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通論案例分析及答案
① 求法學通論案例分析
根據復《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制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就此案,
1、李達可向孫攀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李達並無重大過失,不能減輕孫攀的責任;孫攀承擔責任後可向第三人追償
2、李達可向杜風、杜雨追償,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此案中,蜂多來蜜蜂養殖公司尚未對涉案蜜蜂形成實質控制,也並未實際承擔飼養和管理義務,杜氏三兄弟仍是蜜蜂的飼養人,杜霜所裝運的50箱蜜蜂始終處於封閉的狀態,因而其並未實施侵害行為,如不能查明蟄傷蜜蜂來源,則可判定杜風、杜雨因未密封蜂箱而實施了共同危險行為,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3、李達的特殊體質不影響因果關系的成立,李達並無重大過失,不能減輕杜氏兄弟責任。
② 我也是財大的 求法學通論案例一和案例三的答案吶!!
一、 案例簡介:
原告王XX的公公郭X於1957年在集寧橋西建國四路自建平房一間半。原告訴稱郭X去世前將該房屋房契交給原告丈夫郭X,並由原告一家和原告的婆婆一起居住。在此期間,第三人母親黃XX以沒房為由搶占此房居住,後又租給他人。2010年該片區域房屋開始拆遷,原告持房契手續申請房屋補償款時,發現第三人竟擅自將房產證辦在自己名下。被告未對該房產進行實地調查,在第三人手續不全的情況下為其頒發了18610號房屋產權證書。被告的頒證行為依法不當,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撤銷給第三人頒發的房屋所有權證。
二、 法律爭議與適用:
王XX是否具有原告主體資格?
三、評析與結論(可加附頁):
王XX可以提起訴訟,但不是因為作為郭X的近親屬,而因以她對房子有所有權。
《婚姻家庭法》第九條規定「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在此案中,「原告訴稱郭X去世前將該房屋房契交給原告丈夫郭X,並由原告一家和原告的婆婆一起居住」即郭X去世之前,這房子已經通過郭X(老)的行為轉交給了郭X(小),而其妻子也因婚姻關系而對這房子享有正當的法律利益,有使用權。其丈夫也去世了,她與之的婚姻關系也解除了。但是她和婆婆,成為法定的第一繼承人,把原本屬於這對夫妻所共有的房子按照妻子四分之三婆婆四分之一的份額依法共有。所以,被告為第三人頒發房屋所有權證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原告有權提請訴訟。
案例二:
一、案例簡介:
李某乘車到縣城看病時將自己20000元的定期郵政儲蓄存摺與個人身份證一起丟失,當天中午李某到某鎮郵政儲蓄所掛失,但該款已被人提取。經公安機關偵查,該日上午,計程車駕駛員劉某在縣人民醫院門前經過時,有兩人稱其父住院急需用錢,要求劉某駕車到鎮郵政儲蓄所取款,因儲蓄所要求另提供一份身份證明方能取款,兩人以自己沒帶身份證為由,請求劉某提供證件,劉某遂提供自己駕駛證,並按儲蓄所工作人員要求在取款的利息清單上簽字確認,該款由儲蓄所交付兩取款人。事發後,經相關部門調解,郵政儲蓄所賠付李某10000元。
三、 法律爭議與適用:
劉某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
四、 評析與結論(可加附頁):
不應該。因為劉某沒有過錯。民法中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劉某既無故意也無過失。
案例三:
一、案例簡介:
被告人胡某,今年5月1日中午,胡某和朋友一起在瑞安市塘下鎮一飯館飲酒,酒後向他人借得牌號為浙C6082A的轎車。15時30分許,胡某駕車途經瑞安市塘下鎮羅鳳大道與高東一路交叉路口時,轎車前部碰撞劉某駕駛的無牌證三輪摩托車,造成劉某及其車上乘客夏某等4人受傷。
二、法律爭議與適用:
胡某的行為是危險駕駛罪還是交通肇事罪?
