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道德經
㈠ 劉如銀:現在通行本的老子《道德經》是假的嗎
通假字啊親~!版本不一樣是可以理解的,兩千年來想要一個字不變是有困難的!這年頭的出版都可能有刊誤,跟何況千年前的手抄了···個別字有出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還有,馬王堆出土的難道就可以保證和原文的無異?古時由於與帝王名號要避諱也多有誤字···這還是個別字的問題,那些外國傳過來的翻譯本,那不全是假經了?
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問題,還講的振振有詞,其實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抨擊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道教!這本土的都有假,那些番外胡夷翻譯過來的就沒有一字誤差?天大的笑話!居心不良啊····對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瑰寶連最起碼的敬畏都沒有了,還憑一家之言肆意胡為····諸子百家,就以道德經中的出入來評論道家經典都是假的?證據何在!!!居心又何在!!!!
番外蠻夷胡教,想要入侵中華文化,欺負儒家不是宗教,就想來坑害道教!還假經?馬王堆的就是真經?老子告訴他的?若道德經為假,那蠻夷胡教之經皆假!都翻譯過了,誰能保證一字無差!可悲的人啊····欲以一己之私,妄想加害中華文化,最終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㈡ "道德經"除了現在的通行本外,還有哪些比較有名的版本
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甲乙本.
㈢ 帛書道德經與通行本的區別
帛書版《道德經》與通行本的區別。
整體讀下來帛書《道德經》更加貼切還原當時的原著,而現世的通行本則更加的易於現代人的一個理解方式。個人比較喜歡帛書版《道德經》。
㈣ 帛書版《德道經》與通行版《道德經》有什麼不同
帛書版的是比較正宗的,原始的,而通行版的被篡改過。
㈤ 關於道德經的通行本的一些問題~~謝謝~
王弼,三國時代人。
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 有無之別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 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可參看以下王弼的著作:
老子(全二冊) 〔魏〕王弼 中華書局 1998-05-01
㈥ 道德經原文哪一個才是
真正的原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全文:《德經》 《道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㈦ 《道德經》通行本和原注有什麼區別
通行本是指的比較流行的 道德經通行本是 王弼的吧 和原著肯定是有區別的 准確回 肯定是原答著准確 不過現在還不知道原著是哪種 現在發現最早的就是馬王堆漢墓的 如果要看 就隨便找的看就好了 畢竟主要是靠自己領悟
㈧ 怎樣看待馬王堆版《道德經》與通行版《道德經》不同的現象
據我所知,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 甲、乙本,書名不是《道德經》而是叫《老子》,這本《老子》是1976年3月 中國文物出版社刊行的首版。把《老子》這本書的書名改成《道德經》是在公元前179~前157 年的漢文帝時代,《老子》原文只分上.下篇,上篇 道經,下篇 德經。漢文帝時代以後的版本《道德經》才分為九九八十一章,而且,因漢文帝姓劉 名恆,封建時代的文人墨客著書立說都避諱當今皇帝的名字,因為漢文帝 名「恆」所以《道德經》的第一章中就把「恆」字換成了「常」字。
把《老子》的原文再一次的修改者是「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魯,道徒們尊稱他為「張道陵」,張魯把《老子》版本內的 之、乎、者、也、矣、焉,大部都刪掉後,定《道德經》為五千字,張魯 修改《老子》原文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徒們誦經時 順暢且便於記憶。我們閱讀《道德經》時,確實比閱讀《老子》要容易背誦和記牢。
《老子》原文與通行版《道德經》確實是有諸多的不同,閱讀《老子》原文,與閱讀《道德經》在理解經文的內涵上是有很大不同之處的。但是,語義還未到被破壞得體無完膚的程度。漢文帝時代把「恆」字換成「常」字;為避諱漢高祖劉邦的「邦」字,把《老子》原文里的「邦」字改成「國」字,這些改動只是體現了封建君主的威勢而已,還不致於成為專權者的一種治國手段。
老聃的學說,據《漢書-藝文志》說,是「出於史官」。就是說老聃作為周朝的史官,著書立說的思想來源是從歷史上的「成敗、存亡、禍福」之中吸取經驗教訓而總結出來的哲學理論。
老聃書中所提倡的柔弱、謙下、不爭、無為 等概念,對於我們著眼於「修身養性」的有識之士來說,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的。
《老子》與《道德經》雖然字數不同,理解老聃學說的內涵也會不同。但是,我覺得對於初學者來說,閱讀《道德經》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背誦和記憶。若是想進一步全面了解和理解老聃學說的深刻內涵,還是以《老子》版本為好,因為《老子》版本是以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 甲本 為底本的,比較接近於老聃學說的原貌。
㈨ 在《道德經》的眾多版本中,現在我們一般讀的是通行本這句話正確嗎'
不準確吧。。。市場上隨便拿出兩本就會有差別。通行的版本中也分王弼版和河上公章句,而且還有好多根據帛書版進行了部分修正。
㈩ 現今通行版本的道德經約有多少字
粗略地說是五千言,但是具體的不同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版本有很多的「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比如馬王堆帛書本、王弼本等,總字數可達到五千四五百字左右,但也有些版本虛詞較少,接近五千字的數目,比如河上公系統的諸本,最為接近的是敦煌的一個寫本,總字數4999字。
後來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本,內容和篇幅都和現今的通行本有很大的差異(馬王堆帛書本雖然也有差異,但基本上都是具體詞句的差異,郭店楚簡則有大量和今本完全不同的段落)。最為讓人困惑的是,它的總字數只有1700多,編排的順序也和今本大不相同。現在由於缺乏更多的考古發現作為佐證,所以不好說究竟是郭店楚簡本更接近於原貌,還是說這個本子在當時就只是一中「非主流」。但是這個本子確實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