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尚公
⑴ 公民基本道德有哪些
一、「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回、用法、守法和護法。答
二、「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三、「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四、「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五、「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⑵ 道德高尚有什麼用
問問題的人常以為什麼是道德呢?
如果把社會中「當一個好人,不要投機取巧」「好人有好報」之類的箴言、諺語當做道德的話,那誠然這些所謂的道德真理真是經常不攻自破。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如此:人往往給自己的俗世經歷下一些定義,並跟自己聽說過的詞語對上號,以為這些就是那個詞語所說的意思。然,很多時候,這是不恰當的。
方今天下,用古人的話,就可以稱為「禮崩樂壞」,其道德,隨舊有傳統土崩而瓦解,充斥社會的不過是東西方文明激盪而出的各種「道德」渣滓。
按較學究一點的觀點來說,說一個人道德高尚,可以說是這種高尚是人自身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自以為自己道德高尚,而不感到快樂,那這算是什麼道德高尚呢?此外道德一般也被認為是社會組織與制度的產物,是人組織在一起所須的一些准則,如果在一個充滿欺詐與缺乏誠信的社會里,人們不能公平地一起合作,而道德又不能因為塑造了自己快樂的心靈而有所幫助。那道德就已不復存在,又何來的追求呢?
因而世人追求的所謂道德常常不過是一些「碎片」而已。所謂流俗的道德觀念更是守舊觀念加給自由的鎖鏈,而人追求道德,則僅表明了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狀態,與人平等相處、互相尊敬的心理狀態而已,因而追求美好的心理是丑的嗎?這本身就已經明了了人本身的好惡及旨趣:人們嫌惡欺騙、嫌惡卑劣、嫌惡恃強凌弱、嫌惡殘酷暴虐,追求安寧、追求平和、追求誠信等,如此而已。
⑶ 公共道德素質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共道德,又稱善良風俗,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准則。公共道德觀,核心是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
禮貌謙虛
為人要有禮貌,這是做人處世的最起碼的要求。禮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現。對人有禮貌表現了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態度。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強調禮節禮貌的重要性。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要求人們要儀表端莊,舉止文雅,言談謙虛,待人和氣,親切熱情。彬彬有禮的人,必然贏得人們的依賴和尊重。謙虛不是自卑,更不是貶低自己,而是一種外在的內在修養,表現為與人交往時虛懷若谷,尊重他人的人格,學習他人的長處,從不誇耀自己,自吹自擂,舉止言談謙恭有禮。
坦誠相見
人與人之間相處和交往,不僅要講究禮貌、謙虛和氣,尤其需要坦誠相見,使人放心,這樣才能贏得朋友,易於找到患難之交,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如果你能給予他人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真意的贊揚,而不是用虛偽的奉承來滿足一個人的自尊,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易於與人合作。
成人之美,助人為樂
我國古代的孔子就大力倡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一個人應當與人方便,切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或見死不救。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會時時快樂,事事順心,總有需要別人幫助救濟的時候。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主動幫助別人,以助人為樂。同樣的道理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幫助別人,為別人做好事,就會使人由於你的存在而愉快,因你的存在而欣喜,因你的出現而鼓舞。反過來,你也會得到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因為,感恩圖報,禮尚往來,是人的共性要求與意識。
遵守秩序
社會公共秩序,是社會生活保持相對穩定與和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遵守公共秩序,為的是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是自己從事公共活動的必要條件。遵守公共秩序要求人們要有紀律觀念,有較強的律己自控能力。紀律反映了人們的共同要求,體現了人們的共同利益。一個沒有紀律觀念的人,很難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紀律觀念的強與弱,又同人們的律己自控能力的高低有關。講究衛生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內容,是造成優美環境,使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它歷來是社會風尚的一個方面和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敬老尊師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素有敬老愛幼尊師敬賢的美德。孔子把老者安之,少者懷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當作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語》有雲:「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所以,尊師敬賢是「天理」之所使然。一般來說,老年人有豐富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對社會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應該受到後輩的尊敬。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人類的希望,在德智體諸方面都處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大人的關懷和照顧。師長是人生的向導和知識的傳播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尊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賢者,一般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的人類精英,對他們表示欽佩親敬,表達了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類的追求精神。今天,尤其應該恢復發揚敬老愛幼尊師敬賢的傳統美德,以造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社會發展,生產改善,社會成員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每個公民都有法定的責任有義務,保護和增加社會公共財物。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3條)從此我們不難看出,愛護公物不僅是公民的道德規范,也是憲法規定的法定道德義務。
