但從單位犯罪的立法演變的過程來看,私營企業逐漸納入了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1999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69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刑法第30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這一規定,私營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只要是具有法人資格的,都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②
需要說明的是,單位犯罪在刑法理論上也稱做法人犯罪,在刑法理論的研究中,已經接受並廣泛應用法人犯罪的概念。但我國自《海關法》首次確立了非自然人犯罪以來,在立法中一直沿用「單位犯罪」的概念,筆者認為其合理性在於刑法中的某些非自然人構成的犯罪主體,不僅包括具有有法人資格的單位,而且還包括機關、法人的分支機構(如商業銀行的分支行),非法人團體及某些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如合夥企業、獨資企業等。所以,我國刑法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外延比法人犯罪的外延更為寬泛。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必須是依法成立或設立的合法組織。那種「地下工廠」、非法組織甚至是犯罪組織,都不可能是單位犯罪中所指的單位。這些非法組織或「地下工廠」的人員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是自然人犯罪(或自然人共同犯罪)。③
2、單位犯罪構成中單位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必須是我國法律明文禁止單位實施的那些危害社會的行為。
在1997年刑法分則中96個法條規定了116種單位犯罪,其中危害國家安全罪1個法條1種單位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罪4個法條5種單位犯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60個法條69種單位犯罪,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24個法條34鍾單位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1個法條1種單位犯罪,危害國防利益罪2個法條2種單位犯罪,貪污賄賂罪3個法條3種單位犯罪,瀆職罪1個法條1種單位犯罪。
我國目前仍然處於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不斷發展的時期,有些界限的劃分還有待於進一步明確,與單位犯罪有關的問題仍然十分復雜。因此,我國刑法只針對那些實踐中比較突出,社會危害比較大,罪與非罪的界限比較容易劃清的單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刑法分則中做出規定。並非所有的犯罪均可由單位構成,只有法律明文規定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犯罪,單位才能成為主體並承擔刑事責任。
3、單位犯罪,目的是為該單位謀取非法利益,並且單位犯罪行為的實施必須與單位的工作或業務相聯系。
如果以單位名義進行犯罪,結果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就不能認為是單位犯罪,而是單位內部成員個人的犯罪。如果犯罪行為的實施沒有與單位的工作或業務相聯系,就無法認定這種犯罪行為與單位之間的關系。依照1999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69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司法實踐中,下列行為,均不應視為單位犯罪,而只能以自然人犯罪處罰:(1)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2)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後,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3)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所得或私分的。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常見的單位犯罪,主要是由單位集體決定或者由單位的領導人員決定,而由單位內部人員具體實施的。

三、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1997年刑法第31條規定了單位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具體處罰原則,即「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刑法的該條規定基本確定了單位犯罪的「雙罰制」原則。但是如果刑法分則或其他法律規定只處罰直接責任人員的,則依規定實行單罰,例如刑法典第107條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第244條強迫職工勞動罪等單位犯罪便是只處罰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而不處罰單位本身。
對於罰金的確定,1997年刑法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1)僅僅規定對單位科處罰金,但對於數額沒有限定,例如第387條單位受賄罪,第393條單位行賄罪等;(2)明確科處罰金的數額。此種科處方式依據數額計算方式的不同,又可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明確規定罰金的數量,例如第176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177條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第187條用帳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等。另一種是以犯罪數額為基準,按比例科處罰金,例如第175條高利轉貸罪、第180條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191條洗錢罪等。

