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企業案例分析
㈠ 法律案例分析
1、乙的說法較為合理。本題涉及的是法理學的問題。因為法律的價值專就在於維護社會的正義屬、自由、秩序,即使法律根本上就不合理,公民也應當遵守,如果就因為法律不合理公民不予遵守,那麼法律的權威必然受到挑戰,社會正義、自由、秩序必然會混亂,公民只有通過行使自己的批評建議權,使有權立法機關審查法律的合理性。
2、這樣的做法不合理。本題涉及的刑法法理是緊急避險。根據刑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同時第二款又規定,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我們再來分析此案例,兩人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不得已犧牲另外兩人的生命,顯然超過了必要限度,即緊急避險超過了必要限度,因為緊急避險的必要限度是所損害的生命權益要小於所保全的生命權益,而不能大於或者是等於。故此案例中兩人的生命與另外不確定的兩人的生命權益是相等的,刑法都給予同等的保護。所以這樣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㈡ 請給我15個法制節目的案例,並各附上100字以上的分析。
校園法律案例分析 教師誤傷學生
案例: 在本案中,原告張欣欣,男, 10歲,某小學學生;被告為 原告的教師王適之,男,28歲;第三人為原告所在學校和某鎮教辦。
原告訴稱: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節課時,由於我同桌不專心聽課,教師王適之使用竹製教鞭拍擊學生陳某桌面,以示教訓陳某,不料打斷教鞭頭。致碎片飛插入我的左眼瞼及眼球角膜內,後經治療,也未見效。1992年7月13日經縣人民醫院檢查,診斷為眼外傷,瞳孔閉鎖。1992年8月20日,再到某眼科醫院檢查診斷為陳舊性眼球鈍傷(角膜血染)。現要求被告賠償我的葯費、親屬的誤工費1800元、傷殘生活補助費27500元,共30450元。
被告辯稱:我當時在執行公務(上課),用教鞭擊課桌,以示警告違紀學生,不料教鞭破裂飛出碎末刺著原告的左眼皮上,後來原告自己拔下,但當時我未發覺,後我知道原告眼傷曾向學校領導及班主任多次提議去醫院檢查治療,而原告家屬卻說:只是熱毒嚴重,不用麻煩了。後由於不及時找專科醫院治療,才導致眼睛失明。因此,我不應負全責。
第三人述稱:原、被告所述的受傷、治療過程都是事實。由於被告的行為是過失行為,不是故意造成原告眼睛失明的,所以我們希望合情合理解決。
經人民法院審理查明: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節數學課時,被告王適之檢查學生背誦乘法口訣,因學生陳某不能背誦,且東張西望,被告王適之便用教鞭拍擊陳的課桌以示警告集中精神。但在拍擊時,不料有一粒比牙簽還細小的竹屑飛插入陳的同桌即原告左眼眉毛下的眼皮(因原告身體不舒服而伏在桌上),原告即撥出,當覺得痛和出血時便小聲哭。後被告發現即停止上課來問及病否和察看眼睛,並叫原告到衛生站看病。由於當時原告不願去,結果到中午放學時才由班主任用自行車送回家,第二天原告繼續堅持上學。開始一、兩天家長認為問題不大,自以為是熱毒所致而未引起重視。後原告覺得眼睛很疼且睜不開,原告親屬即帶原告到衛生站、衛生院、人民醫院等地去治療,期間,共用去醫葯費221.06元。後由於病情沒有好轉,相反惡化,才於1992年7月13日到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經診斷:眼外傷,瞳孔閉鎖,用去醫葯費共339元。上述有葯費的單據共560.06元,無單據的668元。1992年8月20日經雙方同意,由被告出資與原告到廣州中山醫學院眼科門診再次檢查,診斷為陳舊性眼球鈍份(角膜血染)。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共用去人民幣1248元,其中被告支付600元(含去廠州檢查的200元)。1992年9月6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賠償醫葯費、誤工費及傷殘生活補助費共30450元。
法院認為:被告造成原告傷害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葯費、誤工補助及生活費,本院應予支持。在整個事故中,雖然被告沒有主觀上的故意,但客觀上已造成原告左眼完全失明,成了終身殘廢,被告應負主要責任。由於損害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因此第三人也應負一定責任。案經調解,雙方各持己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 119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7條的規定,判決如下:由被告王適之一次性賠償醫葯費、誤工費及傷殘後的生活費 3600元(含已支付的600元),第三人賠償人民幣2000元,合共5600元給原告張欣欣。本案受理費50元,由被告負擔。
案例分析: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學生過程中,有時會因故意或過失而對學生的身體造成傷害。傷害發生後,往往會引起賠償訴訟。原告是確定的,是合法權益受損害的學生,但被告的確定卻比較復雜。起來說來,有這么幾種情況:( 1)被告為學校;(2)被告為教師;(3)學校和教師為共同被告;(4)學校為被告,教師為第三人;(5)教師為被告,學校為第三人。本案例反映的是第五種情況。本書贊同第一種做法, 以為將學校列為被告,由其承擔賠償責任比較合宜,因教師對學生造成損害是教師的職務行為導致的。但這絕不是說教師不負任何責任,除負行政責任外,還應負民事賠償責任,學校可在履行賠償義務後,向教師追償學校所賠償的部分或個部費用。
㈢ 法制案例分析
本案屬於搶劫罪。其中王某、李某、季某應該是主犯,其他二人是從犯。
