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道德
⑴ 兩會今天這個社會不如古代堯舜禹時代社會文明,道德。社會倒退了極致,如不信請看西藏衛視大舜電視劇事實
電視劇不是史實,電視劇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能將電視劇和史實混為一談。
⑵ 堯舜禹時期的法治如何淪為人治
堯舜禹時期也不是法治。法治是依法治國,那時候我國還沒有系統的,成型的內法律,堯舜禹時期容也沒有真正意義的國家,也就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管理這個大部落聯盟主要依靠人治和道德規范以及還未成型的初始的法律條文。那時候是禪讓制,部落首領靠推舉禪讓舉薦道德高尚的賢人擔任。後來這種部落聯盟形式被國家體制所代替,禪讓制消失變成家天下,雖都是人治,但人治的方式變了,法律也逐漸形成與完善,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鬆散的部落變成緊固的國家體制,這樣民族之間凝聚力更強文明得到更好發展。
只是當今社會文明更加發展,人治已經不是很適合社會生產力發展,才提倡法治社會的。
⑶ 孔子為什麼特別推崇堯舜禹三代
堯舜禹是上古時期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孔子的思想很多體現在他們身上!
其實不僅僅孔子推崇堯舜禹,諸子百家也都是推崇的。因為儒家和諸子百家對聖人的理解基本一致。
孔子在《家語·五儀》中對“聖人”的描述是:所謂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內心光明如日月,卻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凡夫俗子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麼崇高偉大,即使了解一點,也無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際到底在哪裡。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聖人。
堯舜禹不僅符合儒家所理解的聖人,也具有諸子百家所強調的某些特徵。堯舜禹等人在各自的時代對當時的社會做出重大的貢獻,諸子百家推崇堯舜禹等人為聖人是為了闡明各自的學說和觀點,可以用“聖人”來提高各自學說的說服力影響力。
⑷ 關於堯舜禹的小故事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
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後鹿仙女於是尾隨那隻在牧馬灘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
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
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
朱兒後被封於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2、大禹斬龍
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後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二妃死後,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
禹王打開石匣,拿出裡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
這龍故而中毒死去。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大力神應龍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龍就是不出洞。
大禹急令用火燒。於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岩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過後,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誰知繩子解不開了。
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
龍口裡傾瀉出天河泉水。據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後,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陰河。
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裡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
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3、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
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4、塗山之會
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
我胼手胝足,賓士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
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5、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
《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⑸ 為什麼稱堯舜禹分別為"唐堯""虞舜""夏禹"
堯,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舜,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
