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治原則的內涵包括
① 法治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1、法不溯來及既往,應公源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
(1)我國法治原則的內涵包括擴展閱讀
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在於:法律至上,即在一國范圍內,居於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權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特別是憲法和基本法律。
普遍守法,即一國中的各類社會主體必須普遍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所有國家機關、公職人員、武裝力量、社會組織、黨派、團體、法人、公民都必須依照法律活動,合法地行為;國家護法,即國家必須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和有效性,國家要用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措施來監督憲法、法律的實施,特別是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守法。
② 依法治國的內涵是什麼
一、具體包括以下基本內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上處於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它作為一個口號,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正式提出的。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上處於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
(2)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法律權威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有利於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是國家穩定的堅實基礎 4更有利於保障和實現人民的合法權益。
(3)嚴格依法辦事。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其基本含義是在全社會和全體公民中培養自覺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的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
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什麼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
2、①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才能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才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②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這不僅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源頭。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是執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做好執法工作,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真心實意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牢固樹立「公正執法、一心為民」的宗旨,始終不渝地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永恆的價值追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准。
③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法治有兩項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是要有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第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所謂「良好的法律」,就是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所謂「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的實現。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只有堅持公平正義,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有效,才能實現公正執法,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④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法治作為國家治理方式,必須服務於國家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和服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根本目標。要樹立大局觀念,堅持執法工作自覺服從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把打擊刑事犯罪、懲治貪污腐敗、調停民事糾紛、穩定社會秩序等各項具體工作,納入黨和國家整體工作部署來通盤考慮。只有這樣,政法工作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才能與黨的中心工作同步進行,與時俱進;才能順黨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發揮職能作用。
⑤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方針、政策集中反映了黨的基本政治主張,蘊涵著先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內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據,是執行法律的靈魂。要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自覺地把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與執行法律統一起來,既要防止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堅持以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策略為指導,堅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黨的領導和監督。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與嚴格依法辦事,把執行法律與執行黨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
④ 依法治國的含義及基本內涵和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維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依法治國的核心,就是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
(4)我國法治原則的內涵包括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系列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頒布實施,確立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法治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民法總則》頒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⑤ 法治原則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後者(既實質法治)開始於德國學者韋伯對資本主義法律合理性的探討。
自韋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繼續了對形式法治轉向實質法治的觀察,並將韋伯關於現代法發展會出現反形式主義的預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20世紀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實質法治問題。
1959年印度德里法學家大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實質法治價值取向。如在其關於法治三原則的主張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法治不僅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公民與政治權利,且應確保個人合法期望與尊嚴得以實現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
(5)我國法治原則的內涵包括擴展閱讀:
法治的基本理念是強調平等,反對特權,注重公民權利的保障,反對政府濫用權力。由此,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
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
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
⑥ 《德里宣言》把法治概括為那三條原則我國法治包含哪幾方面含義
一是立法機關的職能在於創設和維護使每個人保持「人類尊嚴」的各種條件;二版是不僅要為權制止行政權的濫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維護法律秩序,藉以保證人們具有充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條件;三是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是實施法治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⑦ 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法治的基本內涵為: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5、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7)我國法治原則的內涵包括擴展閱讀: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
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
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⑧ 十,法治政府的內涵包括什麼內容
十、法治政府的內涵包括什麼內容?
答:要建設法治政府,首先必須了解法治政府的內涵。簡單的說,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權力來源、政府的運行和政府的行為都受法律規范和制約。關於法治,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則還是形成了共識。這些原則包括:(1)法律必須公開,為公眾知曉。(2)法律必須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針對一些人特別制定,必須是對所有的人同等適用。(3)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依據事先公開的、制度化的程序規則,法律不能溯及既往。(4)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必須能為公眾所認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5)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6)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7)法律應當保持相對的穩定,規則變更過快,公民便難以學習和遵守。(8)政府的權威置於法律之下。(9)尊重並維護司法權威。司法沒有權威,法律便沒有權威。(10)司法公正,這種公正不僅要求法律適用上的公平,還要求擁有司法資源的公平。
法治作為一個與人治相對應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過法律遏制政府權力,政府必須受到法律的控制。這也就是法治政府與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們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則不僅要求人們守法,更要求自己帶頭守法。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把自身的權力自覺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圍內,以防止權力被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