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優於規則

道德優於規則

發布時間: 2022-02-27 14:45:52

A. 規則和道德是同樣的嗎

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規則可以是由書面形式回規定的成文條例答;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因為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行為規則要有助於一種秩序的型構,必須滿足下述兩個條件:
第一,個人遵守這些規則;
第二,個人運用這些規則去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而這些個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則是那些確立這些規則或有權修正這些規則的人所不知道的。

而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B. 道德與規則的關系

這種提法,就是人為的割裂了道德和規則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道德和規則的關系是:道德是規則的基礎,規則是道德的衍生和具體體現。沒有道德的規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道德水平決定著規則的存在與否,規則反過來反映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和規則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遵守規則的人就是遵守道德,破壞規則的人就是破壞道德。

試想,君子為什麼稱其謂君子?就是因為其講道德而遵守規則。如果其不講道德,當然就會破壞規則。如果有君子人聲稱說自己只講規則不講道德的話,那其就不能稱為君子,只能稱為騙子。猶如美國為首的西方人一樣,它們對外宣稱什麼規則,卻因為自己沒道德,就屢屢破壞自己所說的規則。不講誠信,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能稱為君子嗎?不能!

如果有人非要稱其為君子,那麼充其量也就是個偽君子。實際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真小人。

說「君子之間相處,更多講的是規則:小人之間相處,才講道德。」,這話本身就是矛盾的。或者說是別有用心的胡攪蠻纏和強詞奪理。

凡是講道德的人都遵守規則,那麼遵守規則的人就是君子,就不是小人。相反的凡是講規則的人,其本身就必須講道德,不講道德何來講規則?如果用出題人的觀點來衡量,因講規則而講道德的人應該是小人,可其又是講規則的人,那麼其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呢?是不是有矛盾了,不能自圓其說了。

所以說,「君子之間相處,更多講的是規則;小人之間相處,才講道德。」這句話,本身就是鬼話,是用來欺騙那些無知人,為自己的小人行徑做掩護的,說這話的人其實本身就是個騙子。

C. 原則和道德哪個重要

原則和道德兩個都非常重要。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嚴格遵守原則。做人的方面一定要重視道德。才能真正做到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D. 規則與道德

[規則與道德]
什麼是規則?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還是七大章八大節的校規?應該不是這些,規則與道德.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為你心是有這樣一個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種規則多了,道德也就隨之形成了.
規則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道德,規則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到「天衣無縫」.若沒有道德的支撐,規則是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的.你說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說不許「亂塗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麼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鑽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有規則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戶」卻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當道德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時,規則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道德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干凈了再說,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高考作文《規則與道德》.這就是道德的底線——規則劃出來的.
理想的社會應是規則與道德並存的.規則約束著人們,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線;同時,道德也填補了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個人被外在的規則和內在的道德約束著,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社會的規則與道德相輔相成,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路,而規則就是路旁的燈,照亮我們純潔的靈魂,也照亮那條充滿理想的大道.我們將道德埋在心底,將規則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對未來.
什麼是規則?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還是七大章八大節的校規?應該不是這些.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為你心是有這樣一個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種規則多了,道德也就隨之形成了.
規則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道德,規則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到「天衣無縫」.若沒有道德的支撐,規則是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的.你說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說不許「亂塗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麼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鑽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有規則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戶」卻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當道德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時,規則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道德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干凈了再說,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這就是道德的底線——規則劃出來的.
理想的社會應是規則與道德並存的.規則約束著人們,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線;同時,道德也填補了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個人被外在的規則和內在的道德約束著,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社會的規則與道德相輔相成,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路,而規則就是路旁的燈,照亮我們純潔的靈魂,也照亮那條充滿理想的大道.我們將道德埋在心底,將規則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對未來.
〔規則與道德〕【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E. 辯論賽 制度和道德那個更優先 (我是正方)

啊呀。。。。我們也做過這個呀,我的資料給你一點
我們可是贏了的呀。。。。。。哈哈哈哈
新加坡人的素質高吧,那並不能說是人的素質原本就高,而是來源於制度的約束,例如新家坡人都不亂扔垃圾,是因為有高額罰款的制度.所以說學校建設也一樣

