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道德
㈠ 網路與道德 論文
Internet安全問題,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據有關方面的了解,2001年的愛蟲病毒與2002年的Code red蠕蟲在若干小時之內傳染了幾十萬台主機,每次造成10億美元左右的損失。有一份調查報告談到,截止2002年10月,有88%的網站承認,它們中間有90%已經安裝了防火牆和入侵監測等安全設備。但最後一年內有88%受到病毒傳染,而有關網路的研究表明,Internet具有free scale的性質,其感染病毒的域值,幾乎為零。所以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安全的「範式轉換」,例如國外對現在的安全範式提出過兩點看法:
1) 傳統的安全範式對Internet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安全最麻煩的問題所在是「復雜性」。
2) 以往(例如歐洲)對於信息安全所採取的措施是建立防火牆、堵漏洞,但沒有從整體性、協同方面構建一個信息安全的網路環境。可以說網路的安全問題是組織管理和決策。
如果對Internet(或萬維網www)加以分析,WWW是計算機與網民構成的人 . 網相結合的系統,我們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分析,WWW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OCGS),這種系統是我國科學家於20世紀90年代提煉出來的,但網路專家往往對此不容易接受。我們曾經專門寫了一篇題為「Internet —— 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文章,將在《 中國科學 》上發表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更為重要的是國內不僅提出像WWW這樣的開放復雜巨系統,而且於1992年提出處理OCGS的方法論,即與「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把各行各業的智慧、群體經驗、古今中外的安全知識與高性能計算機、海量儲存器、寬頻網路和數據融合、挖掘、過濾等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處理復雜問題及系統風險(Systemicrisks)決策的平台。研討廳體系的精要可概括如下:
1. 電腦是人腦研製出來的,在解決問題時,兩者應互相配合,以人為主,充分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我國的一位哲學家熊十力曾經把人的智慧(Human mind,心智或稱腦智)分為性智與量智兩類;性智一個人把握全面、定性的預測、判斷的能力,是通過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培養與訓練而形成的;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所學的功課中,包括琴、棋、書、畫,這對一個人的修身養性起著重要作用。
性智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結果,難以用電腦模擬,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造與鑒賞能力等都是形象思維的體現。心智的另一部分稱為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是邏輯思維的體現。所以對青少年的培養來說,藝術與科學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分析現在的電腦的體系結構,用電腦對量智進行模擬是有效的。人工智慧的研究表明了用電腦對邏輯思維的模擬,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用現在的電腦模擬形象思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電腦畢竟是人研製出來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我們用不著一定要電腦做它做不到的事。總而言之,明智的方法是人腦與電腦相結合;性智由人來創造與實現,而與量智有關的事由電腦來實現,這是合理而又有實效的途徑。從體繫上講,人作為系統中的成員,綜合到整個系統中去,利用並發揮人類和計算機各自的長處,把人和計算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體系。
2. 以「實踐論」為指導,把認識從定性提高到定量
面對未知的問題,採用綜合集成法進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如下:首先由專家或專家群體提出解決該問題的猜想,根據以往經驗性認識提出意見,這種意見或見解屬於「定性」性質;再利用精密科學中所用的建模方法(數學建模或計算機建模),用人機結合的方法建立和反復修改模型,達到從定性認識上升到總的定量的認識,這也可以說是專家們的大膽假設通過電腦包括信息網路加以細心求證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計算機軟硬體環境,各種資料庫、知識庫以及信息網路的支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體現。
3. 以Internet為基礎,體現民主集中制,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綜合集成研討廳」可以看成是總體規劃信息革命思維工作方法的核心。它實際上是將我國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運用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之中,並以Internet為工具系統,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一些從事網路安全的專家的看法歸納為:
1. Internet不是一般的系統,是開放,人在其中,與社會系統緊密耦合的復雜巨系統;
2. Internet是一個時時處處有人參預的、自適應的、不斷演化的,不斷涌現出新的整體特性的過程;
3. Internet的安全管理,不是一般管理手段的疊加和集成,而是綜合集成(metasynthesis)。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強調人的關鍵作用,是人網結合、人機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在信息社會中網路將逐漸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必須品。眾多網民(上網的人)的行為必須有所規范,理所應當的必須遵循「網路道德原則」。下面引用北大出版《 信息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中,有關「網路行為規范」與「網路道德原則」的論點,作為進一步思考的參考。
(一) 網路行為規范
到目前為止,在Internet上,或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一種全球性的網路規范並沒有形成,有的只是各地區、各組織為了網路正常運作而制訂的一些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路規范。這些規范由於考慮了一般道德要求在網路上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目前網路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很多規范具有普遍的「網路規范」的特徵。而且,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網路規范中抽取共相同的、普遍的東西出來,最終上升為人類普遍的規范和准則。
國外研究者認為,每個網民必須認識到:一個網民在接近大量的網路伺服器、地址、系統和人時,其行為最終是要負責任的。「Internet」或者「網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網路,它更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的個人組成的網路網路「社會」,就像你駕車要達到某個目的地一樣必須通過不同的交通路段,你在網路上實際也是在通過不同的網路「地段」,因此,參與到網路系統中的用戶不僅應該意識到「交通」或網路規則,也應認識到其他網路參與者的存在,即最終要認識到網路網路行為無論如何是要遵循一定的規范的。作為一個網路用戶,你可以被允許接受其他網路或者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系統,但你也要認識到每個網路或系統都有它自己的規則和程序,在一個網路或系統中被允許的行為在另一個網路或系統中也許是受控制,甚至是被禁止的。因此,遵守其他網路的規則和程序也是網路用戶的責任,作為網路用戶要記住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用戶「能夠」採取一種特殊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應該」採取那樣的行為。
因此,既然網路行為和其他社會一樣,需要一定的規范和原則,因而國外一些計算機和網路組織為其用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路行為的方方面面,在這些規則和協議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計算機倫理學會(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為計算機倫理學所制定的十條戒律(The Ten Commandments),也可以說就是計算機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是一個計算機用戶在任何網路系統中都「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准則,它是從各種具體網路行為中概括出來的一般原則,它對網民要求的具體內容是:
1. 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2. 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
3. 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
4. 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
5. 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
6. 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體;
7. 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
8. 不應盜用別人智力成果;
9. 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
10. 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再如,美國的計算機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它希望它的成員支持下列一般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
1. 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2. 避免傷害他人;
3. 要誠實可靠;
4. 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
5. 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
6. 尊重知識產權;
7. 尊重他人的隱私;
8. 保守秘密。
國外有些機構還明確劃定了那些被禁止的網路違規行為,即從反面界定了違反網路規范的行為類型,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路倫理聲明(the Network Ethics Stat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指出了六種不道德網路行為類型:
1. 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聯的系統;
2. 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 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 未經許可接近他人的文件;
5. 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
6. 偽造電子函件信息。
上面所列的「規范」的兩方面內容,一是「應該」和「可以」做的行為,二是「不應該」和「不可以」做的行為。事實上,無論第一類還是第二類,都與已經確立的基本「規范」相關,只有確立了基本規范,人們才能對究竟什麼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為作出具體判斷。(二) 網路道德原則
網路道德的三個斟酌原則是全民原則、兼容原則和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全民原則內容包含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得損害整個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得以經濟、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為借口把網路僅僅建設成只滿足社會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並使這部分人成為網路社會新的統治者和社會資源佔有者。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交往的成員提供平等交往的機會,它應該排除現有社會成員間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差異,為所有成員所擁有並服務於社會全體成員。
全民原則包含下面兩個基本道德原則:第一,平等原則。每個網路用戶和網路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從網路社會結構上講,他們都被給予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銘、網址和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他都應該得到,而網路共同體的所有規范他都應該遵守並履行一個網路行為主體所應該履行的義務。第二,公正原則。網路對每一個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它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用戶,你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就不要強求網路能夠給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往障礙.