四、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懲治單位犯罪應重視和完善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1、應加強對單位犯罪刑事訴訟程序的研究和實踐,從立法上建立和完善單位犯罪的刑事訴訟程序。
要完善單位犯罪立法,筆者認為,第一,應對單位犯罪的概念作出明確界定。在刑法典中明確規定單位犯罪的概念,科學地揭示出單位犯罪的本質特徵,並使單位犯罪與個人犯罪嚴格區分,以助於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正確認定犯罪。
第二,我國《刑事訴訟法》是先於1997年刑法頒布的,在刑訴法中沒有明確規定追究單位犯罪刑事責任的訴訟程序和對單位應採取的強制措施。筆者認為,我國應借鑒國外單位犯罪的有關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引入具結保證、他方擔保、限制登記、凍結財產、限制經營、繳納保證金等強制措施,以區別於針對自然人所採取的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刑事強制措施。
第三,我國1997年刑法對單位犯罪的刑罰處罰規定尚待完善。如前所述,我國1997年刑法對單位犯罪的刑罰採取了一般規定(雙罰制)與特殊規定(單罰制)相結合的立法模式,對絕大多數的單位犯罪採取雙罰制,在個別情況下適用單罰制。與外國刑法規定的單位犯罪刑罰的種類相比,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處罰方式單一,從宏觀出發,不利於有效遏止單位犯罪。
第四,借鑒我國刑法中對於自然人犯罪所採取的剝奪政治權利的資格刑和相關行政法中的停業整頓、扣繳、吊銷執照等行政制裁措施,創建我國的單位犯罪資格刑處罰制度,以此加大對單位犯罪的制裁力度,又可以起到預防犯罪,以儆效尤的作用。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還需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一、為體現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的區別,應統一規范單位犯罪訴訟主體的稱謂。二、由於單位住所地不同於自然人居住地,應明確單位犯罪案件的地域管轄。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地域管轄以犯罪地管轄為主,以被告地為輔;以先立案法院為主,以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轄為輔。但是單位犯罪有其特殊性,其犯罪地往往不限於一地、涉及面廣,以犯罪地為管轄地不太現實。有些學者和司法界人士主張對單位犯罪,由單位注冊地法院管轄,但是由單位注冊地法院管轄一方面可能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在犯罪地取證。筆者認為,單位犯罪以單位注冊地法院管轄為主,以犯罪行為地法院(包括單位犯罪行為實施地、犯罪結果發生地)管轄為輔較為合適,有利於對單位犯罪案件的偵查和審判。
2、應加強對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團體關於單位犯罪的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單位犯罪的發生。
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法不責眾」、「為公是過不是罪」等錯誤認識,造成單位特別是單位決策機構和負責人缺乏對單位犯罪的警惕和應有約束。受到查處時,一些上級領導和上級機關還為之說情,充當說客,縱容和包庇單位犯罪,甚至阻礙對單位犯罪的查處,這是十分危險的,是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和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的建立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必須知法、學法,用法、守法,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用法律來規范自身的行為。
1997年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規定,標志著我國刑事立法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家加強對單位犯罪的刑事立法,也反映了非自然人犯罪向經濟、社會領域日益嚴重的滲透和發展。正確認識單位犯罪,運用刑罰懲治這些犯罪,並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和完善單位犯罪法律制度,對於有效地遏止單位犯罪的發展蔓延,維護我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健康有序的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婁雲生:《法人犯罪》,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7頁;
②陳興良:《單位犯罪:以規范為角度的分析》,見《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鄭州),2003年第1期,第20頁;
③李邦友:《論單位犯罪的定義》,見《法學評論》(雙月刊),1998年第5期(總第91期),第81頁
-----------------
淺析醫療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本站推出免費法律論文,但是免費論文畢竟是免費論文,來自網路,也公布於網路,論文也不是規范的論文格式,這些免費論文只能夠起到啟迪思維的目的,建議您參考我站的畢業論文範例和例文 更多法律論文相關搜索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和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醫療糾紛訴訟案件也呈逐步上升之勢。2002年4月1日起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和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更將使這一問題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廣泛關注。
一、關於醫療糾紛的涵義有許多說法,作者認為醫療糾紛是指患者或其親屬認為醫療單位或者醫療人員所提供的診療護理服務有過錯並造成患者人身、財產、精神損害的後果而與醫療單位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事故監管鑒定機構之間產生的爭執。此定義包括幾種特殊情況:一是醫務人員的過失與不良後果的因果關系不一定確切存在,有些糾紛是因為患者對醫療行為的不知情或不理解,也有的是因為個別患者的無理取鬧;二是糾紛的主體不僅僅是醫患雙方。在實際生活中,將衛生廳、局和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告上法庭的案件也是時有發生的。在法律上,醫生和患者之間本應是平等的地位,可是由於醫方的特殊性,患者往往對醫方行為和醫術一無所知。這樣,在雙方產生糾紛時,患者常常因為不知如何取證也不知道哪些證據重要而陷入被動,無法獲得相應的賠償。這樣,平等的雙方在現實中變得不平等起來。所以為了維護整個社會公益,法律便給醫方規定了許多義務,以平衡雙方的權益。在我國法律規定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二、舉證責任,亦稱證明責任,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用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這一概念源自羅馬法,現已為各國所普遍採用。它是一種特殊的法律責任,是在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時,當事人負擔敗訴的風險。就同一事實,證明責任只能由一方承擔。否則,在該事實處於真偽不明時,法院就無法根據證明責任作出裁判。