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認識論思想

道德經的認識論思想

發布時間: 2022-03-01 17:13:31

Ⅰ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基礎,談談你對老子」道「的認識

道,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開篇》王弼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版本:「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

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解釋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理解分三種:

(1)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並非是不變的;真正的名聲是可以去求得的,但並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聲。

(2)道是可以被說出來的,說出來的卻不是永恆的道,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恆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著一定的「道」,但這個「道」並不是平時可以觀測到的最基本的道,雖然對這個「道」也確實存在著,但不是以現有的道的維度所能解釋的。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有學者認為《老子》並非成於一時,作於一人。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Ⅱ 如何認識老子的辯證思想智慧

第一是道的問題。道到底是什麼?老子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總源頭,也是天下事物發展的一個總規律、總動力。老子強調道是永恆的、無限的,同時也是不可言說、我們的感官也無法感受的。老子講得很明確,道是硬想出來的名字加上去的,說不清楚,只是為了講方便,我勉強將它稱之為道。但是,這個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關於道的來歷,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還早,可以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藏在每一個灰塵當中,又大到充盈於天地之間。自然界滄海桑田的變化、國家的興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戰國是中國哲學的高峰時期、思想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假如說孔子講仁義是人的發現,法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政治術的成熟,那麼,「道」的提出在中國歷史上標志著哲學的突破。也就是說,中國在這之前是沒有哲學的。就算有哲學,也都帶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說天人感應等等,只有「道」標志中國哲學的真正出現。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循環往復的樸素辯證法。在老子看來,所有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對立統一的。沒有長就沒有短,沒有高就沒有下,沒有難就沒有易,而這種對立存在是變化的,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走向反面。這里講的就是變化。
第三是「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統治者喜歡這種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政治謀略,被統治者更能從中汲取柔弱勝剛強的生存智慧。老子喜歡用水來做比喻,「天下莫柔於水」,水是最柔軟溫順的東西,但是「克堅強者莫之能勝」,是最厲害的。
第四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社會理想。老子認為,老百姓之所以難管理,是因為上面的統治者太有為了。太有為,有時就難免胡作非為妄自亂為,於是就建立種種很復雜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麼也弄不好。在老子看來,清心寡慾,一切無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措施也不用,吃什麼、住哪裡都滿足,最後達到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現在我們都住在高樓大廈里,鄰居誰也不認識。雞犬之聲雖然聞不到,老死不相往來看來是可以做到的。

Ⅲ 如何認識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哲學法則和哲學系統架構(1)
中國的文化,也應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她的基本格調不是超世俗的,在研究宇宙這樣的大問題時,常以生活實踐為切入點,從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著眼點,通過在身心經驗上的體察做到一些了悟,了悟之後或了悟之所在即是真理.中國文化的經典(由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在說文解字里是這樣解釋的,經是一種有條不紊的排列,而典是一種法,一重規則.這也是我們早些時候有過的文化學說的分類或劃分方式,),如老子的《道德經》雖字數較少,內涵卻十分的深遠,並有著無群的魅力.這部經典曾被美國學者蒲克明肯定為未來世界大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短短五千言,卻囊括了整個宇宙以及人生的大智慧.老子能用五千字闡述出整個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以及人生和政治的諸多門類的哲學性思想,實屬世間憾有.

Ⅳ 簡要闡述老子的認識論思想。著:不是老子對整個哲學體系的認識。。是單指老子的認識論。

單指來老子的認識論,簡單源闡述老子思想四個字完全可以概括:無中生有。對其的解釋即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再對這句話詳細解釋即人生猶如宇宙的存在一樣,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人生的意義,所以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而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老子只說「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所以「無」中生「有」兩者的相互轉化,存在著不同的條件,而在不同條件的前提下「無」和「有」又有著不同的解釋。從生命的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以及我們內心中的目標,從沒有目標到有目標,然後目標被實現又到了沒有目標,然後又出現新的目標。通俗解釋即:服從萬物的規律,萬物的規律也會適合你。做自己該做的事,走自己該走的路永遠不會錯。

