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辯論文明

道德辯論文明

發布時間: 2022-03-01 19:22:50

❶ 辯論賽:網路文明主要靠道德約束還是法律約束。正方:法律約束。反方:道德約束。我是反方

既然你站在道德這一方,那你就質問他是那條法律,所以你得看看法版律書籍,看看權有沒有這樣的規定。沒有規定,怎麼約束呢?道德約束倒是很多參考書的,四書五經,論語、孟子,詩經大學中庸,如果你嫌多,那就上網去看看各個帖子的評論,哪個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在指責質問別人,學著點。

❷ 關於關於文明的辯論會的辯題

(首先對你表示祝賀,在網路上提這么有營養的問題的學生不多哦,很多都是作業做不來、求個解題方法才問的。其次,能想到組織辯論會,除非你們學校本來就有這個傳統活動,否則就說明你是個比較創意的小傢伙(我的年齡介於你的姐姐和阿姨之間)。這里不僅可以搜集辯題,更可以搜集辯論雙方的論據,因為網路是大家暢所欲言的地方。辯論會辦得好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充實和有趣,還可以提升邏輯思維。)

言歸正傳,我來給個辯題,不知道會不會太深:我們該不該自謙?

謙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自信的態度似乎則更趨向於國際化。我舉一兩個相關的真實事例來補充說明這個論題的意義。

一,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Born,18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台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不時出現,不過比起以前要較少出現一些。
奧本海默的演講十分吸引人。他善於辭令,聽者往往會著迷。1964年為了慶祝他六十歲的生日,三位同事和我編輯了一期《近代物理評論》,在前言中我們寫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讀。它們包容了優雅的風格和節奏。它們描述了近世科學時代人類所面臨的多種復雜的問題,詳盡而奧妙。像他的文章一樣,奧本海默是一個復雜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鍾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誠真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

二,
作為政協委員的王蒙日前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大會上發言,會上他針對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後的感言談了自己的感受。王蒙表示,在奪冠後劉翔說:「誰說黃種人不能進奧運會前八,我今天就要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奧運會冠軍!」對此王蒙認為,比我們更加苦大仇深的非洲黑人兄弟姐妹,得了那麼多田徑金牌,他們應該怎麼樣把運動成績與黑種人受壓迫的歷史聯系起來呢?王蒙甚至表示,如果放在歐洲,這種說法肯定會受到起訴。

同時,在王蒙對體育宣傳的建議第五條中,他再次提到了劉翔,「雅典奧運會上,劉翔同志取勝後,失利的黑人運動員特別趕過來與劉翔同志握手,非常感人。但我極少看到過我國運動員向對方運動員表達友誼的畫面,希望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看到。」

王蒙的發言引發了各界的廣泛議論。昨天,韓寒在自己的博客中將矛頭直指王蒙的「虛偽與敏感」。在他看來,王蒙所謂的批評根本就是吃飽了撐著。

在文中,韓寒絲毫不改自己的「罵將」本色,他嘲笑道:「王蒙是典型的外行人指揮內行,他根本體會不到運動員在勝利後喜悅和壓力。」同時,對於王蒙指責劉翔的賽後發言沒有顧及到其他國家運動員,有失國家形象的說法,韓寒更是直接將其歸之於政客作風,「王蒙從政,敏感慣了,所以才覺得這是一個敏感說法。其實在國外誰在乎這個啊。我是鄉下人,沒去過歐洲,但我知道,劉翔這幾句話在歐洲肯定沒人起訴。我也沒見得這幾句話引起了什麼國際社會的巨大不滿了。」在文章的最後,韓寒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王蒙不要以政客之心度運動員之腹,該幹嘛幹嘛去吧。

覺得這個題雙方都有的說,引經據典也都有很多素材,只要投入准備了就都有機會出彩:)

預祝你們辯論會辦得成功。

❸ 辯論賽一辯陳詞《文明禮儀》

我是正方。 不論在什麼時候都需要文明禮儀,通過文明禮儀可以看出你的品德、素質......
總之文明禮儀對人有恆大的好處

❹ 文明禮儀辯論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小到家庭、企事業單位、社區,大到城市、國家),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是行人的時候,往往是怎麼就近就怎麼走路,管他有沒有紅燈,管他有沒有人行道,討厭那些沒按規章開車的人;當我們開車的時候,總是搶車道、夾塞兒、占非機動車道,討厭那些在馬路上亂闖的行人。

當我們是消費者的時候,經常把個人的怨氣往服務人員身上撒,還總說他們態度不好;當我們是服務人員的時候,又總是把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上來,卻總怨顧客太挑刺。