證明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責任,即誰主張就應由誰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二是結果責任,是指不盡舉證義務者應承擔敗訴的風險。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事實真偽不明的風險,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使原告、被告各自負擔一些事實真偽不明的風險。它的核心問題是應當按照什麼樣的標准來分配才既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又使訴訟較為迅速的完成。在我國,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提出主張的一方不負舉證責任,而應當由反對的一方就某種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負舉證責任,如果其不能就此舉證證明則要承擔敗訴的後果。它是以法律要件分類說作為分配舉證責任的前提標准,是對該舉證責任分配的局部修正、補充和變通。在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究竟由哪一方承擔,這不僅涉及到哪一方當事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舉證努力和訴訟代價,而且將直接影響到當事人訴訟的成敗,影響到審判的順利進行。
三、採用舉證責任倒置後,對案件的審判產生了諸多積極效果:1、平衡舉證能力。實踐中,由於醫療機構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手段,掌握相關的證據材料,具有較強的證據能力,患者則處於相對的弱勢地位,而舉證責任倒置恰恰平衡了雙方對證據的佔有能力,是完全符合立法精神的。2、實現訴訟公平。舉證責任的分配是否公平,將直接影響到當事人訴訟的成敗,影響到當事人對訴訟制度的信任。舉證責任倒置使公平理念貫穿訴訟過程始終,極大的保護了患者一方的權益。3、強化醫療管理秩序。我國醫療管理秩序較為混亂,存在著事後補寫病歷、處方權混亂等一些問題,有些管理規范在實踐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後,有利於推動中國醫療機構服務業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的加速進行,形成良好的醫療管理秩序。4、提高司法效益,降低司法成本。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舉證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但人民法院在下列情況下應自行收集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就醫療糾紛案件來說,在《規定》出台前,由於醫療糾紛的特殊性,當雙方都不能舉證,法院不能裁判時就需要法院來收集證據。因此,法院就不得不耗費大量的司法成本去收集材料,鑒定、勘驗證據的真實性。這不僅拖延了訴訟時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判決結果也很難讓敗訴一方信服。如果由醫院一方舉證,則既有利於法院做出裁判,又降低了司法成本。
(一)雖然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原告仍要負舉證責任。
在舉證責任倒置後,並不是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患者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於提請訴訟的患者當事人也要有強烈的證據意識。訴訟本來就是雙方當事人就同一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並就此請求共同舉證、質證,以證明其事實存在的過程。因此,舉證責任倒置後,患者也有責任就侵權行為和損害後果向法院提供一定的證據,證明自己確實在那家醫院就診或手術過,且醫院對自己的權益造成了損害。此外,如果患者隱瞞了對自己不利的證據,也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以,不能將舉證責任倒置理解為患者免除了任何舉證責任。
(二)醫療機構並不是負全部舉證責任,而只是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一規定中需要重點理解的一是「因果關系」,二是「及」字,三是責任主體在多大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對於「及」字的理解,在此處應作「或」而不作「和」解,即醫療機構只要證明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或只要證明主觀上無過錯即可,而不需要同時證明既存在因果關系又有主觀過錯。在醫療糾紛中,其一如果醫療機構主觀存在過錯,只要證明醫療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即可。其二如果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那麼醫療機構只要證明主觀上無過錯即可。醫療行為是高風險行為,其搶救行為與危害行為往往合為一體。有些行為是現代醫學所無法預見和無法控制的。醫生在給患者實施治療時無任何過錯,結果卻導致患者死亡,這是不能預見的,可能由患者的體質而引發的。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死亡原因跟醫療行為有因果關系但是現代醫學無法預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可不負責任。另外,醫院在訴訟中負舉證責任並不一定導致敗訴。《規定》出台後,醫方總認為可能會導致敗訴。其實,法律的公正性沒有改變,在分配舉證責任上,要求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和有無主觀過錯兩個要件上承擔舉證責任,並不是所有舉證責任都「倒置」。結果醫院認真遵守了有關的規范,就不會導致敗訴。
(三)有人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會增加醫療機構的責任,導致醫生趨利避害,影響醫務人員對醫學新知探索的積極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確實容易存在,為了防止異常情況的出現,醫生對公民的身體檢查出於對責任的畏懼,往往不輕易確診,最終患者只能面對高額的結賬單,其利益並沒有受到真正的維護。這樣,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患方。總而言之,給予醫生多大的「自由裁量權」越來越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需要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的醫療道德,還要使其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和操作規范,同時醫務人員還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現實生活中醫療糾紛的矛盾有著復雜的原因,某些醫學上的未知難題,就是醫生也很難說清楚。單靠法律是不能全部解決的,它既有社會的原因,又有科學技術的原因,必須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新醫療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四)其他相關問題,除了舉證責任分配外,如何規范我國的醫療事故鑒定機構、程序、規則,以改變醫療糾紛中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鑒定時存在弊端。同時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時,如何適用《規定》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使其真正運用審判實踐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也將需要一探索過程。

