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工具主義
❶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學家柯爾伯格將個體道德的發展分為()
水平1 (前習俗)
1. 服從與懲罰定向
2. 利己主義定向
(「對我有何益處?」)
水平2 (習俗)
3. 人際和諧與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
( 法律與秩序定向)
水平 3 (後習俗)
5. 社會契約定向
6. 普遍倫理原則
你這一題是不是多選啊?那應該選ABD
❷ 道德工具論的開山鼻祖是誰
荀子。
首創性惡論。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❸ 工具主義的應用實例
什麼叫法律工具主義?法律工具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在法律工具主義者看來,法律就是國家和政府管理社會的工具。這個觀念不是沒有問題的。
在合理的法律觀念中應該做一個顛倒,政府才是法律的工具。在法治社會,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是因為我們想通過設立政府來讓官員執行法律,保護法律。因而,在法律與政府之間,政府才是工具,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主宰。
當然,話說回來,說法律是工具,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對的。就是必須首先承認政府是法律的工具,政府和老百姓都要站在法律之下,平等地接受法律的管轄。在這個前提之下,政府為了管理社會,它又得利用法律,把法律當成工具來管理社會。所以,說法律是政府的工具是有條件的,它的條件是首先承認,政府才是法律的工具。在次要意義上才可以說,法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政府的工具。同時,我們更有理由說法律也是每個公民的工具,我們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正當的利益,排除他人的侵害,用法律來引導和監督政府,讓政府更好地履行法定職責。
過去,我們把前提丟掉了,只強調法律是政府的工具。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所以形成這樣一個傳統——官越大越不受法律約束,而且違法之後,社會也拿他無可奈何。
法律工具主義的第二個觀念,就是強調法律僅僅是工具,法律除了工具之外什麼都不是。這很危險。法律在某種意義上是工具,是什麼工具呢?它是社會用來保障每一個人正當權利的工具。但問題在於,法律不僅僅是工具,法律還是正義的體現,而正義是我們的理想。
因此,在法治主義的觀念中,法律是不可以背叛的。過去,由於法律工具主義的觀念大行其道,相當多的人都對法律採取一種機會主義的態度。就是法律對我有利,我就服從
它;法律如果對我不利,我就繞過它,甚至踐踏它。在健全的法律觀念中,法律不僅僅是工具,法律代表著我們的價值,代表著社會理想的一種生活狀態,代表著基本的道德倫理准則,它是不允許放棄和背叛的,是不允許踐踏的,執行法律是不允許討價還價的。 對塞林格的評判只有一個詞:裝神弄鬼。理由很多,包括他與世隔絕隱居山林,寫出成名作《麥田的守望者》之後就杳無蹤跡,弄得一大群人跟在背後苦苦找尋;包括他每天早上攜帶飯盒,從自己的住所跋涉至另一處只有桌椅板凳的小屋寫作,反正90多英畝的私家林地足夠他揮霍。
作為作家,塞林格的這點癖好算不得什麼。據說,彌爾頓要躺在床上進行創作;沒有三英寸寬、五英寸長的卡片,納博科夫就無從下筆;濟慈寫詩時,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只有腐爛蘋果的氣息,能激發蒲柏的靈感;薩克雷必須在家以外的地方,才寫得出東西……
對於他們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儀式,必須有既定的程序或者範式,一旦缺失,寫作便無法進行。由此一來,寫什麼反倒變得不太重要,關鍵是以某種規范將「寫作」這種行為進行下去。「寫」只是工具,為的是一絲不苟地完成一整套獨特的流程演練。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你必須熟悉他們的生活範式,而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寫」,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很容易將某種生活簡化為各種行為規范,又將規范一一解構。英國的老派紳士對應著格子呢大衣和禮帽;地主家的早餐不可或缺牛奶黃油;五四青年要有長衫圍巾;前胸口袋裡別支筆,在過去就是知識分子。