㈣ 法制案例
李某於2007年3月20日從安徽農村來京打工,經老鄉介紹進入某私營食品加工廠工作,在餅干車間任操作工。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只是口頭約定李某每月的工資為520元,加工廠提供免費集體宿舍,如發生其他費用加工廠概不負責。2007年4月5日,由於技術不熟練,李某在操作機器時不慎被壓斷右手食指,為接斷指先後花去醫葯費5000多元,其中,由私營老闆墊支3000元,老鄉們幫助籌集了2000元。在醫院療傷期間,有病友告訴李某根據《勞動法》的規定,李某可以要求食品加工廠老闆支付醫葯費和營養補助費,如果老闆不支付的話,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出院後李某找到老闆,要求老闆報銷老鄉們幫助籌集的2000元醫葯費並支付營養費,但老闆不同意支付,並說,當初我們說好了發生其他費用加工廠概不負責,況且你才幹了幾天活就出事了,我們之間並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你只是個農民,根本不能適用《勞動法》,我已經好心幫助你墊支了部分醫葯費,你應該盡快還錢走人。無奈之下,李某到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試分析:
1、此案是否適用《勞動法》的規定?
2、老闆提出的不適用《勞動法》的理由是否成立?為什麼?
3、雙方的口頭約定是否有效?此案應如何處理?
解答意見:
1、此案適用《勞動法》的規定。
2、老闆提出的不適用《勞動法》的理由不成立。
因為本案中的李某具備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雖然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與用人單位已建立事實勞動關系,應當適用《勞動法》的規定;
3、因為雙方口頭約定的內容部分有效:
(1)「加工廠提供免費集體宿舍」此項有效;因為不違反法律規定,而且符合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
(2)「李某每月的工資為520元」此項無效,因為2007年度北京最低月工資標准為640元。雙方口頭約定的工資標准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所以此約定無效。
(3)「發生其他費用加工廠概不負責」此項無效。因為根據勞動法規的規定,勞動者發生工傷,應當按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如果患病或非因工負傷,也可以根據規定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用人單位未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應當按規定作出賠償。
4、個人認為此案可作如下處理:
(1)李某與企業建立事實勞動關系,所以企業應當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企業應當在李某受傷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社會保障部門申請工傷認定,李某也可以傷害發生日起一年內申請工傷認定。如認定為工傷,則李某因治療工傷發生的醫療費用和住院期間的伙食費用由企業承擔(因為企業未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註:因為李某的情形符合國家「在工作時間內,在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傷害」的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
(2)企業與李某應當補簽書面勞動合同,若李某不願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解除,企業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和當地的規定,向李某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傷殘補助金、工傷醫療補助金,傷殘就業補助金);若企業不願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解除,企業除應當支付上述待遇之外,還應當按照《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的規定,支付李某一個月工資(640元)經濟補償金。
(3)李某受傷治療期間視為正常出勤,而且企業按照不低於最低工資水平的標准支付李某的工資。
以上意見供你參考,若有疑問,請給我留言。
㈤ 如何分析法制案例
20歲的趙某和父母共同生活,平素游手好閑,貪圖享樂,為了讓經商的父親多給一些錢用而費盡心機。某日晚,趙某拿菜刀將自己的左手中指齊指甲根部剁下,讓朋友孫某將剁下的手指用信封裝好送給其父。第二天早晨,孫某又按趙某的旨意給趙父打電話:「你兒子已經被我們綁架了,拿50萬元來贖人,否則你兒子便沒命了。」趙父立即報案,公安機關在趙某和孫某取錢時將二人抓獲。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趙某行為的定性產生了以下幾種不同意見:
第二種意見,趙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趙某為了達到騙取其父錢財的目的,自斷手指虛構被綁架的事實,意欲使其父相信其被綁架而自願交出50萬元「贖人」,趙某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至於自斷手指的暴力行為只是為了使其詐騙行為更具有可信性和隱蔽性,不影響詐騙罪的成立。