不知道來得及不。
其實道德有一個最大的軟肋,或者說是最明顯的薄弱環節,就是可操作性。具體來說那就是,怎麼讓一個「不道德的人」變得「道德」呢?這個問題道德不能從上根本解決。從這個出發,我們實際上在社會生活和社會行動的角度和曾面上來說我們實際上要求的是「道德的行為」而不是「道德本身」。
從「道德的行為」這個轉化開始,我們的能力就很多闡述出發點了。對於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的權衡是依靠我們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來得出結論的!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凡是做出不道德行為的人其實都是因為上述兩種能力不足導致的,這個時候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的基礎就是我們的能力了,那麼基礎(能力)顯然就比上層建築(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更重要了。
然後我們換個角度回到我開始說的道德的軟肋上。當道德是一個號召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響應,也可以選擇不響應,因為道德不具備(其實是具備的,但是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人都會忽視)強制力。當道德成為一個要求的時候(比如市場上的對和約的遵守),道德本身不能/難以約束行為人的行為,所以我們才設立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來強制約束行為人的行為。這里可以成為一個攻擊點,如果道德是強大的有效力的,那麼我們怎麼讓不道德的人完美遵守道德的要求,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呢?如果這個做法是可行的,我們為什麼還要設立法律和相關制度呢?對方的說法就陷入一個大矛盾了。同時,我們設立這些強制手段避免對方出現「不道德的行為」這個方式確定了「道德(其實是道德的行為)」需要能力來保障,能力有多大,保障制度有多完善。道德依靠能力來保障,道德更重要。
另外,實際上我們的經濟和道德的關系不是上面的回答所謂的「經濟建立在道德基礎上」,而是道德是為了維護社會及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利益而產生的。道德是為了維護利益而產生的。
理由如下:按照社會契約論的論述,人與人形成社會的基礎在於我們放棄傷害別人的權利而獲得自己不受到傷害的權利。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道德當中很多東西可以從這個角度上找到出發點,典型的有:尊重他人,誠信,尊老愛幼。這些實際上就是對別人利益的保護,所以在辯論中要扒下「道德」的神聖光環去深入討論「道德」的本質,實質,意義對我們的觀點更加有利。從道德本身對利益的維護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利益,這就是理性的力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依靠的更多的是理性(實際上這個是從物質和權利保護的實用主義角度來說的,前面的所有論述都是把「道德」拉到這個角度來說的,千萬要避免在精神層面的討論)
我覺得這樣入手的話這個准備就沒有多大的問題和難度了。還有什麼問題可以來我剛建的辯論QQ群一起討論

4:在法律都可以當作兒戲的情況下,道德的感召又能有多少力量
5:制度是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創造的,因而具有時代性

6:法律首先是一種制度。它是一種理性設計,目的是通過國家對法律義務的強制實施或者人對這種強制手段的畏懼來調整人的行為
7:評,是指教學評估,這個你應該知道吧,教育部搞的對大學的評估制度;建,是指建設,是指學校的學風啊,學術啊,科研啊等等方面的建設; 迎評促建指的是迎接教學評估,並且借教學評估的東風,進一步搞好學校的本科教育的建設

烏托邦的原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制度維護道德

問題:
陳世美。。。。殺

請問對方辯友,有一句話叫「禽獸不如」怎麼解釋啊?就是說在社會上很多人連狼都不如,所以沒有辦法教化啊。請對方辯友告訴大家,社會,有哪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來維系的呢?

請問對方。。 當今學校各項管理都是由學校制度來約束並且實施的 那麼 請問 你聽說過有用輿論來約束同學的行為 來建設美麗校園的嗎?

一個學校風氣差的學校是一個有秩序學校嗎?

道德教化的是那些有良心的人,可是對那些沒良心的惡棍怎麼辦呢?