❻ 林文肯的著作與觀點

在主持工作的同時,他不輟筆耕,先後主編《經濟合同格式手冊》、《中國法律知識普及教程》、《中文經濟合同格式大全》、《律師詞典》、《全民普及法律知識簡明讀本》等著作;合著《法學基礎知識》、《律師公證實務指南》、《企業職工普法讀本》、《中國律師制度研究》、《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行動綱領》等著作。
他在《求是》、《紅旗文稿》、《理論視野》、《理論動態》、《法學評論》等五十多個報刊雜志上發表雜志上,發表了100餘篇文章,曾首先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利運行機制」及「把預防腐敗寓於決策之中」等觀點,這些觀點被中共中央十五屆六中全會報告所採納。
林文肯在華僑大學巡視時有十次講話,包括《在華大校領導班子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校紀檢審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廈門校區建設指揮部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章受到中紀委、國務院僑辦等領導的肯定。《關於加強國務院僑辦黨風廉政建設的意見》、《學習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重要講話的體會》等文章,發表在《中國紀檢監察報》頭版頭條。《在機關服務中心領導班子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印發給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各司(室)、機關、機關黨委、監察局同志學習。

❼ 貴州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發表論文
安和平 貴州省退耕還林的緊迫性分區與退耕策略水土保持通論2006(3)
陳 松 「倫理為人、義務為先」——梁瀨溟法文化觀淺探 選擇與沖突
陳 松 論承審員在程式訴訟中的作用 羅馬法與現代民法
陳正發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策思考 集團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杜國輝 現實道德建設的價值定位及原則探析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杜國輝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理論透視 上海黨政論壇2006年第3期
杜國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視角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第4期
杜國輝 以科學發展觀創新以人為本的實現形式理論與探索2006年10月貴州人民出版社
杜國輝 執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回顧與思考黨的先進性理論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杜 浩 關於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的思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黃 蓓 試論我國勞動教養制度的立法完善 求實2006年第3期
黃 梅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租賃戰略的價值探討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黃 梅 試論構建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黃 梅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租賃模式探討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黃 梅 創新教育管理的科學內涵誤區及期對策思考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翦繼志 國企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的法學思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翦繼志 論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確立與完善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翦繼志 股權優先權的適用及其限制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翦繼志 論我國一人公司的監管風險與法律規制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翦繼志 中國經濟法本土資源新探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翦繼志 論我國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翦繼志 公司法律制度的重大創新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1期
冷傳莉 論社會募捐中捐款余額所有權的歸屬中外法學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精神損害賠償在刑事案件中的定位與救濟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9期
冷傳莉 博士招生的制度意義和社會反思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簡析合同協議解除和損害賠償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試論格式條款訂入消費合同 海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從醫療事故案件舉證責任倒置看制度設計中的利益權衡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3期
廖 艷 法意與民意 邵陽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劉愛軍 危害國家安全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理論研究
劉愛軍 保險詐騙罪構成要件探析 理論研究
劉 郁 大學生態度與性心理現狀調查及對應措施 《職業時空》(原《鄉鎮企業研究》)
劉 郁 心理 意義場域同構 人口 社會 法制研究
劉 郁 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 教育研究與實驗
劉 郁 父母與子女心理素質 科教文匯
劉 郁 關於托前兒童撫育方式的幾點思考 教育學探討
劉 郁 關注大學生女教師心理健康 當代經理人
盧正濤 人大常委應成為積累政治經驗最重要的地方美中法律評論2006年第1期
盧正濤 加強人大常委會建設的幾點思考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盧正濤 鄉鎮直選具有推廣價值嗎?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盧正濤 執政要求落實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
盧正濤 中國共產黨人大代表的政治角色 中國科學學報2006年第8期
盧正濤 和諧社會的知識基礎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中國檢察出版社)
陸衛群 影響農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陸衛群 男性婚檢精液質量及生殖健康狀況調查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陸衛群 在校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及避孕行為研究 《生殖與避孕》
陸衛群 影響農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穆昌亮 論西部大開發與我國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05年卷)
穆昌亮 論民事訴訟公正與審級制度的改革 經濟與法2006年12期
穆昌亮 淺析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 貴州刑事法學2006年第6期
田應梅 論仲裁中的第三人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論民事強制執行的改革與完善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對證據立法的初探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論西部大開發中的貴州民族法制與經濟建設 貴州大學學學報增刊
王朝陽 修改刑法禁止胎兒性別非法鑒定 刑事法學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
魏 紅 淺論網路犯罪案件的刑事管轄權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魏 紅 積極探索高校黨組織先進性建設的有效途徑——主題教育活動黨的先進性理論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魏 紅 淺析少數民族獐受教育權的促進和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魏 紅 淺議《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框架下中國外逃資產追回機制的法律構建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魏 紅 試論網路空間中的侵犯著作權犯罪認定中存在的問題刑事法學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肖艷紅 罪刑法定原則之詮釋與解釋 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肖中華 危險概念是一個危險的概念——關於狹義危險犯的理論及立法探討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06年第3期
肖中華 瀆職罪法定結果、情節在構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態之區分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06年第3期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一:入戶搶劫是否僅限於被害人「戶」 人民法院報2006年1月18日B4版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二:入戶搶劫主觀評價的內容 人民法院報2006年2月8日B4版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三:入戶詐騙、搶奪等違法犯罪可否轉化為入戶搶劫 人民法院報2006年2月15日B4版
肖中華 謹慎認定商業秘密犯罪切實保障科技人員權益 法制日報2006年1月19日
肖中華 論我國馳名商標刑法保護制度的完善 犯罪研究2006年第1期
肖中華 也論貪污罪中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法學2006年第7期
肖中華 論搶奪罪認定中的四個爭議疑難問題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 2006年12月
肖中華 經濟犯罪的規范解釋 法學研究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贓物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法治論叢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侵佔罪中「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 法學家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刑法目的解釋和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 法學評論2006年第5期
