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無注釋道德經

無注釋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27 08:52:41

Ⅰ 《道德經》的全文與注釋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前 言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僅五千餘言,但她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她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人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道德經》一書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自韓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注本就不下千種。但到今天為止,可以說哪一個注本都沒能真正地說明老子究竟說了些什麼。世界各國的注本也很多,發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國人的經典,中國人不能悟透,何況外國人。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至今還普遍存在著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是歷代哲學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歷史教材是這么說的,哲學教材也是這么說的,老師講授的時候也就講:「有為不如無為,有用不如無用,活著不如死了。」因此,在強調「有為」的社會里,很少有人去讀《道德經》,我亦是。這些年,氣功能夠強身健體的觀念深入人心。體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氣功方面的書來讀,這便使我零星地接觸到老子的學說。待到系統地閱讀了《道德經》以後,真是感慨萬千,哪裡是老子消極、反動?分明是人們誤解了老子!於是,我便產生了重解《道德經》,還老子本來面目的沖動,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學思想的《道德論》。拙作決非人雲亦雲,實為有感而發。多年的默修實踐經驗告訴我,老子的《道德經》是真理。但是,沒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經》這一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實在是太難太難。所以,我決不敢說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堅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對的,對老子哲學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確的,並深切體會到整個人類價值體系的轉變必將從人們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經》開始。當然,是對是錯,只要面向了讀者,自有道德大師們來斧正,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現在對《道德經》所作的解釋還是十分淺陋的,其中的許多章節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原因就是我的學識實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淺太淺。倘若再過十年、二十年,那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道德論》決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可以說,無論是字面功夫還是哲理的體悟水平都會有所提高,可我不願這樣做。學問要靠大家做,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只要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間,我的心願也就實現了。上篇 道經一章 論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這種解釋是前人從沒有過的,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了障礙。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內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兩方面內容:一、道體(有),即「道之為物」,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二、道性(無),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最一般規律。道體、道性不可分離,二者相互對立統一,構成了宇宙的本原。「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於後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聖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聖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佔有」的意思;後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則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原動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體。化生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故「名萬物之母」。「有」屬於物質范疇,而「無」則是和物質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為具體的物質,那麼,「無」就是具體的物質之所以存在的結構方式、時空關系、運動和變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規律」來概括。「有」和「無」不可分,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純粹的「有」和純粹的「無」是不存在的,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二章)「有」為實,「無」為虛,道體為實,道性為虛。彼此陰陽對立,虛實相合,共同構成宇宙的始母——道。有和無的對立統一是現實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體看作是精神的(無)或者物質的(有),都是主觀片面的、非辯證的。老子的有無論是辯證本體論,即從世界的本體上確立了對立統一規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恆的、至誠的、無私無欲的,我欲「觀其妙」,就必須「無欲」。這是說自我之性須符合道性。無欲:沒有自我外在慾望。自我外在慾望即目之色慾,耳之聲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體之親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慾望在外,而妙景在內,所以,只有無外欲,才能進入客觀存在的道的境界,體會宇宙之奧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腦透過心靈對微觀世界的直觀感受。