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關於魚
❶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是老子的話嗎出自哪裡原文是什麼
不是老子的,出自西漢劉安所作《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意思是: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1)道德經關於魚擴展閱讀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四庫全書總目》亦歸入「雜家」,屬於子部。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劉安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庶子,封為淮南王,劉安作為長子,承襲父爵,故亦稱淮南王。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帝位的漢武帝劉徹,反對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劉文典寫有《淮南鴻烈集解》。
《淮南子》著錄共分為內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
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馬」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❷ 「受人魚不如授人漁」的出處
這句話的出處還真不知道
意思是,給他魚總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可以受益終生。
❸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道德經》中那一章節
不在道德經.在《老子》里.
《老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❹ 老子,道德經那一章是說人的感情就像魚兒一樣就好了
感情是個很復雜的東西。不要拿到任何地方去比較。自己體會,珍惜,就行了。個人體會。我戀愛7年半。而且是初戀ing。。。。
❺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出自哪裡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出處《老子》
原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出自老子哪一章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話出自我國古代道家學派著作——《老子》,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一個小孩,有人會叫他神童,但有人卻說他自作聰明。一天,小孩來到河邊,看到一個老翁在細柳下垂釣,在老翁的魚籮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籮,小孩很是喜歡,老翁看見小孩也很喜愛,決定將這籮魚送給小孩,可是讓我們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這籮魚,那麼你知道小孩對老翁說了什麼嗎?他對老翁說:"把你的魚竿送我吧!".注釋:第一個授:動詞,給 魚:名詞,魚 第二個授:動詞,教給,教授漁:名詞,捕魚,捕魚的方法
❼ 養魚先養水出自老子名言嗎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 本章講的是治國的道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所說的一句傳頌很廣的名言。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無神論者,他並不相信鬼神,但這一章一再講到鬼神,這里是說,鬼神都不傷害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就更不能夠傷害、煩擾人民了。並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論者。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流傳極廣,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家們。車載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裡面,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書很看重『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復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運用這個道理,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見解的發揮。它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無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的人『無為』的結果,符合於『道法自然』的無為的規律。這是它提出無神論傾向的一個方面。」的確如此,這句話喻示著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安靜無為,不擾害百姓,否則,災禍就要來臨。要保證國家的平安,執政者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志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極其復雜的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如此,則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發生禍難的作用。
❽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和魚我所欲也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觀點是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魚我所欲也表達了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
❾ 錦鯉魚聽道德經可以增添靈性
迷信
❿ 鯉魚跳龍門,鯉寫成李,老子姓李,著作道德經,就成了李魚跳龍門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摐,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