對於某種生活的嚮往,讓我們遵循一系列的行為範式,而範式又直截了當地被工具化。比如,那些所謂的登山愛好者,痴迷於各式各樣的專業裝備,從登山靴、防風帳篷、零下40多攝氏度用的保暖睡袋,到幾乎高過人的專業背包,還有無線對講機,無一不是他們的收藏。他們把對登山的希冀轉化為對裝備的熱愛,在尋找、購買、配置器具的過程中,感受渴望中的生活。
同樣,不管是尼康D3X單反相機,還是尤尼克斯的弓10,或者尚未上市的蘋果平板,就業余選手來說,其功用不會好過傻瓜柯達、紅雙喜和神舟上網本,但是,意義卻截然不同。愛好者們藉助於對工具的專業追求,塑造完美無瑕的審美形象。攝影、打球或者上網,這些根本目的,在工具主義者眼裡並不重要。
愛情亦是如此。
我們見過太多奢侈品的宣傳,幾乎都與情愛有關。北京三環的主路上,曾經豎起過VOLVO的大幅廣告,只有一句話:愛我嗎?它會帶給你無數關於甜美愛情的想像。而新近的電視廣告片,雖說是「只為尊駕護航」,可美女、香車、直升機,以及需要特別保護的成功人士,都明白無誤地勾畫出幸福生活的範式。感情的優劣,儼然就是汽車品質的高下。
木工DIY愛好者,會口若懸河地跟你講沖氣鑽、三尖鑽、階梯鑽、圓鋸、曲線鋸、修邊機和雕刻機,他們的儲藏間里收藏著全套還沒來得及開封的專業設備;愛情的工具主義者也會滔滔不絕:婚戒是卡迪亞而非周大福;鑽石是2克拉而非70分;婚車是賓利歐陸飛馳而非賓士S300……
大錯特錯了?
其實,在愛情的最初與最後,都有規則和範式可言,也很難擺脫工具的影子。從約會的最初,我們選擇與判斷的標准,就不是簡單的情感因素。我不否認一見鍾情,只是它少之又少,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有感情之外的參照系——燭光晚餐顯然要比街頭快餐來得浪漫。我們也藉助形態各異的形式(工具)傳情達意,謹記各種各樣的紀念日,認真准備價值不菲的禮物,精心策劃永遠難忘的儀式,以期對方感知我們的深情厚意。
最終,我們完成終身大事。婚姻本身就是表達愛的範式之一,或者,你可以說它是為愛情提供保障的工具——愛情要麼死掉,要麼變成婚姻。沒有婚姻的承載,愛情就無所歸依。就像沒有專業配備,就不足以證明你對登山的熱愛一樣,愛情需要藉助婚姻來結幕和升華。
當然,完美婚姻也有範式可循。婚姻專家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為我們列出頗具操作性的攻略。就像你不知道赫塔·米勒不算文學青年,沒有ChanelCoCo不算時尚,不去看小劇場話劇不小資,沒有200平方米住宅不中產一樣,如果你缺少完美婚姻的種種要素,不懂得它的操作守則,缺少一系列的規程的話,你一定不幸福。
多麼有趣的話:「畫家的技術是能隨手畫出很直的線和很圓的圈,然而練就卻非一朝一夕;藉助尺子和圓規,我們也能!律師能隨口說出詳細的法律條文,然而背熟卻非一朝一夕;藉助電腦,我們也能!劉翔可以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成功卻非一朝一夕;藉助摩托,我們也能!」
在這寒冷的季節,按照工具主義者的愛情範式,此時此刻,我應該身穿Speedo泳衣,塗抹SPF50+以上的防曬霜,躺在夏威夷的迷人海灘上度假。
❹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六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版罰與權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人際和諧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
❺ 荀子是道德工具論的開山鼻祖嗎
你沒有理解荀子。
孔子有雲:吾道一以貫之。
荀子之道,以性惡論為根基,以禮為綱,一以貫之。目的,是解釋為什麼要有禮,以及儒對國家社會的作用。以此來擴大儒家的生存空間。後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大程度是荀子理論的繼承發展。
關於德,荀子認為是後天休養形成,而非天生。看荀子的文章,荀子批評齊桓公無德,卻也肯定其成功的必然性,對於道德妥協,他是支持的,因為依照他的理論,世上是沒有完美的人的。
