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道德傳
A. 方姓的歷史發展
方[方、邡,讀音作fāng(ㄈㄤ)]
方(fāng)姓,源出有: 姬方雷、姬方叔、翁乾度。
源流一
源於姜姓
出自遠古帝王神農氏裔孫雷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該支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源流二
源於姬姓
①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相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方相氏,傳說為黃帝時期嫫母之後,擅長巫醫之術,世代相襲。到了西周時期,以其特長設置了方相氏之官,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專職掌管驅除瘟疫厲鬼。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利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在春秋後期,隨著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的逐漸認識,方相氏之中巫、醫漸分,漸漸對立起來。方相氏之官職到了戰國後期,逐漸消失。在方相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相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相氏。
② 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在西周後期的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屬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為此,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洛陽)。在姬方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方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官位
①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設置的一種官稱,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專職負責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內的獄訟。有時還要調節各封邑之間的糾紛。在典籍《周禮·秋官·方士》中記載:「方始掌都家,聽其獄訟之辭,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在方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氏。
② 出自先秦時期時期官吏方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遠古時期,各諸侯中的領袖被稱為「方伯」。從戰國時期開始,郡制之下的一州之最高行政長官被稱作方伯,直到東漢以後才改稱為刺史,但人們仍尊稱其為方伯。到了唐朝時期,人們將承帝王之指令進行尋訪督察的采訪使、觀察使等稱作方伯。而在明、清時期,稱布政使為方伯。總體來講,歷朝歷代,一般將一方行政區之最高行政長官尊稱為方伯。在方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
③ 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尚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方氏,是秦朝時期所設置的官位,別稱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長官稱尚方令,其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宮廷御用器物的製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機構。尚方令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屬下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別有分類匠署,分轄有若干名匠人、役史等。在尚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尚氏。
源流四
源於翁姓,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後代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方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後改姓方 ;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芳之譽。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方佳氏,滿語為F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奉天(今遼寧沈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方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鮮族、高山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方,世代相傳至今。 方琡:東宜宗祖,唐大中八年甲戌進士,官都督府長史,從三品。