禹,姒姓夏後氏,一般稱作夏禹,是先秦時期以國為氏的習慣。
堯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舜,堯帝的女婿,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餘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禹,後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通過禪讓製得到帝位,傳說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另外禹是中國的一個姓氏,他是起自西北進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的首領。
(5)堯舜禹道德擴展閱讀
堯舜禹的故事
黃帝之後,出現了三個賢明的君主,分別是唐堯、虞舜和大禹。
堯原來是部落的首領,後來因為德高望重,被推舉為聯盟的首領。漸漸的,堯的年紀大了,他想找一個繼承人,於是有個叫放齊的人推薦堯的兒子丹朱來當聯盟的首領。堯想了想,沒有同意,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兒子總是喜歡惹是生非,品行不好,當不了聯盟的首領。
又有一個叫讙兜的人推薦共工,共工是專門管理水利工程的,堯又覺得他做人做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沒有答應。
後來,堯聽說了舜是個很孝順的人,他的父親瞽叟,後母和弟弟象,經常虐待他,還想著怎麼弄死他。有一次他在挖井的時候,瞽叟和象趁他下井,就在井口填上土,想置他於死地。舜自己挖了一條地道逃生,出來後,仍對父親和弟弟十分恭順。
上天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就派大象去給他耕地,派鳥兒去為他除草。堯聽說後,又對舜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他在處理政務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禪讓給他,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也嫁給了他。
舜繼承帝位後,在他管理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無數百姓因此遭殃。舜十分著急,就派了很有能力的鯀去治理洪水。鯀治水的方法是建築堤壩,來阻擋洪水,但是水勢確實過大,他花了九年的時間,也沒徹底將洪水治理好。
舜覺得鯀辦事不力,就把他殺了,又派了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接過他父親的重擔,改變了鯀治水的方針,採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當時他正新婚燕爾,卻總是在外奔波,禹經過自己家門的時候,正好兒子呱呱落地,但他知道自己任務艱巨,沒有進門去探望。
之後他又兩次經過自己家門,也都沒有進去。經過他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這時舜的年紀也大了,就把自己的帝位又禪讓給了禹。
⑹ 堯舜禹上古時代,學校被稱作什麼,「教師」的最古老含義代表了什麼
在堯舜禹等上古時代,學校被稱作“成均”,“教師”指的是教導和傳授人們禮樂祭祀知識和軍事訓練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級官員。其中,成均最開始其實是一個氏族部落集會的地方,它的作用相當於廣場,也可以說是部落首領召開集會、宣布命令的場所。
因此“教”的意思是對貴族和新官員進行禮樂知識的教導和對士兵進行軍事訓練,“師”則是代表了從事教授軍事或禮樂知識的人。不過自宋以後,“教師”這一詞包含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教育和音樂,還包括宗教和武藝。直到民國以後,教師才正式成為了學校教育的專有名詞。
⑺ 誰知道堯舜禹的故事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⑻ 堯舜禹禪讓背後可怕的真相是什麼
堯舜禹禪讓背後可怕的真相是篡位。
堯舜禹都在不斷發起戰爭,三人都不是以和為貴的人。司馬遷他們想像中任賢為用、發掘平民、民風淳樸、雞犬相聞之類的情景,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腦補。實際上,當時的部落聯盟中已經出現了激烈的權力斗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權力進一步集中,顯得更加誘人、令人瘋狂。
在部族聯盟時代,爭權奪利其實是常態,從東夷族與華夏族之戰,華夏與三苗族之戰,鯀奪權被堯殺死,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從此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些過程無不是充滿爭斗和血腥的。
禪讓不過是一個理想化的政治謊言
從堯、舜、禹三帝之間的關系,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禪讓」不過是個謊言而已,那麼「禪讓」這個說法又是由誰最先提出來的呢?
提出「禪讓」說法的人正是後來被奉為聖人的孔子。他翻閱天下書籍,發現在原始社會里只有堯、舜、禹三個人不是通過世襲獲得的帝位,於是他就提出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說法,並且把這三人當作天下君王的榜樣。但是以孔子的智慧,不會猜不出這之後的內幕的。
原始社會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規矩,軒轅黃帝就是把帝位傳給了他的兒子,此後代代相傳,直至七君,何以在這三人的時候偏偏出來個禪讓制?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孔子之所以不肯把真相說出來,是因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他的治國策略,是他的一種美好的政治理想。他之所以提倡天下君王向他們看齊,是希望各國君王可以提倡他的禮樂、道道統觀念。