因此,區分詐騙罪與敲詐勒索罪,主要不是看有沒有欺騙,而是看行為人取得財物是以詐騙手段,還是以威脅的手段。本案中,趙某自斷手指並讓他人打電話恐嚇其父,使其父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犯罪過程中,趙某假戲真做,自斷手指,威脅其父,造成其父精神上的恐懼,並利用其父對兒子生命安全的擔心進行精神強制,使其被迫交付財物。不可否認,趙某在犯罪過程中也採用了欺騙的方法,但其目的是使敲詐勒索行為更具震懾力和隱蔽性,趙某之所以交付財物主要並不是因為被騙,而是因為被威嚇。所以,趙某的行為應定敲詐勒索罪。
㈥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
本書選擇了來50個典型自案例,主要來源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刊物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參考案例,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被媒體廣泛報道並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的案例。案例選擇的總體思路是近年來具有一定爭議,在理論上具有較強探討價值,在實踐中具有較廣適用空間。選擇時考慮案例在刑法各部分的分布,但有多有少,並不面面俱到。在分析過程中,如果對裁判結果和論證過程有不同意見,也會提出相應的質疑和批判。本書在展開個案分析時,除展示案例裁判者的論證思路、理由之外,不再進行一般教材式的、全面的基礎理論敘述,更多直接基於事實和規范,從某些獨特和關鍵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以此試圖說明,刑法適用的過程,是在目的指導下,運用各種論證方法,不斷拉近規范和事實的距離,得出符合正義、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結論;同時希望說明,一個合格的法律工作者,需要強大的事實和規范的處理能力,人類生活復雜多樣,新問題層出不窮,具有良好的社會生活感悟能力、應對能力和事實分析能力的法律工作者,才是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㈦ 法治在線典型案例
法治在線》觀後感
一、懲處犯罪分子,我們引以為戒 今天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法治在線〉之〈斬斷毒禍〉,介紹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3.16特大販毒案的主要過程,看後頗有感觸! 國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緬甸毒梟與一四川毒販聯系頻繁,准備將一批海洛因運往成都,並且有意從境外聘請技術人員,在成都開設冰毒加工廠。從節目中的辦案人員得知,以往都是過境或就地銷售,而犯罪分子還准備開設毒品加工廠,可見案子的緊迫性。幕後操縱此事的四川毒販外號「張大哥」,具體情況不詳,可見案子難度之大。公安機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對大毒梟「張大哥」的線索茫然之下,從破獲大毒梟的馬仔和一些女毒販入手,逐漸使線索清晰,最後順藤摸瓜式的抓獲大毒梟「張大哥」,搗毀了毒品團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廠的惡劣行徑最終不得逞。 一個案子的破獲,從長遠看來,就是對中國整個巨大的法治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獲,不僅表現了我們公安幹警與違法犯罪分子鬥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對觀眾是一種警示。它向公眾展示了公安機關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貢獻,必然增強人民對警察的信心和信任,愛戴與擁護。該案子的破獲,通過過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場生動地直接地讓壞人望而卻步,使觀眾引以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管誰觸犯了法律,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會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販毒運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會罪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們應該拒絕毒品,遵紀守法!莫象節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終落個絕望下場! 案子的告破,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販毒女子的丈夫已經因為毒品的違法行徑而蹲守監獄,而她卻不知悔改,一些民眾竟然如此愚昧混沌。這些例子令人內心沉重,使我們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教導公民遵紀守法實乃當務之急,而且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我們國家也許還存在更多象她這樣愚昧的人們,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要時刻想到要遵紀守法,明辨是非;而我們也許還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陽光的普照,對於有關部門,我們的普法工作任務艱巨,有關法律工作人員任重道遠啊!