楊 晶 社會工作兩極化趨勢與定位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人本模式與社會工作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社會工作兩極化趨勢與定位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農村殘障兒童社會資本發展與社會工作的介入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軍昌 論我國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兼論」溫飽型老齡化「的意義與實施 中國老年學會高峰論壇論文集
楊軍昌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貴州跨越式發展 貴州大學學報
楊軍昌 人口安全與全面小康建設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軍昌 貴州黔東南貓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別比失調的調查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開宇 英文筆跡檢驗初探——對20例英文試卷筆跡檢驗的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05年卷)
楊開宇 惡意書寫簽名筆跡的檢驗與鑒定 偵查論叢(第七卷)
楊仁厚 拉里·戴蒙德民主鞏固理論述評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楊仁厚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 理論與當代2006年增刊
楊仁厚 完善征地補償分配法制保障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當代法學論壇
鄭姝霞 貴州明清時期人口遷移研究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鍾佳萍 在WTO規則下如何完善行政復議制度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鍾佳萍 試論構建和諧社會與行政立法 當代法學論壇
鍾佳萍 宏觀調控主體法律責任探索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鍾佳萍 論司法賠償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當代法學論壇
祝 穎 淺議不起訴裁量權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羅玉達 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社會學思考 貴州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羅玉達 貴陽市農民工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羅玉達 關注弱勢群體 構建和諧社會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李建軍 社會轉型時期農村青少年女性自殺的社會原因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李建軍 繼往開來 開創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局面 貴州日報 2006年4月20日 第2版
李建軍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低齡化問題研究 貴州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黃 蓓 試論和諧社會的法制基礎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1期
黃 蓓 城市私房拆遷立法與和諧社會建設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2006年第1期
黃 蓓 國家賠償立法精神之思考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2期
黃 蓓 試論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完善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6期
鍾佳萍 司法賠償中侵權責任後置原則的思考 求實 2006年第3期
安和平 貴州省城鄉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與養老模式研究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司亞勤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與勞動者權益保障——解讀《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劉 誠 對我國上市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探討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劉 誠 關於權利的幾點認識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3)
劉 誠 認公司重整人選任模式 《法律科學》2005年增刊
劉 誠 著作精神權利之我見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劉沂江 中國法學教育之路:比較與借鑒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劉沂江 股份回購的法律問題研究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4)
劉沂江 論所有權保留制度的法律性質 《法律科學》2005年增刊
羅玉達 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廖克林(第一作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對權利和義務的保障 《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
穆昌亮 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規制之設計 《WTO與中國經濟》(學術年會論文集)
穆昌亮(第一作者) 論公司法的可訴性缺陷及其彌補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穆昌亮 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農民工權益保障 《貴州法學》2005年第10期
肖 強 論MBO應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制度 《貴州法學》2005年第9期
肖 強 論保險法上的如實告知義務 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2期
楊鴻雁 中國古代恥辱型考略 《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李 麗 網路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李 麗 試論網路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4期
羅昌書 論精神損害賠償 《教育研究論壇雜志》2005年第4期
羅昌書 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思路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楊軍昌 出生性別比失調與人口安全 《貴州大學學報》
楊軍昌 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高校師德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
楊軍昌 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問題 《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1期
楊軍昌 欠發達省份的銀色浪潮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楊軍昌 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芻論 《西部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楊軍昌 貴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人口安全問題 《人口研究》29卷
臧興東(第一作者) 再論保險合同的特徵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臧興東 淺析保險活動中首先風險的成因及防範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臧興東(第一作者) 民族經濟立法若干問題的思考 《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盧正濤 改進執政黨人大代表候選人提名方式 《美中法律評論》
盧正濤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個層次 《貴州大學學報》
安和平 中國人口預測的自回歸頒布滯後模型研究 《統計與決策》
安和平 貴州能源礦產開發建設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 《可持續發展:經濟與環境》
安和平 論生態立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李長城 論證據的充分性 《證據學論壇》
余貴忠(第一作者) 關於行政合同訴訟的幾點看法——從行政訴訟的角度進行思考 《訴訟法理論與實踐》(2004年卷)
余貴忠 西部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之探討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余貴忠 法科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楊 琴 論少數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楊 琴 西部大開發中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法律問題研究 《貴州大學報》
冷傳莉 律師眼中的好法官是什麼樣的 《法學》2005年第8期
冷傳莉 論格式合同的行政規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冷傳莉 試論西部民族地區開發法制建設的基礎 《貴州民族研究》
王 偉 環境保護法修改的法律思考 《法學雜志》
王偉(第一作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王偉 中國環境法與WTO接軌的法律思考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王偉 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原則制度思考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趙少群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履約寬限期 《貴州社會科學》
肖中華 危險概念是一個危險的概念 《中國刑事法》雜志
肖中華 瀆職罪法定結果、情節在構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態之區分 《法學》
田莉姝 論漢朝法律儒家化的體現 《貴州大學學報》
田莉姝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立法對婦女權利的保障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田莉姝(第一作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則研究 《上海黨史與黨建》
田莉姝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吏治 《貴州社會科學》
田莉姝 論皇權制度下的宋朝法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田莉姝 鄧小平法治思想研究 《中國科技信息》
魏 紅 加強生態立省法制建設,促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貴州大學學報》
康 軍 持有型犯罪基本問題辨析 《貴州社會科學》
康 軍 論廢除死型的中國路徑 《貴州大學學報》