三、評析與結論(可加附頁):
危險駕駛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
而危險駕駛罪是最近還挺出的罪名,從五一開始實行,主要目的就是打擊醉酒駕駛。本案中的胡某就是典型的醉酒駕駛。
③ 法學通論案例分析,求答案
你自己怎麼不動腦想啊..光靠別人是不行的
④ 法學通論課程作業
案例二 本案中李某的行為符合正當防衛中的特別防衛。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第三款規定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從起因條件來看,張某揚言要殺了李某,幷已用碎酒瓶扎傷李某,客觀上對李某存在嚴重的不法侵害。從時間條件來看,張某雖已扎傷李某,但未達到殺掉李某的目的,對李某的侵害依然存在。同時,李某的行為時出於主觀上防衛的目的,且符合對象條件。從特殊防衛的限度條件來看,實施特別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且張某是被其自持的碎酒瓶刺傷,因休克而死,這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巧合性,並非李某故意所為,因此李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案例三 區分盜竊罪既遂於未遂的科學標准應當是看盜竊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否完備,而盜竊罪犯罪構成要件完備的客觀標志就是盜竊行為客觀上造成了行為人非法佔有所盜竊物的犯罪結果。而「非法佔有財物」這種犯罪結果的發生,只能理解為是盜竊行為人獲得了對財物的實際控制。因而,應以犯罪行為人是否獲得對財物的實際控製作為既遂與否的區分標准。當然,「實際控制」並非指該財物一定就在行為人手中,而是說行為人能夠在事實上支配該財物就可以。這種實際控制並無時間長短的要求,也不要求行為人實際上已經利用了該財物。因此,在本案中,李某撬門搬走裝有現金的保險櫃,並將保險櫃放在小實驗室里,在他人未找到保險櫃之前,李某都擁有保險櫃的實際控制權,且李某已滿18周歲,以非法佔有工廠財產為目的,構成犯罪故意,所以李某的行為已構成盜竊罪的犯罪既遂。
恩……本人還沒學民法,所以案例一就另請高明吧!
⑤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通論試卷案例分析和論文怎麼寫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通論文試卷的分析論文
⑥ 法學通論的案例分析
你好
我想你問的應該是可不可以據此起訴吧
答案是可以的
一般來說,王某要求內張某返還古書容的時效為2年,返還請求權。
也就是12月之後的2年內,2000年12月。
2000年8月10日發生洪水,屬於不可抗力
訴訟時效的中止,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致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訴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暫停計算。不可抗力消除後,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所以,此時應當中止計算訴訟時效。
直到找到張某,也就是2001年春節還是沒有過訴訟時效的
可以起訴
⑦ 求江西財經大學2010-2011年《法學通論》第二學期答案!謝了
第一部分 案例分析報告
案例一
爭議焦點---原告王XX是否具有原告主體資格。房屋的所有人是屬於王某還是李某,以及被告在李某手續不全的情況下為其頒發了18610號房屋產權證書,是否不符合法律規定。
法律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評析與結論:
郭XX系本案爭議房屋的建造者,其於1966年去世。對於郭XX遺留下的房屋,其合法繼承人依法均享有相應的權利。原告王XX的丈夫郭X系郭XX的四兒子,被告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房產物業管理局於2000年作出的為第三人李XX就該房屋頒發證號為18610號產權證的具體行政行為與郭X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郭X可以對該行政行為提起訴訟。郭X於2008年死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故王XX可以作為郭X的近親屬提起訴訟。
案例二
案例二:
一、 案例簡介:
李某乘車看病將自己20000元的定期郵政儲蓄存摺與個人身份證一起丟失,掛失時該款已被人提取,經審查發現,當日有兩人乘坐劉某計程車去郵政取款,以自己沒帶身份證為由請求劉某提供證件提取現金,劉某同意並簽字確認。事後經調解,郵政儲蓄所賠付李某10000元,現李某以劉某為被告,認為他侵犯了自己的民事權利,請求判令其賠償10000元的損失。劉某辯解其出於善意幫助,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二、 法律爭議與適用:
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的責任承擔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原、被告雙方在此事均無過錯,由原告單獨承擔損失而得不到賠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應判決被告分擔原告部分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本案被告的行為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應依法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適用 《民法通則》
三、 評析與結論(可加附頁):
一般情況下,儲戶在自己的存款被他人冒領後,都是要求儲蓄機構給予賠償,對於本案冒領人持李某本人真實證件提取存款,儲蓄機構是否承擔責任問題,在實踐中和理論界均有不同的判決和爭論,因李某與鎮郵政儲蓄所之間經調解解決了彼此的糾紛,我們暫表不論;李某又以劉某為被告要求賠償儲蓄機構賠付以外的部分,在實踐中較為少見。