這一妙境,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莊子?大宗師》)意思是說:這一境界是最適宜的,妙境來不及應接,心笑來不及安排。其實,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說的「極樂世界」、基督所宣揚的「天堂」的境界和穆聖所謂的「天啟」的境界。有欲:識道之欲。因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邊際、邊界的意思,這里是指矛盾的對立層面。「觀其徼」,就是於「觀妙」之中尋求矛盾雙方的本質聯系,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等都屬於「觀其徼」的范疇。「觀其妙」是同一說,面對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條件是「無欲」;「觀其徼」是對立說,面對的是現實世界,前提條件是「有欲」。要想實現人生之「大欲」,必須從「無欲」入手。只有「無欲」,才能進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會。「無欲」是實現「有欲」的方式和策略。這里,「無欲」和「有欲」是辯證的。「無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觀規律、有害於生命的慾望;「有欲」是增強符合客觀規律、有利於認識和改造人類命運的慾望。越是「有欲」,越具備「無欲」的堅強意志;「無欲」的境界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因為只有體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從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是相互連結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斗爭性存在於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爭性,故說「同出而異名」。「玄」,古字為「 」,是象形字,即對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繪。玄,作為客觀存在,它必然是結構的、秩序的、規則的、運動的,所以,玄還有「旋轉」的含義。在微觀世界,不論是人體基因組,還是電子、質子、誇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運動形式存在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明了世界的本體即玄是旋轉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宇宙和人生奧妙、玄機是蘊藏於玄的。把握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是探索和認識人生、社會以及宇宙奧妙的門戶。這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首章開宗明義,確立了道的哲學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而正確價值觀來源於正確的宇宙觀。要獲得正確的宇宙觀就必須去認識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賦予道的哲學內涵。道是「有」和「無」即物質和規律的統一體,其形態是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玄蘊藏著人生和宇宙奧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認識的,外官所認識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屬於感性認識。要把握世界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必須反觀內視,開發悟性認識,前提條件是「無欲」,這就關繫到認識論的問題。 老子哲學是徹底的自然主義。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馬克思的這一自然主義的定義,恰如其分地說明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我們知道,老子把客觀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質稱之為「有」,把物質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結構、關系、秩序、規則和信息等統稱之為「無」,認為有和無不可分,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萬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後的「有無相生」(二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六章),都說明了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有)的,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當於無)的,而自然主義則認為,沒有物質(有)的規律(無),和沒有規律的物質是同樣不可想像的。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它應當首先體現於宇宙的本原,否則,辯證法也就無從說起。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正是根據這一辯證本體論來闡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傳統的認識方法是通過人的外部感官對現實世界做出反應,如果我們稱這種認識方法為宏觀認識,那麼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微觀認識(或稱直覺認識)。微觀認識是不藉助人的外觀器官和科學儀器,而是藉助心靈對細胞、原子作直覺思維的認識。天地是大宇宙,細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觀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機械的,微觀認識才是本質的、整體的、能動的。老子的認識論相反於傳統的認識論,盡管有些哲學家、科學家認識到微觀思維的重要性,但是都沒能指出具體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只有確立老子的微觀認識論,才能全面地、立體地認識世界。宏觀世界統一於微觀世界,認識且只有認識微觀世界,才能真正認識宏觀世界。宏觀世界具有無限性(其大無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現代人藉助於高科技成果,但還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微觀世界盡管也具有無限性(其小無內),但是人的心靈的認識能力也是無限的,並表現為立體的整體認識。心靈的認識能力取決於自身修養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強。所以,老子的微觀認識論,是科學的、辯證的。老子的《道德經》,雖然涵蓋天地,無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體科學為理論基礎,並由養生理論擴展到治國理論,因此,《道德經》既是治身理論,又是治國理論,治身和治國是密切聯系、相互印證的。