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妙
『壹』 道德經中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陰陽雙依,原來講的是性生活。玄:指奧秘,隱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簡單。這句話意思眾生奧秘之所在,實在是非常簡單。也有化復雜為簡單,化簡單為復雜的意義。有時特別簡單,奧秘之所在。它就在隱秘處,有的時候也非常復雜。這就德與道。道非常簡單,德非常復雜,有的時候非常難,屬於做的時候難,這是“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流傳至今,我們仍然在堅持學習它,與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質比較深刻有關;與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較科學有關。
“玄之又玄”主要是說“道”體的深奧難測和幽深神妙。“眾妙之門”講的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意思是“道”是藏於深奧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奧,又超過一切事物、知識、智慧,是洞悉所有奧妙變化的門徑。在先秦諸子里最為深奧的就是老子哲學思想。
『貳』 老子提出的「妙」體現的特點是什麼
老子談「妙」,「妙」和「徼」同謂之「玄」,但「玄」終究更偏重於說明「道」的無限性,與「妙」這種屬性更為接近,所以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於「妙」取法於「道」,體現「道」的「無」的一面
,「妙」的特點是體現「道」的無規定性和無限性,「妙」出於自然,歸於自然,不能執著於有限的物象來求「妙」
總結:從老子的「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典美學范疇一個重要特點——中國古典美學范疇,往往不限於概括具體的審美對象或審美過程的某種特點,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個宇宙的看法密切相關~
『叄』 道德經中的咒語:「常無欲,眾妙之門」怎麼解釋
一.《道德經》(實為《德道經》)中沒有這句話,原文為「恆無欲也,以觀回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答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二.這段話的大意為:修真中的體道明德應拋棄後天的有為慾望,運用先天的無為思識才能觀察和體悟到其中的妙像。道與名、無與有、妙與噭,同出於道和德,名稱雖然不同,但其實質都是反映道和德;把握住了白與黑交界處的那一條玄線,並突破了白與黑這兩重玄,就進入了淳德歸道之門。其實,這就是《德道經》中所說的「知白守黑」的重要一步呵! 三.切莫把《德道經》當成咒語!因為《德道經》是直指人的心、性、命回歸道德的「一本正經」,是唯德的大唯物主義,要領會她,就得拋棄一切有為的心機和見解,平心靜氣地學習。這是大前提。為此,你也不妨到本博客blog.sina.com.cn/gan1953去看看博文《我們的老子》。
『肆』 請問,道德經里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和徼字是什麼意思
[總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版有欲以觀其徼」句(按權帛書: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強調人應該「常」通過「無欲」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借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借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
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欲,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伍』 道德經中 「姑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怎麼翻譯
意思是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的人以為無欲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隨妄念,無欲無求則是休歇妄想。世間一切罪惡紛爭無不源於慾望,此乃眾生相。
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眾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慾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慾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復始。
(5)道德經中的妙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
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
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陸』 道德經中「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竅」是什麼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概論式而闡述的
在這里要縱觀道家整體而出發才專能講有所得。
這里我們要屬知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層意。
並且「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層意。
另外我們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層意。
所以: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推到這個結論
『柒』 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該如何解釋。
《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
何謂之「玄」呢?「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關於「玄」的釋義就更多了。王弼《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蘇轍註:「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其實,「玄」字的本義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為抽象名詞概念,與「道」、「無」、「有」等概念具有同樣的意義。「同謂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有」和「無」)這兩者同出於「道」而名稱各異;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關鍵。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二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方法。「同」是特別受到強調的,所以也可以說:同之又同,是認識天地萬物的關鍵。
故可謂玄就是天地萬物的一般規律「道」,與「道」相同。「玄」是生成宇宙和萬物的本體,它體現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
『捌』 道德經中一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字怎樣念
● 徼
jiǎoㄐㄧㄠˇ
◎ 同「僥」。
◎ 求。
筆畫數:16,部首:彳,筆順編號:3323251141533134
其它字義
--------------------------------------------------------------------------------
— 漢 典 Zdic.net —
● 徼
jiàoㄐㄧㄠˋ
◎ 邊界:~外。
◎ 巡邏,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筆畫數:16,部首:彳,筆順編號:3323251141533134
從以上看,應該是第四聲。
『玖』 道德經中,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註: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其懷),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案:嚴靈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四家集注」本,及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本,「空虛」下並有「其懷」二字。當據補。(參看嚴著:「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補正。以下涉及此書時,簡名曰嚴著:陶勘補正)。
王注以「常無欲」點句。三十四章:「常無欲,可名於小。」故如此點句,亦未始無據。言人當「常無欲,空虛其懷」,而後可以觀道之始物之妙。王註解「妙」為「微之極」。「微之極」之妙亦指道而言也。「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為同義之重復句。「始於微」即「始於無」,成即生。道即無,妙即「無」之「無限妙用」也。不無,不能妙。故須「常無欲」以觀之。言自己常在「無欲」之心境中,即可以通道之為無,以及無之為妙也。「無」非邏輯否定之無,亦非抽象之死體。故以妙狀其具體而真實之無限之用。(非「有限之定用」。有限之定用則利也)。故「無」即下文所述及之「沖虛之玄德」也。微與妙皆其屬性。成與生有時不同,有時同。若成為「終成」,生為「始生」,兩相對言,則不同。此處則同。決於「始」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顯然,這里的「無」、「有」、「常無」、「常有」、「玄」都是對「道」的指稱和描述,「無」和「有」乃是「同出而異名」,「有」並非「萬物」,而是「萬物之母」,而「萬物之母」也就是「道」。而如果我們將「有生於無」的「有」理解為「萬有」或「萬物」,就會使老子對「道」的論述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前後矛盾。可是,第四十章卻又明明白白地說「有生於無」,既然是「有生於無」,那就有一個本末和先後的問題了,這顯然與《老子》第一章的論述無法對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老子真的是前後矛盾、思維混亂嗎?這個問題長期地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所幸的是,新近郭店戰國竹簡本《老子》的出土,終於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原來今本《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竹簡本為「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今本衍出了一個「有」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足以導致解釋上的大相徑庭,本來,「有」和「無」乃是「道」的一體兩面,都是指稱道體的(「同出而異名」),它們之間原本並無本末、體用和先後的問題,可是今本「有生於無」的表述卻導致了本末先後的判斷,給老學體系帶來了不一致的解釋。現在郭店簡本的出土,長期以來困擾著學術界的這一難題終於得以冰釋,同時也印證了我們的一貫判斷:「無」和「有」乃是「道」的兩種屬性,都是指稱「道」的,所謂「無」,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所謂「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蘊涵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最終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創生萬物。這樣,《老子》四十章這句話,就可以而且也應該理解為:天下萬物生於「無」和「有」相統一的「道」,「道」是天下萬物的總根源。老子的這一認識無疑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