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八
①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
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能」,或作「慧知」,非。
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偽」,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說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讀慧為惠」,是假借字。
紀昀曰:案「慧」「惠」古通。
謙之案:「癈」當作「廢」。景龍、廣明均作「癈」。字鑒曰:「廢,放肺切,說文『屋頓也』,與篤癈字異。」又「人義」當從諸本作「仁義」,莊子馬蹄篇「道德不廢,安取仁義」,即本此。
六親不和,有孝慈。
嚴可均曰:「孝慈」,大典作「孝子」。
羅振玉曰: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謙之案:室町本有「焉」字,與廣明同,「亂」下亦有「焉」字。「六親」,王註:「父子、兄弟、夫婦也。」呂覽論人篇曰:「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譣義作「孝慈」二字是。左傳昭二十五年正義,詩小雅采芑孔穎達正義,引老子有增字與誤倒處,「孝慈」二字則同此石。
國家昏亂,有忠臣。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範本「有貞臣焉」引王本「貞」字同。皆川願本「忠臣」作「忠信」,與上「孝慈」對文。又「昏」字,宋刊河上本、趙孟俯本、樓正本作「■」,敦、遂本、諸王本、傅、範本並皆作「昏」。案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一曰民聲。」段注匡謬引戴侗六書故曰:「唐本說文從民省,徐本從氏省,晁說之雲因唐諱『民』改為『氏』也。然則說文原作『■』字,從日,民聲,唐本以避諱減一筆,故雲從民省。」
丁仲佑曰:「考漢碑『■』為正字,『昏』為別體。……又舊唐書高宗紀『■』字改『昏』,在顯慶二年十二月。據此知『■』字因廟諱,故改從『■』之別體『昏』。試觀唐顯慶前之魏碑,凡『■』皆從民,顯慶後之唐碑,因避諱皆作『昏』。」(說文解字詁林辰集日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義、偽韻(十一麻去聲)。鄧廷楨:廢、出亦韻。鄧曰:「『出』,古音讀若易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之『出』。『偽』,古音讀若訛。堯典『平秩南訛』,漢書王莽傳作『南偽』。」又高本漢:廢、義、出、偽隔句為韻,亂、臣為韻。謙之案:「義」,古皆音「俄」。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唐玄宗改「頗」為「陂」,其敕略雲:「朕三復茲句,常有所據,據下文並皆協韻,惟『頗』一字,寔則不倫,宜改為『陂』。」吳棫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協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為『乂』,改『頗』為『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沒矣。」今證之以易:「鼎耳革,失其義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知老子此章「義」亦當音「俄」。「偽」字,案莊子知北游:「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偽亦屬歌部,與為、虧協。顧炎武曰:「詩『民之訛言』,石經作『偽言』;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偽』,師古『讀曰訛』;郭璞注方言『偽言訛』。」由此知義、偽合韻。又馬敘倫毛詩正韻後序曰:「此章大、智、六、國相韻於上句之首,廢、出、和、亂又協於上句之末。」則又不但義、偽為句末之韻而已。
② 道法和佛法有那些不同,又有那些想同。
佛法與道法不同之處:
1、起源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
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
2、教義不同
佛法講究重視來世 追求解脫,修身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為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道法教義講究天人合一,修道修長生,人與自然的結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規則,規則受制於自然。
3、目的不同
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這輩子凄慘,可能下輩子不再受苦,簡單。
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信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反正今世就要成不滅。
佛法與道法相通之處:
1、在真理上,真如與道都無法用語言描述。
2、講的都是圍繞「無為「。
3、道法與佛法皆是探人之生命究人之處世。
(2)道德經十八擴展閱讀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
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無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根據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會秩序。法制在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
參考文獻:網路-佛法
參考文獻:網路-道法
③ 《道德經》第十八章在論述一個什麼哲學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剋。生產和再生產統一理論。
從《道德經》到《資本論》……最新長文,《保衛資本論》書評導讀。。。。
《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
——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
該著全名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
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項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的項目號:15YJA790073)
閱讀關注,交流提高。凡讀《道德經》者,明《資本論》邏輯也,中國經濟學入門也!
P16-P36
摘 要: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其首篇則是對以上邏輯的一個「導引」以及「總括」。將歷史發展過程說明為由這些「史」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規定所構築,乃是升華了《資本論》的工作邏輯。這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和行動主義,自然是對「結構主義」、「科學主義」、「形式主義」的最大反動。進一步又可以說,《道德經》和「《資本論》的「研究同構」乃是確立了社會科學的根基。
關鍵詞:《資本論》;《道德經》;邏輯;辯證法;發生學;歷史;理論;批判;事的科學
道,可道,非恆道:答《大道重出》
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來自網路,你自己閱讀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贊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里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啊
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它對萬物都等同祭壇的貢品;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對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最切中我們對國學的錯誤常識的一句。這句話告訴大家,自然的法則是對待世間萬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裡,也應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鬥角,真假善惡的斗爭,遂寫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相生相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導致另一面的反彈。之後老子便認為,最好的社會秩序應該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因為沒有「仁」,也就意味著沒有「不仁」。
(5)道德經十八擴展閱讀:
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
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⑥ 上善若水第七十八章翻譯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春秋·老子(即李耳)
注釋:
1、以其無以易之:以,用;易,交換、代替。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指水)。
2、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
(6)道德經十八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道德經·柔之勝剛》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⑦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八章道德仁義,你看過嗎
在這一章,老子先生引出了仁義的概念,很多人在學習道德經時有誤解,認為道德仁義禮是儒家的專有文化,這樣理解就狹隘了,道家文化里道、德、仁、義的思想是很清晰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分清道、道家、道學、道教,這幾個概念要分清,道德仁義是道家思想非常推崇的,並非某學派專屬。思想文化是互相交融的,我們在學習時勿偏執,認為這派好、那派不好,要知道什麼派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取其精華即可。
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綜上,老子先生講這幾句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正確的廢話。提示人們要學習道而有德,有了道德繼而有仁義之心,孝順、慈愛、忠誠這些都在仁義的范疇,值得人們好好學習、傳承。
⑧ 穿越異界通過默念道德經佛經修煉的小說
道印
·作者:貪睡的龍
姜小凡本是一介凡人,意外獲得道印殘片,同修佛道兩家無上古經,神遊紫微,縱橫銀河,無敵星空下,以己身印證無上大道!
⑨ 老子與莊子都是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試分析《道德經》《南華經》思想的一脈相承。
從哲學角度,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子、莊子一脈相承的增進演繹。正如「邦專家昏亂,識忠臣屬;六親不和,知孝慈」的樸素格言一樣,嚴整哲學則堅持「先世界觀,後方法論;先原理,後原則;先道理,後教條;先認識,後主張」的基本表述程序,而這與莊子「先明之,後使之」的說法簡直「異口同聲」。「先明之,後使之」的最高境界,除莊子自己的「已知求未知」理念外,就是與此哲理在實踐上有著呼應的大道箴言——「通德之容,唯道是從」。從老子到莊子這一「先實踐後總結」的哲學程序,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