胡 衛 貴州法學本科教育發展思考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馬 軍 我國委託貸款法律缺陷及其建議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增刊)
劉淑芬 婚姻家庭與和諧社會 《貴州法學》
司亞勤(獨著) 論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 《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司亞勤(獨著) 泛珠三角區域勞務合作對貴州民族地區的地位和作用 《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司亞勤(獨著) 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保障 《貴州大學報》2005年第3期
司亞勤(獨著) 試析《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在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運行中的作用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司亞勤(第一作者) 試析古代彝族的倫理思想 《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3期
陸衛群(第一作者) Acomparison of quinacrine sterilization(QS) and surgical sterilization(TL) in 600 wome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 International Jonmal of Gynecology & Obsterics 83(suppl.2)S1-S160
羅俊松(獨著) 建國以來貴州農村居民消費的變動過程 《統計與決策》
蔣紅霞(獨著) 《影響高校輔導員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蔣紅霞(獨著) 《影響高校輔導員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 《21世紀中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劉郁(第一作者)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驗之我見 《貴州大學學報》
劉郁(獨著) 走進貧困大學生 《心理與健康》
張林鴻 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正義觀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1期
寧立標 憲政維度下的公民的公正審判權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2005年第4期
寧立標 認真對待公正審判權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小議SA800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其法律對策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李衛國 委託執行制度評析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李 萍 不作為及其先前行為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議 重慶大學學報 2005年第11卷增刊
廖 艷 論構建和諧社會與司法公正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5期
劉 莉 論龐德的社會控制理, , , , , , 論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劉 莉 商事合夥體系論 中國學術研究 2005年第2卷
鍾佳萍 試論行政賠償立法與構建和諧社會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黃 蓓 對隱私權的幾點思考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1期
嚴永和 論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 知識產權 2005年第2期
嚴永和 論傳統知識產權的地理標志保護 科技與法律 2005年第2期
嚴永和 西部開發法引入誠實信用原則芻議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嚴永和 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視野 知識產權研究 第17卷
吳光升 國外刑事檢察許可權之比較研究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張 林 民族院校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張 林 論公共政策科學化、法制化 中國教育與教學 2005年第1期
翦繼志 試論產權改革程序中的法律保障與法律服務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李萍 親屬相盜的處理 貴州法學論壇 第四屆文集
李衛國 試論代位執行制度 貴州法學論壇 第四屆文集
李衛國 民事執行竟合問題要論 甘肅社會科學 2005年第6期
申開瓊 論我國民法通則中民事行為制度的完善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6期
姜 哲 上市公司收購的基本原則芻議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6期
廖 艷 互聯網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對策 中國學術研究 2005年第5卷
李建軍 社會轉型時期青少年世界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4期
李建軍 我國青少年自殺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關注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
李建軍 中國人與日本人自殺行為的歷史文化因素研究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2期
李世宇 和諧社會論綱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論叢》
桂海君 人與環境系統模式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桂海君 人本主義與社會工作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強價值介入在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中的運用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淺談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唐飛虎 論網路給大學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對策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廖克林 《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學習第四次憲法修正案 《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余貴忠 論法科學生社會化的特點 貴州法學論壇2004年
余貴忠 論公益訴訟的完善 中國訴訟法學會論文集 2004年
劉淑芬 貴州省高等學校法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中國教育改革》2004年第5期
劉淑芬 芻議少數民族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2期
劉淑芬 貴州民族法學教育的思考 《中國教育改革》2004年第7期
李世宇 鄧小平發展觀論綱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8期
肖 強 論我國保險法上的如實告知義務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楊鴻雁 在照顧民族特點與維護國家法律統一之間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冷傳莉 募捐行為的法律性質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胡 衛 法律價值觀與文化價值沖突 《安順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胡 衛 法律價值的實證與思辯 《貴州法學》2004年10期
胡 衛 從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看中國反腐敗之路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敵5期
胡 衛 解決法律價值沖突的實證與思辯——對一種法律價值沖突解決觀的思考 《貴州法學》2004年11期
穆昌亮 法律公平價值芻議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
穆昌亮 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規制之設計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穆昌亮 論全球化與我國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設與發展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王 偉 環境仲裁法律思考 《教育縱橫》 2004年第5期
王 偉 環境刑事責任法律內思考 《中外教育科學》2004年第5期
田莉姝 論中國法律近代化的影響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田莉姝 漢朝立法指導思想的轉變與歷史發展的同步性 《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劉沂江 論著作精神權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一期
劉沂江 經理層的構建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一期
羅昌書 數碼攝像在實驗室教學中的應用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12月增刊
楊軍昌 貴州人口城市化進程問題研究 《人口研究》2004年10月
羅玉達 現代化大潮與中國社會變遷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羅玉達 試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與實踐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安和平 論貴州山區生態建設與防洪減災對策 《貴州林業科技》 2004年第2期
安和平 中國人口時間序列預測模型探討 《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司亞勤 論基本醫療有限責任與醫療保障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李邦治 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李邦治 形勢政策課教學探討與實踐 《中國農業教育》2004年第1期
李邦治 農民素質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教育與經濟》2004年第3期
嚴永和 論西部開發中存在的信用問題及其法律對策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嚴永和 知識產權演變:邏輯思考 《私法論壇》第一卷,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李 卓 論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問 《理論月刊》2004年第六期
李 卓 論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問題 《理論月刊》2004年第六期
寧立標 論公民的受審判權及其憲法保護 人大復印資料《憲法行政法》2004年第5期
毛元學 獨立董事制度移植的法律思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羅洪洋 清代黔東南文斗侗苗林業契約補論 《民族研究》2004年第二期