公共場所的建築物、古代文物、花草樹木、娛樂器具、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公共財物,所以,為保護在公共場所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制訂公共場所的紀律。人們應該正確認識紀律與自由的辯證關系。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相對而言的,並受一定紀律的約束和限制。紀律是廣大群眾利益的體現。沒有紀律,人人為所欲為,也就沒有廣大群眾的自由了。人人遵守紀律,按公共場所的規定約束自己的行為,人人都可以得到相對的自由。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共場所的各種服務和便利。愛護公物的道德規范要求人們不僅要愛惜公共財物,還要同侵犯公共財產的行為做斗爭。
遵法守紀
遵法守紀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基本保證。它要求人們必須按照法律法規及紀律的有關規定行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甚至會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這是公民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意識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通過法紀的他律,確立公民的道德自律,就顯得特別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政治、經濟和其他活動,以至於公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秩序,都有賴於法律的規范,國家的穩定,也有賴於法紀的保障。廣大公民必須培養守法的精神,嚴格地自覺地遵紀守法。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保證社會有正常的秩序和穩定的環境。
社會公德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廣泛深入人心的公共生活准則,它是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狀況的綜合晴雨表,是社會風尚的最起碼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反映。遵守社會公德,有助於防止不良社會風氣的滋生和蔓延,有助於造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環境。
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主要是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諸如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礦產資源、動物資源等,也包括保護文物資源、文化資源、社會管理資源等重要內容。從根本上來說,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也是對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
作為社會公德的新添內容,它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同樣也需要我們的廣泛遵守和維護。在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的基礎上,它依賴於每個社會公民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 主動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每個人力所能及的貢獻。
⑷ 公序良俗和道德風尚的異同
這么復雜的題還沒懸賞分我想你是找不到答案的
⑸ 道德高尚的成語
道德高尚的成語 :
德高望重、
大公無私、
高風亮節、
拾金不昧、
舍己為人、
兩袖清風、
光明磊落、
助人為樂、
襟懷坦白、
厚德載物、
冰清玉潔、
鞠躬盡瘁、
懷瑾握瑜、
忠心耿耿、
不同流俗、
高情遠致、
克己奉公、
大義凜然、
德厚流光、
堂堂正正、
廉潔奉公
希望能幫到你學習進步
望採納,謝謝
⑹ 道德高尚、奉公守法的榜樣的人物事跡有哪些
劉金國: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
頒獎詞:賊有未曾經我縛,事無不可對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險前沿,寸步不退。是劍,就向邪惡揚眉出鞘,絕不姑息。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
推選委員陳小川這樣評價劉金國:內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為永遠不會逾越內心的道德底線。當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質時,他的內心會有無限的滿足感。我想,劉金國完成了這種道德實現。
推選委員塗光晉說:正因為頭頂有國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潔,嫉惡如仇,臨危不懼,知難而上。
回憶起「7·16」大連新港火災事故,許多人心有餘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連新港的輸油管線在油輪卸油作業時發生閃爆,造成管線內原油泄漏發生火災,火勢順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長、紀委書記劉金國第一時間率領專家組趕赴現場,指導救災。面對長達數千米的火線、數十個儲量巨大的油罐隨時爆炸的危險,劉金國在前沿連續指揮了七個小時,直至將大火撲滅。
每逢重大突發事件,劉金國都親臨一線指揮。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擔任公安部前線總指揮,緊急調集、指揮全國2萬多名公安專業救援力量,從廢墟中搜救出被埋壓人員8335人。
鐵血將帥的另一張面孔,是兩袖清風的忠誠衛士。1995年,劉金國調到河北省公安廳,搬家時他的全部家當只有半卡車舊傢具,和一台黑白電視機。單位分給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萬元的集資款,但劉金國硬是拿不出這筆錢,最後只能找銀行貸款。擔任領導職務的幾十年,劉金國親手審批過近20萬個「農轉非」指標,可他自己的38個親屬無一跳出「農門」。
