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時間
⑴ 老子道德經是什麼時候
春秋到戰國時期,有人說是:老子或老聃所寫的。 但也有認為:老子道德經並非一人所作,是一群人前前後後,共同創作的。 因為根據版本情況看,道德經是經過了一定時期流變的。
⑵ 《道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勢專微,各諸侯為了爭奪屬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⑶ 道德經 成書時間
探求《道德經》成書年代的問題很多人依據就是郭店出土的帛書《道德經》,許多人把它定在了春秋到西漢前期,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籠統。如果《道德經》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的那個老聃的話,如果王肅的《孔子家語》記述的孔子訪老聃真成立的話,那麼《道》的成書年代應該屬於春秋時期。可是,在從對《道》探索的過程中,我又隱隱感覺到了他有戰國時代的氣息,如對戰爭(尤其是對車左、車右的記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過解析)、對帝王的統治方法,如果成書於春秋的話,當時的社會狀態還真的沒有那麼激烈的動盪,個人比較傾向於戰國此種說法。
⑷ 想把道德經背下來需要多長時間,謝謝
額 我那時候是花了十天大致背下來的,不過後來沒復習就忘了很多(記憶曲線)。
其實問這些完全是浪費時間,你真想背,努力了,自然很快就背下來了
好吧我也在浪費時間
⑸ 老子寫的道德經距今多少年了
《老子》的成書時間有證據證明的是現代1983年在湖北荊州郭店挖出的《老子》竹簡。根版據古墓的時間可權以認定成書至少是在戰國中期以前,至於其他的典籍都比較含糊,而且沒有證據可考,如果按出土文物為准,大概是2200~2400年之間。(公元前470~公元前220年為戰國時期)
⑹ 道德經創作時間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⑺ 道德經什麼時候著作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道德經》成書於戰國前期,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此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 。據統計,石刻14種,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次之。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早,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本文及漢、魏、唐、宋、金、元、明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歷代解老、釋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戰國末的韓非《解老》、《喻老》;漢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何晏《老子道德論》;唐代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近現代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等。《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在國際上被譯成多種文字。
⑻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⑼ 老子寫道德經 時間
老子寫道德經時間在戰國中前期。
⑽ 老子 寫的 道德經 距今多少年了
您好。
《老子》的成書時間有證據證明的是現代1983年在湖北荊州郭店挖出的《老子》竹簡。根據古墓的時間可以認定成書至少是在戰國中期以前,至於其他的典籍都比較含糊,而且沒有證據可考,如果按出土文物為准,大概是2200~2400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