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治理與法治
『壹』 什麼叫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鄉村治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和建構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引導他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村鎮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試點主要內容
試點工作重點圍繞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展,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發展情況,試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8個方面。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探索加強鄉村治理制度建設,實現多方參與的有效途徑。落實縣鄉黨委領導責任,明確黨委和政府部門職責,健全農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工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探索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制。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將完善鄉村治理機制與發展鄉村產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塑造文明鄉風、脫貧攻堅等方面有機結合。探索理順鄉村產權與治權關系、促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多元化解農村矛盾糾紛、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等方面的有效途徑。
『貳』 推進鄉村治理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1、加強農村街坊路清掃
建立完善專業清掃保潔隊伍,落實村莊清潔保潔費用標准,按標准配備車輛、垃圾桶等設施,實現全部村莊專業清掃。
2、推進農村垃圾有效處理
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3、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按照村民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
4、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據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5、提升村容村貌
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
6、加強村莊規劃管理
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7、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准、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
『叄』 鄉村治理的主要內容
鄉村治理的主要內容是自治,德治,法治。
具體內容如下:
1、鄉村自治就是要弘揚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
2、鄉村法治就是要有底線思維,解決基層突出重點問題;
3、鄉村德治就是加強村民德育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傳統。
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能夠有效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建立人人參與共享,公建,公治的鄉村治理新局面,激活鄉村治理與發展的活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應以自治為基礎,法治做保障,德治為先導,加強智能化建設,優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三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第八條 國家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採取措施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完善糧食加工、流通、儲備體系,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國家完善糧食加工、儲存、運輸標准,提高糧食加工出品率和利用率,推動節糧減損。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鄉村振興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支持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面參與鄉村振興促進相關活動。
對在鄉村振興促進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肆』 鄉村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1、農村「四治」。「四治」指的就是治垃圾、治污水、治廁所、治村容村貌。
2、農村「三清一改」。「三清」指的是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和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而「一改」指的是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
3、農村「門前三包」。「三包」指的就是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其范圍是農戶住宅四周、院(室)內、門前至人行道,兩側牆根至排水溝的區域。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 二、主要任務:(一)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二)發揮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三)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四)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五)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六)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九)發揮道德模範引領作用。(十)加強農村文化引領。(十一)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十二)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十三)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十四)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治力度。(十五)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供給。(十六)支持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十七)提升鄉鎮和村為農服務能力。
『伍』 法治思想的農村治理中的體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0
『陸』 村莊治理主要幾方面
推進鄉村治理需要從法治、德治、自治三方面入手。
以法治為保障,實現鄉村治理有序。法治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自上而下的「硬治理」,鄉村治理必然要求以法治為根本要求,以法律作為規范鄉村所有主體行為的准繩。
以德治為引領,實現鄉村治理有魂。德治以倫理道德規范為准則,是社會輿論與自覺修養相結合的「軟治理」。
以自治為核心,實現鄉村治理有力。村民自治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證和支持廣大基層村民群眾實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人民當家做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的最直接體現。
(6)農村治理與法治擴展閱讀:
推進鄉村治理的措施:
法治方面:
把鄉村治理納入法治軌道,使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成為基本取向;嚴格依法規范鄉村組織行為,引導村民依法辦事;健全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搭建聯村聯戶的法律服務平台,推動鄉村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德治方面:
可以把以規立德作為凈化農村社會風氣的治本之策,突出村規民約的觀念引導和行為約束作用,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文明戶」等文明創建與評議活動,採取各種有效形式激發農村傳統文化活力。
自治方面:
有效的鄉村自治,就必然要求尊重各地的客觀情況,尊重各地的村民群眾意願,以自上而下制度建構的法治為保障,探索以德治為引領、以自治為核心的差異化治理。
『柒』 鄉村治理三治是指什麼
鄉村治理的三治主要是指自治,德治,法治。
具體內容如下:
1、鄉村自治就是要弘揚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
2、鄉村法治就是要有底線思維,解決基層突出重點問題;
3、鄉村德治就是加強村民德育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傳統。
三治治理不是分開治理,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治理,如何才能做到三治融合發展呢,以自治為核心,德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村民主要還是要通過自治來處理村裡的大小事務,居民自主權得到充分保障,而且還能讓大家參與鄉村治理,人人參與才能讓鄉村變得更好。
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能夠有效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建立人人參與共享,公建,公治的鄉村治理新局面,激活鄉村治理與發展的活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治理應以自治為基礎,法治做保障,德治為先導,加強智能化建設,優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堅持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五)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
『捌』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我們如何實施鄉村治理
①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轉變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②依法行政,全面正確履行政府的職能,防止政府責責越位、缺位、不到位。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買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進行經濟調節(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
③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積極建設法治政府和陽光政府,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玖』 如何推動鄉村治理的法治化
日前有媒體評論來稱自,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農村社會結構分化,鄉村精英人才外流,傳統宗法觀念影響……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末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要加快立法,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
分析人士表示,「村霸」背後很多都有宗族惡勢力,要消除宗法社會的負面影響,讓宗族惡勢力難成氣候,大學生村官與當地沒有宗族糾纏,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較高,有利於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隊伍。
希望鄉村可以早日實現法制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