當我們今天面臨網路社會,需要建立一個高速信息網時,兼容問題依然有其重要意義。「當世界各地正在研究環境與停車場的時候,新的競爭的種子也正在不斷地播下。例如,Internet正逐漸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只有Windows在被清楚地證明為是連接人們與Internet之間的最佳途徑後,才可能興旺發達起來。所有的操作系統公司都在十萬火急地尋找種種能令自己在支持Internet方面略占上風,具有競爭力的方法。」
兼容原則要求網路共同規范適用於一切網路功能和一切網路主體。網路的道德原則只有適用於全體網路用戶並得到全體用戶的認可,才能被確立為一種標准和准則。要避免網路道德的「沙文主義」和強權措施,誰都沒有理由和「特權」硬把自己的行為方式確定為唯一道德的標准,只有公認的標准才是網路道德的標准。
兼容原則總的要求和目的是達到網路社會人們交往的無障礙化和信息交流的暢通性。如果在一個網路社會中,有些人因為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的原因而無法與別人交流,有些人因為不具備某種語言和文化素養而不能與別人正常進行網路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網路系統的某個功能之外,這樣的網路是不健全的。從道德原則上講,這種系統和網路社會也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排斥了一些參與社會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僅僅是技術的,也是道德的社會問題。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用戶必須認識到,他(她)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網民們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用戶如果從網路和其他網路用戶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
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從倫理學上講,道德義務是「指人們應當履行的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道德責任。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人和人之間總得發生一定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就產生義務問題。」作為網路社會的成員,他必須承擔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他有義務為網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義務通過網路幫助別人,也有義務遵守網路的各種規范以推動網路社會的穩定有序的運行。這里,可以是人們對網路義務自學意識到後而自覺執行,也可以是意識不到而規范「要求」這么做,但無論怎樣,義務總是存在的。當然,履行網路道德義務並不排斥行為主體享有各種網路權利,美國學者指出,「權利是對某種可達到的條件的要求,這種條件是個人及其社會為更好地生活所必需的。如果某種東西是生活中得好可得到且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得到它就是一個人的權利。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它生活得好是必須的、有價值的,都可以被看作一種權利。如果它不太容易得到,那麼,社會就應該使其成為可得到的。」
㈡ 什麼是網路道德問題產生的網路社會的客觀原因
道德自控能力不強
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如何,直接關繫到其道德自控能力的強弱,從而影響其道德行為的產生。在網路社會中,我們發現某些大學生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往往憑借網路的隱蔽性、虛擬性等特徵,在網路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各種活動,沒有把握自由的邊界,一部分大學生由於自身的道德自控能力不強,在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社會中很容易產生一些道德問題行為。
(四)對現實的不適應
網路與現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道德環境」。現實生活中每個大學生都必須與身邊的老師、同學接觸,其現實的道德行為受外界的接觸人員的監督和自身道德意識的約束,他必須按照一個社會人的道德標准行動。而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由於對現實交際的恐懼而更熱衷於網上交友。這不僅削弱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帶來了網路上的道德冷漠現象,使他們對各種網路不道德現象置若罔聞, 甚至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的舉動。
二、客觀原因
(一)網路生活的開放性加大 , 缺乏規范性
網路生活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它的開放性。隨著網路的普及,這一特徵越來越表現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入網路生活中去,也就是說網路生活中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由於目前網路中的規范性缺乏,因此,網路成為了大學生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這種極具開放性但缺乏規范性的網路環境,給大學生的道德問題行為的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網路文化的多元性加強,缺乏主導性
網路文化是指基於網路技術而產生的以網上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生活現象。它主要由網路技術文化、網路規則文化和網路觀念文化組成,其核心是網路觀念文化。由於這種多元性的網路文化缺乏一種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引導,這就使得人們在各種網路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導致他們的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就意味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的無主導型。不同的價值觀念有時會出現沖突現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這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網路文化時,很難把握哪種文化是積極的、先進的。也就是說,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在多種文化觀念的沖擊下,變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信息的侵蝕,從而導致他們在網路生活中產生道德問題行為。
(三)網路信息的誘惑性增強,缺乏防範性
網路中的「黃色信息」 、「 黑色信息」與「灰色信息」對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極具誘惑性,對大學生的網路行為構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於網路信息具有較大的誘惑 ,而網路本身對不良信息的防範性缺乏,這就使得大學生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導致其道德防禦力減弱,從使他們產生網路道德問題行為。
(四)網路交往的虛擬性加大,與現實性契合不夠
網路作為一種虛擬空間的存在 , 發生在其中的各種活動都是現實活動在虛擬空間的延伸。因此,網路交往作為網民的一種主要網路活動,具有虛擬性的特徵。因此,很多大學生的網路交往都是在虛擬化的網路環境中完成的,與現實性契合不夠,即他們的網路交往相對於現實交往而言發生了某種偏差。由於網路交往的虛擬,使交往雙方不道出真實身份就可以進行交流與溝通。這一特殊情況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放棄現實道德的約束 ,導致他們進行網路交往的道德他律性減弱。道德他律性的減弱,必然會導致主體在進行活動時,因缺乏外部的監督而趨向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主體在選擇某種行為時往往隨心所欲,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作為行為選擇的唯一標准,不顧他人的反應或感受,從而導致網路道德問題行為的產生。
參考文獻:
[1]網路信息中心.第28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C].
[2]張玲.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網路道德教育[J]北京教育學院報,2002(2).
[3]高兆明.社會失范論[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 第181頁.
[4]趙曉芳.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探析[J].求實,2006(2):224-225.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3325319.htm
0
您可能也喜歡:
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淺見
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新探
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當前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
淺析當代大學生雙重道德人格問題
談當代大學生網路倫理與道德教育
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問題及其解決路徑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研究
我國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初探
論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
無覓關聯推薦[?]