Ⅳ 道德經前十章中認識論的思想,指出其屬於哪個認識論派別求解答急急急

哥們,把這一章跳過去吧!這一章是無為的核心。也即是不受任何思想認知的限製版。從任何學術角度出發都權是錯的,而是以無角度的全視角理解一切。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任何認知學術都會形成自我認知的障礙。
要突破這個障礙,就會形成新的認知,認知又會形成障礙。也即是一環套一環的無窮理解障礙。
我們會在這個迷宮中不停的轉永遠轉不出去。
換一個角度說,是放下一切的認知,拿起一切的可能。
而任何認知都是有方向性的,選擇了東就失去了西。
放棄了一個方向本身又是領一個放下。
真正的無為是不受任何方向干擾。
而理解這一章,可不是說過就過的,大多數人會在這一章走幾回甚至幾十會才能發現本質的苗條。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參悟者要拋棄數十甚至數十次的世界觀會價值觀,同時又要從組。

因此精神崩潰的不是沒有,鑽牛角尖的也很多,甚至還有精神分裂的。

除非你能放下一切,但又是拿起一切!
而看你著急的樣子,還是跳過去吧!

Ⅵ 簡述莊子的相對主義認識論思想

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回死有無之上。及其答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庄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

莊子直接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他把道的理論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莊子認為,人的生命異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過程中,又會受到各種社會事物的束縛和傷害。特別是在莊子生活的時代,殘暴的統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莊子·在宥》)。他思考如何在苦難的現實中安頓這短促的人生,尋覓著一條通向精神解脫之路。為此,他提出了下列主張:
第一是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第二是奉行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
第三是採取安命與齊物的人生態度。
第四是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

Ⅶ 《道德經》的主要哲學思想和意義

,《道德經》首先應是抄一部哲學著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末期,此時社會正處於奴隸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變革過渡階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經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度改變,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隨之出現;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觀念、准則和倫常等也發生變化並開始走向破裂;特別是由於階級斗爭、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大的變動和變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的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古今中外,哲學的產生發展,大都是從「天道觀」開始,而後「天人合一」,各抒己見,導致各種學派林立,爭斗也十分尖銳。從老子的「天道觀」來看,也客觀說明了萬物起源產生、運動爭斗、變化更新以及萬物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說是沉重打擊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為,老子的「道」和「德」同屬於哲學范疇,