元配:陳氏,封碩人,贈潁川郡夫人。按全譜,厥初,食邑河南,遷光州,固始人,自東漢汝南尹弦南徙歙州,生司馬雄,生黟縣侯,儲生,睦州剌史親之公琡公睦州裔也生,於歸於固始金紫府君人,莆奉葬於常泰里鳥齊山,坐亥向已,怕子孫追尊為始祖,雲子諱殷符。江西上饒方氏始祖。西漢末,丹陽縣令方紘因王莽篡權,為避亂,從河南遷居安徽歙縣東鄉(今為浙江淳安),成為徽嚴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紘二傳為儲,其後代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儲有三子,其長子儀之後,遷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興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覿、季子洪之後流布亦廣。漢唐間居住於歙東鄉及浙江省交通便利處的方氏,主要是覿與洪的後代。方氏為名門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方姓在歙縣為第3大姓,淳安為第1大姓。漢唐間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幾千年間都是名人輩出。主要有東漢名宦方儲,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方清,唐才子詩人方干,宋代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狀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學家方回,詩人方岳,明代醫學家方有執、制墨名家方於魯,大學士方逢辰,清代文學家方士庶、戲劇家方成培,當代「中華第一刀」硯雕大師方見塵、著名哲學家方海權、著名詞人方文山等等。最早遷福建莆田的方姓為唐時方叔達 官泉州,後居莆田方山,後裔稱方山方。晚唐另一支遷莆方姓為古歙人方廷范官長樂,被封金紫光祿大夫。生7子,其中6子皆仕,時稱六桂聯芳,尊方廷范為六桂之父,後裔稱金紫六桂方氏。該支方氏的一些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 宋明時期,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兩宋方氏有28對父子、26對兄弟中進士,進士多達132人.居莆田諸姓之冠. 《莆田縣志》載,從唐到清,莆田方氏考中進士168名,居第二位.莆田歷史上6大藏書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書樓有:方氏望湖樓、白杜萬卷樓、方萬一經堂、方漸富文閣、方於寶三餘齋,方崧卿藏書也都達數萬卷之多。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萬卷樓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由於科舉盛況,很多族人在外為官,後裔遂定居他鄉異地,以廣東最多,其中惠來縣莆裔方氏達17萬人. 莆田因而也成為繼古歙縣後,方氏遷徙的又一個重要發源地. 莆田方氏家業繁盛,名士、高官輩出,「儒業功名,指不勝舉」主要名人有:宋藏書家方竣,方略,考據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學家書法家方士鷂,詩人方惟深,元名醫方焗,明刑部尚書方良永等等。 唐宋明時期, 莆田方姓科舉盛況空前,居莆田諸姓前幾位. 莆田方姓因為科舉大量外遷做官等,方姓從唐宋明時期的莆田的前幾名大姓到成為莆田的小姓。 晚唐 方廷范官長樂, 後擇居 福建 莆田刺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為進士。該支方氏的不少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 如福清方氏,東莞方氏等等. 廣東潮汕 , 廣府籍的方氏多為遷自莆田. 方姓遷海南始祖為福建莆田人方士斌,明朝進士,正德六年,1511年從莆田入瓊任瓊州府職,四弟 士德和他同行. 後世居海南. 與方姓情況類似的還有翁姓,前面提到翁姓在莆田早中期科舉史上曾盛極一時。宋朝初期翁姓曾創下「六桂聯芳」的奇跡,對莆田縣的科舉考試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他們的出仕外遷過早,也影響了莆田方姓和翁姓的繁榮。
溧陽桂林方氏,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進士方桷任溧陽令,卒葬溧陽,孫子紹宗來溧守墓,後世繁衍至今800餘年,總祠敦睦堂位於5A景區天目湖桂林村,後世分五房:貴一公後裔居上桂林、下桂林、沙飛里、太上頭、大栗崗、橋山下、石獅廟、馮家邊、方家村、葛渚村等地,貴四公後裔居桂林、太上頭、台灣等地;貴二公後裔居城北楊庄、南渡、戴埠、宜興、金壇、句容等地;貴五公後裔居下桂林;貴三公後裔居宜興新建、楊巷、宜興城、溧陽南渡等地。桐城方氏(今為桐城和樅陽)主要有三大支,曰「桂林方」,「魯谷共方」即「獵戶方」 和「會宮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風衍長,幾百年不衰,為中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詩禮文化傳統發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方氏揚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貢獻. 直到當代,桐城方氏都可謂是名人輩出,名家如雲. 如理學家方學漸,經易學者方大鎮, 理學家方孔炤、詩人方維儀、思想家方以智、學者方中德,數學家方中通、學者方中履,詩人方文,文學家方登峰、方式濟, 文學家方孝標,方拱乾,書畫家方亨咸,文學家方世舉、方貞觀,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學家兼水利專家方觀承,文學家方維甸,文學家方宗誠、方東樹、方守敦,文學理論家方孝岳,民國要員方治,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家方令孺,詩人方瑋德,學者方珪德(舒蕪),新聞學者方祚德(方言),畫家方鴻壽,演藝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學學派,而且還開創了主導清文壇兩百多年的桐城派。