快速投稿通道
《A&S國際中文版》
《安慶石化》
《民族藝林》
《魚病簡訊》
《水利水電工程造價》
《東葯科技》
《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
《防護工程》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英文版》
《成都科技大學學報皮革科學與工程》
㈢ 網路與道德
網路與道德的相互聯系、共變互動的關系 ,提出了網路活動孕育著網路道德的曙光 ,呼喚著網路道德的蓬勃發展。同時 ,道德作為網路活動的特殊調節方式 ,是促進網路活動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希望從中受到啟發:
手指在鍵盤上輕盈的敲擊著。輕輕地,我下了線,不帶走一片雲彩,正如我來時的那樣。窗外殘陽似血,秋天的傍晚就是這樣的怡人,我揉了揉眼睛,默默地望著,若隱若現間彷彿開始了一段神奇的網路之旅……
化作虛擬人的我盡情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穿梭,我坐在一輛通往一個叫「網路城」的富饒之地的馬車上,與我的同在的是一個車夫和六個布袋:智慧,財富,機敏,才學和道德。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完美之後總有殘缺。馬車陷入一處沼澤,車夫告知我:「車上負重太大,只有丟掉一樣東西方能使馬車繼續前進。」我望瞭望辛苦帶來的六個行囊,似乎哪個都不想舍棄,於是車夫又說:「有取有舍,有失有得。」我躊躇片刻,很不情願地將「道德」留在了沼澤。
話說丟棄「道德」之後,馬車又在泥濘中動了起來,我有開始了前往「網路城」的征途。山重水復,水復山重,不知過了多久,終於來到了「網路城」的大門前的驛站。下車後,遙望著富饒的土地,打算定居久留。
我走進一家名叫「搜狐」的房產公司,決定買一棟房子,於是我打開了「財富」的行囊。接待我的工作人員客氣的看過我手中的鈔票後微笑著說:「不好意思,閣下我們這里不受理貨幣交易,是依靠成信買賣的,如果您有『道德』的話,我們就可以免費為您受理置房業務。」我緊了緊外套,關上了「搜狐」公司的門,又向著「網易」銀行走去,希望可以兌換到「網路城」的貨幣,然而結果出人意料,但又與前面的結果相似——這個城市不使用貨幣,而是依靠「道德」來兌換所需的……無奈的我嘆了嘆氣,繼續在「網路城」里四處游盪,失去了「道德」的我在這里如同無家可歸的乞丐般受盡了旁人的冷眼。
為了能在這里立足下去,我不得不走進一家名為「新浪」的招聘公司,面對嚴肅的面視官,我毫不窘迫,自信的秀出了我的「智慧」「健康」「機敏」「才學」四個行囊,面視官滿意的點點頭,當他正要在同意的招聘書上簽字時,他忽然抬頭問了我一局「小夥子,你帶了『道德』沒有啊?」我頓時無語,正要搪塞,就被面視官無情的推出了招聘公司的大門。
在我手足無措正要離開我嚮往的「網路城」時,在「網路城」的大門外又遇到了那位車夫,「年輕人,怎麼,要離開嗎?」他溫和地問道。「是啊『網路城』中處處需要『道德』我混不下去了。」此時車夫意味深長拍著我的肩膀說:「年輕人,其實無論在那裡『道德』都必不可少,虛擬的,現實的社會都是一樣。我曾說過『有取有舍』然而你選擇放棄的恰恰是最寶貴的!」
我沉默了,回味著車夫的話,我豁然開朗,面對著燦爛的夕陽,我堅定地指向遠方;「出發吧!我會找回我失去的道德……」身畔鬧鈴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清晨。沐浴在和煦的朝陽里,望著電腦,我想起了那熟悉又遙遠的的世界,車夫那蘊涵豐富哲理的話依然在耳邊回盪……
需要什麼相關資料,可以聯系我:[email protected]
㈣ 關於網路道德的問題
現在,冠以各式名目的網吧占據了各個城鎮的大街小巷,學校信息技術教育也被列為必修科目。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席捲著中國的各個領域,也正在改變著個體公民的生存方式。青少年總能敏銳的把握時代的脈博,「拷貝、恐龍、妹兒、刷屏、寬頻」等新詞成為他們的日常用語了,家長卻還不明白那個電視樣的顯示屏里怎麼能裝下成千上萬份的「文件」。人們都能明白「電腦和外語是新世紀兒童的兩條腿」、「計算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自身將要落伍的緊迫感尚能想得開,自己的獨生寶貝是絕不能在這方面落伍的,買電腦花再多的錢也不心疼,而另一方面,紙媒體上頻頻曝光的騙財騙色的網路悲劇故事、孩子們數字化的酷打扮和嘴上流出的網路鳥語、網上自由傳播的色情暴力恐怖圖片等不良影響牽動著成人們的心。有的學校和家長乾脆不讓孩子上網,禁止學校附近開設網吧等,飲鳩止渴固不可取,因噎廢食同樣是倒行逆施。基於以上矛盾紛呈的社會現實,在教育界與學術界,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呼之欲出,現本人就此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網路社會發展的前景是好的,相信網路社會會文明起來的。
網路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它不能完全等同於現實社會,它給人們提供了比現實社會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寬容。一個人在現實社區中熟悉方圓十里的人與事就不錯了,而在網上他面對的是整個宇宙和無限的心靈。它的衍化必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則,優勝劣汰,垃圾終究會消亡,文明一定會得到建立。當文明成為網上的時尚,不文明沒有絕跡也成了一種無謂的點綴。
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民結構也會變得日益多樣化。能上網的人大多是有著一定教育背景的人,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遵紀守法,以文明為已任,他們會有意無意的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習慣帶到網路社會,即便過量的網上自由會縱容一部分人在網上放縱一陣,可畢竟是一時的,想想誰樂意長時間的裝瘋呢,大多數人的心中是熱愛美好、渴求真誠的心與心的交流的。時下的互聯網上活動的大多是未婚的青少年,愛情是他們的旗幟,日有所思便夜有所夢,美夢而不得便自由的把心情發泄到互聯網。你去聽聽男宿舍熄燈後的卧談會,你會發現白天衣冠楚楚的好學生個個是唯交配為願的生猛禽獸,而第二天穿上衣服,他們照樣是好學生。這看不見對方的網路聊天室多麼象那熄了燈的宿舍。因此說青少年在網上的一些劣行無非是糧食中的一二顆鼠屎,是個問題但不足以對互聯網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
二、教師的網上生存對青少年有著積極的表率意義。
中國社會的進步正在救贖著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的中小學教師。如果說一部分教師能夠先「瀟灑」起來,互聯網無疑會成為他們飛翔的翅膀。貴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有著良好的人文底蘊,彷彿一輛性能良好的汽車一旦駛入美麗城市間的高速路,青春會燃燒,思想會攀升,靈魂會翩翩起舞。
教師上網的表率意義主要表現為:
1、網上共享的教學資料會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中解救出來,從冥思苦想的編教案變為針對全國優秀教案的取長補短,閉門造車式的論文寫作也會變成思想探索式的教學研究,全新的教師的重構必然會促進國民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化更加人性化的發展。
2、教師的才情是多側面的,比如網頁的製作,比如數學老師較好的貼子寫作,語文老師對體育的獨到見解,哪怕是網上游戲的技高一籌也會對網上青少年產生有益的影響。向師性的培植本身就會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熱望,何況教育意義的發生更多情況是表現在「熏陶」「影響」這樣的無言之教之中呢。
3、教師的人格和個性在網上的展示會提升教師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會促進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民的情商的提高,義務地完成著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有餘力的教師還可以從事教育以外的社會效益的創造。比如英語教師的義務翻譯,生物教師對花卉愛好者的網上咨詢等,他們的義舉會讓互聯網上的社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溫馨,在一個美好的虛擬社區中生存,每一個ID背後的虛擬人的行為也會變得文明起來的。自由與無償是網上生存的要義,它能使人們體驗到大同世界的幸福。而我們的現實社會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候,追求經濟效益也是正當的欲求,新提出的一種理念叫做"自由白領",它使人才不再被某一個老闆所束縛,資方與勞方的資源分配界面會得到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上的拓寬,個體謀求物質幸福的機遇大大增加。教師無疑會成為實踐這一理念的生力軍,精神上的崇高與物質上的幸福,教師魚與熊掌兼得會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筆者接觸互聯網的時間不是很長,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解放,找資料寫教案十分的方便,寫文章發貼子或指點江山慷慨激昂或凝眉沉思風花雪月使我無比的愜意,同時也有意識的對網上的青少年實施一些「教育影響」。
其一是做一個文明的榜樣。青少年出沒的公共聊天室卻往往是最亂糟糟的地方,我也常去,首先要起一個文明的富有詩意的有文化氣息的名字。與人聊天也象現實生活中一樣用「你好」、「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對新進來的人主動上前說「你好,請這邊坐」、「剛來?請喝杯茶」等,在虛擬的網路上這種語言會讓人感到有趣而溫馨的。網路語言的底線是說話不帶臟字,在此基礎上尊重書面語言的嚴肅性,網聊中尋求思想的碰撞,摒棄口語中的不必要的贅語,象詩歌一樣的直抒胸臆,象談禪一樣的逼近真知。有時找不到能用語言共舞的「聊友」,我便在聊天室中做一些詩歌朗誦式的獨白,這樣總會獲得或多或少的廉價的褒揚,自己心中一陣愜意的同時聊天室的空氣也得到了凈化。
其二是與一些不良少年或迷途失意者接觸,做一些「出淤泥而不染」式的引導。我曾與一個自稱有十二個網上老公的女學生周旋,最後勸她放棄了這種無聊的害人害已的感情游戲。我曾與多個或思春或失意的中學生攀談,以過來人的身份談論愛情與婚姻,幫他們解開心鎖。我曾幫助一名落榜考生策劃以她的專長面陳校長,毛遂自薦,終被當地一家名校錄取。總之,教師是我的身份,教育是我的職業,教育無邊界,教師恆久遠!