人的肌體是細胞的集合體,每個人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靈子,相當於國家的一名成員;大腦是魂的居所,相當於統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當於國家的統治者;骨骼相當於國家的政府機構;精氣是肌體的養分和能量,相當於物質財富;血液循環系統,相當於道路交通;免疫系統,相當於司法系統;神經系統,相當於信息網路;消化系統相當於工廠企業......。明白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國同構理論。人是哲學永恆的主題,離開了自我修證而片面強調哲學理論,哲學就顯得空洞,很難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學的大道必須從認識自我開始。哲學要想解放全人類,必須首先解放人的心靈,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健康之道首先應是自我的健康之道,這就是老子的聖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學的最大特點。二章 聖人之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惡,凡指一切醜陋的事物。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這說明醜陋的東西已經遍布天下;當人們都在為美好的善行而歡呼的時候,這說明不善已經充斥整個社會。美醜和善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之所以知美,是因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為有惡存在。至道之世,人們不知有丑惡,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順其自然,發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因為集美善於一身則名利雙收,而美善存偽,丑惡即生。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故:所以的意思。通過對上句美醜、善惡這兩對具體矛盾具體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的規律,進而引出下文。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它們的關系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如果不能辯證地看待它們,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世人無不追求有、易、長、高、聲(名聲)、前,而厭惡其反面,其結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學,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須向「無」中求;求「易」必須重視「難」;欲「長」必先始「短」;欲「高」必先為於「下」;欲播聲於「外」,必先發音於「內」;欲處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後」。總之,要以辯證法的觀點,從所追求事物的對立面著手,讓其自然而然地由量變到質變向正面轉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連詞,承上啟下,通過總結上文得出結論。人生一世,誰不想有所作為?要想社會安定團結,不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怎麼能行?因此,「有為」和「言教」成為社會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據對立轉化規律,統治者強調自我有為,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無所作為;強調言教,必然導致人心不古、道德墮落。所以,社會上的丑惡現象都是片面追求「有為」和「言教」之過。「有為」的對立面是「無為」,「言教」的對立面是「不言之教」,為了實現無所不為和社會淳樸的目的,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正是具體運用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也是老子辯證法的靈魂。聖人:就治身而言,指體悟大道、返樸歸真的人;就治國而言,指理想的統治者即神聖法律的代言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濟世安民的兩大法寶,是對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運用,也是聖人治身、治國的最根本措施。我們須知,老子的《道德經》是治身理論和治國理論的統一,治國理論源於治身理論,只有從治身和治國兩個方面去闡釋《道德經》,才能明白老子偉大的哲學思想及其千古魅力。先說「處無為之事」。就治身而言,處無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虛己守靜、無私無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我不帶有任何主觀偏見,始終遵循客觀規律,讓規律發揮作用。「無為」的目的在於大有作為、無所不為。欲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採取辨證的觀點:我不直接治身而首先解放心靈,解放心靈的過程就是凝聚真朴的過程,凝聚真朴的過程就是強身建體的過程,朴成則以朴治身,以朴治身才能健康長壽。自我「無為」,才能充分發揮體內每個細胞的內在協調作用,使真朴得以逐漸形成;自我「有為」則靈受制於魂,靈受制於魂則真朴不現。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無限的。我「無為」事朴,朴「無不為」治身。以朴治身,則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目的也就達到了。就治國而言,處無為之事,是要求統治者不要玩弄心計,搞獨裁統治,而是虛己謙下,無私忘我,還百姓以自由,充分利用全體人民的智慧,建設公平、公正、正義的國家法律。總之,就是拋棄人治,實行法治。統治者「無為」,法律才會健全、神聖,以神聖的法律治國,國家必然有持久的繁榮和穩定。統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無限的。「處無為之事」,收獲的卻是無所不為的成果。與之相對的是「有為之治」,而有為之治是所有階級社會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它強調的是統治者以一人之心或少數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有為的背後是個人英雄主義,是英雄史觀。有為之治正是阻礙社會發展,產生歷史悲劇的根源。現在,人們對老子的「無為」思想認識不明,是幾千年封建思想的餘毒在作怪,人民群眾還沒有真正覺醒的緣故。統治者的有為觀念,必然導致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而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又必然導致政治腐敗和社會混亂。「處無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則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對的是設言施教。設言施教是統治者希望利用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觀點進行表面說教。有人說,言教只是一種語言游戲和思想控制的拙劣形式。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因為表面的說教不可能觸及每個人的心靈,徹底改變並鞏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造就真正意義的人和健康向上的社會。