對名滿天下的書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實秋說:「桐城方氏,其門望之隆也許是僅次於曲阜孔氏。」朱彝尊雲:方氏門才之盛,甲於皖口,明善先生實濬其源。東南學者,推為幟志焉。 當代學者錢理群曾說,桐城方氏是繼曲阜孔氏之後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家族,是中國文化世家的一個絕唱。在《影響百年中國的文化世家》一書中, 桐城方氏被譽為中國第二大文化名門。歷史上,方姓以河南為發源地,以古徽洲為中心向四周擴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東南省份.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河南最多,次為福建,兩湖,兩廣,雲南,四川,台 灣,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陝西,東北,山東等等. 人口最多的縣市為廣東惠來縣,人口達17萬多(17%),其它人口較多的聚居縣市為江蘇溧陽市,福建雲霄縣,莆田縣,浙江淳安縣,桐廬縣,安徽桐城市,樅陽縣,歙縣,湖南平江市,廣東普寧市等等。韓國溫陽方氏為唐代從中原河南遷過去的,人口10多萬,.始遷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暴君誅殺10族,被害人數達八百多人.株連流放的族人也高達萬人.這是方氏歷史上最大的災難.許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逃離魔掌的族人改為他姓,如六,何,才,張,施,旋, 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為第35位大姓,人口約45萬;佔全國0.59,元朝列為第28位大姓;明代為49位,人口約44萬。佔全國0.47.最新統計當代方姓人口排全國第63位,佔全國0.36。 郡望
敦睦堂、敦雅堂、敦本堂、敦義堂、敦倫堂、敦敘堂、敦厚堂、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倫敘堂、榴耕堂 聚樂堂、永思堂、大訓堂、友慶堂 永錫堂、白雲堂、發祥堂、世恩堂、壯猷堂 觀禮堂、陽牧亭、光遠堂、光啟堂,正學堂,朔源堂,源仁堂。
開封郡:江蘇溧陽、宜興、金壇、句容、南京、浙江淳安、桐廬、湖州、德清、杭州、富陽、安徽廣德、徽州(黃山)、祁門。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後移治安徽歙縣。
支派
桐城派
創始祖師為古文大師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壇兩百多年。桐城派大家還有方東樹,方宗誠,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學派
創始人方學漸,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學體系,是近代科學易的先聲。
洪門(又名洪幫)
創始人「洪門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門中五祖」:方惠成。幾百年影響的反清復明組織。
少林白鶴拳
創始祖師方七娘,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 也稱永春拳. 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少林縱鶴拳
創始祖師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師.縱鶴拳為白鶴拳的支派,流行於閩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門拳
創始祖師方順懿, 根據少林剛拳和肖門的特點創造的。流行於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樂山市等等地 四川資陽方氏字輩:「庭朝應志仕文如之從明正是同書於萬中和泰起永耳汝洪心耀前入.
安徽太湖方氏字輩:「一德向傳明獻點英才記昔」。
安徽天長方氏字輩:「高倫序定紹法敦行」。
安徽阜陽方氏字輩:「伸子建學萬」。
安徽舒城方氏字輩:「良存仁茂德家道遠昌」。
安徽壽縣方氏字輩:「德茂登家慶賢良玉國華」。
安徽合肥方氏字輩:「觀美善懷開宗明義孝友傳家賢能繼世」。
安徽淝南方氏字輩:「大宗延世則群秀正家申中孝成先德」。
安徽桐城方氏字輩:「世德延長曾元」。
安徽樅陽方氏、許氏字輩:「敬承宗系培植本支實修名立勛銘鍾彜」。
安徽方氏一支字輩:「永世承宗業萬年振家聲賢良光大宇慈孝慶文明」。
江西九江方氏字輩:「中和恆守樂利昌平」。
河南唐河方氏字輩:「寶文德昌萬世咸大恆守先志信義昭明」。
河南羅山方氏字輩:「誠正思平志 祖基汝兆開...」。
湖南邵陽方氏字輩:「怡澤遠綿延」。
湖南嶽陽方氏字輩:「德永言仙星□□□雲紅」。
廣西橫縣方氏字輩:「□□□貴發雲學玄」。
湖南臨湘方氏字輩:「運永傳家敦孝友世尚殷賢宗功振烈雲望歸先」。
湖北漢川方氏字輩:「實武昭世名嗣承先宏揚基業」。
方氏一支字輩:「定體在業盛德文武全才」。
方氏一支字輩:「成哲匡甫宗」。
方氏一支字輩:「延良天文一士國必大邦祖上有宏德永世作隆昌」。
方氏一支字輩:「榮華章顯達富貴德仙」。
方氏蚌埠字輩:「德乃福之本祖傳和為孝」。
江西於都方氏字輩:「奕祀萃名賢」。
江蘇明覺方氏字輩:「肇大光明德,遵守傳家寶」。
湖北通山方氏字輩:「志福趙世祥,家聲紅羽塔」。
方氏安徽蕪湖無為字輩:甲呂同太 千益咸恆 春鳳有記 開國元成
