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猜猜道德經

猜猜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28 01:27:53

❶ 唐太宗的時候老子這本書猜,這是被人們稱為道德經是否正確。

我認為是不正確的,道德經這本書本來就有不會因為唐太宗的書猜而存在。

❷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首先,強調一點,《道德經》不是哲學,至少不是通常所謂的哲學。
其次,說明一下,對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經》可以讀出不同的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讀出來的就是《道德經》,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後,指出一點,《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修,用來證的。
(老子說得很清楚了,必須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實際上不是不說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辯的意思,因為思維必然是藉助於語言的;老子又說:「絕學無憂」,學是什麼?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因而,學也是與道德無關的,所以說要「為學日損」而「為道日增」。故,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是證悟《道德》的必要條件。)

答案補充
那麼,到底《道德》是什麼呢?
《道德》,說的就是「得道」的途徑。

這在書中說的本來是相當清楚的了,可惜後人不懂裝懂者有之,人雲亦雲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著書立說,搬弄是非,使本來很明白無誤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到了近代,國學不興,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現代人很少會有興趣探究傳統文化的實質,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讀。

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經典說的也無非是這四字(當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這里)。作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這部《道德》。學人可以自己細細品味,必會獲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訴人如何證道的方法或途徑。但這個方法,卻不是一般言語思辯的方法,也就沒辦法用言語來思考學習,只能用心(這個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來體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答案補充
所謂見人見智,這就是理解的問題了。也就是思的問題,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證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們理解原子,分子,電子一樣,誰都沒辦法說出這些粒子真正的樣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測而已。因而,我們並沒有得到這些粒子的樣子。道也一樣,我們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個'道',可卻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們變成一個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與道相合才能知道。

言盡於此。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❸ QQ猜一猜里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這個問題的答案

老子曾經花了20年寫書,結果被燒了。後來西去時99歲了順應環境寫了一本書。

❹ 《道德經》的詳細內容有哪些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著能適應萬物萬事的總法則──它應是介於科學(知道的認識)和宗教(相信的認識)之中的某種"可能的認識"范疇──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的「道」。一般學科只是研究社會現象的一個側面或一個層次,而面對社會萬物萬事這一錯綜復雜的系統,卻無法給予有力的全面解釋。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卻是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則。自然界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基本法則的規矩,事物順之則生成,逆之則敗亡。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梁啟超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實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麼?「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萬物各自的一種內在的品質。《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首先,強調一點,《道德經》不是哲學,至少不是通常所謂的哲學。 其次,說明一下,對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經》可以讀出不同的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讀出來的就是《道德經》,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後,指出一點,《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修,用來證的。 (老子說得很清楚了,必須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實際上不是不說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辯的意思,因為思維必然是藉助於語言的;老子又說:「絕學無憂」,學是什麼?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因而,學也是與道德無關的,所以說要「為學日損」而「為道日增」。故,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是證悟《道德》的必要條件。) 答案補充 那麼,到底《道德》是什麼呢? 《道德》,說的就是「得道」的途徑。 這在書中說的本來是相當清楚的了,可惜後人不懂裝懂者有之,人雲亦雲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著書立說,搬弄是非,使本來很明白無誤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到了近代,國學不興,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現代人很少會有興趣探究傳統文化的實質,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讀。 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經典說的也無非是這四字(當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這里)。作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這部《道德》。學人可以自己細細品味,必會獲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訴人如何證道的方法或途徑。但這個方法,卻不是一般言語思辯的方法,也就沒辦法用言語來思考學習,只能用心(這個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來體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答案補充 所謂見人見智,這就是理解的問題了。也就是思的問題,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證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們理解原子,分子,電子一樣,誰都沒辦法說出這些粒子真正的樣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測而已。因而,我們並沒有得到這些粒子的樣子。道也一樣,我們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個'道',可卻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們變成一個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與道相合才能知道。

滿意請採納

❺ 中國的道德經

他們都說了中國的<<道德經>>
是老子所著.我補充2點:
1.老子,在我們視線中,是一位極神秘的古人,至今沒有一份資料,能確切地寫出他的身世。他出生在何時何地?家庭背景又是怎樣?受到過何等教育?享年幾歲?葬於何處?資料上只記載了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這只不過是人們對他的猜測。於是人們對他的身世進行了遐想,在古時的某一天,一條通往遠處山後的古道上,突然冒出一個騎著瘦驢,長著白鬍子的枯老頭,「得兒得兒」地向人們走過來。還沒等人們看清來者的模樣,弄清楚從何處而來,將去何處,他卻又是騎著瘦驢消失在山道的盡頭。他這枯瘦的身影在人們視線中這么神出鬼沒的一現,卻在世上留下了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卻每個字都充滿玄機。像他神神叨叨的身世一樣,曇花一現,恍恍惚惚地在人們的記憶中。在一遍再一遍地讀他的《道德經》的時候,他的「道」是這樣顯明地在我們的眼前。當我想抓住它時,它卻又時隱時現地在我的眼前,像一陣風,一縷霧,迷迷茫茫,讓我摸不著,抓不住。但我知道他的"道"說的就是上帝.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它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它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然而它又超越於時間空間以外.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去認識,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2.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❻ 誰知道「道德經

記得有一次聽《百家講壇》里一位講師說過,《道德經》是這些古書中最高層次的,也是最難理解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在假期的時候也翻了翻,如果你是略讀皮毛的話也可以少量的讀懂,但想探求深層次的內涵,就要用心好好研究了,先不談其他的,就開篇的第一句「道非道,非常道。」就可以研究很長時間,是不是!

❼ 看圖猜成語海中有一本道德經烏鴉踩在書上

蟲書鳥篆
【拼音】
chóng shū niǎo zhuàn

【解釋】
鳥蟲書。比喻無法認讀的字,借指外國文字。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傳進一個洋式片子來,上面寫著蟲書鳥篆,說有位洋老爺拜會大人。」

【結構】
聯合式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