「不言之教」則是通過每個人的自身練功實踐活動去參悟大道,實施自我教育,並自覺自願地摒棄與客觀規律相違背的自我意識,使之逐漸統一到客觀規律上來。所以,「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創造全社會的共識,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因為世界的根本規律是至誠不移的。這一共識的形成必然成為改造現實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不言之教」實際上是將人類的品德修養付諸解放心靈、求證大道的實踐過程之中,是對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不言之教」關注的是人的靈魂,但又不同於宗教信仰。宗教信徒信奉的是上帝和真主的說教,說教即「言教。」值得辯明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根本,不屬於宗教。宗教是講世界是由唯一的神創造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佛教和道教則不同,佛教是講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修身成佛。所謂佛,是大徹大悟的人,而不是主宰世界的神。道教講修道成仙,所謂仙,是通過自我修煉塑造出了與自我對立的陽神的人,這一陽神就是朴,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成佛和成仙的人物,但他們要麼是師徒關系,要麼是同學關系,都是自身修煉的結果,他們之間只有境界的不同,沒有身份的不同。佛教和道教雖然也具有太多的「言教」即鬼神說教的成分,但這只是後期的演化,其根本還是沒有脫離「不言之教」。奉老子為始祖的道教已經偏離了老學的宗旨,成為和佛教相通的具有出世思想的組織,但是,他們的出世思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總之,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以及佛教、道教,都是老子朴學的未完成式,它們或深或淺地解釋了對大道的認識成果,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消除宗教,讓人類文化歸結到老子朴學思想上來,世界才會和諧有序,人類才能消除信仰危機,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萬物之靈的人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嚴肅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通過自身實踐去開啟那個真實存在的既不屬於上帝也不屬於他人的心靈家園,並利用潛在的智慧,來指導人生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實現「小國寡民」的人間天堂而創造人生價值。「不言之教」,既使靈魂有所寄託,又不去為了靈魂得救而犧牲了塵世生活,因而是積極的、科學的、無與倫比的施教措施。「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實踐和認識的高度統一,是基於微觀認識論並通過自我身心健康來檢驗真理的。「處無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才能確保人類的和平及人生幸福。「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方法論,也只有真正體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這一哲學方法論。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萬物涌現而不躲避矛盾、推脫責任,真朴生成而不佔為己有,追求有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功勛才永不磨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說聖人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卻把功勞記在了聖人身上。正如泰戈爾所說:「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可是愛之神卻發現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有功而無功。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對立轉化規律,中心論點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經書的靈魂,以後各章論述都是圍繞著「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這一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而展開的。處於「有」的層面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有為,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結果只能是強化自我意識,加劇自身矛盾和社會矛盾。人類只有徹底轉變價值觀念,參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創造真我,取得「無為而無不為」、不言而勝於言教的成果。我們知道,《道德經》是以自身修養功夫即以生命科學作為理論基礎的。現在,人們把我國古代的修養功夫通稱為「氣功」,但是用「氣功」二字來說明道家功夫是不恰當的。 它只強調了氣的功能,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其認識境界不明確,指導思想狹隘。道家功夫是基於微觀認識論,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根本目的,以返樸歸真為最高原則,要求在內創造無限自由的精神天堂,在外創造「小國寡民」的人間天堂。而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則是在悟道修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實現的,是不為而為,無私而成其私。因此,我們不妨稱道家功夫為「道德功」。道德功是自我通過練功實踐活動,平衡陰陽,創造真我,開啟智慧,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使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功夫。道德功的三要素是:正念,正身,正術。正念(或稱正心),是指要樹立合乎道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生法則統一於宇宙法則;正身,是指端正自身,使身姿合乎修道要求;正術,是指要正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包括導引術、吐納術、存想術、房中術等。道德功是嚴肅的人體科學,忽視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極其危險的。正術的背後是強調尊師重教。修煉道德功依次出現的境界是:一、自我回憶,在道境之中直觀人生歷程。二、自我透視即返觀自身的內部構造。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說的「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就是這一境界,我國的中醫理論即基於此。三、細胞、微粒透視,直觀人體基因組和微觀粒子,破譯基因密碼和宇宙密碼,徹悟人生規律和自然規律,從而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四、返樸歸真。