湖北黃岡方氏字輩:「鈞洪本耀坦,錫澤mao熙培」 全國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二十卷,(清)方善祖、方大成等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天津寶坻方氏族譜一卷,(清)方學詩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上海青浦方氏宗譜,(清)方德彰續修、方存緒編輯,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慈溪慈東方堰方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民國)童成章編,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陽方氏宗譜四卷,(民國)庄景仲重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大橋方氏宗譜十卷,(民國)方汝舟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大訓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書口題《旌門方氏宗譜》。
浙江嘉興歙縣羅田方氏遷禾分支宗譜三卷,(民國)方惟善輯、方錫壤重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嘉興市圖書館。
浙江德清方氐宗譜四卷,(清)方允權、方孔銘重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德清縣清退辦公室。
安徽歙縣方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歙縣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歙縣府前方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民國)方為國續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全國方氏譜系,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全國方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全國佘葉方氏續修世譜四卷,(明)方轅纂修,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方氏族譜,前集、後集,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關西方氏宗譜六卷,(清)方蘭芬等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方氏宗譜四卷,(清)方金聲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崇本祠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方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方德楠等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敦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B. 方姓的來歷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方叔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大獲全勝,為周室中興立下不朽功勛。故後世一些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方氏血脈譜》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 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 溯源堂組織. 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西漢末,丹陽縣令方紘因王莽篡權,為避亂,從河南遷居安徽歙縣東鄉(今為浙江淳安),成為徽嚴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紘二傳為儲, 其後代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儲有三子,其長子儀之後,遷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興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覿、季子洪之後流布亦廣。 漢唐間居住於歙東鄉及浙江省交通便利處的方氏,主要是覿與洪的後代。方氏為名門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縣為第3大姓, 淳安為第1大姓.漢唐間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幾千年間都是名人輩出. 主要有東漢名宦方儲,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方清,唐才子詩人方干,宋代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狀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學家方回,詩人方岳, 明代醫學家方有執、制墨名家方於魯,大學士方逢辰, 清代文學家方士庶、戲劇家方成培,當代「中華第一刀」硯雕大師方見塵等等。