二,三女孩落網,我們深思 在抓獲「張大哥」的過程中,引出了三個女孩子。最小19歲,最大22歲,都是阿壩藏族自治州財貿學校的畢業生,被一個老鄉介紹認識了犯罪團伙中的一個女子。該女子說是能給她們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給她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雲南販運毒品,並且許諾一次就可以掙七、八千塊錢,是她們平時打工兩年的收入。。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女孩的哭訴懺悔,哽咽不斷,哭鼻子抹眼淚的,說話幾近模糊。看得出已經成為罪人的她面對記者和鏡頭很真實,毫無掩飾。且不論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體是什麼罪名,單從節目開始時候的這位女孩子的哭訴就可知,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她們所犯的罪行已經無法挽回。觀眾的同情歸同情,惋惜遺憾也無濟於事,因為法律是不相信眼淚的! 不過,這三位女孩子的誤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常常成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標,她們本身的問題出在哪? 是什麼原因使她們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說其他沒有經過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的販毒馬仔和運毒女子,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情有可源。可是,接受過教育,有著高知識高素質,起碼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剛畢業的學生也踏入危害社會的領域,實在令人感嘆於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乏。 我想,不僅是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尋找工作的緊迫,也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敗導致三個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可以說,除了家庭,社會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導致三位女孩成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涉世不深,對社會了解不清楚,思想單純單一。恰恰使得心懷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並能很好對其欺騙引誘。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為不法分子提供有機可乘的機會。這個案子的告破可以說是給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個狠狠的巴掌!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程度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只是在學校苦讀詩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影響會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教給學生自我獨立的明辨是非的標准,教會他們如何判斷是非黑白曲直。重點工作在於,應該加大法律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首要這樣的條件具備,學生才有可能不會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樣加入販毒運毒的團伙中。而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時能得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長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付諸努力思考和努力實
㈧ 太倉法制案例分析
哎,一模一樣的題目,你是太倉的吧,我也在找答案··
㈨ 現代企業管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民營企業家成功案例之一:磊達集團湯廣宏 2003年底,磊達再出驚人之舉,規劃投資6億元,新建2號旋窯生產線和自備電廠項目,「十五」期末將形成年產銷水泥450噸,銷售10億元,利稅1.8億元的生產能力,成為省內同行大哥大,國內同行排頭兵 一嚴百實,一松百空,「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是企業經營者必須始終遵循的《可蘭經》,只有以法治企、以情治廠,管理才能出效益,才能化為跨越發展的推進劑。 磊達人都知道湯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上午都到各廠區、各生產線巡視一遍,了解生產情況,關心職工生活。在湯廣宏看來,現代企業為貨幣出資人所共有,管理結構應是「共有共治」。管好企業,外部要受法規、市場約束,內部要受合同、道德的約束,而這一切都必須企業管理者堅持「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凡是要求職工做到的,管理者必須做到。在公司里,湯廣宏竟然沒有一支筆劃了算的批額權,即使是小到幾元錢的物品采購,也全部實行廠務公開。更令人欽佩的是,他愛人是個農民,有好心人想把她安排到廠里來,也被他婉言謝絕,至今在家中搞副業。 幾年來,在湯廣宏的倡導下,公司制定了《勞動定額標准》3400多條,《財務費用標准》30條,《瀆職失職處罰規定》14章445條,這些規章制度在執行中一絲不苟,從不走樣。一次一個分廠副廠長因未能完成規定配額,被下派到一線從事生產,調研出整改方案。事後湯總找他談心,向他講清了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循的道理,疏通了他的思想,不久,因為該分廠生產配額上去了,湯總按照獎勵規定,予以獎勵。如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已經成為公司上下近3000名幹部職工的共識。 嚴而有情,嚴而有度。 幾年來,在執行嚴格管理的過程中,湯廣宏時刻把握著一個「度」,這個「度」便體現在對職工的情和愛上,職工生病有人問,職工困難有人解,職工勞保有著落,職工生活有人理。也正是這個「情」、這個「度」,使全體職工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榮耀,增強了為公司盡心盡職的主人翁意識。2000年9月的一次「職工民主日」會議上,一名剛從高校畢業的技術工,提交了《走環境之路為,企業增效》的調研報告,這份報告認為「企業不消滅污染,污染就消滅企業」,治污盡管增加投入,但可為企業減少水泥散失,增盈幾十萬元。後來公司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投入3000多萬元,為各生產線配置了成品磨尾汽箱脈沖大布袋,每立方粉塵排放量降至低於國家標準的50毫克,不僅使企業成為環保先進企業,而且累計為公司增盈130萬元。另外,公司電工提出的巧用峰谷電的合理化建議也被採納,僅2003年就節電增盈2000萬元。 有人說,磊達成就了湯廣宏,因為它為湯廣宏提供了施展才華,揚名立萬的平台。 有人說,湯廣宏成就了磊達,因為他使磊達完成了跨越發展的「三級跳」。 其實不管誰對誰錯,磊達經過多年拼搏,取得了幾次跨越發展的成功,成功的背後是一路揮灑的汗水,炫目光環的內核是艱辛拼搏的歷程。 誠然,磊達發展的前景是一個多變數函數,但湯廣宏那種「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宏偉志向,必將使磊達這艘創業航母在充滿暗礁旋渦的汪洋湯鸌中,引向更為寬廣輝煌的天地!
㈩ 法製作業案例分析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國徽圖案內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3.「未成年人」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
4.如果該人行道不在該小學周邊近區,則學校沒有責任;該由負責管理維修下水管道口和下水道維修公司共同負責。
5.12月4日
6.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網吧。中學、小學校園周圍200米范圍內和居民住宅樓(院)內不得設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每日營業時間限於8時至24時。
7.《兒童權利公約》
8.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