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發布時間: 2022-02-28 01:15:20

㈠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㈡ 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對教育的啟示。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發展階段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柯爾伯格據不同年齡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性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現代學校的德育研究與教學,被譽為現代學校德育的「開山之父」。他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將個體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1、前俗水平

兒童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是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行為准則,包括2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定向。兒童根據行為後果判斷行為是好還是壞以及嚴重程度,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處罰,沒有真正的准則概念。

第二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兒童為獲得獎賞或滿足個人需要而遵守准則。人際關系被看作是低級對等的關系,不在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東西,能部分的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判斷過錯行為的嚴重程度。

2、習俗的水平

兒童為了得到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准則,規則已經被內化。因此,行為價值是根據遵守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則而達到的程度。

第三階段:人際協調的定向階段。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評價行為。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贏得贊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這個階段兒童注意的中心是維護社會秩序,判斷一個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准則。

3、後習俗水平

又稱「原則水平」,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經被內化為內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使人們和諧相處,可以通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認為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他們認為應運用適合各種情況的道德准則和普遍的公正原則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背離了自選的標准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感。

二、對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斷的原則直接教給人們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為道德認知的變化乃是人們遭遇到某種道德上的沖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沖突,思考用於解決這種沖突的理由是否恰當,發現解決這種沖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漸進的,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應隨時了解兒童所達到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3、社會環境對人們道德發展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在學校中要樹立良好的公正群體氣氛,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條件。柯爾伯格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這一革命性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僅僅是社會道德灌輸教結果的傳統觀點。

㈢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包含哪些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㈣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口訣是什麼

1、口訣一:要去記准確每個階段的順序,口訣「敢牽巨星」。「敢」——感知運動,「前」——前運算階段,「具」——具體運算,「星」——形式運算。

2、口訣二:要通過記憶年齡段的時間,去反向推出所對應的階段,口訣「愛奇藝」。「愛」——是感知運動階段的截止時間2歲,「奇」——是前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7歲,「藝」——是具體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11歲。


道德發展原因及啟示

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識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影響。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注意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注意成人與兒童關系不應是和服從的關系;在兒童犯錯誤時,要使他了解為什麼這樣做不好,以發展兒童的道德認識。

㈤ 試述皮亞傑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對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摘要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的研究是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進行記錄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的道德認識(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方面,包括對規則的態度,對行為責任的道德判斷,對公正和懲罰的理解。他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前道德階段(1—2歲):這個階段對應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為感知運動階段,由於兒童的年齡階段特點及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的行為大多同他們的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沒有任何規則意識。社會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沒有責任、公正和懲罰的意識。 2、 他律道德的階段(2—8歲):這時的兒童認知處於前運算時期。主要表現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服從,他們的道德判斷受到外部的價值標准和隊則的支配和制約。認為服從成人所給的規則是最好的道德觀念,服從就是公正的。就像是俗言所說的「聽大人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一樣。如果違背規則,不管動機是好是壞,都要受到懲罰,這也是公正的。 3、 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達到具體運算時期。這是的兒童不再盲目服從規則,兒童的判斷主要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准,能做到言行一致,判斷行為是能結合行為結果和動機。公正感以平等為特徵,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懲罰帶有補償性,方式較溫和。 4、 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兒童思維有了飛躍,達到形式運算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得到的提高,具有抽象邏輯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和補償性。兒童的道德觀念講究利他主義,產生公正的觀念,道德判斷從關心和同情的角度出發。將規則和社會、人類的利益相聯系。 二、 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認知發展階段和道德發展理論揭示了兒童認知發展和道德發展的規律,為培養兒童的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提供了理論支撐,為研究道德教育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對當代中國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啟發作用。 1、 兒童道德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要採用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道德教育內容,防止一刀切的現象。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有四個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兒童,他們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其獨特的特點。對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他們的思維受到具體直覺表象的束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思維不具有可逆性。這時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過學生自己感悟,而是需要成人的引導,需要規則的約束。在成人的引導和規則的約束之下,能使學生不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

㈥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怎麼舉例講解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 一、感版知運動階權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後發展的基礎。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二、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像或游戲之中。
三、具體運演階段(從六七歲左右到十一二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兒童已有了一般的邏輯結構。
四、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此時兒童的智慧發展趨於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㈦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7)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㈧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㈨ 簡述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答案】
見解析
【答案解析】
皮亞傑通過一些
對偶
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
兒童
道德
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兩種水平,把兒童的
品德
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權威階段;(3)可逆性階段;(4)公正階段。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