最早遷福建莆田的方姓為唐時方叔達官泉州, 後居莆田方山,後裔稱"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遷莆方姓為古歙人方廷范官長樂,被封金紫光祿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時稱"六桂聯芳",尊方廷范為"六桂之父", 後裔稱"金紫六桂方氏".該支方氏的一些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 宋明時期, 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兩宋方氏有28對父子、26對兄弟中進士, 進士多達132人.居莆田諸姓之冠.莆田歷史上6大藏書樓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書樓有:方氏望湖樓、白杜萬卷樓、方萬一經堂、方漸富文閣、方於寶三餘齋,方崧卿藏書也都達數萬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萬卷樓"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 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由於科舉盛況, 很多族人在外為官,後裔遂定居他鄉異地,以廣東最多,其中惠來縣莆裔方氏達17萬人. 莆田因而也成為繼古歙縣後,方氏遷徙的又一個重要中轉地和發源地. 蚊髕浼淦翁?A target=_blank name=snap1>方氏家業繁盛,名士、高官輩出,「儒業功名,指不勝舉」主要名人有:宋藏書家方竣,方略,刑部尚書方衡,考據大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學家書法家方士鷂,詩人方惟深,元名醫方焗,明刑部尚書方良永等等。
桐城(今為桐城和樅陽)方氏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魯谷共方」即「獵戶方」 和「會宮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風衍長,幾百年不衰,有人認為是我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的家族。直到當代, 桐城方氏都可謂是名人輩出,名家如雲,形成一個龐大的學者群體. 其中較為知名的如:理學家方學漸, 經易學者方大鎮, 理學家方孔炤、詩人方維儀、思想家方以智、學者方中德,數學家方中通、學者方中履,詩人方文, 文學家方登峰、方式濟, 文學家方孝標, 方拱乾,書畫家方亨咸, 文學家方世舉、方貞觀,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學家,政治家,水利專家方觀承, 文學家,總督方維甸,文學家方宗誠、方東樹、學者方守粦, 方守敦, 文學理論家方孝岳, 民國要員方治,「一代大哲」方東美, 作家方令孺,詩人方瑋德,學者方珪德(舒蕪), 新聞學者方祚德(方言),畫家方鴻壽,演藝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學學派", 而且開創了主導清文壇兩百多年的"桐城派"。對名滿天下的書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實秋道:「桐城方氏,其門望之隆也許是僅次於曲阜孔氏。」當代學者錢理群說,"桐城方氏是繼曲阜孔氏之後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家族,是中國文化世家的一個絕唱"。台灣作家高陽贊:「方氏一門,忠孝節義,四字俱全,為中國第一等的詩禮之家 」. 在《影響百年中國的文化世家》一書中,桐城方氏被譽為中國第二大文化名門。
中華方姓以河南為發源地, 以古徽洲為中心向四周擴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東南省份.最多是安徽達100萬多, 其次是浙江約55萬, 第三是廣東約40萬,其他較多的省份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雲南,江蘇,台灣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縣市為廣東惠來縣,該縣方姓聚族達17萬之多,其它人口較多的聚居縣市為福建雲霄縣,莆田縣,浙江淳安縣,桐廬縣,金華縣,安徽桐城,樅陽,歙縣,休寧,湖南平江,岳陽,廣東普寧,開平,東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鎮是廣東普寧洪陽鎮,方姓約7萬人,約佔50,是真正的"方半鎮" 。 韓國溫陽方氏為唐代從中原河南遷過去的,人口10多萬,.始遷祖唐朝翰林學士,新羅文化大史方智.泰國方姓多為潮汕移民人口6萬.明代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暴君誅殺10族,被害人數達八百多人.株連流放的族人也高達萬人.這是方氏歷史上最大的災難.為了逃難,許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逃離魔掌的族人改為他姓, 如六,何,才,張,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為第35位大姓,人口約45萬;佔全國0.59, 元朝列為第28位大姓;明代為49位,人口約44萬。佔全國0.47.最新統計當代方姓人口排全國第63位, 佔全國0.36.
歷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輩出,名家豪傑如雲. 宋狀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譜中贊曰: "方氏之顯於周, 漢以達我朝,聲光顯赫,流澤及後者,何其盛哉!蘇東坡題詞"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蘇洵題"文武世裔, 千古流芳" .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為代表的方氏詩禮世家更是使方氏的聲譽達到了鼎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方姓歷代名人242名,占名人總數的百分之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百分之0.8,排二十五位;著名醫學家佔百分之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達百分之147.22.