制度
什麼是制度 我們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許多情況下,制度也是某一領域的制度體系,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雲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
傳統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毋庸置疑,市場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來大約十年的時間里,為了理解不同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認識到"制度是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 2001).這里所引的制度一詞,不單單是指市場.的確,在20世紀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與制度相關的事件和現象已經並將繼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後的經濟轉軌,矽谷現象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歐元統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持續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與不斷出現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場現象.但如果我們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象的深層原因及後果,我們不得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
什麼是制度 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非正式規范,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 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於分析的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採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 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性的論制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他把博弈規則分為兩類: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借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
制度並不是只限於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准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等。
因為這個原因,經濟學家對可實施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弈規則何時是可實施的呢 是不是當實施者(enforcer)降臨之時 可是,實施者又怎樣才能被激勵去實施他理應實施的博弈規則呢 簡而言之,實施者怎樣才能被驅使去恪盡職守 為了避免這種無窮盡的循環推理,一種辦法是力圖說明,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它們通過包括實施者在內的博弈參與人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後成為自我實施的(self-enforcing).從這種觀點出發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將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近年來我們陸續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觀為基礎的重要文獻問世,雖然其中大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靈感(我們在下一節會討論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呢 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衡現象並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生變化.中歐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後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度依賴於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突現(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並因為技術性規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 (lock-in) 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家設計或被創新性經濟企業家引發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發生隨機性影響 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在本節一開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設想可以更明確地概括為下述兩個方面:首先,將當代不同國家整體性制度安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為某種多重均衡現象(共時性問題);其次,在與均衡制度觀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變遷的機制,同時又允許新奇性出現的可能性(歷時性問題).請讓我再進一步闡示其中的具體含義.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於傳統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於,我們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後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發展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從該框架出發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優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於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Greif 1999).
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CIA)1.
在本書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離傳統的博弈論(包括古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於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於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時,那麼,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並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即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並引發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到新均衡實現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於理解參與人協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境變化,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後才真正有可能進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節是對經濟學家制度觀的一個概覽.第1.2節將在均衡制度觀的基礎上提出我們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細致地討論將在後面(第7章)進行.
第1.3節介紹制度分析的博弈論框架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類型等,它們在本書中是至關重要的.
1.1 博弈論視野下的三種制度觀如上所述,經濟學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們對於制度是何物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有一種共識,否則,認識到制度重要並不能說明什麼.撇開舊制度學派不論2,直到最近,經濟學家基本上滿足於對制度只下一個模糊定義.現代社會學的先驅杜克海姆

制度
什麼是制度 我們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許多情況下,制度也是某一領域的制度體系,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上,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行動規律,和立法者試圖施加的規則不是一回事.如果它們能夠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類社會的博弈就會如行雲流水,結局圓滿.但如果兩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結果將苦不堪言,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會陷入高度的混亂之中.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
傳統上,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分析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影響.毋庸置疑,市場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來大約十年的時間里,為了理解不同國家迥然不同的經濟績效,認識到"制度是重要的"這一點已變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銀行 2001).這里所引的制度一詞,不單單是指市場.的確,在20世紀最後十年所發生的一系列與制度相關的事件和現象已經並將繼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隨後的經濟轉軌,矽谷現象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歐元統一和市場一體化,日本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洲持續的種族隔離和長期的經濟停滯,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與不斷出現的貨幣危機,對由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作用的重新審視,以及全球非政府組織影響的加深,等等.這些例子當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純粹的市場現象.但如果我們試圖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和現象的深層原因及後果,我們不得不將它們的制度方面納入考察的范圍.
什麼是制度 我們能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非正式規范,組織,合同,人們的意識或所有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組合 給諸如"制度"之類的任何概念下一個合適的定義將取決於分析的目的.作為一個具體例子,我們不妨考慮下面的問題: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採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當中最佳的制度呢 這是諾斯在一本開創性的論制度的書中提出的主要問題(North1990).為了分析這一問題,諾斯把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他把博弈規則分為兩類:正式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規則(規范和習俗).即使能從國外借鑒良好的正式規則,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規則因為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其結果,借鑒來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
制度並不是只限於經濟,制度就是在人類社會當中人們行為的准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制度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等。
因為這個原因,經濟學家對可實施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弈規則何時是可實施的呢 是不是當實施者(enforcer)降臨之時 可是,實施者又怎樣才能被激勵去實施他理應實施的博弈規則呢 簡而言之,實施者怎樣才能被驅使去恪盡職守 為了避免這種無窮盡的循環推理,一種辦法是力圖說明,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它們通過包括實施者在內的博弈參與人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後成為自我實施的(self-enforcing).從這種觀點出發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將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近年來我們陸續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觀為基礎的重要文獻問世,雖然其中大部分文獻是從歷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靈感(我們在下一節會討論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們能不能將同樣的思路運用到作為多樣制度復合體的當代經濟呢 這種復合體僅僅是各種相對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還是內在一致的整體,如某種均衡結果那樣顯然,把制度及其復合體視為均衡現象並不意味著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發生變化.中歐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的崩潰和隨後計劃經濟的轉型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制度的起源或變遷.在理論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說模型解高度依賴於對模型本身的設定.給定博弈的結構,可不可以將制度的突現(emergence)或變遷解釋為:從許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選擇其中一種的過程,或者從一種均衡到另一種均衡的轉型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均衡選擇或轉型過程是否由技術或市場誘導並因為技術性規模經濟而最終被鎖定 (lock-in) 還是說,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編程的結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業家設計或被創新性經濟企業家引發產生不可預料的政治事件會不會對制度選擇發生隨機性影響 尤其是,新制度誕生通常具備的新奇性究竟從何而來
因此,在本節一開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設想可以更明確地概括為下述兩個方面:首先,將當代不同國家整體性制度安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理解為某種多重均衡現象(共時性問題);其次,在與均衡制度觀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變遷的機制,同時又允許新奇性出現的可能性(歷時性問題).請讓我再進一步闡示其中的具體含義.
理解制度的多樣性和當代經濟的復雜性需要研究在經濟,政治,組織和社會諸域制度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聯結這些域的制度的性質.在這項研究中,不僅要在正統經濟學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而且還要借鑒鄰近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和認知科學對制度問題的重要貢獻,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於傳統制度經濟學的地方在於,我們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博弈論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樣性的源泉和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停留在積累豐富的制度類型,然後對它們進行任意和隨機的分類.發展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同時結合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這對深刻理解經濟制度的運行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博弈論分析作為系統研究制度的理論工具本身尚不完備.從該框架出發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會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優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說,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和被相同的市場所聯結,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於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歷史的知識(Greif 1999).
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簡稱CIA)1.
在本書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歷時性過程時,我們將偏離傳統的博弈論(包括古典博弈論和進化博弈論),對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們將放棄如下假定,即認為博弈參與人(及其分析者)對博弈過程的客觀結構具有完備的知識.相反,我們假定,博弈參與人對於博弈結構只擁有個人的不完備觀點——我們稱之為主觀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當參與人基於主觀博弈模型選擇的行動決策在各個時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時,那麼,他們的主觀博弈模型將可以被他們行動共同決定的可觀察的事實證實,並作為未來行動決策的指南而不斷再生產出來.所以,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參與人主觀博弈模型中顯明和共同的因素——即關於博弈實際進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當這些主觀博弈模型所導致的行動決策未能產生預期的結果,一種普遍的認知危機便會隨之出現,並引發人們尋找新的主觀模型,直到新均衡實現為止.理解制度變遷過程就等價於理解參與人協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能夠分析技術和環境變化,政治因素,法律條文,創新試驗和文化遺產等等方面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作用,當然這一切必須在我們分析了共時性問題之後才真正有可能進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節是對經濟學家制度觀的一個概覽.第1.2節將在均衡制度觀的基礎上提出我們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細致地討論將在後面(第7章)進行.
第1.3節介紹制度分析的博弈論框架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類型等,它們在本書中是至關重要的.
1.1 博弈論視野下的三種制度觀如上所述,經濟學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們對於制度是何物以及它們如何形成有一種共識,否則,認識到制度重要並不能說明什麼.撇開舊制度學派不論2,直到最近,經濟學家基本上滿足於對制度只下一個模糊定義.現代社會學的先驅杜克海姆