❽ 「評論」 英語怎麼寫

評論:

1. comment
2. commentary
3. to comment on
4. to discuss

例句與用法:
1. 我們最好不要評論他人。
We'd better not make any commentary on others.
2. 我認為他對這個問題的評論是不正確的。
I think his commentary on this issue is not correct.
3. 他新拍攝的電影確實受到評論家嚴厲的批評。
His new film was really panned by the critics.
4. 評論家一致公認莎士比亞是刻畫人物的大師。
By the common consent of critics, Shakespeare is the prince of character delineators.
5. 她的小說橫遭評論家抨擊。
Her novel has been badly mauled by the critics.
6. 在當前評論風氣影響下,她的作品不怎麼受歡迎。
In the current critical climate her work is not popular.
7. 編者評論說那篇文章寫得很好。
The editor remarked that article was well written.
8. 他的評論把她氣得火冒三丈。
She was seething with rage at his remarks.

❾ 如何解釋 $pt CFR

章簡單介紹用外文書寫法律文書並在國外發表或出版時,應如何引注所引用的文獻。各個國家總有自己的文獻引注標准,甚至有些國家單單在法律引注方面就有數個標准,如美國法學院辦的法學評論大多採用《藍皮書:統一注釋體系》(The Bluebook: A Uniform Citation System),The Bluebook: A Uniform Citation Syste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991—) (Compiled by the editors of the Columbia Law Review, the Harvard Law Review,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and the Yale Law Journal).而法律出版社則用各自的引注標准(當然,這些出版社的引注標准與《藍皮書:統一注釋體系》的標准很相似)。所以,當您要用外文書寫法律文書並在國外發表或出版時,應當向出版社或雜志社詢問引注標准,或採用該國法律界最通行的引注標准。

法國和德國沒有專門用於法律文書的引注指南或標准。在法國,法律文書的引注標准主要是按一本稱為《如何引注文獻》(Comment rédiger une bibliographie)的引注指南來引注的,但該書不是專門為法律學科設立。德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它只有一些書籍介紹德國法律術語專有名詞的縮略語,如 Kirchner/Butz: Abkürzungsverzeichnis der Rechtssprache (Berlin: De Gruyter Recht, 2003)。與法國、德國相反,日本和英美法系主要國家都有一套比較通行的法律引注標准。以下介紹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律界最通行的引注標准,以供參考。

一、 美國《藍皮書》有關美國法律文獻的引注規則

在美國法律界最通行的引注標準是《藍皮書:統一注釋體系》,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是由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和賓夕法尼亞這四所大學的法學評論社的編委會聯合制定的,並由哈佛大學法學評論社出版發行。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版權保護,《藍皮書》沒有網路版。在其網站上(http://www.legalbluebook.com/),僅有非常簡單的介紹和訂購信息。目前,最新版的《藍皮書》是於2005年出版的第18版,其篇幅有415頁之長。在此,根據《藍皮書》中的引注規則,列舉一些實例作為參考。

(一) 成文法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有各自的立法權。所以美國的成文法可包括聯邦和各州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美國的成文法不僅按編年體的方式(即按通過的時間順序)匯編成冊,如《美國聯邦法律總匯》(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還按主題分類的方式將所有當年通過的法律分別編入法典里,如《美國法典》 (United States Code)。因此,按主題編纂的《美國法典》方便檢索現行有效的法律,而按編年體方式匯編的《法律總匯》則方便匯集法律和檢索舊的法律。所以引注法典中的條文和單行法律法規是不一樣的。

1. 憲法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美國憲法》的縮寫,條款。

《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第2條,引注為:

例:

U.S. Const. amend. XIV, §2.

2. 《美國法典》(United States Code)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卷號 《美國法典》的縮寫 條款號 (出版年份)。

《美國法典》第19篇,第2411條(2000年版),引注為:

例:

19 U.S.C. §2411 (2000).

3. 單行法律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法律名稱及其頒布年份,公法號,條款號,卷號美國《法律總匯》(Statute at Large)的縮寫 條款號 (頒布年份) (修改 卷號《美國法典》簡稱條款號)。

1996年經濟間諜法,公法104—294號,第201條,《法律總匯》第110卷,第3488頁、第3491頁 (1996年) 〔修改《美國法典》第18篇1030(e)(2)條〕,引注為:

例:

Economic Espionage Act of 1996, Pub. L. No. 104—294, §201, 110 Stat. 3488, 3491 (1996) 〔amending 18 U.S.C. §1030(e)(2)〕.

4. 《美國聯邦行政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卷號《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縮寫條款號 (出版年份)。

〔注意〕:《美國聯邦行政法典》每年全套更新一次,所以最好是引注最新版的法典。

《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第7篇第319條(2004版),引注為:

例:

7 C.F.R. §319 (2004).

如果知道行政規章的名稱,應加上。

例:

FTC Credit Practices Rule, 16 C.F.R. §444 (2004).