當我們和同事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事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當我們作為子女的時候,總是不願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總是大方地花著父母的血汗錢,總是大聲地把父母的問話送上天,對於父母的生日,天才曉得;當我們身為父母的時候,從沒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做心靈上的交流,總是忙於自己的工作,還說已經給他們的關愛太多,就是他們自己不爭氣。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家裡,如果家長能夠帶好頭;在學校,如果師長能夠帶好頭;在單位,領導如果能夠帶好頭;在窗口單位,窗口工作人員如果能夠帶好頭……推而廣之,要在全中國推廣、普及文明禮儀,如果首都一千多萬人民能夠帶好這個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麼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溫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

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❺ 辯論會文明道德需要他律

我是我們法學院辯論隊的成員:

1,首先要確定文明/法律/規范的定義:辯論雙方都在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解釋.這是一辨要乾的事情.找定義了解雙方可能的定義選擇.找到對方可能選擇的定義,和自己的定義中有無被對方利用的地方,如果有要修改.

所有的辨手都必須了解3個定義中有利和不利的地方,有利的地方不停攻擊對方,不利的地方找盾牌或迂迴轉移的方式(養成習慣馬上轉移成攻擊)

說法(1):文明是人對自身、自然、社會的全部活動和全部關系所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建設。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無不是人在有意識的進行自我建設,對自身進行建設,對自然環境進行建設,對社會環境進行建設。

其核心是:人有意識的對自我進行建設。不論這個建設是對自身還是對外部,都是人想將其建設得更加適合自己生存、發展、和繁衍。而文化是文明用來進行建設的工具,是手段。兩者的關系在發生上,是瞬間的先後,
在這之後是統一並時的,然後兩者就和為一體難以分說了。當然文明的建設不光靠文化,也靠技術,靠工具。
但文化無疑是最高的,文化的范圍也是廣泛的。至於對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的梳理,教材書籍都很多了,
在文明體系及年代上大致都被認可並有定論。

我的意見

這個說法文明的建設不光靠文化,也靠技術,靠工具.一般而言對正方有利.因為你們要論證的命題是必然的命題而不是或然的命題,也就是說你們必須論證:文明不應該用法律來規范.而對方可以說法律是文化/技術/工具的組成部分,既然文明的建設需要法律(這句話很難駁倒),那麼文明難道不需要建設者的規范??

還有很多說法,你們要自己尋找,我是我們班級辯論隊的隊長學院辯論隊的成員,每次參加辯論賽, 每場比賽我們都收集了海量的資料,然後摒棄垃圾.

2,你們要論證不是用法律,而是用道德或其他工具來規范,你們不要簡單的說不,而是說有可能是其他的東西比如道德來規範文明!

(例如:因為文明是一個抽象宏觀的概念,而法律是具象/具體微觀的概念,用一個具體微觀的法律如果規范一個抽象宏觀的文明??)文明是一種思想和意識形態,如果用法律來規范,法律是不能規范思想和意識形態的.

然後你們可以尋找一個比喻,恰當和直觀的比喻:如我今天跟一個同學吵架,火大的時候我想要打的他滿地找牙,如果按對方的概念我已經犯了故意傷害罪了,要被判刑了.因為,我如果毆打同學將其打落兩顆牙,就構成了輕傷,必須負刑事責任.而我只是想而已,只是思想如果入罪??如果用規范????當然只能用道德來規范思想啊!!

3,前提是:你們在自由辯論之前必須讓聽眾和評委相信,文明是一種思想和意識形態.而對方又掉進了你們這個陷阱,法律是不能規范思想和意識形態的.

4,你們要找的文明的概念就是:文明是思想和意識形態!!!!!能證明是,那麼你們就贏了.

5,因為,法律是不能規范思想的.沒有任何法律可以規范人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6,對方如果說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是道德底線.把法律做為道德,你們千萬別上當,法律不是道德,遵守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法律並不是道德的底線,遵守法律才是.這很關鍵!因為法律如果是道德的話,那麼如果道德可以規範文明,法律當然也可以!所有要頭腦清醒,不要被繞進去了."法律"和"遵守法律"是不同的概念,平時的時候可以混同,但辯論的時候千萬別混同.

7,你們一定要論證法律是具象微觀的概念,而不能作為抽象的概念,因為具象的概念是不能規范抽象的概念.

8,尋找自己的底線:最關鍵!!!!!記住底線就泰然了,因為,如果辯論到一半糊塗了,馬上拋出底線,要對方論證.比如:底線是一個微觀的概念如果規范一個宏觀的概念?

對方即使是哲學家也會頭暈的.因為根本無法論證.

