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臍療法治療婦科疾病
⑴ 類風濕敷臍療法的療法簡介
「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與單純的一種敷臍葯治病不是一個概念,它是以肚臍里層臟腑、經絡異常為病因理論學說,辨證施治為主導思想,針對類風濕患者的不同體質特點、病理階段及症狀表現等,採用不同的敷臍葯及相關系列葯物,內外結合,從而達到從機體里層祛除病根之目的,故稱敷臍療法治療類風濕。敷臍療法開創了治療風濕類疾病的新紀元。
受風濕免疫學發展軌跡的影響,以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是以中西醫的先進科研成果及臨床經驗為主,取得的療效與國內同步。1991年在治療經歷中,萌發了敷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理論學說。
敷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中醫外治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歷代醫家對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葯層出不窮,治病屢見奇效。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肚臍是外治法層佳部位之一,隨著經驗積累,敷臍治療疾病的范圍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敷臍療法,堪稱中醫一絕。
⑵ 敷臍療法的注意事項
腰為腎之府,常做腰眼按摩,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腎虧所致的慢肌勞損、腰酸背痛等症。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
⑶ 類風濕敷臍療法的原理
敷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中醫外治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歷代醫家對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葯層出不窮,治病屢見奇效。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肚臍是外治法層佳部位之一,隨著經驗積累,敷臍治療疾病的范圍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敷臍療法,堪稱中醫一絕。
肚臍又叫神闕穴,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會,介於中、下焦之間,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調周身經氣,通過各經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密切相聯,正如彭祖《小續命蒸臍法》曰臍者,腎間動氣,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使百脈和暢,氣竅通達,上至泥系列葯物,下至湧泉。歷代醫家及中醫氣功理論都認為,胎兒出生後,一點真元之氣聚集臍下,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體太極之所在地,以臍為中心,有直徑10厘米大小的兩個對持相抱的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使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因此,肚臍是調治疾病的主要氣穴。從現代解剖學認為,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皮下脂肪組織,皮膚和腹部筋膜直接相連,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著豐富的靜脈網,腹部靜脈吻合點,深部與腹部上下靜脈相聯,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在臍下用葯,易穿透彌散,吸收於血管進入血循環,發揮治療作用。
《素問·痹論》中說帝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歧伯曰:營者,水谷之精氣,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三氣合,故不為痹。這里所說的營衛之氣:相當於機體內的能量;熏者:熱量溫煦之源地;散者:布散發散之意;肓膜:據多數醫家考證,在肚臍最深層,第二、三腰椎椎體前側,背側即命門穴,前側為神闕穴(肚臍)。胸腹:即肚臍里層周圍的腹腔太陽神經叢,它主管腹部各臟器的功能活動,若大腦長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熱之邪傷害胃腸,致使肚臍深層營衛之氣合成散布失常,痰濁瘀血留滯在肚臍周圍,形成網狀、條索狀、包塊狀反應物,加上風寒濕熱之邪相合,則關節、筋骨、肌肉、疼痛腫脹僵硬由此而產生。
中醫認為葯物入臍,先作用於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布於五臟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和胃、溫腎散寒、回陽救逆、和中理腸、行氣消腫、散結通滯、強腎健骨、活血通經、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學家吳師機深有體會的說 則知葯物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也,切葯可逐日變換。現代研究表明,將芳香葯物置於臍下,葯物不斷的刺激臍下皮膚,可激活神經內分泌的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揮。經臨床觀察,敷臍療法中不同劑型的敷臍葯敷貼肚臍後,所出現的全身溫熱、出汗、氣流竄動、身體輕松有力等反應則是營衛之氣調和,五臟六腑功能增強,免疫活性細胞激活的佳兆。
⑷ 用熱水熱敷小肚子對婦科炎症有好處嗎
熱敷能使肌肉鬆弛,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用熱敷的方法能使寶寶溫暖舒適,對一些末梢循環不良(手足冰涼)的寶寶進行保暖。同時,熱敷還有助於消炎、消腫和加速組織再生;局部的熱敷還能緩解疼痛。所以,熱敷也常常用於寶寶皮膚癤腫、臀部肌肉注射後吸收不良而出現的硬結、腹痛、腹脹等。當損傷的部位起水皰或有破損形成「開放性傷口」時,就不適宜熱敷。扭傷急性期仍有出血、腫脹時更不宜熱敷,應等到止血、消腫48小時後再進行熱敷。急性腹痛未確診時和紅眼病也不宜熱敷。
為了避免遭受盆腔炎的病害,其中懂得怎麼預防那是關鍵,那麼盆腔炎的預防方法有哪些?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一下:
1、防置宮內節育器時要小心、衛生。當宮內節育器的放置時衛生或消毒不當就會導致盆腔炎。
2、禁止不潔性生活、多個性伴侶。女性性生活不潔、經期性交、多個性交伴侶這些因素都是有可能導致盆腔炎。
3、人流後感染。女性在產後或流產後處理不當而感染引發的盆腔炎。
4、炎症引發。鄰近器官出現炎症後蔓延後引發盆腔炎。
5、經期衛生。女性在經期不注意衛生也是導致盆腔炎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關於盆腔炎相關信息的介紹,同時我們要多留意這個疾病,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正確認識盆腔炎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避免再次受到疾病的困擾。
如果您是盆腔炎患者,可以留意一下以下的葯物。
婦科千金片:清熱除濕,益氣化瘀。用於濕熱瘀阻所致的帶下病,腹痛,症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見有上述證候者。
盆炎凈膠囊: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調經止帶的作用。本品用於濕熱下注,白帶過多,盆腔炎見以上癥候者經止帶。
摩美得 苦參栓:抗菌消炎。用於宮頸糜爛,赤白帶下,滴蟲性陰道炎及陰道黴菌感染等婦科慢性炎症。
⑸ 中葯敷臍療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機理是什麼
臍位於腹部正中凹陷處,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來的一個生命根蒂組織,屬中醫經絡系統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名為神闕。任脈總領一身的陰經,循行於胸腹正中,通過經絡聯絡五臟六腑。神闕位於大腹中央的臍部,臍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舍,介於中下焦之間,所以神闕穴為經氣的匯海,五臟六腑之本,有健脾溫腎、行氣活血、散結通滯、主百病的作用。