加之其堅持以歷史為參照,說荀子是道德工具論者,不為過。
但,道德工具論和道德本體論之間,沒有對錯之分。一個追求有益於社會而不要求完美;一個追求成完美的聖人。
就我個人而言,成就完美的聖人,太難。畢竟沒人能保證絕對不受他人影響。
❻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水平I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文化的規則和標記中的善惡是非觀念十分敏感,但卻是根據行為的實質結果或權利來解釋標記的。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道德判斷的內容]
所謂對的,就是絕對服從規則和權威,避免懲罰,不造成實際傷害。
(1)所謂對的,就是不違反規則,為服從而服從,不對人和物'造成損害。
(2)做得對的理由是避免懲罰和權威的強力。
[社會觀點]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
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故而認為海先生偷葯行為是錯的,應該受懲
罰。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道德判斷的內容]
所謂對的,便是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體交換原則作公平交易。
(1) 所謂對的,就是遵守會給人帶來即時利益的規則。一切能滿足自己利益和需求的行為就是對的,對的也就是
公平,一種平等的交換、交易或協定。
(2) 做得對的理由是在既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還必須認可別人也有其權利。
[社會觀點]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
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
需要,整合各種沖突。故而認為海先生偷葯行為是對的,因為他挽救了妻子一命,也消除了自己的痛苦。
❼ 什麼是工具主義教育觀
一、教育目的觀的邏輯起點
思考和制定教育目的的邏輯起點是什麼?是教育所面臨的基本矛盾。教育所面臨的基本矛盾,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這個矛盾,往往通過教育的中介轉化為教育的內部矛盾,即教育要求(也可以說是教育目的)與受教育者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種理解出發,我們覺得,教育所面臨的矛盾也可表述為: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應當如此與受教育者實際如此之間的矛盾。這樣,「教育目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應該如此,即應然的目的,出現在國家教育方針的表述中,另一類是實際如此,即實然的目的。」
這是一種習俗的、實際存在的教育目的。由此,也存在兩種相應的教育目的觀,一種叫應然的教育目的觀,這是理想狀態的教育目的觀;另一種叫實然的教育目的觀,這是現實狀態的教育目的觀。
二、語文工具觀:一種實然的教育目的觀
語文學界對語文教育目的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上。語文工具觀反映了一種對「語文是什麼」的主流認識。這個觀點的核心,是把語文當作人們的交際工具,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當作語文教學的目的。這對糾正當時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重思想教育輕語文訓練的傾向,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後來發展為把語文課定性定位於工具課,又嚴重暴露出它的弊端。人們開始思考:語文教育究竟僅僅只是要解決工具問題,還是同時要解決一個更為重大的問題,比如解決精神問題,個人精神自由問題,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問題。我們是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還是可以二者兼顧?