Ⅷ 談談對老子思想的認識

老子,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Ⅸ 道德經論理念是什麼

《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東方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部中華道德傳統文化,道德思想深植於華夏子孫的靈魂之中,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真理的認識要比現代人深刻得多,他們縱觀陰陽,玄覽隱顯,跨越太極弦線的障礙,認識自然,掌握自然,順應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的《道德經》瑰集了遠古祖先們對自然大道本質的真知灼見,並且親身實踐聖人之治的方法論,性命圓成,回歸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寫的《道德經》也就自然地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領著我們復興道德,回歸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樣是物質性的,這種物質特性,由於它超越人類的物理認識論的觀念,暫時還不能被智觀所認識和掌握,只有在慧觀中才能產生真知。這種玄觀的物質特性,不因我們智識的否認而消失,始終與人類形影不離,滋養著萬物眾生。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靈樞》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段話所揭示的就是人類生命的真諦,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動力,德性物質在體內的流動,才使生命體中的性體系統具有活力。 「天德養神,地谷養形」。更進一步深刻地闡發了這一生命原理。這也就是說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也就是靈魂系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經深刻地指出地,對於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這也就是說天上的五種德性的不可見不可觀的氣,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這五種道的德性能量,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支撐著體內眾生(靈魂系統)的工作。我們體內的眾生,就是依賴於這五種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體內擔負起生命活力的各項工作。離開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養,我們性命兩大系統中的性體系統,也就無法正常地在體內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難以維持。道所產生的五種德性能量,對常人而言只能從鼻孔經過呼吸系統引入體內。但是對道德修養實踐者而言,如果將命體上的穴位門窗都打開煉開,也就充分能地增強五德之氣進入體內的途徑,能夠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進入體內給體內的眾生傳輸補充能量,使它們處於富營養狀態。現代人由於離道失德日久年深,無法觀察到道德能量對性命中性體系統的生理作用,將道德觀念虛化,不能認識道德的能量和營養作用,片面追求可見的物質享受,認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養命,盲目追逐「有之以為利」而不知以德養性,忽視甚至忘卻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與命和諧統一的陰陽失衡,因而疾病叢生,疑難雜症蜂起,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整個世界災難重重。人們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私心慾望沒有扼制地膨脹擴張,使體內的道德能量日趨下降,私慾利己的個性張揚,陰我心神毫無道德制約。人們只知命不識性,人心的道德觀已經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後底線。心靈道德的沙漠化已經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這是人類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穀麥、黍、稷、稻、豆等五穀,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質的營養,酸苦甘辛咸之味。這些有形的五穀營養成份,通過口,進入消化系統滋養著我們的形體,營養著我們的肉身這個看得見的命體系統。各類五穀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質中,雖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氣,但是它們只能轉化成命體的營氣、衛氣供給形體肉身使用,並不能直接給性體(靈魂)系統提供能量。人們生命中的性體系統,只能從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場中獲得營養補充。如果人們不能大量從宇宙中獲得道光德能進入體內補充,就會耗干體內先天的元精、元氣,因為僅靠鼻的吸入,遠遠不能滿足體內性體系統新陳代謝的需求。天德養神,地谷養形。這是自然對人類生命中性命兩大系統的基本法則,只有遵循這一自然基本法則,修養道德,用道光德能滋養我們的靈魂,人類才會達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會真正強盛,社會才能進入真正的長治久安, 道,無形無相,無為無名,清虛自然,化生長養萬物,「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德道經·無不為》。她運用無窮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而不知水,不知水對它生存的意義。天德的能量彌淪於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宇宙空間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老子·德道經》中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這也就是闡明道德能量與人之間關系的辯證法和因果關系,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但卻必需「同氣相求」,只有我們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內具有道德,才能與其發生諧振,通過一種自然的和諧的「同頻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我們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備之時,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氣飼(食)之於我們。仁德修持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無雜者,也就與道同體復歸於道。 在人體之內,陽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強弱多少,決定著五臟六腑三焦內眾生的營養狀態。缺失過多,必然離道越遠,「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臟腑的正常工作,出現疾病和災咎。人類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須要高度重視性體系統(靈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實現生命的真正健康,社會的健康發展。 《老子·德道經》揭示了整個自然萬物健康生存與發展的真諦,人類將在深入學習和實踐《道德經》的過程中,真正正確地認識自然,認識道德,認識生命的真理,從而實現回歸德道。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為我們共同構築了一個探討、研究、實踐和普及《道德經》的平台。我們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積極參與下,在各兄弟單位的緊密協作下,《道德經》的精神,必定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科學理念,人文精神,聖人之治的方法論,必定會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當前《道德經》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在廣泛的流傳。目前《道德經》的翻譯本,已經達到了560種語言版本,是不經人為推崇而僅次於《聖經》的多語言書籍。由此可見《道德經》的無窮能量和精神魅力。 《道德經》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學說,她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他們思想,升華他們的品格,啟迪他們的智慧。我們相信通過《道德經》的解讀和學習,特別是實踐,將會使整個人類都變得美好。我們共同祈願世界德道的回歸,祝福整個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類早日復歸淳德!

Ⅹ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專天地屬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10)道德經的認識論思想擴展閱讀: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闢的。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