三、道德與法律各司其職,不同角度地規范網上行為。
網路是無限的,而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讓網路世界文明起來任重而道遠,於是有網路精英呼號奔走,希圖建立網路道德規則以約束網民的行為,他們的先鋒意識無疑會贏得來自全社會的景仰的目光。
然而,制定道德規則又是一個很難操作的問題。在轉型期的社會中,諸多價值觀念都在重新整合界定,社會道德准則也面臨著重新下定義。做為新鮮事物的互聯網,它所涉及的領域在不斷延伸,它所吸引的網民構成在不斷變化,國家的電信政策也在與國際接軌的十字路口觀望,此時,我們去制定網路道德規則是很難操作的。
任何規則都是本著服務全體的良好願望而約束著個體的行為,在規則面前,一部分人或者所有人的一部分自由將會被犧牲掉。而上網又是個非常個人化的行為,互聯事業方興未艾,網路世界草創初成,過多的提約束會不會扼殺它的活力呢。
我認為,網路道德應該止於個體內心對個體網上行為的約束,而關於網路的法律是對個體網上行為對現實社會的人和事產生影響的一種規范。法律不能去很細節很具體的干預道德層面的行為,道德也不要以很猙獰的面目去做網路的操刀手。
法律的制定主要是對網路這一新興傳播工作加強管理,干預協調公民網路生存與現實社會行為間的互動,是網上行為的最底線,超越了就要受到制裁。道德是一個寬泛的集體約定,網路道德應該盡力體現自由平等的精神,人人受益,同時以不文明為恥,道德對於違反道德的言行的威壓作用是要有一個培育醞釀磨合的過程的,它需要網路界的共同努力。
當網路道德與法律並存,良性互動,我們將會迎來一個自由的天地,我們的青少年將會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他們是未來的公民,是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互聯網作為未來主人的重要肢體一定會十分健壯的,我相信!
㈤ 怎樣認識網路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網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特點,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專的重要工具。但同時網路屬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促進社會的發展,又可能因使用不當或缺乏規范而損害社會公德,妨礙社會的發展。當前網站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網路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倫理道德作為其發展的支撐力量。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網路生活中為了維護正常的網路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則,是社會公德規范在網路空間的運用和擴展。近些年來國家對網路道德建設加大力度,經過各項活動的開展,網路道德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們應養成健康文明上網的習慣:1、正確使用網路工具2、健康進行網路交往3、自覺避免沉迷網路4、養成網路自律精神。
㈥ 幫忙給我份《網路與道德》的論文,800到一千字。高分採納!謝了
如今,網際網路(Internet)已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它在對現實社會發生著深刻影響的同時,一種嶄新的社會生活形式——「網路社會」生活正向我們走來。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類交往活動中形成、並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網路社會自然也應該具有自己的道德,那麼,網路社會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課題,具有哪些新特點、其發展趨勢如何呢?我們必須跳出「純」技術的視界,對之作一番認真地探索與思考。
一、「網路社會」:新型道德的基礎
在形形色色的技術創新之中,如果把歷史上那種能夠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並廣泛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社會整體變遷的技術進步稱之為「革命」的話,那麼,當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無疑可算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網際網路已獲得了令人驚異的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多人使用網際網路,並且它還在呈典型的指數增長方式發展,其主機數和聯入網路數大約每10個月翻一番。特別是自80~90年代以來,原來只為軍事、科研、教育等服務的網際網路,開始向各行各業、向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服務,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經濟領域,它突出了知識、信息的價值,有利於廣泛、迅速地傳遞商貿信息,溝通顧客和生產廠家,及時生產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在政治領域,它用來在政府與民眾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充分發揚公民的民主權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公效率,提高其科學管理及決策的水平;在軍事領域,它可以使軍事指揮系統全面迅速地掌握敵情,加強全局的協調、控制和快速反應能力;在科教文衛領域,方便人們查詢、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遠程教學、醫療會診;在生活領域,可以實現電子購物、虛擬旅遊、互動式娛樂;……電子廣告、電子商場、電子銀行、電子報刊、電子教室、電子圖書館、電子論壇、電子會議、電子購物、電子游戲,以及遠程醫療、遠程點播等網路應用皆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這期間,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方式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改變: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交往、活動的范圍受制於物理時間和空間是比較狹窄的;而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人們之間的交往以間接交往的形式為主,以符號化為其特徵,交往、活動並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也就是說,網路交往、活動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現實社會所無法比擬的。總之,網際網路正以極快的速度,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以及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了所謂的「網路社會」或「虛擬社會」。現實社會生活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路,甚至可以說離開網際網路,現實社會生活有可能陷入癱瘓狀態。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進行規劃,計劃在21世紀初進入建立在網際網路之上的「網路社會」。
「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不是對立的,網路社會生活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社會人通過網際網路(作為網路人)相互交往的過程,它必然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間和電子空間(Cyberspace)比喻現實社會和「網路社會」的生存空間的話,那麼,電子空間並不能取代物理空間,因為人畢竟還是一個物理的存在物。雖然電子空間會極大地改變傳統社會的結構,但人的物質、能量的需求畢竟還要在物理空間里得到滿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間里才能獲得直接的滿足,比如基於家庭的各種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員在一個物理的地點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華。真實的情形是,電子空間與物理空間各有所長、互相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們的生存、生活環境。
應該承認,網路形成之初,它不過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技術手段和工具。開始這個電子空間的規模很小,不過是一個機房內、一個工作單位內的幾台或多台計算機互聯而形成的,不過是物理空間的補充。在這個小小的電子空間中,適應物理空間的傳統道德規范是基本適用且夠用的。當然,既然有一種新的相互聯系、溝通、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駕車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一樣,也必須遵守信息高速公路進行聯系、交往的具體規則。這些規則首先是一些技術性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協議等,這是人們得以聯網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人們在聯網的計算機之間進行交往的一些基本的「鄉規民約」,如電子函件使用的語言格式、在線交談應有的禮儀等。這些規則有時制定得相當具體,以電子函件為例,連字母的大小寫、信息要簡單精煉、主題應該集中、函件應該簽名等都有規定。後來隨著交往中沖突的增多,於是相關的人們開始組織起來,制定了一些更嚴格的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路道德戒律,如美國的全國性組織計算機協會制定的下列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秘密;等等。
如果說早期的區域網還不足以構成一個社會的基礎、傳統道德還基本適用並夠用的話,那麼,以全球性的、開放性的、全方位的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路社會」,則正在動搖傳統社會道德的基礎。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認為,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以信息技術領頭的「後工業文明」或稱「信息革命」的三次「浪潮」,而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將帶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必將引起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出現新的道德觀念和規范;當然,每兩種文明之間在產生、轉換和新文明確立過程中會發生新舊文明之間的沖突,包括道德觀念和規范的沖突。確實,由於社會生活基礎、人們交往和活動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人們的生活內容以及變革中的利益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感、價值取向難免發生系統的改變,並產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那麼,適應這一全新的電子空間,過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網路道德規約便不夠或過時了,需要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嘗試制定比較系統的維護電子空間秩序、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要求的新道德規范體系,使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個新社會要求的范圍之內。
也許有人會說,規范是對人的自由的一種限制,而網際網路是人們自主自覺自願互聯而建立起來的,自由是網路的靈魂,那麼,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為什麼要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這些約束性的規范呢?
