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善
1. 上善若水 原文…
原文復:
《道德經》第八章制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諸葛卧龍所注《人力無為。人意爭萬物而不讓,取萬物之所善,故幾於盜矣。居福地,心魔淵,與偽善,言偽信,政自治,事利能,動善時。夫無不爭,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1)道德經上善擴展閱讀
譯文:
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2. 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回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答;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3. 《老子》上善若水翻譯及原文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譯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解讀:
水的品質近似於道,水的特性即利益一切有情無情,水有功而不居,安處下位,若人要修仙了道當學水的品質,將自己的品質修煉的像水一樣,善於奉獻,不計得失,不計功果,功成身退,也就近似於得道成仙了。
不爭則無尤,無因亦無果,要修行就要有修行的因,善就是修行的因,種善因則得善果,如果以不善心修行,距道遠矣
4. 道德經上善若水翻譯
原文: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專、善時;夫唯不屬爭,故無尤。 快樂 翻譯 :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滿意請採納
5.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
6. 老子創作了《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探索人和自然的關系,對於人本身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道家也成了大家之一。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著作的《道德經》對於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提到的“上善若水”對於個人的修養很重要,它指的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善良是像水一樣的。老子指的水是溫柔的水,是可控范圍內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根源。一個人的善良總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認為善良是人的本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保持一顆善良的初心,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讓我們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吧。
7.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應該聯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來理解,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清純善良、滋潤萬物,對世間萬物只有利而無害,懂得包容和謙讓世人,不與世人產生爭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應該得到弘揚上善若水這種為人觀念是我們現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夠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境,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這種與人為善的心態貫穿下去,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心態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從內心的真正變化,會為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益處。
8. 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到底在表達什麼看過才知道
水是萬物之源,它滋養世間萬物,無孔不入,從不與世間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想表達的就是人應該像水一樣心懷天下,但要學會恩澤萬物而不計名利,要擁有一個廣大的胸襟與包容萬物的氣度 。水至善至柔,剛柔並濟,水靜時清澈無波瀾如明鏡般透明無暇,動時則洶涌彭拜,波濤洶涌。
滴水石穿絕非一朝一夕,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信念。世上最柔軟的東西莫過於水,它是源源不斷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會世人為人處世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