儒家所提倡的這種治國思想,是把希望寄託在了君王身上,他們希望君王能夠做一個聖人,從而治理好一個國家。但是這終歸是不切實際的,到後來,孔子所提出來的儒家思想不過是封建君主用來穩固統治的一種道德武器。
⑼ 為什麼人們在經歷過堯舜禹如此民主的禪讓制社會卻能
禪讓: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於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唐堯傳位給虞舜,同時傳了允執厥中四個字;虞舜傳位給大禹,同時傳了堯舜十六字心傳(簡稱中華心法),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一、禪讓制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第一,它開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先河。禪讓制時代選人用人是完全按照民主推薦的方式,從德能勤績廉等方面對被考查對象進行綜合考查,並通過各種實地考驗後,再將帝位禪讓給被考查人,原任君主可以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德行和威望監督和進一步考驗新任君主,最後完成政權的新老交替。這種政治制度之所以被後世所稱贊和嚮往,關鍵在於新老君主完全以德行和社會治理能力而不是通過武力征服公眾,有利於凝聚人心、政通人和、事業興盛。所以堯舜禹三帝被後世稱為聖君明主。雖然這種選人用人的方式與今天的民主不一樣,但二者所追求的目的和結果是一致的——以群眾推薦的方式選出賢能之士擔任國家領導人,全心全意為人民、為國家服務。因此其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而被載入史冊,受後人嚮往和推崇。
第二,禪讓制時代成為後人世代嚮往的開明時代。禪讓制在我國歷史上雖然推行的時間不長,但這個體制所帶來的社會效應是無可比擬的。在我國四千多年的家天下時代,沒有哪個朝代能象禪讓制時代那樣受人懷念和嚮往。每到新的王朝更替,人們就寄希望於新的君主能象堯舜禹那樣治理社會,讓百姓安居樂業,享受太平,但就是再也沒有哪個王朝出現過這樣的君主,更沒有哪個王朝出現過那樣的時代令人懷念和推崇。所以說這個時代不僅代表著我國現有歷史上開明政治的最高水平,更是整個奴隸、封建社會可望而不可及的時代。
第三,堯舜禹三帝成為後世評價君主賢能與否的標准。自禪讓制度開始後,堯舜禹就成為我國歷史上聖明而極有能力的帝王而被列入五帝之一。所以後世的帝王無論誰都喜歡將自己比喻成堯舜禹,以示自己聖明賢能。老百姓遇到某個盛世也喜歡將這個時代與堯舜禹時代相比較,甚至有人將個別賢能的君主比做堯舜禹似的聖君。所以在整個奴隸、封建時代,沒有哪個帝王不認為自己就是聖君明主,更沒有哪個帝王不希望人民將他們看成是堯舜禹一樣聖明賢能。
第四,「禪讓」成為那些通過非法手段奪取政權的人粉飾其政權合法性的貫用手法。在我國奴隸、封建時代,一些通過非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篡位之人,為了證明自己政權取得的合法性,都是以禪讓的形式,讓前代君主將帝位讓度給自己,以洗脫自己謀權篡位的罪名。如:王莽、曹丕篡漢、司馬氏篡魏、楊堅篡北周、趙匡胤篡後周等。而且還要做得象模象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禪讓者」的所謂禪讓,最後擺出一付無可奈何的姿態「被迫」接受了「禪讓」,以示自己的政權確實不是憑借陰謀篡奪得來,而是順天應民,合法繼承了帝位。由此可知禪讓制對奴隸、封建社會政治的影響力。
二、禪讓制對中國思想的影響
第一,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在我國奴隸、封建時代一直屬於社會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愛,無不顯現著禪讓時代的影子。「忠」是禪讓時代獲得政權禪讓者的第一條件,被納入禪讓候選人的人必須忠於前政權,忠於天忠於地,忠於自己的職責和事業。「孝」更是前任君主考查被禪讓者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堯舜禹無不是以孝感動天下的人,孝道是他們進入世人眼界而受到推薦的基本條件。「仁愛」 是堯舜禹治國理政的思想基礎,正是他們的仁和愛,才受到人民的熱愛、推薦和擁護,才能將他們生活的時代治理成開明繁榮的時代。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創建人,在其上述思想體系裡無不體現著禪讓時代的思想真諦。
第二,對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在我國思想史上也是重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之一,對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無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對我們現代治國理政和修身仍然有著可以借鑒的內涵。禪讓制時代堯舜禹治理社會的基本方法就是順應天時和地理,不逆天和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要受到老天和大自然的懲罰。所以,堯舜鼓勵大家靠水而居,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禹的父親鯀違背自然規律治水,不但沒有將水患治理下去,反而使洪水越加泛濫,人民遭殃,最後被堯處死;禹按照水的自然規律治理,最終治水成功,使水成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優良資源,所以他受到人民擁戴而被禪讓。同時,堯舜禹還對人民採取無為的治理方式,在指導人民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生產的同時,不幹擾他們正常的生產生活,使他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享受太平。道家的上述思想與其說是老子等思想家在思想發展史上的貢獻,更應該說是對禪讓時代治國理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對其他思想的影響。禪讓時代的思想不僅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對其他思想同樣產生了較深影響。如:「以德治國」、「與民同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下為公」、「知彼知已」等思想……以及我們現代的市場主體自我經營自我發展的小政府大社會思想等,無不可以看到禪讓制時代順天時、遵自然、重德行的思想痕跡。