楊善洲:不負群眾的草鞋書記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裡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楊善洲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書記。在任期間,面對家屬「農轉非」的多次機會,楊善洲要麼直接推脫,要麼將申請表藏進抽屜,直到去世後才被發現。「大家都去吃居民糧了,誰來種莊稼?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到了退休的年紀,組織上想安排楊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謝絕。
長期亂砍濫伐,大亮山生態受到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我要為百姓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沖著這句承諾,楊善洲在卸任後一頭扎進了荒草叢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樹樁搭的床,他希望給鄉親們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後,楊善洲與林場職工同吃同住,每天從早忙到晚,雨季植樹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創業初期資金短缺,老書記把平時種下的幾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撿別人丟棄的果核,積少成多,用馬馱上山。
擔任林場負責人的20多年間,楊善洲不要分文報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他為林場爭取了近千萬資金,卻從未私自動過一分錢。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楊善洲帶領工人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超過87%,修建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設4公里多的輸電線路。
吳孟超:堅守肝膽事業的醫者
頒獎詞: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推選委員任衛新說:吳老以九十高齡,與患者肝膽相照。作為醫生,作為軍人,他都是一座豐碑。
在中國醫學界,肝臟醫學曾長期處於荒蕪。上世紀50年代,從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吳孟超投入了肝臟外科研究,與同事做出了中國第一個肝臟解剖標本,提出了「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肝癌切除手術。
半個多世紀的嘔心瀝血,吳孟超推動了中國肝臟醫學的起步與發展。1999年建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每年收治逾萬名患者,年均手術量達4000例。肝癌術後五年的生存率,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歲,他依然堅守在一線。據統計,吳孟超做了1.4萬余例肝臟手術,完成的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2006年1月,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孟超是醫院院長,平時不但忙於院務,還要經常外出主持學術會議。即便如此,他仍堅持在每個星期二的上午看門診,若是出差錯過了,回來還得補上。
從醫近70載,吳孟超始終認為醫德比醫術重要,「德」是他挑選弟子的首要標准。吳孟超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據說這樣做,每年能給病人節省7000多萬元。
⑺ 什麼是公民道德高尚的重要標志
公民道德高尚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公德規范。
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其中遵
紀守法是社會公德規范的基本要求。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公民彼此都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實、講信用。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愛,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
「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作為一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推崇勤勞,反對懶惰和游手好閑。公民還應該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⑻ 簡述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公忠愛國的主要內容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一切服從黨安排。
⑼ 公共道德是什麼意思
社會公共道德規范可簡稱為社會公德,是一種與個人德行(涉及個人生活以及品專德、作風、習慣屬等等)相對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它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對善與惡、榮與辱、美與丑等現象的認識、判斷能力。
社會公德是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會的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等力量來維持,為每個社會成員所遵循。社會公德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和要求。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志。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公德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更為重要。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功能,對於培養人的高尚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⑽ 公俗良德包含什麼
公俗良德包含公序良俗和社會的一般道德等。
公俗良德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所謂公俗,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德,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公俗良德原則在司法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民事審判中具有重要意義。
公俗良德原則將尊重社會秩序、社會公德作為強制性規范,引導人們進行民事活動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鼓勵人們實施善行善舉,從而弘揚社會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