--------------
字數不夠了

Ⅱ 道德經沒有注釋的版本

老子道德經
道 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老子》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 篇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我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鮮有不傷其手者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Ⅲ 老子《道德經》最准確的註解有沒有

其實各種註解都是對又都是只有一面,哲學這東西就像照鏡子,外面的是你鏡子裡面是你又不是你一樣,就看你怎麼去想

Ⅳ 老子的《道德經》全文註解哪裡有

道德經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上移,陪里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舊有的「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從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備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 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於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於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於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使人們貪欲,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解讀]無為而治乃大治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的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游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盪、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台。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苛重的租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經濟凋敝和艱辛的民生,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於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惡」的假定,並因之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於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於「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准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准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在這種殘破的社會經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Ⅳ 《道德經》原文及注釋哪有啊,要全的

推薦去 www.mthong.com 去看看
那裡原文很准確,而且斷句很欣賞

注釋專也屬很全哦

Ⅵ 道德經註解

道德經註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道』,可以說出它的大體含義,但不能說出它的具體所指。名稱,是人們給予的,並不是固有不變的。宇宙間的萬物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稱的。有了名稱,人們才逐漸把萬物加以分別。所以,從追究萬物起源,來明白事物的規律。從細化事物的分科分類命名,了解物質更微細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詳細情節。研究事物起源和規律,精細分析細微的不同,這兩者是無止境的,是人們明白一切具體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人們知道了什麼事物美好,才比較出醜陋;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善,才比較出不善。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對應的,對立的事物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聖人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以自己主觀願望強求別人,萬物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認為應該佔有,(即使是自己所創造的)。積極奉獻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們就對他的功績才不會忘記。 第三章%9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 為,則無不治。 註解:不崇尚有學問的人,人們就不會爭名譽;不珍貴稀有難得的貨物,人們就不去千方百計求取;不鼓勵競爭,人們的心就會安定;所以聖人認為,剋制人們的慾望,滿足生活需要,限制競爭慾望,讓人們有健康的身體。經常使人民滿足現實,使少數不滿足的人不敢挑起爭端。只要人們對自己的處境都感到滿足而不爭斗,社會就安定。 第四章%9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棋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解:『道』不具體指任何事物,但卻包羅萬象,具體應用不會窮盡。『道』包含萬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過激就加以克制,出現矛盾就加以調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這道理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誰創造的,好像是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宇宙、地球對於自然界萬物沒有偏好,同樣對待。聖人對待人民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風箱,空虛但不窮盡,越動風越大。話說得過分,就沒有餘地,不如適可而止。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解:『道』是永恆不滅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斷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現,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解:天地所以會長久存在,是因為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長久。因為聖人隨從民眾的意願所以能領導民眾,做事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長久生存於社會,不就是因為無私而顯示出自己的偉大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上等的愛心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益;甘願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數人所不情願的,所以好像道。選擇適於自己的環境,心胸寬闊。對人有愛心,多與善良的人結交。言語適當講信用,處事公正合理。選擇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只有不與人爭利益,就不會有煩惱。 第九章%9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註解:如端著滿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銳氣,不能永久保持。有了過多的財富,不可能長久守住;如果富貴後就驕橫,那是自己造災禍。取得成功有了榮譽就要主動退隱,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養生修行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形神合一,能無雜念嗎?(道教的閉關、佛教的坐禪及流行於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寧心靜氣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體放鬆。)。靜心至心身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排除雜念,能不以留一點遺漏嗎?愛民治國,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嗎?產生性慾望的時候,能不想到異性嗎?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現的像無知一樣純真嗎?做出了奉獻,生養子女,不是為了自己佔有;做出成績不要自認為有功;身為一方的首腦,不憑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研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註解:車軸有了孔,才能插輻條,才用於製作車輛。製造容器,中間掏空,才能盛東西。蓋房子,開門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無是利和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靜無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各種顏色炫目,使人們看不清真實,久聽各種樂器耳朵會失聰,經常美味佳餚反而淡而無味。縱情狩獵使人心亢奮。稀有難得的物品吸引人們去求取、攀比。所以聖人吃飯是為身體營養所需,不是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聲色犬馬的刺激享樂。