劉某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是劉某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基於過錯致人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其構成要件有四:一、損害事實的存在;二、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三、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四、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根據《民法通則》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為嚴格責任原則,主要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照法律規定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若能證明有法定免責事由,損害結果是由於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過錯造成的,則不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且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使受害人遭受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且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
從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來分析,原告李某確實有損失的存在,但是侵權責任的構成更要考慮侵權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的其他三個要件,即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行為的違法性。筆者認為,一、本案中劉某的主觀上沒有故意或過錯,劉某作為一名計程車駕駛員,主要職責是按照承租人要求完成運輸任務,在完成自己運輸職責後,其出於能幫助及時取款、救助他人的善意目的提供身份證明的行為,是為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所倡導,我們不能在劉某的行為在符合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考察過錯,否則有悖正義;二、該行為沒有違法性,劉某作為公民,沒有對提款人身份予以審查的法定義務,在提款人出示存款人有效身份證件的時候,我們不能苛求他人(甚至銀行)審查提款人與存款人身份,因為一般情況下公民或組織是注意義務,而不是審查義務,否則會造成社會各項交易的混亂、無序,影響社會的發展;三、因為劉某的行為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違法行為,故與李某受損事實沒有因果關系。
案例三
胡某的行為是危險駕駛罪
案例爭議焦點:胡某的行為是危險駕駛還是交通肇事。2010年 2月25日通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三十一條之一,其中新設了「危險駕駛罪。這與之前的交通肇事罪有重合的地方。因此在定罪上會存在搖擺不定的現狀。
法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法理分析:在解決新法與舊法、特別法與一般法的效力問題上,我國實行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刑法修正案八作為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新法,在適用上會優於之前的刑法,且危險駕駛罪作為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條之一,是在原有的交通肇事罪上的一個相對特殊具體的規定,所以也應優先適用這條。
具體分析:一、危險駕駛罪的行為類型
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的規定,危險駕駛罪分為追逐競駛與醉酒駕駛兩個類型。
(一)追逐競駛。一般來說,追逐競駛,是指行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駛,隨意追逐、超越其他車輛,頻繁、突然並線,近距離駛入其他車輛之前的危險駕駛行為。追逐競駛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犯,但刑法沒有將本罪規定為具體的公共危險犯,而是以情節惡劣限制處罰范圍。換言之,只要追逐競駛行為具有類型化的抽象危險,並且情節惡劣,就構成犯罪。第一,本罪行為不要求發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發生在道路上。在校園內、大型廠礦內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競駛的,因為對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身體產生危險,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競駛以具有一定危險性的高速、超速駕駛為前提,低速駕駛的行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單純的高速駕駛或者超速駕駛,並不直接成立本罪。換言之,不能將本罪等同於國外的超速駕駛罪。第三,追逐競駛要求以產生交通危險的方式駕駛,行為的基本方式是隨意追逐、超載其他車輛,頻繁並線、突然並線,或者近距離駛入其他車輛之前。第四,追逐競駛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於意思聯絡而實施,也可能是單個人實施。例如,行為人駕駛機動車針對救護車、消防車等車輛實施追逐競駛行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節惡劣。情節惡劣的基本判斷標准,是追逐競駛行為的公共危險性。對此,應以道路上車輛與行人的多少、駕駛的路段與時間、駕駛的速度與方式、駕駛的次數等進行綜合判斷。在沒有其他車輛與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競駛的行為,不應認定為情節惡劣。追逐競駛的罪過形式為故意,不要求行為人以賭博競技或者追求刺激為目的。因為基於任何目的與動機的故意追逐競駛行為,只要產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險且情節惡劣,就值得科處刑罰。