不容否認,規范確實是對人的自由的一種約束或限制,真正對一個具有懷疑精神的健全主體來說,規范是需要理由的,是需要論證的。在面臨問題情境時,我們時時刻刻都可反思:「我們是否應該……?」即是否我們認可或接受「應該如此」呢?或者面對現有的規范,我們也總可追問:「為什麼應該……?」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失去一定的自由只是規范的表面現象,並不是一切規范都全然是妨礙自己、扼殺自由的。畢竟不存在一個無限制、絕對自由的社會,從來也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與規范總是相輔相成的。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離開了他人與社會,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維持生存、求得發展、並創造價值的。在網路社會也是如此。目前的網路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沖突、需要互相撞車、情趣相異、態度相左之類情形,網路時空中充滿著競爭、沖突與斗爭,甚至已經出現了大量網路犯罪活動。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規范調整網路人之間的關系,以維持正常的網路秩序,否則陷入無休止的爭奪,大家都互相欺騙、肆意破壞、不講秩序,結果誰也可能得不到好處,或誰都可能蒙受損失。總之,網民們需要必要的規范,即他失去一定自由,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相對自由;他喪失一定利益,是為了保障其根本的利益。而在這一過程中訂立的規范為大家所接受之後,人們就可依規范行事,從而獲得相對的自由,去創造有價值的生活。可見,一定的規范對一個文明社會來說是必要的限制,對維護人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規范是必要的,那麼,是否任何規范都對每個人是必要的呢?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善惡並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善惡」的標准以人為根據,道德規范因人而異,具有主體性。歷史與現實中大量存在著的規范有不少顯然是值得反思的。很多體現少數人利益與需要的、憑強權、欺騙或利誘等確立與維持的規范,完全是對多數人的一種迫害,對他人的自由的無理剝奪。在網路發展過程中,美國人就曾提出要按一個國家控制網路空間的程度和方式,來解決網路社會的道德、法律問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美國在網際網路上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暫時無法動搖的優勢,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顯然不可能簡單接受美國式的規范。
還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網路技術本身的「可行」也並不直接等同於網路道德之「應該」。從技術上講,人類的許多技術及其成果目前是「可行」的「事實」,原子能技術已經製造出了能夠摧毀整個地球的核彈,「克隆術」已經可以「復制」出與「原人」一樣的個體,但人類沒有這樣做,不是因為缺少「可行性」,而是因為「不應該」。網路技術也是這樣,你有能力利用網路做許多你想做的事,但有些事,比如隨便散發不負責任的信息,私自解密闖入別人的計算機系統等,就屬於「不應該」做的事。網路社會的發展,已經或正在前所未有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將面臨許多新的「事實」。這些「事實」將對人類道德能力、水平、發展趨勢等產生一些什麼樣的影響,一方面,我們必須看這些「事實」是怎樣的,具有一些什麼樣的性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道德主體、人是從什麼目的、利益、需要、態度等去看待這些「事實」的,有沒有能力消化這些「事實」。如果主體的目的、利益、需要、態度等不同,能力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盡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所造成的後果相同,即「事實」相同,那麼,不同主體所形成的道德觀念、意識,所認同的道德規范,所擁有的道德情感,都往往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說,在信息化浪潮中,一個文盲、科盲將由於不能充分攝取信息、佔有信息、享用信息,從而越來越落伍,越來越為主流社會所拋棄,他們在社會利益的再分配中,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他們在道德變革中,往往會比較消極、頹廢。可見,把技術所給人類提供的行為能力控制在符合具體主體、人的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范圍內,是相應網路道德主體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任務。
總之,網路社會需要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當然這並不是要簡單地拋棄傳統道德,而是在揚棄傳統道德的基礎上,進行艱苦地改造與創新。
二、傳統道德面臨危機與挑戰
科學技術革命是歷史進步的火車頭。任何一種革命性的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將比任何力量更大地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同樣,網路社會也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一種新型的知識經濟正在形成,科學技術正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並使之具有向包括偏遠地區的全世界幅射的強大力量,使那些「世外桃源」也能受惠於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勞動生產率得以極大提高,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逐步解放出來,閑暇時間有可能多於工作時間,這將有助於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提供更多自由發展的機會;社會管理方式也正發生引人注目的變化,人民可以經由網路「直接」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的能力得到增強;等等。
然而,歷史證明,「技術是一柄銳利的雙刃劍」,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嚴重的倫理危機。這里我們僅僅例舉一些比較典型的現象:
(1)盡管網路建設的「全民原則」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則,但在組織實施中要達到人人利用信息資源的平等化,遠不是一件容易的、僅僅隨著技術進步就能實現的事。很多時候,即使一個公正的政府的決策與政策也可能出現有意無意的偏差。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網路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後建成的網際網路聯結的僅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機構,在線的僅僅只是一些有錢人,它難免不會造成人們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貧富差距,並且可能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壟斷或主導,甚至將信息高速公路變成「信息高速私路」,那麼對「信息邊遠地區」、對窮人將是極不道德的。
(2)道德冷漠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為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隨著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網路社會中,「在家辦公」、網上學校、電子商場、電子銀行等的出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機會將大為減少,人們終日與個人終端打交道,這有可能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問題。其具體的表現是:一些人整天沉溺於網路社會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尤其是,在電子空間中,由於人們是以「符號」身份、在「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交往,他感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反應,便以為不是在與人、而是在與機器打交道,往往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的行為,甚至認為盜竊、入侵等犯罪也不過是敲擊了幾下鍵盤、點擊了幾下滑鼠而已。
--(3)信息內容具有地域性,而網際網路的信息傳播方式則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這使得一些問題變得突出起來,例如,道德上允許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務存在的國家,發布、張貼色情資料,提供色情服務,當然無可非議,但是,網際網路是全球共享的,對此認為不道德的國家中的人們,則可能強烈反對網上色情泛濫,從而導致文化道德沖突。
--(4)網上人們任何發布信息的行為的影響是社會性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國際性的,那麼,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喋喋不休,那僅僅是他個人的事,但在網路上,則是在浪費網路資源,浪費他人的時間。特別是由於諸如虛假信息、不負責任信息和無聊信息的傳播、網上漫罵與人身攻擊等的出現,通訊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關健問題。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網路建設的目標,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極端化,如盜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識產權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過分膨脹的商業利益所驅動,它們對信息產權的「保護」、壟斷達到了妨礙正常學術交流的地步。
--(5)由於利用網路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強大能力,網路上的個人生活在技術上極可能成為「通盤為文件所記錄的生活」,它可能細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確地使用,個人隱私權將受到極大的侵害。當然,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權,可以立法規定網路上的個人信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過普及加密技術等來實現,可是這樣一來,個人隱私與社會安全就出現了矛盾:一方面,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磁碟所記錄的個人生活應該完全保密;另一方面,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他的網上行為應該記錄下來,以供人們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監督,甚至用作執法的證據,以保障社會安全。