三、禪讓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一,堯舜禹的事跡成為教化後世的經典。堯舜禹作為一代聖君,其行為舉止給後代帶來了無可替代的影響。堯寬厚仁慈的心胸,識人用人的睿智,賞罰分明、凝聚天下的魅力……;舜忠孝仁厚的德操,愛民如子的親和力,吃苦耐勞的意志…….;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無不受到後世的敬仰和紀念,並作為教育後人忠孝仁愛、勵志奮發的經典教材世代相傳。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他們的道德和精神始終被作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建設大同社會的力量永放光輝。
第二,形成了傳統忠孝文化的雛形。在我國整個奴隸和封建時代,忠孝仁愛始終是統治階級和平民百姓對自己和他人人生價值建設的基本准則。禪讓時代的忠孝仁愛思想雖然很原始、很抽象,但很實際、很有感染力,甚至儒家學者將忠孝仁愛納入其思想范圍而加以理論化時,都沒有離開和超出禪讓制「忠孝仁愛」的基本標准。如果沒有禪讓時代樹立起來的以忠孝仁愛為基礎的高超德行,以孔子為代表的後世忠孝仁愛思想文化理論就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就算孔子等在理論上再構建和深化,都很難深入人心而被世代接受和傳承。
第三,奠定了中國政治文化的基礎。禪讓時代的一系列思想,作為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基礎,而廣被後世所傳承和發展,並被納入後世統治階級的政治文化加以建設。一是開創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先河,為我國後世民主政治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有力借鑒。禪讓制民主雖然很抽象,但它體現出來的大同理念和民主推薦人才的方法至今都有感染力和借鑒力,甚至現代民主政治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禪讓制民主的內涵。二是堯舜禹時代所體現出的大同,作為國家治理的標准而廣受後人羨戀和嚮往,一代代地激勵著後人不斷地從理論和實踐上朝著這個方向去構建和追求,試圖通過理論構建來促使統治者推動大同社會的建設,雖然這個理想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論的范疇,但人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它的追求,直至現在,大同社會仍然還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三是民主性選人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統治者選人用人的方式。春秋戰國時期的才能至上的用人原則、漢代的舉孝廉、隋以後的科舉考試,以及我們現代從德能勤績廉考查和任用人才,無不帶有禪讓制時代選人用人的影子。四是「順天應民」的治國思想,與現代科學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總之,禪讓制對我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它之所以傳承幾千年而備受推崇,關鍵在於其順民心,切民意。它有力地告訴我們,只有尊從、順應社會和自然規律的人和制度才是人人擁護的科學的,任何違背社會和自然規律、甚至開歷史倒車的人和政府,其結果只能是被人民所唾棄和消滅。
歷史不能復制,但歷史必須學習和借鑒。我們雖然已經不需要禪讓,但我們仍然需要大同,願天下人少一點自私,多一點仁愛,共同努力建設現代化的大同國家。
⑽ 堯舜禹禪讓背後可怕的真相是什麼
許多歌頌禪讓制美好和堯舜禹時代聖明的文獻並非那麼真實,期間有許多的漏洞,甚至是錯誤。因為在封建時期,儒家佔主導地位,仁義道德是儒家的立身之本,吹噓堯舜禹是為儒家取得統治者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堯統治時期,後起之秀舜出現了,與堯的兒子丹朱爭奪天下的君王之位,舜與丹朱奪位失敗後被流放到丹水。丹朱作為堯帝的嫡長子,出生也是充滿神話的,自由聰慧,是圍棋的始祖,並被公認為圍棋界的第一高手。可惜最後奪位失敗被流放,連生卒年月都沒有被歷史記錄下來。
五代至宋
937年,吳睿帝楊溥禪讓給唐烈祖李昪,被尊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938年十二月被幽禁至死。
951年,後漢太後李三娘下誥將漢朝皇位禪讓周太祖郭威。
960年,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降封鄭王。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去世。
1125年,宋徽宗趙佶禪位給兒子宋欽宗趙桓(內禪),自為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帝廢宋徽宗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被押送北上。天會十三年(1135年)四月病死。
1127年,偽楚皇帝張邦昌還政趙氏,尊宋哲宗元祐皇後為宋太後,請宋高宗趙構稱帝。張邦昌封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