(依次:錢顧陸崔汪沈史蕭杜孔方孟鄭范姚)。方氏歷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漢名宦方儲, 唐詩人方干, 宋農民起義領袖方臘, 愛國詩人方岳,元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學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學家方東樹,英烈方聲洞, 革命領袖方誌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將軍, 方先覺將軍. "一代大哲"方東美, 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還有"方氏三聖": "墨聖"方於魯, "聯聖"方地山, "骨聖"方先之.等等.
C. 方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為洪門「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國分「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
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燒北少林」後,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護,秘密開「反清復明」展活動,稱為少林五祖。.
2、方誌敏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孫楡罔之長子。《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春秋合讖圖》說:「軒轅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黃帝之後嫘祖的父親,原居雷澤(今濮陽和山東菏澤一帶)。
因「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後裔以山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為姓曰雷;到南宋時,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長子方以平改為鄺姓。這就叫「方、雷、鄺三姓同源,皆來自方雷。」
4、方臘
方臘(約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原籍歙縣(今安徽歙縣)。
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方臘因不堪花石綱之擾,於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組織群眾,在睦州幫源發動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
周邊各地紛起響應,人數擴大到幾十萬,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東南震動。
起義軍計劃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戰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臘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5、方浚頤
方浚頤(1815-1888),字飲苕,號子箴,又號夢園,安徽定遠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進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兩淮鹽運使。曾國藩督兩江時,學士袁保恆主張增加鹽價,方浚頤堅決反對。
歷任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道御史,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職。後退出政界,到揚州開設淮南書局。廣攬四方賢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流傳後世。
D. 方姓家譜字輩
安徽省銅陵縣金榔鄉水龍行政村有一支方氏是:河南堂,貴上方,派行引(字輩):千萬顯達貴 祥瑞慶茂絲 元希一國興 文運必魁時 才華聯科發 士秀毓清奇 善述宏先志 賢良大有為 傳家祟世德 永裕樂昌期共六十一世,系雷公一百五十一世孫三九公為此系方氏的一世祖
E. 方姓輩分排行文化歷史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
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將軍,他智勇過人。
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帝王神農氏裔孫雷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
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該支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方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五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1%左右。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氏族人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遷的結果。先秦時期,方姓活動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