(6)網際網路是由科研學術網發展而來的,具有深厚的非商業傳統,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擴張,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性組織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建設者,並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對網路資源的商業性應用,如廣告、電子商業、網路信息有償服務等,網上企業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之一。但是,在網際網路上,非商業網路與商業性網路是聯結在一起的,對網路的商業性使用,將導致對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大量佔用。對網路資源的商業性使用是否道德?它應該被限制在什麼范圍內才是道德的?合理使用網路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由於進入網路空間所引發的這類問題還有許多,它們在網路生活中展開來,對傳統道德提出了十分尖銳的挑戰,要求人們在網路道德建設中去加以解決。
然而,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現象,維護道德秩序的道德管理、監督、約束、制裁機制,在網路社會也出現了嚴重困難。
我們知道,傳統社會由於交往面狹窄,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交往對象大都是熟識的人(故人、朋友、親戚、鄰里等)。依靠熟人(同事、鄰居、單位、包括新聞機關、執法機關等)的監督,懾於道德他律手段(社會輿論、利益機制、法律制裁)的強大力量,傳統道德是能得到比較好的維護的。在這一「熟人社會」里,人們的道德意識非常強烈,道德行為也相當嚴謹,丟面子的缺德行為大多干不出來。比如一些商販,對不認識的顧客常常坑蒙拐騙、「宰」起人來毫不留情,但在熟人面前卻禮讓三分,甚至不惜賠本讓利。人們的合道德行為常常是做給他人特別是可能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看」的,但一旦進入「反正沒有人認識我」的界域,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感情築成的防線是很容易崩潰的。
可是,由於網際網路的種種特點,類似於傳統社會中道德他律的種種「外力」,在網路社會中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出了作用,網路社會形成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自由時空」。一方面,網際網路是由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很多區域網所構成的,它採用離散結構,不設置擁有最高權力的中央控制設備或機構。它既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國界或地區界限。作為一個自發的信息網路,它沒有所有者,它不從屬於任何人、任何機構、甚至任何國家,因而也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任何國家可以左右它、操縱它、控制它。況且網路連接面廣泛,傳輸速度快,搜集、處理信息效率高,人們的活動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大大縮小,因而現實社會中那種分地域設卡、設點管轄、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例如,在網路上對用戶調閱、接受或發布、傳播文字、聲音或圖像信息,包括禁止的黃色信息之類,就並不容易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從信息傳播的方式看,網路行為具有「數字化」或「非實體化(虛擬化)」的特點,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形象、圖象、文字和聲音變成了數字的終端顯現,甚至人也是以一個「符號」作為身份在活動,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難對網路公民的行為加以確認、監管。
總之,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這種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控制的網路社會環境,心將對人們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進行一場或許是有趣的、意味深長的新考驗。在這場考驗中,許多傳統道德津津樂道的東西,如許多空洞的號召說教、人為強加的規范約束、將難免為人們所「默殺」。也許,我們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倫理學、價值論倫理學的角度上,重新審視網路社會的道德現狀,以及可能導致的良性發展趨勢,而確立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符合人的根本利益與需要的規范,才可能得到人們的認同、接受和遵循。
三、網路道德的特點與趨勢
網路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1)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
網際網路本來是人們基於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願地互聯而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路是人們自主自願建立起來的,人們必須自己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路的主人。在網路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網路人無私地大量上載信息,並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體,以方便網路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路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這種行為後來越來越商業化了);網路建立起來以後,為維持網路的正常秩序,網路人又自覺地訂立規范,當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又都自發站出來扶正驅邪。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不論哪種權威)的意願建立起來的,而是網路人自發自覺的行為的結果。由於網路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網路道德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們道德的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在那種失出了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時空」、「自主社會」中,或許最初人們還不太適應,然而這種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願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型道德,那麼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人們建立起來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道德。
(2)開放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
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路專家威廉·奧爾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正如幾十年前鐵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離縮短,人們有可能異地交往,有可能住在遠離工作地點的城市郊區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小村莊」,正在或將要創造出一個一個「電子社區」,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時區、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甚至那些窮鄉僻壤也能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人們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這樣,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同時,由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和所有這些方面均為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它既可以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後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並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將使網路道德的開放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3)多元性,即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只能處於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網路社會中,既存在關涉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屬於網路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如不應該不應該製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也存在各網路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於經常性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後達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無法融合,沖突和碰撞仍舊,也由於彼此並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並行不悖。
網路社會多元化道德規范同時並存有其理論與現實根據。與現實社會相比,網路社會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網路成員自主自願互聯而成的,其成員之間的需求與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們一開始就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串連起來的。因此,彼此之間行為的共同點就是「求同」,除了為此必須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們不需要、也不強求具有類似於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統一的道德。也就是說,只要其網路行為不違背網路社會的主導道德,他們並不需要為加入網際網路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或者說,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道德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
總之,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並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並存的社會。——當然,技術的進步只是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前提和條件。道德是屬人的范疇,一切「事在人為」。是否能夠真正促進道德進步,建設一個更高水平的道德社會,還有賴於網民們自我塑造的意願、能力、以及現實的努力程度。
㈦ 大學生網路生活與道德自律怎樣寫