❻ 文明禮儀辯論賽求各種論詞

首先,你的辯題主體是中學生,結合它的特點,中學生:學習為主,處於叛逆的年紀,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可塑性極強,最重要的一點是還不成熟,即心理承受能力差。 其次,中學生文明禮儀養成靠自律,並不代表我們否定他律的作用,但兩者相比,很明顯是自律重要。 最後,結合「首先」中中學生的特點,適當的加入事例展開論述。 一:如果靠他律養成中學生的文明習慣,勢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靠他律,就是去約束中學生的行為規范,或學習和一定程度上有效,但那個不是幫住中學生養成文明習慣,而是在復制一個個守紀律的學生而已。 二:如果靠自律養成中學生的文明習慣,在很大程度上給了學生自由管理的空間,更好的有利於大家心理成熟,更好的認識到文明習慣的重要性,也更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培養,而不是一個個書獃子。 三:通過以上兩點的比較,怎麼樣怎麼樣,很明顯自律重要性。 綜上所述:中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是自律重要。 第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因而自律才是良好禮義的根本保證。 第二, 第二,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如果不是出於自身意願,靠外界強迫也是無用,有的時候反而會起反作用。 第三,我們並非時時刻刻都出於他人的監督中,很多情況下並沒有他人來約束我們,「他律」只能在一段時期內起作用。最後,文明禮儀歸根到底是個人習慣和素質,只有自己內心接受並願意遵守才有實現的可能,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 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自律是內因,他律是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里,一定要具備一種自律能力。這樣在某些情況下,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目前,法律是日益在完善,可犯罪的人依然不見減少,其原因是不言自喻。所以說,自律在社會和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個人有很高的自律能力,那國家的各種機器將不需存在,人人都將和平相處。反之,即使是在嚴格的法律監督下,人們也將是我行我素。因此,自律重於他律。 劉少奇同志曾深刻的給自律下過一個定義,那就是即使在個人獨立,無人監督的,有做任何壞事可能性的情況下,應該是「慎獨」,不做任何壞事。「慎獨」可以使我們深刻理解自律是多麼的重要。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總依賴於他人是不切實際的。他人的監督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隨時隨地跟著你。所以,一個人的品質、道德修養究竟如何,關鍵還是他的自律能力。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在全民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現在不少高校都提出要增強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不斷的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這不是有利的說明了自律的重要性嗎?所以說:凡事都要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後,我更加肯定重申我方觀點:自律重於他律。

❼ 辯論賽《規范社會文明 法律重要還是道德重要》

「應該從哪幾點出發作為主要論據 」

我覺得,主要抓住「規范」2字

何謂規范?

如果不用明文規定、人人平等的法律,而是用「不成文」的東西來進行「規范」,那不叫規范,那叫「潛規則」……

既然要讓人尊「規」、模「范」,就一定要有明確的,明文規定的,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才可以

也只有法律,才符合這些,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道德,對於不同人群,可以有不同要求,讓人遵守何「規」,如何就「范」?

因此,道德,可以是有助於社會文明,但是,要「規范」社會文明,沒有法律,是絕對不行的,法律,必須發揮比道德更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是「法制社會」,而比古代那種,有某些人可以超脫於法律之外、僅僅依靠道德對其進行約束的那種時代,更加優越……

法律,是底線,是保證社會不會脫離軌道,運行的更平穩

道德,是高標准,如果大家都能夠遵照高標準的道德,那麼,大家能夠過得更好

在依然無法要求大家都達到「高標准」「道德」的目前,作為「底線」的「法律」,無疑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當然也期待,期待有一天,能夠全世界的人們都擁有很高的道德水準,讓法律成為一紙空文;但是,就目前來說,那還只是個期待

所以,就目前來說,要規范社會文明,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❽ 辯論:文明法制約束更重要還是(求道德約束)

zhe 這.....也能上
那我以後 不把作業 都放網上作

❾ 辯論賽辯題:網路文明是道德約束更重要還是法律約束更重要(反方),我們是反方,也就是法律約束更重要!

這個辯題是很模糊的。你方在立論的時候要把握兩個重點:第一,不要將道德專與法律割裂屬甚至對立,第二,不要否認道德約束的意義。
立論的大致方向可以選擇:一、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而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目前的網路亂象叢生,最低道德尚且不能保證,這時候以法律約束是務實的態度。而空談道德約束無異於空中樓閣。就好比駕駛飛機安全翱翔固然是我們理想的狀態,但在墜機已然發生的時候,降落傘當然比飛機更加重要。二、網路環境因其虛擬性比現實世界更加缺少約束和監管。而即使在現實世界,法律約束也比道德約束更重要、更有效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更何況是本來就缺乏約束監管的網路世界呢?這又好比秋天大家都知道增加衣物保暖,到了更冷的冬天反而去裸奔?三、道德建設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取代法律約束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道德建設,是建立在法律完備的基礎上的。反過來設想,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下,如果缺乏有強制力的統一法律約束作為規則,就會造成誰先不道德誰就得利益的局面。大家豈不是競相不道德了?網路世界需要規則,這個規則必需能保證人人遵守,能保證讓不遵守的人付出代價,只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律能夠勝任這個角色。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