直到西漢末,方姓東遷安徽北部後,開始發達起來,形成了大族。唐朝時,方姓已經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時期,方姓的足跡出現在海南、廣東、福建等地,清初進入了台灣。
其實不只是方姓氏,其他姓氏也都有按輩分排名,這是源於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宗族血脈意識。
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
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准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5)方姓道德傳擴展閱讀:
輩分的排序: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
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採納。現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選一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系,並無序輩之意。
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並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
F. 百家姓中的方姓起源於何地
據古書記載,方姓源出於炎帝榆罔的後裔。《明代方正學族譜序》認為,榆罔有子名雷,封於方山,號稱「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方。這就是方姓的由來。傳說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的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復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各地的方姓宗譜,都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後,以字為氏,望出河南」。後世全國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遷出的。大概在宋寧宗時期,方氏開始南遷,即從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帶遷往福建福州,再遷往漳州、龍溪一帶。現在台灣地區的方姓,大多數是這支方姓不斷南遷的結果。明清以來,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學問家,方姓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望族。
G. 方氏家譜
福清龍田
根據公元1924年(民國十三年)湖北黃岡籍方本仁將軍倡議創修之《方氏聯宗
統譜》,1995-1997年湖北孝感方××、方××等發起編纂之二修全國《方氏聯宗統譜》為線
索,參考福建省雲霄縣雲陽聯誼會方福林、方建寅、方賦水等編纂之《雲陽方氏譜牒》,福建
福清市龍田方氏宗祠理事會、方氏宗親聯誼會方守祥、方友彬、方家章等根據明代方元會重修
《莆陽金紫方氏族譜》及福州十邑方氏宗親聯誼會提供的各地譜牒世系等編纂的《六桂方氏源
流》,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譜》,河南禹州河南堂《方氏源流總圖》、湖南平江《方氏光源
族譜》、湖南郴州桂東文房《方氏族譜》、江西廣昌致申公支系《方氏六修族譜》、《南昌方
氏支譜》以及幾十個省市有影響力的《方氏宗(族譜》若干套等為骨架,加上此次參與之支系
提供的本支《方氏宗譜》,按統一要求整理到位之譜料為主要內容,上溯至清代方祖善、方大
成等編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宋代方桂森公纂修之《漢歙丹陽河南方氏衍慶
統譜圖譜》、西晉方藏公纂《西晉詔定方氏歷代譜志》,等歷朝欽定的《方氏宗譜》,並依據
史籍、方誌和參考國家珍藏的吾族歷史資料編纂而成,全書約400萬字。
立本堂流傳字派
湖北黃岡立本堂方氏,始遷祖為方萬一(元末)。兄弟
九人方萬二、方萬三、方萬四、方萬五、方萬六、方萬七、
方萬八、方萬九因避元末戰亂,自江南豫章豐城遷至黃州府。
後因韓福通倡亂,屠陷蘄黃等處,兄弟星散僅萬一公、萬二
公、萬七公之後人仍居於黃。萬一公支下流傳字派1至60世:
01世至10世:萬省元福鉅,志勝添鳳一;
11世至20世:應逢希世思,懋極道昌華。
21世至30世:大學先明德,繼之以新民;
31世至40世:其成在止善,宗緒乃克行。
41世至50世:物格後知至,身修必意誠;
51世至60世:齊家治國本,天下樂太平。
萬七公支下流傳字派:
01世至05世:萬召太人廣;
06世至12世:仕欲本紹目隱瞪,
13世至19世:仰獻觀之日從輪,
20世至26世:一恭志同修顯尚,
27世至33世:來遲進作四逢成,
34世至40世:衣冠疊侶天顏觀,
41世至47世:甲第聯綿海內名,
48世至54世:運會璇推尊道德,
立本堂方氏宗譜序1
古者設官以奠世族固合天下之公卿大夫士庶俾知尊祖敬宗收族其親睦化民一道同風之意至
深且厚也唐宋以來其法寢衰眉山蘇氏廣陵歐陽氏始以其族屬輯為一書一時士大夫效之各親
其親各祖其祖而宦籍表記較前代為尤詳我族 連源公元佑中御史代有才名 逢辰公保佑間
吏部尚書以忠直其顧紀載之寶亦必有比美歐蘇者惜乎南宋以後一攝於遼再逼於金終滅於元
戶口之存者百不獲一而昔年之記載亦寥匕無歲矣 元季萬一公由江右遷黃歷十餘世椒衍瓜
綿文人蔚起雖各有傳記而卷貼未成 明萬曆乙巳歲一仁公 一奇公劍修譜稿片十一世未編
之序一旦條分縷析洵可謂 萬一公之肖子賢孫而後世之指南寶鑒也然其遺亡散佚者已不可
復考矣
國朝道光癸卯歲 極榮公重其事而未竟同治癸亥歲 道修公昌福公復續輯成卷圓紀井然似稱
明備然所載 萬一公遞至 福四公生四子 長辰鉅鐸居還和 次鉅監居九江 三鉅鉦不可