引注尚未編入《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行政法規時,應註明《法規名稱》、卷號《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 or Fed. Reg.)首頁、引文頁(出版年份)(將被編入《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篇、部)。

例:

Importa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60 Fed. Reg. 50, 379, 50, 381 (2004) (to be codified at 7 C.F.R. pt.300).

5. 美國州成文法

美國有50個州,各州的法典名稱都不盡相同。如有《藍皮書》,應參閱其中的「表一:美國司法管轄區各州法律出版物一覽表」(Table 1: United State Jurisdictions)。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州法典簡稱 條款 (最新出版年份)。

《密蘇里州修正法典》(Missouri Revised Statute)「統一商法典」第二章第207條,應,引注為:

例:

Mo. Rev. Stat. §400.2~207 (2004).

(二) 判例

西方集團出版社(West Group,前稱West Publishing)匯編出版的「國家判例匯編系列」(National Reporter System)是美國最全面和權威的判例出版物。它不僅包括所有聯邦判例,也包括每個州的判例。所以,最好是引注西方集團出版社出版的判例匯編。

1. 聯邦判例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原告名訴被告名》,卷號判例集簡稱,頁碼〔法院名簡稱(最高法院可免) 判決年份〕。

《布朗訴教育局》,《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第349卷,第94頁(1955年),引注為:

例:

Brown v. Board of Ecation, 349 U.S. 294 (1955).

《麥克亨利訴佛羅里達州律師協會》,《聯邦判例匯編 (第三系列)》,第21卷,第1038頁 (第11巡迴上訴法院,1994年), 引注為:

例:

McHenry v. Florida Bar Association, 21 F.3d 1038 (11th Cir. 1994).

2. 州判例

West集團出版社將美國各州分成7個區域,然後將各個區域里的地方判例分別匯編成7個區域性的判例匯編,即《大西洋判例匯編》(Atlantic Reporter)、《東南判例匯編》(South Eastern Reporter)、《南方判例匯編》(Southern Reporter)、《東北判例匯編》(North Eastern Reporter)、《西南判例匯編》(South Western Reporter)、《西北判例匯編》(North Western Reporter)和《太平洋判例匯編》(Pacific Reporter)。同時,西方集團出版社還匯編出版了一些州的判例匯編,如《加州判例匯編》(California Reporter);有些州政府還匯編出版了各自官方版的判例匯編。所以,可根據判例匯編的版本來引注。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原告名訴被告名,卷號,判例集簡稱,頁碼〔州名簡稱 法院名簡稱(地方最高法院可免) 判決年份〕。

登載在《東北判例匯編》(North Eastern Reporter)第二系列,第707卷,第189頁的伊利諾伊州第一區上訴法院判決的「MBNA AM銀行訴卡多索案」,引注為:

例:

MBNA AM. Bank,N.A. v. Cardoso, 707 N.E.2d 189 (Ill. App. 1st Dist. 1998).

(三) 著作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作者,書標題 引文頁 (版本,出版社,出版年份)。

例:

Lynn M. LoPucki & Elizabeth Warren,Secured Credit: A Systems Approach 700 (3d ed.,Aspen L. & Bus. 2000).

(四) 雜志文章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作者,文章標題,卷號 雜志名稱的縮寫 文章的頭頁,引文頁(出版年份)。

例:

L. Ray Patterson, Legal Ethics and the Lawyer's Duty of Loyalty, 29 Emory L.J. 909, 915 (1980).

二、 美國《藍皮書》有關中國法律文獻的引注規則

鑒於現在不少中國法律人用英文寫文章、書在美國出版發表,或書寫其他法律文書與美國的司法部門、商人、律師交往。所以,這一節專門介紹如何按美國《藍皮書》的要求,來引注中國法律文獻。以下規則結合了中國法律文獻的特點與《藍皮書》2005年第18版第258—263頁中的有關中國法律文獻引注的規定。《藍皮書》中有關中國法律文獻的引注規定是由馬偉龍先生(William McCloy)起草的。馬偉龍先生是美國法律圖書館界知名的中、日、韓法律文獻專家,現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法學院瑪麗安•高德•加樂加法律圖書館(Marian Gallergher Law Libra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Law)東亞法館員。

(一) 專門規則

《藍皮書》不僅規定了美國法律文獻的引注要素和格式,也制定了外國和國際法律文獻引注的標准,而且列舉了3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法律文獻引注的特別規則。根據《藍皮書》的有關規則,引用中國法律文獻時,首先要注意以下幾個專門規則:

1. 引用的文獻為中文

當引用的文獻為中文時,要根據《藍皮書》中有關中文的羅馬化(Romanize or transliterate)拼音和專有名詞的縮略語來引注。通常應在題名和專有名詞的漢語拼音後用方括弧加上英文翻譯,但是不能單注英文翻譯而不注中文的羅馬化拼音。為了方便讀者明白中文的原來意思或核對原文或根據編輯的要求,作者可在漢語拼音後用方括弧加上中文原文。

干朝端:《建立以判例法為主要形式的司法解釋體制》,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3期,第137—139頁。可引注為:

例:

Gan Chaoan, Jian li yi pan li fa wei zhu yao xing shi de si fa jie shi ti 〔Establishment of a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Primarily Based on Case Law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