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乃真賢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予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註解:得寵和受辱都會令人驚恐,根本原因是為自身著想。什麼是得寵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驚喜,一旦失去就驚慌,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身?因為是為自身著想;如果不為自身著想,就不會因得失而煩惱。所以,把人民大眾的利益當作自己利益,就可以為人民大眾做事。愛人民大眾之所愛的人,就可以把國家的大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不見其首,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看不見的稱作夷,聽不見的稱作希,觸摸不到的稱作微。道是看不見、聽不到、觸摸不到的,在上面沒有光亮,下面沒有陰影。即存在,又沒有實物。是沒有形狀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開始,後面看不到結尾。把自古以來符合事物規律的成功經驗,用於現實環境。明白過去的事物起源和規律,是道的根本原則。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古時候道德修養高的人,處事恰到好處,智慧高超,難以全面認識。只因為不能准確認識,所以勉強形容:小心謹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擔憂做錯事,像敬畏四鄰;態度端莊,像在作客;神態溫和,像冰在融化。純潔,像未經雕刻的玉石。胸懷寬廣,像寬闊山谷。厚道朴實,像是愚笨的樣子。單純和糊塗的恰到好處,渾濁的水靜止不動就逐漸清澈,能保持長久安寧,要動的時候又會逐漸增強。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過滿。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滿,才能加入新的東西。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內心清靜到無雜念,守住空明清靜心。我能看到萬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間萬物有生有滅,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生命是在重復著各自的規律,萬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觀規律,是正常狀態,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是內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規律,不按照事物的規律行事,必然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規律,就會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各種事物的規律相和諧適應就是『道』。適應各種事物的規律就會長久,不會產生危害。 第十七章 猶其貴言,功成事隨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攻成事隨,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們不知道是誰在發揮作用。其次是受到人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人們畏懼。再次,受到人們的唾罵。自己不講誠信,不會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說空話,把事情辦好,人們都認為事情應該如此(順應人民的意願,按民眾的意願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人們不按宇宙自然規律行事(為私慾的惡性競爭),才要求仁愛正義;出現聰明智巧現象,就伴隨虛假、欺詐的事(任何科技進步都會有對人類利和害的兩面性);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才顯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猶。 註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勵智謀競爭,對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導仁愛和正義,人民自然孝敬和慈愛;人們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會去偷盜、搶劫。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準確,可以概括為:放棄奢華,堅守純朴,剋制私慾,道的精神就會持久。 二十章 獨異與人,貴與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與人,而貴食母。 註解:順從與反對,結果差別在那裡呢?善與惡,差別有多少?人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們都來來往往,享樂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觀景。我自己卻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見,單純的像嬰兒,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獨我被遺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聰明,唯有我糊塗!普通人都精明,唯獨我愚鈍。真如飄浮海上,隨波逐流!眾人都有主見,唯有我愚頑、笨拙。我不與他人相同,主要是堅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眾甫之然哉!以此。 註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個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著。包羅萬象,有具體形象,有具體事物,有精細,有真實,又有可以掌握的規律。『道』永遠不會消失,依據道觀察萬物,人們明白各種事物的規律。我也因此認識各種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者,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薪;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見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天下莫能於之爭。故所謂曲則全著,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窪處可以匯集流水,損壞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貪多使人痴迷。所以聖人堅守道,是天下的榜樣。不自以為聰明而明智,不自以為是而被人們尊敬,不自我誇耀而有功勞,不自恃功勞而能長久。唯有不爭名利,才不會有人與自己爭。古語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虛假的!實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於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解:少發指令,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所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所以從事於道的人,事物的規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為伴隨他。邪惡的人隨時有邪惡行為。(一切結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為所造成的。)因為自己沒有誠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著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註解 :踮著腳站不長久,大步跨著走不遠。固執己見不明智,自以為是不會被人們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有功勞,自恃有功的人不長久。在道說來,這些都是多餘的。是人們所厭惡的,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師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謂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有一個東西渾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無形無聲,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這個字命名,強加個名字稱『大』,大到無限就是遙遠無邊,遙遠無邊反歸本源(因為無限,我們所處的任何點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球遵從宇宙的規律,宇宙規律遵從道,道遵從自然規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解:輕飄的東西要用重的東西固定,內心清靜能戰勝煩躁不安。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雖有地位和榮譽,但如同沒有一樣。為什麼作為大國的君主,反而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的事呢?輕浮不自重就會失去臣民的愛戴 ,暴躁會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轍跡,善言不瑕嘀,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隨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於做事的人不會照搬別人方法,善於言辭的人不是挑剔別人,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鎖也難開啟,善結繩的打結少而難解。所以聖人常救助人,而不拋棄任何人;可以利用萬物,而沒有無用之物;這樣才是徹底明智。所以有愛心的人,是無愛心人學習的榜樣,無愛心的人是有愛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愛心的人,對其他的人又沒有愛心,即使是頭腦聰明,也是沒有追求的糊塗人,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治不割。 