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有豐富的靜脈網,淺部和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脈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靜脈相連,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再者臍凹陷形成隱窩,中葯局部貼敷後形成自然閉合狀態,利於葯物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均利於葯物穿透彌散而被吸收入血,進入體循環,達病所,發揮葯物的直接作用。另外,中葯敷貼於臍部可刺激神闕穴周圍的神經,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正是利用上述基理,中葯敷臍療法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上被廣泛採用。比如臨床應用的貼臍散(麝香0.15克,白鬍椒7粒壓粉貼於肚臍)就是基於上述葯物吸收機理,而發揮麝香芳香走竄、活血化瘀、消腫散結、解毒止痛,胡椒辛熱溫中散寒、化結止痛之功效,以二葯相合起到活血消結、止痛散瘀、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治療慢性前列腺炎。 贊
⑹ 華敷瘕方治療婦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醫患關系之中,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有些患者之所以康復了,其實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相信醫生、配合治療的結果。很多患者的病情之所以惡化加重,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患者對施治一方的不信任或者說半信半疑。他們往往是今天看到自己的病症輕了少了就覺得有效果、就覺得施治者的醫術高,當明天自己忘吃葯了、或者感冒、血壓、情緒等其他方面的疾病帶來了新的病症,就以為是這些施治者給開的葯出現了並發症,就覺得施治者的人醫德人品方面有了問題,就開始牢騷滿腹、議論不斷,這會使患者的病情惡化加速,患者也有可能會擅自停葯、換葯,這些反應與舉止行為往往是患者不能康復、不易康復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選擇了人家、相信人家了,也買了葯了,那就好好的治療、積極的主動的配合治療,堅持治療,把心放寬、放平,不要想的太多,以免給自己的心理與情緒造成不良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獲得康復!你們覺得呢?
⑺ 請問艾灸肚臍下穴位對婦科炎症有幫助嗎
病情分析:
你好,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的作用,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於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科,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意見建議:
對婦科炎症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特別是對於實寒或虛寒或血瘀等證型的婦科病,可以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一天一次到數次都是可以的。祝早日康復!
⑻ 臍療治療婦科效果如何
有一定的療效。
⑼ 類風濕敷臍療法的注意事項
1.明確疾病,辨證施治,正確選用和配製敷臍葯物。
2.敷臍後如局部有皮疹癢痛,應暫停3-5天;如出現局部潰瘍,應停止敷臍,改用其他療法。
3.用此法7-10天後仍無效,改用其它療法。
4. 此法對有些病收效較慢,可配合葯物內服、針灸、推拿等療法同時治療,以提高療效。
⑽ 中葯敷肚臍能治療哪些病
中葯敷臍治療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後平卧,取配製好的葯末適量,用生薑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一般可連用2~7天。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症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另外空腹或餐後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葯敷臍。
五更瀉
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葯材混合,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7日為一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
呃逆
選用橘皮、半夏、丁香等,研成細末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2~7天。
脾胃虛寒型胃痛
可選用胡椒、乾薑、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小兒大多不願服葯,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葯尤為困難。
而小兒肌膚柔嫩,敷臍療法作用迅速,無損傷,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將葯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貼於臍部,1~2天即可見效,有的甚至數小時內即可好轉。遺尿的患兒,也可將葯物同時敷於肚臍和關元穴,可以減少遺尿次數。經常感冒的兒童,用中葯裝袋後敷臍,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敷臍治療婦科病:
▲月經不調:取當歸9克,肉桂、白芍、紅花、乾薑、川芎各6克,鹿茸3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可適用於月經提前、推後或先後不定期者。
▲痛經:取肉桂、炒茴香、乾薑、元胡、炒靈脂、沒葯、川芎、當歸、生蒲黃、赤芍各6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月經前兩天,先用鹽水清洗肚臍,再取上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連用三次,5個月為一療程。
▲閉經:取威靈仙20克、蜣螂10克、焙乾後研為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約一小時去葯,每天兩次,連用至愈,適用於血瘀型閉經。
▲崩漏: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艾葉30克,前兩味葯研為細末,再用艾葉煎汁後調適量葯粉敷於臍中,每6小時換葯一次,5天為一療程。
▲帶下病:取芡實、桑螵蛸各30克,白芷20克,共研為細末,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膏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於白帶量多者。
▲妊娠惡阻:取半夏15克、砂仁3克,白蔻3克,生薑汁1小杯,先將前三味葯研成細末,取葯粉適量,以生薑汁調和葯粉如稠糊狀,敷於臍中,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兩次,7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脾胃虛弱型的妊娠惡阻。
▲產後盜汗:取何首烏適量,研為細末,加水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一次,連用至愈。
▲乳癖:取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薄荷、梔子各30克,紫花地丁、瓜蔞、黃芪、鬱金各18克,麝香4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8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肝鬱氣滯型乳癖。
▲子宮脫垂:取升麻20克,枳殼25支,黃芪20克,柴胡20克,黨參20克,麝香0.6克,陳醋適量,除麝香另研外,諸葯共研成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以醋調和成糊狀,囑患婦平卧床上,取麝香0.15 克納入患者臍孔穴中央,再將調和的膏葯敷於臍部,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