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 收費畢業論文 [2010-07-06 03:23] 18 摘要: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並且嚴重地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網路文化;大學生;負面影響;對策 網路時代所構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 摘要: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並且嚴重地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網路文化;大學生;負面影響;對策
網路時代所構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判斷、文化理念等諸多方面。網路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正加速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對網路時代大學生行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幾點建議,以期達到正確引導的目的,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一、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特別是在目前網路立法監督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網上反動、色情的信息隨處可見。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積極安全的網路環境,就會很容易導致他們缺乏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進而使得他們難以抵禦網上的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良影響,網路的不文明現象,甚至網路犯罪也就顯現出來了。
一是網路的多元化,使得各種思想、各種價值觀都出現在網路之中
網路能夠超地域無障礙的交流,它既是信息的集散地,又是信息的垃圾場,各種合法信息與非法信息、有益信息與垃圾信息都混雜其中,從而產生網路「信息污染」現象。在多種觀念相互激盪、多種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網路時代,大學生網民的思想觀念面臨著西方意識形態的全面滲透和前所未有的沖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基本掌握著網路信息的關鍵技術,網路正在成為灌輸西方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工具。我國作為技術上的「後起國」,在網路信息中,維護教育主權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防止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其任務是十分緊迫和艱巨的。[1]網路中的垃圾文化的傳播會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使其價值取向多元化,進而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逐漸弱化。
二是網路的開放性,易忽視現實的規則約束
網路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虛擬社會,在網路環境中缺少社會輿論的監督和現實的規范約束,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誘發道德行為的失控。網路世界裡沒有相同於現實世界的規則約束,它的開放性容易使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力,違規行為便頻頻出現了。很多的網路不文明現象在不斷增多,有個別大學生網路道德自律性差,在網上匿名肆意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攻擊侮辱他人人格,給他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對他人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網路黑客行為不僅對網路信息和網路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而且還嚴重干擾了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到現實社會。
三是網路的虛擬性,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網路引發了大學生的虛擬社會交往行為。網路的虛擬性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更願意選擇與網友交往,但是大學生在虛擬世界擴大社會交往范圍的同時,在現實世界裡又縮小了交往的范圍。他們整天坐在電腦前,漫遊在網上世界裡,與真實社會慢慢脫離,變得日益孤僻,加深了與同學,老師和親友間的感情隔閡。[2]從而使得他們極力迴避現實的人際關系,變得與現實社會相隔離,不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導致自主創造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逐漸削弱;不少大學生沉溺於虛擬世界、與符號化的對象交往而不能自拔,以致孤獨感、抑鬱感增強,形成自我封閉的心理,導致心理扭曲,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應對網路文化負面影響的措施
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是祖國未來的承載者,作為網路影響最普遍的一個群體,越來越扮演著網路文化先鋒的角色。網路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我們必須直面挑戰、積極應對、主動介入,採取有效對策控制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網路文化氛圍。
第一,加強網路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建設
要加強網路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員在計算機網路管理與執法方面的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已頒布的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注冊實施細則》、《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我國有關部門還應該注意借鑒國外網路道德規范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制定出更具科學性、操作性的網路道德規范要求,以便使高校開展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的網路行為。
第二,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
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要針對大學生網路道德的現狀,要施行以辨識為主、辨識與灌輸相統一的道德教育方法。[3]把管理和教育結合起來,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的網路自由與自律、責任與道義相互統一。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教育,樹立和宣傳良好的網路道德榜樣,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使他們能夠提高分析辨別能力和「免疫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自覺地防止和抵制網路不良因素的影響。
第三,加強「慎獨」教育,培養自律精神
網路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種以「慎獨」為特徵的自律性的道德。它強調在個人獨處之際,沒有任何的外在監督和控制,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4]充分體現出道德自律的重要性。由於網路行為的隱蔽性特徵,它對人們的自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網路空間又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大學生暢游在豐富多彩而又復雜的網路文化中,更需要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自覺主動地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因此,自主、自律性的道德規范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第四,加強自我修養教育
自我修養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內在要素。網路信息的開放、快捷、隱秘、廣泛、虛擬等特徵,使網路信息污染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嚴重問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要確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目標,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健全人格,提高個人的交際能力,矯正不良的上網習慣。從自身的層面來說,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應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增強自我約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緒,從而增強抵禦網路環境負面影響的能力。
㈧ 網路與道德犯罪的案例
案例一 福建五少年殺死同學勒索20萬 警方繳獲軍用手槍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獲一起在校中學生殺害在校生案,抓獲陳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繳獲作案工具兩輪摩托車1部、六四式軍用手槍子彈3發等物品。
7日下午2時30分許,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屬報案:當日下午2時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來電話稱:「陳某(男,13歲,某中學初一學生)被其綁架要求家屬准備20萬元人民幣贖金,並稱不準報案,否則後果自負。」
接到報警後,福清市公安局馬上組織警力開展偵破工作。根據現場調查,走訪群眾,獲悉受害者陳某於2002年9月29日晚9時許,從福清市新厝鎮某中學晚自習回家途中失蹤。其家屬經過幾天幾夜尋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綁匪勒索電話。
警方在大量調查取證的基礎上,獲悉某中學初三年級學生陳某母親與受害者家積怨較深,且陳某近期表現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時查明陳某近期來經常與同學郭某、黃某等人在一起打電腦、玩游戲,行動詭秘。10月8日下午警方決定對陳某等5位涉嫌人員採取收捕審查。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陳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學初三學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陳某的同班同學),黃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陳某的同班同學),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學初三學生),楊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學初三學生)供認,他們因長期在一起玩電子游戲機而結為朋友,因陳某母親與受害者陳某母親有積怨經常吵架陳某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於是犯罪嫌疑人陳某便召集郭某、黃某、楊某進行密謀尋求報復。