這種疑問促使人們開始從語言角度去審視20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的內在困難。這種語言反思一直回溯到20世紀初「五四」的那一場語言革命。結果發現,「目前正在使用著的漢語,並不是我們的母語,而是某種合成化的工具性語言。也可以說,是一種浮躁不安的過渡性語言。……我們對它很難建立起一種像對待母語那樣的親近感。」 這種工具性的合成語言,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文以載道」的社會形態語言,一種是「文以交際」的科學主義本位語言。前者把語言僅視作政治的工具,後者把語言僅當作交際的工具。最終表現在語文教學的內容、目的、過程、方法等諸方面,真正的語言——作為永久的目的性語言,作為一切話語源頭的語言,可以產生語言的語言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接近消失。語言的困難就是語文教育的困難。
再者,從教育目的觀考慮,語文工具觀強調把語文當作是「交際的工具」,是「社會斗爭和發展的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實際上堅持的是語文教育的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教育目的觀。對於這樣一種教育目的觀的爭論,在教育史上,往往歸結為一個問題:教育有沒有自己永恆追求的終極目的?科學主義(實用主義與國家主義)教育者大都持否定回答,認為終極的教育目的太抽象、太玄虛、太浪漫、太脫離實際。而人文主義教育者則堅持肯定回答,認為教育目的分為兩個層次,第一位的目的是培養人性,這是「終極目的」;第二位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為將來參加某種社會生活作某些准備,這是「直接的目的」。「終極的目的」高於並決定於「直接的目的」,「直接的目的」必須服從並服務於「終極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在進化的運動中指導人,而且通過這種進化的運動把他自己塑造成一個有人性的人,一個掌握知識、有高度的判斷力和道德感的人;同時,也要傳給他民族的精神遺產和與他有關的文化,以此來保存具有悠久歷史的歷代成就。教育的功利方面——它可以使青年人謀取職業,得以生活——當然不容忽視,因為人類的兒童並不是為了嬉戲而降生的。而發展人類的一般能力就是最好地提供了這種實踐的目的。然而,那種必要的訓練絲毫也不能危及這個基本的教育目的。」 從教育史上的這種爭論,反觀語文工具觀,我們覺得,語文工具觀的不幸在於語文教育目的的錯位,從糾正一種偏向到滑向另一種偏向。所以有人認為語文工具觀是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 人文底蘊流失的根本原因。
三、「科學——人文主義」語文教育目的觀:一種應然的語文教育目的觀
縱觀20世紀的語文教育,基本拘囿於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歷史圓圈:基礎性——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學科認識的起伏不定,往往導致教學實踐上的搖晃不斷,諸如「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把語文課上成工具課」等。然而,當我們把語文教育放到整個教育學科中去考察,我們會發現,語文教育中的種種偏向實際上是20世紀兩大教育目的觀科學主義教育目的觀與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20世紀末與本世紀初,這兩大教育目的觀已經逐漸呈現出了一種融合的趨勢,也即「科學——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觀。所謂「科學——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觀,在內涵上,「它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主要是關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的內容還要通過科學對人與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充實。」
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提到的「科學——人道主義」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總之,它是一種以科學主義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主義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發展觀和社會發展觀;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學和人道的相互協調和補充中促進人和社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均衡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自身的解放。
面對整個教育目的呈現的融合趨勢,語文教育當然要做出新的調整,把「科學——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觀當作21世紀語文教育的目的觀,重新描繪21世紀語文教育的方向與未來。
說到底,教育的問題往往歸結為尋找一個教育的平衡點問題。正如杜威所說:「一切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協調心理(個人)和社會的因素。……這種協調要求兒童能表現自己,但必須按照社會的目的來表現自己。」
語文教育也是如此。語文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等,本身沒有孰重孰輕,關鍵是看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決定何種屬性有所側重,缺什麼補什麼。
❽ 什麼是法律工具主義法律工具主義的概念。
法律工具主義是認為法律只是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價值意義。
法律不過是階級、國家政策、以及發展經濟和維護道德的工具而已。法律工具主義強化了人治的理論基礎,無法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同依法治國的目標背道而馳。要樹立法治精神,必須克服法律工具主義,加強立法建設,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加強法律宣傳。
在法律工具主義者看來,法律就是國家和政府管理社會的工具。這個觀念不是沒有問題的,在合理的法律觀念中應該做一個顛倒,政府才是法律的工具。法律是工具,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對的。就是必須首先承認政府是法律的工具,政府和老百姓都要站在法律之下,平等地接受法律的管轄。
在這個前提之下,政府為了管理社會,它又得利用法律,把法律當成工具來管理社會。所以,說法律是政府的工具是有條件的,它的條件是首先承認,政府才是法律的工具。在次要意義上才可以說,法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政府的工具。同時,我們更有理由說法律也是每個公民的工具,我們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正當的利益,排除他人的侵害,用法律來引導和監督政府,讓政府更好地履行法定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