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重要性論文
❶ 論依法治國的必要性論文 ~急用&加分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行使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行政權力,必須依據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一項法治原則,實行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觀念的一場深刻革命。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已成為全國人民和全體公務員的高度共識。我國加入WTO以後,對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意識與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公務員要強化依法行政觀念,切實提高能力。積極推動依法行政的進程,是公務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觀念的基礎。
一、依法行政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我國這樣一個歷史上封建統治時間較長、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觀念較為淡薄的國家,要實現法治這一宏偉任務,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總結我國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積極借鑒其他國家正確的法治理論和成功的做法,大膽探索,勇於實踐,整體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已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依法治國的關鍵則在於行政機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從法治原則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
依法治國的核心應該是立法機關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在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礎,獨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據統計,改革開放20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國務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規,地方政權機關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規,其中大約有80%的法律法規是要由行政機關去貫徹落實的。因此,依法治國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決於能否依法行政。必須加強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設,使各級領導幹部在日常公共事務中嚴格做到依法辦事,做到政令暢通,執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這樣,依法治國的原則才能通過政府行為落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二)從權力制約的角度來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約束公共權力。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治權,治權的重點又在於治行政權力,確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約國家機關的權力,依法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既是現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憲法賦予國家行政機關極其廣泛的權力范圍,幾乎涉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行政權是國家權力中最為活躍的權力,行政權最易膨脹,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無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難以控制。這種無所不在的公共權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約,也最需要公眾監督。從行政權力的性質來看,行政權力也是最難制約的,行政權與立法權和司法權不同,可以為被管理者設定義務,可以獨立實施行政處罰,在管理中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被濫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實現依法行政,應該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三)從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來看,依法行政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確定的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只有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社會氛圍,領導幹部依法辦事,公民依法盡義務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法律法規能夠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得到普遍切實的遵守,才能實現依法治國。而要做到這一切,關鍵還在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政府行使權力時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它反映了社會從人治向法治轉變的歷史進程。不奉行法治原則,談不上依法行政。人治與主觀隨意性相聯系,權力的行使由個人意志決定;依法行政與法治相聯系,權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為依據和評判標准。依法行政原則的確立,對於象我國這樣缺乏法制傳統的國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保證行政管理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人民通過權力機關制定法律,表達意志,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就將保證行政管理遵循為人民服務的目標,使行政管理不致偏離航道。無庸諱言,行政管理范圍的寬闊和行政工作人員的眾多,作出背離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行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事,也時常出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只有依靠嚴格貫徹依法行政的原則。
2.保證行政管理的統一性、連續性和穩定性
依法治國的最重要的特點是這個國家一切活動的統一性、連續性和穩定性。這同時也是依法行政給行政管理帶來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證行政管理的統一,有了統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會的不公正、不公平,是產生社會不滿,甚至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已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依法治國的關鍵則在於行政機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謂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由法律授權並依據法律規定。法律是行政機關據以活動和人們對該活動進行評判的標准。據統計,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機關去執行。行政機關的施政行為與公民息息相關,直接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機關能否依法辦事,對公民的榜樣作用也最強。然而,目前我國的行政執法現狀卻不容樂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越權執法、執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而且極大地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敗壞了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
連續性與穩定性,同樣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市場經濟之所以必須是法治經濟,就是由於法治所帶來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證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決策,依照法律規定執法,以保證行政管理符合國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錯誤和違法,減少糾紛和矛盾。同時,按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規則,都將大大提高行政效率,這也一再為我國歷史所證明。不能將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對立起來。
4.保證對行政管理的監督有統一的標准和程序
要使監督取得成效,必須解決監督什麼和如何監督的問題,也就是需要有監督的標准和程序。所謂監督的標准,就是對行政行為是否違法的評判標准。而能夠提供是非評判的唯一標准,是法律;所謂監督程序,即進行監督要經歷哪些步驟、方式和時限。程序就是操作規則。遵循法定程序進行監督,才能保障監督順利、有效、正確地進行。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人治社會應當逐步向法治社會過渡,而這種過渡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依法行政的實現程度。實踐證明,實行依法行政,保障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長負責制下產生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實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減少各種行政違法行為及由此給公民、法人造成的損失,並有助於提高行政效率。
❷ 法治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復是中國特製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需要從現在起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步伐,才能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得以全面實現。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法治對於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製度性的引導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還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調整和改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關系,同樣需要法律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任務必須及時地推進全面法治建設。我國已經進入需要系統全面治理階段,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法治建設水平。我們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這就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加快法治建設的要求
❸ 法治社會的重要性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什麼是法治?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他對法治的註解是:「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制定的法律應獲得普遍的服從;而人們所遵從的法律本身應該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說,法在全社會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社會的治理應該遵從良好的法律。托馬斯·潘恩曾精闢地論述:「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的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
依法行政的含義是,由法律給行政機關的權力劃出嚴格的邊界,任何行政機關和行政官員都不得越過這個邊界。如果越過法律劃定的邊界,就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就須受到相應的追究和懲處。
❹ 論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從所周知法律、道德等都是調整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❺ 思修論文2000字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及內容
內容:
①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②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專崇屬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④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⑤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⑥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❻ 法治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選擇。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依法治國的方法:
一、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正確政治方向 《決定》開宗明義,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首要原則,把「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重要任務部署,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依規管黨治黨建設黨國有國法,黨有黨規。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只有把黨建設好,國家才能治理好。 黨規黨紀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擁有一整套黨內法規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三、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強調,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要吸收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文化營養。
❼ 求一篇談建設法治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論文2500字數以上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❽ 急求一篇論文「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在和會社會中重要意義
葯劑1102 201118350218 吳雲勇
摘要:法律區別於道德規范、宗教規范、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職業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首要之處在於,它是由國家創制並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法律不但由國家制定和認可,並且由國家保證實施。也即是,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的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
關鍵詞: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市場 先進文化 民主
一、法律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保障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社會法治建設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社會主義法治對和諧社會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要求,也是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做保障,才能更好的引導、規范和約束公民和政府的行為,使之依法辦事,循章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司法和執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視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只有建立一個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會環境,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民群眾才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社會安定。同樣,執法的公正、高效也是當然要求。
(3)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守法方面。社會成員遵紀守法,政府嚴格依法辦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守法意識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要件。
(4)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法律監督方面。法律監督可以通過對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的作用來間接保障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二、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推進
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公民關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權力最大,機構最多、人數最多的一個部門。由於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使經濟受政府的直接干預太多,使本應屬於企業、個人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犯,使法律賦予市場主體的權利不能實現。
所以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具體的說就是用法律的形式重塑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廢除那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舊職能,另一方面確定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職能。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打破以政府為中心、以計劃命令為手段的經濟模式,將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將經濟規律作為市場運營的准則。因此,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必須由直接的微觀管理,轉變為制定戰略計劃、確立市場規則、向市場主體提供服務、促進市場發育、維護市場秩序的宏觀、間接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實踐證明,政府職能不轉變,自由、競爭、公平的市場機制就無法形成。其次,政府的執法行為要遵守職權法定原則。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凡法律沒有規定的,政府就無權行使,這就是強調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傳統的官本位的管理型政府強調的是企業的權利是有限的而政府的權力是無限的,這種權力倒置現象最終使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部門,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管理,使企業失去自由和活力。所以不注意政府權力的有限性而任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那麼就可能導致一系列破壞市場關系,損害自由競爭,漠視市場主體權利的惡果,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法律在文化建設方面作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兼治」的社會綜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與民間法並列的「混合法」模式:「無訟」價值觀下節約成本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守法觀念;司法中「親親相容隱」的人倫主義:「慎刑恤獄」的司法人道主義:「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法律的「集體主義本位」:「為政在人」的人治觀:「親民」的政治道德觀;法律語言的簡潔;司法人員的人文素養;古代行政立法、監察制度及廉政建設及歷史上「變法」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包含著符合現代法治的成分,經過改造,完全可以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服務。
仔細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包含著許多優秀成分的同時還包含著更多的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時代拋棄的糟粕,因此,在利用傳統法律文化時,必須仔細地鑒別。對於其中的專制主義、法律工具主義、泛刑事主義等明顯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內容應毫不猶豫地予以拋棄,對於其中含有的優秀成分,亦必須仔細鑒別,巧妙合理地予以運用。
四、法律在民主進程的重要意義
一是強立法、弱司法。在我國,立法主體包括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政府。司法機關雖然可以做出司法解釋,但司法機關並不是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司法解釋並不能在法律之外創制新的原則和規范。也就是說,在我國只有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才可能成為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法官造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完全不被認可的。從國家權力的實際配置看,司法權弱於立法權,不能審查立法,也不能審查違憲。盡管有行政訴訟制度,司法機關因此可以對行政行為做出司法審查,但司法權在事實上也明顯弱於行政權。在這樣一種體制下,我國形成法律體系採取的是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這使得我國法律實踐中理性「邏輯」的分量重於日常「經驗」的成分。
二是強國家、弱社會。從理論上講,規則的產生有多種途徑,立法和司法活動能產生規則,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長期互動也能自發形成規則,因此,在法理上有「國家法」與「活法」、「立法」與「法」、「書本上的法」與「行動中的法」的區分。在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主導下,不僅司法在法律規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受到抑制,而且,短短30年間,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互動而自發形成規則也是不充分的。在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立法機關和政府居於明顯的主導地位,立法活動更多地表現為法律移植以及基於國家立場對社會的變革和改造。這可能導致法律規則與社會對規則的實際需求不一致,或者說,法律規定與社會實際發生一定脫節。由此,法律實踐中時常會出現法律快速而頻繁的修改,而社會生活中那些沒有得到有效規范的領域的法律秩序往往通過「治理」色彩濃厚的社會管理來實現。
三是強制定、弱執行。法律制定是一回事,法律是否得到切實執行是另外一回事。改革開放初期,在法制建設初見成效之時,法律執行問題其實已經顯現出來。1982年,黨的十二大就此曾專門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不但有相當數量的群眾,而且有相當數量的黨員,包括一些負責幹部,對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已經制定的法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執行。」此後,在諸多法律紛沓而出的同時,維護法制的統一以及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強調。盡管如此,違法甚至違反憲法的行為、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執行難」仍然存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些權利和原則在事實上並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就實踐而言,不定期的執法檢查、專項整治、「嚴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嚴格執行法律的常規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健全。
四是強政治、弱法律。就政治與法律的關系而言,政治需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維護。在政治與法律的關繫上,一方面,盡管與新中國成立後頭30年相比,後30年政治和行政越來越轉入法治軌道,但政治對法律實踐仍有過大的主導作用和實際影響。例如,憲法雖為國家根本大法,但它仍是一部需要修改、而且事實上也是可以時常被修改的、改革時代的憲法;一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受到部門、行業等利益的影響和干擾;立法、司法活動的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高,特別是司法機關在司法職能之外還承擔著大量政治、行政乃至社會職能等。另一方面,立法和法律實踐在有些方面需要受到的常規化的政治影響還不夠有力,例如,民主立法、立法的公眾參與、立法監督等。
查閱文獻:《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建設》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