註解:知道自己具備強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狀態,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堅持道德修養,使自己純凈質朴象嬰兒。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續探索提高),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斷的提高道德修養,提高道德修養是無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獻所得榮耀,但要保持謙遜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這樣得胸懷就像深谷。有寬廣的胸懷,就會有崇高的道德修養,這樣又會純靜質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製成器具。聖人遵守這樣的原則,可以作為一方的領導。這樣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不會破壞。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將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或行或隨,或吸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想奪取天下而實行自己的主張,我認為不得已才去做。政權不是用來強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可以執掌長久。強行自己的主張會失敗,執掌政權會喪失。所以聖人不強行個人的主張,而不會失敗。不把持政權,也不會失去。所以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順應民意,合理的就由其發展,過盛就加以克制,過低就加以抬高。因此聖人不求過分,不求奢侈,不圖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有道的人輔佐君主,不主張用軍力稱霸天下,這樣會有好的結果。發生戰爭的地方,田地荒蕪;戰爭過後,必定有災荒。不得已的戰爭是為取得適當的結果,不能逞強。取得結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驕傲,通過戰爭所取得結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強凌弱。逞強不能長久,必然會衰弱,用兵稱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提早滅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之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民眾都厭惡戰爭,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戰爭。有愛心的人們主張謙遜,但戰爭是追求取勝。戰爭產生災難,不是有愛心的人所願從事。不得已的戰爭,只求適可而止。取得勝利不要高興,如果因為戰爭而高興,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不可能為人們所尊敬。少計算戰爭成績,多考慮戰爭造成的損失。上陣廝殺的將軍處於服從位置,統帥全軍的人為主。發布軍令態度莊重如喪禮。戰場殺人過多,應表現悲哀;戰爭勝利應對死者舉行哀悼儀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解:道常被人們忽視。雖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堅持道的精神,世間萬物都會和諧。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寧。道開始有了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應該讓人們了解意義,明白道的意義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穀和江海。(川穀空虛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清楚地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自己認識自己是明智。勝過別人是有能力,戰勝自己弱點是堅強。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目標是有志氣。不喪失信念能堅持長久,死後仍被人們懷念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解:大道廣泛存在,誰能左右它!萬物按道而發生,道沒有言語表示,事情成功而人們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撫養萬物而不居為私有,沒有自己的慾望,也可以稱作『小』;萬物都歸順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稱為『大』。因為聖人堅持謙遜,所以被人們尊崇。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註解:事物的自身規律決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運行在相互關系之中。互相影響而沒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樂和香味食物,吸引過客止步。講道的精神,人們聽起來平淡無味。看不見具體實物,聽不到具體聲音,用起來又不是具體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闔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解:想關閉嚴密,必須先開大。事情將要衰敗,必然有強盛高峰。將要廢棄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從對方取得利益,必須先給予對方利益。這是明顯的道理。顯示柔弱勝過顯示剛強。魚離開深水就危險,國家的特別戰爭優勢不能輕易顯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解:道是順應事物的規律,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規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間萬物就會和諧相處。如果有不和諧現象出現,就用道去調解。用道調和,不和諧的現象就消除。人們沒有強行作為的慾望就平靜,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榮譽,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榮譽,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是無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憑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上等的仁愛是無私心的人,上等的義士行事固執於自己意志。堅持禮節的人不還之以禮,就會摑人耳光。所以人們不去自覺地按事物的規律行事,才主張善良仁愛;沒有善良仁愛,才提倡懲惡揚善;人們不能懲惡揚善,才要求人們遵守禮法。禮法是因為人們的自然的真誠和愛心不足才建立的,社會的混亂狀態也出現了。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一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厥。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是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綠綠如玉,鉻鉻如石。 註解:古時候能遵從道的精神,天空順從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寧;神符合道而靈驗;深谷符合道而盈滿;萬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順從道天下公正 。如果違背各自的規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開,地不安寧就毀壞,神不靈驗,無人供奉。萬物不生而滅絕。侯王不為人尊敬會被廢。所以受人尊敬,是尊從人們的意願行事的結果。高大的建築,必定從底下的基礎開始。因此侯王自稱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榮譽不追求榮譽,不炫耀的榮譽反而會有永久的榮譽。不做炫目的寶石,寧為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 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道就在於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強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是有物質基礎,基本物質由無產生。

Ⅶ 有沒不帶注釋的【道德經】書,,原版5000字那種,,有知道的說下書名和出版社,給鏈接也可以

廣陵書社《老子 莊子》,線裝,繁體豎排分為3冊。大概80元左右。
嶽麓書社《老子 莊子 列子》,簡體橫排。大概8元左右-_-|||

Ⅷ 《老子》《道德經》想買一本沒有注釋的書

嶽麓書社出版的《老子莊子列子》
或者《小楷書道德經》趙孟fu。

其他書籍參考嶽麓出版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Ⅸ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注釋

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此句意為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另一解釋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還有一說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報怨以德:此句當移至七十九章「必有餘怨」句後,故此處不譯。
4、不為大:是說有道的人不自以為大。

Ⅹ 《道德經》哪個版本的注釋最好

《道德經》河上公版本或者王弼版本,這兩種版本的原文完整度高,邏輯思維體系最嚴謹;也是市場流通最廣的版本。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主題思想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