9月29日晚9時許,陳某、郭某、黃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將受害者陳某毆打殺害後,用兩輪摩托車將其屍體載到某水庫,用石頭繩子捆綁投入水庫,然後潛回家中,並於10月7日通過李某打勒索電話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萬元人民幣。
案例二 浙江校園暴力升級:學生組團買槍對抗黑社會
2003年4月25日,永嘉黃田某中學學生柳某因與同校的黃某有矛盾,便叫來徐某等將對方毆打了一頓。柳也因受到學校的嚴厲批評處理。第二天晚上,當徐某等四人再次來到柳某的寢室里時,被聞訊趕到的值班教師發現,之後徐某等被帶到黃田派出所。調查中,這伙人供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們中間曾相互間傳送著一支槍!全體參戰幹警為此大惑不解,一夥初中人何來槍支呢?他們決心將此案查個水落石出。
原來,就讀該縣某中學的徐某、厲某等人在校期間經常與當地社會上青少年組成的「十八黨」團伙發生沖突。為能何他們對抗,徐某等也組建了一個名為「十三鷹」的學生團伙。去年下半年,柳某想買支槍來去打獵,就通過朋友介紹在其叔叔張某那裡,以250元購買了一支單管火葯槍,後一直藏在家中。今年2月份,徐某所在「十三鷹」在與「十八黨」的對抗中敗北,他們覺得如果有一支槍在手便可扭轉敗勢。第二周,徐某等10人便籌資到黃田鎮,以同學關系將柳某的那支槍購買過來,並將槍藏到家中,直到26日被公安機關查獲。案情至此已初步明了,警方便立即成立專案組,連夜出戰,於 4月26日深夜包圍制槍犯罪嫌疑人張某並將其逮捕歸案。
案例三 北京一少年為偷錢上網 將奶奶砍死爺爺砍成重傷
17歲少年小新(化名)為了偷錢上網,竟然將奶奶當場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事後,小新投案自首。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路里,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有畢業便輟學。
因擔心兒子整天沉迷於網吧,小新的媽媽讓他照看家裡的檯球桌。小新把看檯球桌掙的錢拿去上網。後來家裡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網吧呆了一個星期。父親的一頓打罵對小新來說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僅僅幾天後,上網的慾望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他的心。此時,爸爸月初給奶奶生活費時說的一番話浮現出來。「爸爸說爺爺那兒有4000多塊錢,當時聽了也沒太注意,後來就想去偷爺爺的錢。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爺爺家,晚上,看爺爺奶奶都已經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傷了再翻。」
睡夢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響聲驚動了爺爺。不顧一切的小新又將菜刀砍向了他。爺爺受傷後逃出家門。小新翻箱倒櫃也沒有找到那4000元錢,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兩元錢。事後,小新的爺爺說,那是奶奶為孫子准備的早點錢。小新捏著兩元錢在村口的一個洞里躲了起來。思來想去,還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訴記者,奶奶從小最疼愛他,有什麼好吃的都惦記著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後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後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里,他痛哭流涕起來
案例四:
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男,漢族,17歲,初中文化,四川省人;犯罪嫌疑人張某,男,漢族,18歲,初中文化,四川省人,犯罪嫌疑人伍某某,男,漢族,16歲,初中文化,四川省人。
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因丟失一部手機,其懷疑與其曾同住的於某和覃某偷了其手機,於是在2004年12月31日晚上,糾集了犯罪嫌疑人張某、伍某某,對來其宿舍拿行李的被害人於某和覃某進行毆打,不讓該二人離開,其間,余某某將於某的頭打破,還用煙頭燙傷覃某,以此來逼兩被害人承認有偷其手機,犯罪嫌疑人張某和伍某某幫助余某某對被害人於某和覃某進行看管,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將該三名犯罪嫌疑人抓獲為止,檢察機關對該案審查後以非法拘禁罪對該三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案例五:
犯罪嫌疑人楊某某,男,漢族,17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楊某某在湖裡後埔某網吧上網,因其盜用他人帳號上網被管理員發現而被趕出網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楊某某糾集了兩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該網吧為其被趕出的網吧的事出氣,到網吧後該三人將網吧管理員李某打成輕傷,將另一管理員黃某的手劃傷,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抓獲犯罪嫌疑人楊某某,檢察機關經審查以尋釁滋事罪對犯罪嫌疑人楊某某批准逮捕。
案例六:
犯罪嫌疑人吳某某,男,漢族,17歲,初中文化,湖北省人;犯罪嫌疑人宋某某,男,漢族,15歲,初中文化,福建省人;董某某,男,漢族,15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吳某某、宋某某、董某某,因來廈後,手裡沒錢,便萌生搶劫計程車司機的念頭,2005年1月19日凌晨,三人經過預謀,在仙岳路雇了一部計程車,讓司機開到林後一偏僻的地方,用勒脖子、塑料袋封嘴等手段強行搶走了被害人周某的一部小靈通和現金500多元。檢察機關對該案審查後以搶劫罪對該三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案例七:
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男,漢族,17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男,漢族,17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人諶某,男,漢族,19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黃某某,男,漢族,18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人童某某,男,漢族,18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人張某,男,漢族,19歲,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案例八:
2004年11月26日晚上,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王某某、諶某、黃某某、童某某在一起喝酒時,王某某提出說去搶點錢來花,於是當天晚上將近凌晨時,上述五人外出尋找目標,無人來到湖裡興隆路正遇上騎自行車下班回家的被害人林某,上述犯罪嫌疑人上前將林某的自行車踢倒,並將林某推倒,犯罪嫌疑人何某某還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將林某的大腿捅傷,五人搶了林某身上的一部手機和200多元現金,逃離了現場,被害人林某因被捅傷後失血過多而不治身亡。事後犯罪嫌疑人張某在明知上述犯罪嫌疑人搶劫犯罪的情況下,還讓上述犯罪嫌疑人在其住處留宿。檢察機關對該案審查後,對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王某某、諶某、黃某某、童某某以搶劫罪批准逮捕,對犯罪嫌疑人張某以窩藏罪批准逮捕
㈨ 網路道德與意識的影響
當今,互聯網迅猛來發展,已經廣泛源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網路文明已經成為一種不可迴避的社會文化現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計算機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要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勵發布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動、迷信、淫穢、庸俗等不良內容通過網路傳播。要引導網路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路文明。」網路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結合,才產生了為人們使用的互聯網。因此,可以把互聯網理解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結合點。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去弊興利才能充分發揮其對人類文明的積極作用。建設網路文明一定要用「三個代表」作為指導思想,使網路這一先進技術為廣大人民服務。
㈩ 以"網路道德與網路安全"為題寫一篇論文。1500字左右!
網路安全與道德
當你把各色的原料慢慢擠進一個潔白的調色盤時,你會看到一個五彩紛呈的世界。這里有紅與黑,有明艷與黯淡,有絢麗與朴實。往往為了繪畫的需要,你還會把幾種顏料混合起來,融會出更多復雜的色彩。這就是網路的世界。
信息技術的普遍,毫無疑問為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構建了一個寬廣的平台。查找資料,不用再為圖書館無邊無際的書海而頭疼,只要用滑鼠輕輕一點,大量的相關內容立刻呈現在眼前,並且圖文並茂,有條不紊。閑暇時,更可以盡情領略網路上知識的海洋。無論是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還是優秀的文學篇章、精美的圖片,這里應有盡有。整個地球彷彿就濃縮在一台小小的電腦中,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還拓寬了我們的交往領域,使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自然,每件事物都有利有弊,網路也不例外。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明艷外表之下,究竟隱藏著多少急流暗涌?頁面上,不良的廣告泛濫成災,有時甚至蓋過了那些優秀文章,使人厭惡。更可恨的是,欺詐、謊言無處不在,它們總是打著最美麗的招牌誘騙一個又一個受害者。那些污言穢語與不堪入目的黃色信息又殘害了多少青少年美好的心靈!在這交叉錯雜的網路世界中同樣摻雜著社會的復雜與險惡。為了謀利,一些人甘願道德敗壞甚至犯罪。對於缺乏閱歷和經驗的青少年,「防火牆」只能勉強地抵擋一些「黑客」與病毒,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防護。
只要我們樹立起防範意識,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守網上道德和法律,共同維護網路文明,又怎會受他人侵害呢?然而,網路上的虛幻世界,尤其是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長久以來一直是困擾著青少年的一大問題。很多同學都身陷其中難以自拔,還有的為此頻頻出入網吧,不惜以高價和身心健康來換取一時的暢快,誠然,那美麗的畫面與壯闊的場景確實誘人,但是絢麗的背後也有它陰暗的一面。每個人都有游戲的權利,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適度地玩一些健康的游戲,可以調節學習壓力,放鬆心情,但若是沉迷於其中,則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也是對我們的一項考驗,你能否從容地把握好游戲與學習的關系呢?
在這萬紫千紅的網路世界中,我們一定要認清方向,找出自己所要的色彩。不要懼怕,不要逃避,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挑戰每一項新技術。勇敢地面對吧!只要我們選擇其中的亮麗色彩,融入其中又不受污染,就能過上健康自主的網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