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制與法治的不同

法制與法治的不同

發布時間: 2022-03-01 08:48:57

『壹』 法治與法制有哪些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 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 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 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 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1)法制與法治的不同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貳』 法制與法治的聯系和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叄』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3)法制與法治的不同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肆』 法治與法制,有什麼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制」 與「法治」 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兩個詞, 人們有時甚至不加區分地使用。實際上, 「法制」 與「法治」 是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法制」 與「法治」 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6)、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從立法、 執法、司法、 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 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 團體和個人, 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 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法治與法制這兩個詞, 乍一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 事實上, 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


『伍』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5)法制與法治的不同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

兩者都強調了靜態的法律制度以及將這種靜態的法律制度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的過程。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義的法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由此可見,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僅僅強調法律的形式化方面,還並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陸』 請問法制和法治各是什麼, 什麼區別呢,

法制泛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原則。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1.聯系: 「法治」和「法制」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聯系。一方面,要實行「法治」,必須以完備的「法制」為基礎;另一方面,在「法治」國家中,「法制」的運行要以「法治」原則為指導。此外,兩者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為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服務,都與民主相聯系。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對於我國健全法制、厲行法治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2.區別:
(1)「法治」與「法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本身的含義來說,「法治」是指嚴格遵法、守法、依法辦事的原則,這一原則有兩方面要求:一是有良法,良法的含義是:1法律完備;2法律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3法律體系協調、統一,無矛盾和抵觸;④法律的表述准確、簡潔,易於理解。二是遵法、守法、嚴格依法辦事,這一點又包含四層含義:1法律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嚴格依法辦事;④有效的法律監督。而「法制」則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或法律上層建築系統。「法制」至少包括三種因素,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現行的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規范在實際中的運行和指導法律規范的制定和運行的法律意識三部分。可見,從本身的含義上說,「法治」指的是一種治國原則,「法制」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二者是原則與制度的區別。
(2)產生的歷史時期不同。自從有了階級和國家後,便有了法,也就有了法制,因此「法制」是與階級社會相伴始終的。而「法治」的出現,則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產物。雖然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概念,中國古代的韓非和商鞅等提出了「緣法而治」,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
(3)制度基礎不同。只要有階級對立和國家存在,便有法制存在,所以「法制」不要求特別的制度基礎。而「法治」則不然,它是以資本主義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為基礎的,古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中國由於沒有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所以他們講的「法治」便不是近現代意義上所講的「法治」。
(4)與人治的關系不同。法治和人治是絕對排斥的,是不能共存。而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忍受一定的人治存在。
因此,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則必有「法制」。在西方社會,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制」越來越完備,而「法治」則出現了危機。

『柒』 法治原則的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與法治的含義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指一國現有的各項法律及其制度,後者意為「法的統治」,主要是指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一般認為,法治有兩項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
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等,體現了法制原則;1999年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才成為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捌』 法制和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1「法制」與「法治」的概念

法制與法治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法學上,它們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廣義來理解,「法制」一詞通常是指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國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在這里,法制和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國家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同一類的概念,同屬於制度的范疇。而「法治」是指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它是相對於「人治」這個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而言的。「法治」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採用什麼原則和方法對國家進行治理和統治。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運用體現統治階級整體意志的法律和制度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就叫做「法治」。「法治」表明一國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法制」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法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法制」與「法治」是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有聯系卻不是一碼事。

其次,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重點不完全相同。「法治」強調的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動必須依法辦事;而廣義的「法制」,則強調的是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和。

再次,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廣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國家,全都實行「法治」,有的國家實行的是專制、人治。法治同民主相聯系,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法制,才能真正實現「法治」。

2「法制」與「法治」的聯系與區別

「法制」與「法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法制」的健全要有正確的「法治」理論來指導。一個統治階級沒有「法治」的思想和理論,不重視法律和制度在治國中的作用,不重視對法律和制度的遵守和執行,那麼就根本不可能考慮加強「法制」的問題。另一方面,「法治」這種治國的理論和原則要付諸實施,又要靠「法制」的健全來實現,沒有法律和制度作為治國的手段,「法治」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玖』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最好舉一個具體的實例

法制指的是一個制度上的層面而法治是一個思想的范疇 中國目前是提倡法治社會(就是說目前沒有基礎完善到一個制度的層面,還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層面)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