考 四鉅銓居夢義則可考者確有三支何但雲長之後生四子數 亮公 庸公 顯公 得公
亮公之後遷居松楊耶 庸公之後仍居楊泗沖 顯公之後遷居神角橋 得公之後居橋梓畈而
九江夢義二支竟一無所紀乎從可已時代雲遙播遷靡定遺忘乘誤在數公誠莫可如何而不行之
所以不果也況今去癸亥續輯之世近四十年其或謬必有甚於昔日者裔孫也晚敢不度德量力以
自取戾乎然偶念數公墨稿現有可憑乃逡巡畏縮不欲任咎更數十年後舉數公之說亦將付之烏
有矣其咎又將誰任耶愛不避還越逐支采輯取數公原稿參以各房舊紙與夫墓誌碑銘一切有裨
於譜事者無不旁搜而互證之其已安者筆之書其未安者關其疑難生卒葬所遺漏亡丁不無遺憾
然於古者敬宗收族之義數公承先啟後之心或不至大相刺謬也至一世為期遞傳而遠續之是又
望繼起之賢能者焉茲當譜牒告竣謹歷敘始末以示來茲雲
維
皇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辛丑 仲春月 穀旦
三房經管采訪盍族人等重刊
2
學者生千載下往往論古人言行如目及事益其有歷史存焉故世家巨族鐫譜牒史者所以紀歷代
之王綱譜者所以編一姓之宗脈序尊卑分少長別同異定親疏前者創之後者因之繼繼繩繩俾累
世淵源可溯譜之關系豈不重哉考之貴分家乘光緒辛丑經一修迄今四十餘年支族丁繁生娶孔
多卒葬弗少若不鐫之譜牒年湮代遠文獻無徵且國體改更潮流變幻新政策者均以人民平等世
界大同長長親親之義廢然殆盡倫理之壤曷忍言哉茲者倭寇潛消國家初奠盍族諸公是以有滄
桑之慮歲丙戌入祠義刊俾榮甫公董率其事一時督理經費者玉田華炳柏山也司主稿任編修掌
文篇勤采訪嚴校對偉卿河清厚卿光華華謙子鳳指南仲敏月臣獻廷寶山暨各房執事諸先生各
精乃職各盡乃心越正月而投稿歲三月而譜成非諸公之力祖宗之靈曷能成之易也非敢謂蟬聯
有緒鱗次無訛上可告無罪於祖宗下可信無慚於族眾不過匯編眾稿續完成帙而已願於族讀斯
譜者得以知家約家規領茲家訓孝弟之心油然而生敬其所尊愛其所親倫理於焉勿墜孔子成春
秋而亂臣賊子懼則是譜也故孫總理開端日民族亦存以正人心維世道回敗俗挽頹風由民而國
由遠而遠黎民於變不獨為家族幸且為天下幸也是為序
H. 方姓的來源
姓氏起源
「方」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自古方姓出英雄
各位鄉親父老,我看要在你們廣東找出一條英雄好漢,恐怕很難的噢。你放屁。來者(膽敢)何人?我你都不認識?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無敵神拳,方世玉是也。
相傳在很久以前,廣東出了一位英雄叫方世玉。如今方姓在廣東分布很廣,而且自古以來方姓的確出了許多英雄豪傑,那麼方姓人家的祖先究竟是誰呢。
方姓是中國百家姓中得姓較早的一個,而且是少數天子御賜的姓氏之一。正如銀幕上那個為我們所熟悉的英雄形象--方世玉一樣,縱觀方姓兩千八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方姓不愧為英雄輩出。方姓始祖方叔就是一位朝廷功臣。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他曾奉周宣王之命,南征荊蠻,平息叛亂,為周室的復興立下大功。周宣王為了表彰他的功勞,賜他的子孫以方為姓。
方姓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炎帝將一塊被命名為方山的地方封給他的第九代孫雷,雷的子孫也就以地名為姓,姓方了。
這里是東莞市厚街鎮河田村,明朝初年,方姓人家的祖先就來到這里。
方葵枝:從禹州到河南光州固始這個地方,我們河田的祖先是方叔的後人,在福建莆田,從莆田一路發展,發展到第九代,來到這里發展,現在發展到第三十代。
在廣東,方世玉的名字家喻戶曉。而提起明朝著名愛國學者方孝儒,全國各地的方姓後裔都會驕傲的說,他是我們方姓人氏的榜樣。方孝儒曾深受朝廷器重,凡國家大政,都要徵求他的意見。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召方孝儒起草即位詔書。因遭到憤然拒絕,而將方孝儒磔於市,並誅斬十族,死者多達870餘人。由於方孝儒性格正直忠烈,人稱正學先生。每年,方氏後人都會進行祭祖活動。來祭奠這位的方姓英雄。
方葵枝:我們的祖先從河南到福建,從福建莆田到河田。所以我們就叫河田,不要忘記河南和福建兩個地方,不要忘記老祖宗。
早在唐代,河南的部分方姓就已經開始了南遷的步伐,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區。明清時期,方氏家族日漸昌盛。方氏後人憑借著自己的勇敢與勤勞,日漸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像河田村抗日英雄方玉書老先生的家,就是祖居了600多年的明朝建築。如今方老先生一家四世同堂,其樂融融。
方葵枝:方老先生,像這位方老先生家裡面,現在是幾代人?四代同堂。這位是您的?媽媽。您的老母親。今年多大歲數啊?九十七歲了。您今年多大歲數了?七十七歲。
其實,不僅是河田村的方姓來自於福建,台灣的方姓也多半是從福建遷移而至的。方姓入台時間較早,多半是在明末清初作為頭幾批開墾台灣的先民登上寶島的。方姓是台灣第49大姓,他們遍布於全省各個角落。其中台南的方姓最多,嘉義、台北兩地也是方姓的聚居地。
自古方姓出英雄,聞名於海峽兩岸的方氏名人不勝枚舉。在方孝儒之前,還有宋代與水泊梁山宋江齊名的南方農民起義領袖方臘。他為中國反封建歷史書寫了不滅的功績。近現代還有著名革命家、軍事家方誌敏。從古至今,方姓以其忠烈英勇的氣概聞名於世。從始祖方叔開始,忠勇二氣就世世代代在方姓人氏血脈中流淌。
你只要把名冊交出來,我就可以保證你前程萬里、加官進爵。
你少哄我,我給了你豈不成了漢奸了?我老爸不認我,我老媽打死我,老百姓會罵死我,歷史會寫臭我。江山只有一個,我不會做遺臭萬年的事。
方氏氣節凝練於一身,便有了銀幕英雄方世玉。他棄惡揚善、正直磊落,不僅是歷代方姓英雄的代表,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民族氣概的寫照。
提示:
1、方姓起源有"方叔"、"方雷"兩說。
2、方姓歷史上多英雄豪傑,從古至今有方叔、方臘、方孝儒、方誌敏等。
3、方姓入台較早,多是於明末清初從福建遷播過去的。
I. 方姓名人的故事
方智遠,湖南衡陽縣人,1939年生,中國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