雖然我也是在網上找的資料但不是轉貼不敢保證你完全滿意,但還是有好多不錯的慢慢看吧單元可以幫得上忙。
祝你好運!!!!!!

F. 當法律規則與道德原則沖突時該如何化解

現代社會為法治社會,適用法律處理問題。法律與道德有共通之處。完善的法律應當吸納道德規則,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努力成為「善法」

G. 學校要組織一個關於道德和規則誰更重要的辯論賽,我是正方道德重於規則。跪求大神發一些論據。

正方道德重於規則來的論據:

1、傳統自文化講:厚德載物;

2、弟子規中也講:有餘力,則學文。道德修養是做人的基矗有道德學文,增長知識與才幹,可以為社會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養,增長知識與才幹,對社會和他人有破壞和傷害。

規則可以是由書面形式規定的成文條例;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因為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7)道德優於規則擴展閱讀:

1、一辯:主要是闡述本方觀點,要具有開門見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觀眾帶入一種論辯的氛圍中,所以要求一辯具有演講能力和感染能力;

2、二三辯:主要是針對本方觀點,與對方辯手展開激烈角逐,要求他們度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非凡的反應能力,要能抓住對方紕漏,加以揭露並反為己用,要靈活善動,幽默詼諧,帶動場上氣氛;

3、四辯:主要能很好總結本方觀點,並能加以發揮和升華,要求有激情,鏗問鏘有力,把氣氛引入另一高潮。

H. 規則和道德,哪個更重要

人類社會需要秩序復,而維制系這個秩序的,一是剛性的規則,二是柔性的道德。如果說規則是支撐天地的「山」,那麼道德就是讓大地生機勃勃的「水」。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規則,固然不成;但是只講規則,也是萬萬不行的。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