(二)醉酒駕駛。醉酒駕駛,是指在醉酒狀態下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的行為。《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規定,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者等於80mg/100ml的屬於醉酒駕駛。故意在醉酒狀態下駕駛機動車,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構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險犯,不需要司法人員具體判斷醉酒行為是否具有公共危險。因此,一方面,抽象的危險犯實際上是類型化的危險犯,司法人員只需要進行類型化的判斷即可。另一方面,完全沒有危險的行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沒有車輛與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因為不具有抽象的危險,不應以本罪論處。醉酒駕駛屬於故意犯罪,行為人必須認識到自己是在醉酒狀態下駕駛機動車。但是,對於醉酒狀態的認識不需要十分具體(不需要認識到血液中的酒精具體含量),只要有大體上的認識即可。一般來說,只要行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實上又達到了醉酒狀態,並駕駛機動車的,就可以認定其具有醉酒駕駛的故意。認為自己只是酒後駕駛而不是醉酒駕駛的辯解,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即使行為人沒有主動飲酒(飲料中被他人摻入酒精),但駕駛機動車之前或者之時意識到自己已經飲酒的,也應認定具有醉酒駕駛的故意。當然,如果沒有主動飲酒,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飲酒的,排除故意的成立。
二、危險駕駛罪與交通肇事罪的關系
在刑法修正案(八)頒布之前,刑法理論基本上沒有爭議地認為,交通肇事罪屬於過失犯罪。表面上看,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在交通肇事罪之外增加了危險駕駛罪,事實上,危險駕駛罪的增加,使交通肇事罪的構造產生了變化。
最為明顯的是,危險駕駛罪的增加,使交通肇事罪分為兩種類型:(1)作為單純過失犯的交通肇事罪,即不以危險駕駛罪為前提的交通肇事罪。如未取得駕駛資格而駕駛機動車,過失致人傷亡的,屬於單純的過失犯。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故意」的,但不成立刑法上的故意,既不是結果加重犯,也不是所謂復合罪過。(2)作為危險駕駛罪的結果加重犯的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是故意犯罪,但危險駕駛行為過失造成他人傷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的,應以交通肇事罪論處。此時,行為人對基本犯(危險駕駛罪)是故意,對加重結果為過失,從而成為結果加重犯。
交通肇事後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逃逸方式也與危險駕駛罪相關聯。例如,醉酒駕駛過失致人傷亡後駕車逃逸的,其逃逸行為是危險駕駛罪與交通肇事罪中的法定刑升格的競合,亦即,醉酒駕車逃跑的行為既符合危險駕駛罪的犯罪構成,又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由於適用交通肇事罪的升格法定刑重於危險駕駛罪,因此,對該行為不另認定為危險駕駛罪,只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交通肇事後(包括追逐競駛過失造成傷亡結果後),以追逐競駛的方式逃逸的,原則上也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罪,適用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法定刑。
綜觀危險駕駛罪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行為特點和構成要件,胡某的行為構成危險駕駛罪。
⑧ 大家幫忙做一個法學通論的案例分析題,盡量詳細哦,答好有追加分,學法律的人都來幫忙答一下,感激不盡啦
一:趙某帶著自己6周歲的女兒在商場買東西結賬出門時,被保安發現其女兒手上拿其的巧克力,因商場有「偷一發十」的警示牌,所以保安開了200元的罰單給趙某,趙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爭議的問題是:小瑩的行為是否夠成「偷」
適用:適用的法律應該是《民法通則》,小瑩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她的行為應該由其父母負責。
三:結論:趙某不應該被開罰單。因為小瑩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趙某雖然成在監護不力的責任,但發現後,自己主動去付款,應該說不夠成「偷」,在主觀上不成在非法佔有的目的。
評析:商場的「偷一發十」的規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趙某的行為沒有起到監護到位的責任。小瑩的行為應該是無意中拿走,在結賬的時候趙某沒有及時發現造成的。
⑨ 法學通論作業,就是要案例簡介,法律爭議與適用,評析與結論。一共三點,回答好,100懸賞,望高手解答!
李某的行為不屬正當防衛范疇 他的行為涉及防衛概念中的兩大誤區(一)對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實專施的所屬謂「正當防衛」行為。不法侵害必須是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而不是主觀想像的或者推測的。(二)對尚未開始不法侵害行為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李為防止偷魚架設的電網並樹立警告標示系臆測而非客觀上確實存在的 李的行為系不法侵害中假想防衛的范疇:不法侵害需要實際存在,當實際里沒有不法侵害,但公民誤認為有不法侵害而採取的防衛就屬於假想防衛。正當防衛不包含假想防衛,對於假想防衛的處理,要根據公民是否在主觀上有過失,按照意外事件或者過失犯罪進行處理;公民故意對合法行為採用的「反擊」行為,也不屬於假想防衛,李為防止偷魚所造成的後果系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衛後造成損害行為。王在偷魚後因觸電死亡 李在採取措施無效後偽造現場就涉及到故意殺人 和過失致死 已經違反了雖然對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但其行為的客觀危害性比其他犯罪行為小的多,所以,對防衛過當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一從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