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矛盾
㈠ 道德經自身的一些矛盾怎麼解釋
我讀道德經也有此疑問,後來聽曾仕強的易經講座,才知道老子之意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站在行不言之教的立場上來行有言之教,才不會亂教!
㈡ 道德經的民不畏威,與其次畏之有沒有矛盾
在我國的古典文化中,有那麼一位老人,用他的智慧留下了傳世的著作;有那麼一本書,以其經典而又極具教育意義的深刻意義而在茫茫書海中,獨具一個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到無可替代的地步,這本書就是《道德經》。這本著作我們每一個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它真的占據了太重要的地位了,如果沒有它,我國的文化體系可能都是不,完整的。
所以,這兩句話是不矛盾的。世間任何的事情都是需要一個平衡的度的,當它達到平衡時,就不會出現百姓害怕的情況,而過於嚴苛和殘忍是就會使百姓感到懼怕。
㈢ 道德經說要從容的面對死亡,但是道教本身在尋找永生,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解釋呢
生以不生生為來生義。如何是生以不自生生為生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大德當知,本無生死,為什麼要執著這個名相?
究竟講來,根本沒有生死。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動不搖的,根本沒有生死。執著於生死就是我們妄心亂動,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嗎?這是大自在!
㈣ 道德經第一句是不是矛盾
命題A不是道,而是對道的說明。道和對道的說明,是兩種不同本質的東西。道不能說出來,但命題A可以,因為命題A不是道。所以這里不存在矛盾。這就如同,房子能住人,「但房子能住人」這句話並不能住人。
「可以說出來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作為「道可道也,非常道」的解釋或者翻譯,是不準確的,是偏離願意的。道可以是一種道理,但道理不都是道。道就是道,沒有別詞能准確替代「道」,如果要解釋什麼是「道」,需要用很多文字,甚至一本書,比如道德經。
再打比方說明,人和猴子都是動物,但人不是猴子。
另外,道德經沒有說自己就是永恆的道理,它的作用是引導人們去發現道。
㈤ 獨道德經時有:行不言之教,既然如此,為何還寫道德經,其中矛盾怎麼解釋
我讀道德經也有此疑問,後來聽曾仕強的易經講座,才知道老子之意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站在行不言之教的立場上來行有言之教,才不會亂教!
㈥ 」兩句話都出自道德經 是否有相互矛盾的意思
肯定有矛盾之處。封建社會亂改道德經保護少數人利益
㈦ 讀《道德經》里的「強行者有志」有疑問,它不與老子的思想矛盾嗎
"強行者有志,有志者強行" 按照常規解釋是 。。一個人要有所成就,一定是一個有恆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廢的人。
注意這里的 「一個人要有所成就」中的 「 一個人要」 這就表明了 有意願達成某事。。那麼你學習 道德經 這本身不就是 一種意願么?
下面我們理順一下 事態發展的過程。。
求知慾引導我去了解道教 - 學習道德經 - 了解到 「強行者有志」 - 經過不懈努力最後學成 道教。。 然後才能 順其自然。。
所以說 道教 最終狀態是 「順其自然」 然而 要達到這個境界 需要 「強行者有志」 這個過程。。
㈧ 同時學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矛盾嗎
這個一般也會懂得抄一些道理。簡單說點兒高桿的吧。
1、人類大腦,基本上就是微不足道;學習什麼,也就是一點點。
通過修煉,可以提高境界!就能夠根據情況,再進一步學習提高。
就是境界問題。比如現代科學:基礎學科、理論應用、乃至交叉學科……
雖然是五花八門,掌握了,也就那麼一點點而已。高度提煉!精華!大師。
2、諸子百家,可能常人幾輩子,也就只能夠明白一點點、一些些;
我們早就修習,根本不是什麼。五千言道德經,十三篇孫子兵法。
諸子百家……乃至歷代以降,各種思想,都不是事!統稱【國學】。
古今中外,還有無數思想!就說這個孫子兵法,一般人學習是兵家;
諸子百家,融會貫通,皆是一體。孫子兵法,也是哲學。與易經、老莊、法墨……
並無二致!從而融會貫通。當然,這是承蒙本人師尊,數十年之前指點!
我輩眾弟子,皆只僅僅,學習得師尊一絲;但是放眼天下,足以傲世。
——而在師尊面前,那也就是管窺蠡測!師尊,才是學冠古今中外!
㈨ 易經和道德經有何矛盾或沖突嗎
道德經是道教的修心之書,互通大乘佛教義理;
易理是人類觀測自然學習自然的精妙總結,源於道終於術,這些規律與道德經所探討的終極真理是不在一個層次;
現在流通的易經是儒家版翻譯的易理;
將這個道術,進行源於大道返於人道的,重新逆向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