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禮冶法治
『壹』 什麼是人治,什麼是法治
【人治】
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內、經濟、政治、容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
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與「人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②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貳』 法制與人制禮制有何根本區別
前者靠強制實施後者靠自覺
『叄』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肆』 人治 法治 法制有什麼區別
..........
人治,就是人性化管理
法治,就是按法律來走,列出條文法律,依法行事,治理社會
法制,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你到網路里找這幾個的區別,再加以聯系說明,就可以了
人治:http://ke..com/view/23994.htm
法治:http://ke..com/view/23982.htm
法制:http://ke..com/view/23973.html?wtp=tt
其它相關:
http://..com/question/73451172.html?si=1
http://..com/question/46465822.html?si=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3-TRSF200303002.htm
『伍』 中國是法治社會還是禮治社會
中國是法治社會。這是治國的根本大法。但也講究禮冶。歷朝歷代延續下的公民基本道德,民俗民風還是遵循提常的。例如做人要文明禮藐,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等這些美德都會提倡,學習的,
『陸』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法治與人治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1 根據學術界的通常觀點,最早使用"法治"一詞的是梁啟超。他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首次提出了"人治主義"和"法治主義"的概念,並用之來概括中國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自此,"法治"一詞才在中國傳播開來。
在一些中國法學家所編寫的工具書上,往往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層內容:其一為中國古代法家提出的治理國家應該專用 法律 的主張,這些思想家往往認為,一個國家只要有明確而穩定的法律制度,一切行動都依法而行,則國家可治;其二為西方資產階級在革命時期為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特權而提出的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法治的要素往往包括法律至上、頒布憲法、"三權分立"等,從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
2 這樣,我們所說的法治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含義的片語所組成,且這兩種法治的內涵、價值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乃至是大異其趣。我們當今所言的"法治"一般是指後一層涵義,因此,在這意義上而言,"法治"並非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土壤上產生出的概念,而是西學東漸的產物。而我國先秦所謂的法治一般被稱為"中國傳統法治"。
3 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的出現,是作為儒家的"德治"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的對立物出現的。在當時諸侯紛爭、動盪不安的 時代 ,法家不承認德治、禮治能夠實現國家的富強。"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悍馬,此不知之患也。
"4"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譽廣而名威,民治而國安。
"5 國內大多數學者所認為的中國傳統法治是相對於"禮治"、"德治"而言的,西方法治則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結論從這方面看也是不無道理的。
6 誠然,"人治"的定義及其與"禮治"、"德治"的關系還是學術界尚待廓清的問題。
7談到"人治",大多數人會想起儒家的"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8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在政治制度中,無論是人的因素還是法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法治中有人的因素,人治中有法的因素,因為"徒法不足以治國、徒善不足以為政"。當然,我們如果把人治國家當成一種 歷史 上所存在的政體形式的話,那麼它就不是一般地強調人在治理國家的作用,而是表示一個人或者少數人具有改變或者決定國家命運的權利和作用,因此我們也不能夠以當今的人的因素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而肯定人治國家的合理性。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劃分法治與人治的最根本的標志,應該是在法律與個人(或少數執政者)的意志發生矛盾沖突的時候,是法律的權威高於個人意志?還是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權威高於任何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權威臣服於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人治。
" 9 回歸到一個常識性的主題上來,就是要回答法大還是權大的問題。
中國 傳統法治思想,確是從實現國富民強,加強君主專制權力的基礎出發,來論證法治的合理性的。"尚法不尚賢"並不是對"人治"的否定,把中國傳統法治思想概括為人治下的法治或者說本質上的人治主義也是符合事實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法治較多是"刑"的角度去 分析 和把握,"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10更多地帶有工具理性的色彩,在排斥"德治"的同時往往採取一種非道德的 政治 學說,把法治與價值判斷相分離。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西方政治文明 發展 的過程便是民主與法治兩大觀念相輔相成不斷融合沉澱的過程。
11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 法律 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2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奠定了西方綿延不絕的法治傳統。由此而言,法治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法治的實施要拒絕人治,第二,法治的價值追求至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人性進行深入分析後,指出"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未免有熱忱,這就往往在執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慾 影響 的神祉和理智的體現。
13在一些西方政治學辭典中,大多數學者對"法治"的解釋也大體圍繞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闡發。
14 英國著名法治思想家哈靈頓曾經論述到,"共和國是法律的王國,而不是人的王國。"
15 就第二層含義而言,法治中所體現的價值追求在經歷了歷史的積淀之後現在仍然是西方自然法學派所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
『柒』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昨天是人治,人比法大,封建統治。今天是法治,法比人大,社會主義。明天是德治,德比人大,共產主義。
『捌』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法治是依法治國;
人治,禮治,德治本質上都是人治;但人是最不可靠的。
『玖』 什麼是人治,法治,法制
民主法治與專制人治的區別
第一:民主法治不以某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政治理論觀念為治國理念,憲法不突出某一宗教信仰或某一政黨的思想觀念,使各種宗教信仰和政黨的思想觀念處於政治平等的地位;專制人治以某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思想理論觀念為治國理念,使這一宗教信仰或政黨的思想觀念高於其它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觀念,從而使政治平等成為空話。
第二:民主法治實行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分權政體;專制人治實行政治與某一宗教合二為一的政體或政治與某一政黨的理論觀念合二為一的政體。
第三:民主法治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由公民在政治平等的基礎上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專制人治的國家領導人由某一宗教團體或政黨團體內部決定產生,雖然專制人治往往也實行選舉,但這種選舉由於不實行差額和競選,選舉人沒有選擇的餘地和不了解被選舉人,因此這種選舉實質上是虛假的選舉。
第四:民主法治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受制於憲法並無權無法改變憲法,憲法具有持久穩定性;專制人治的憲法常常因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變化或因最高領導人的更換而改變。
第五:民主法治政體下的公民能通過媒體暢所欲言地對國家政體提出見解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批評;專制人治政體下禁止公民對政體見解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批評,政府將這類敢於提出見解和批評的人視為敵人。
第六:民主法治政體下的法律規定公民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思想、言論、信仰、出版、集會、遊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並具有實施的細則,因此這些自由權利能使公民真正享有;專制人治的政體雖然在法律方面往往也規定公民享有這些自由權利,但缺乏實施的細則,在現實中往往受到限制和被剝奪。
第七:民主法治政體實施多數人決定並尊重少數人利益的平等原則;專制人治政體往往利用權力脅迫多數人服從自己後,將少數人打入地獄。
第八:民主法治社會具有持續性的和諧穩定;專制人治社會充滿了斗爭和不穩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