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紀電影
⑴ 這幾部影視劇,把人性與道德詮釋得淋漓盡致,你都看過嗎
《心迷宮》總是能聽見一句話,叫戲如人生。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更像一部紀錄片。因為這位黎巴嫩女導演探討的就是黎巴嫩的嚴重的社會公平問題。從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最原始、最本質的人權、人性。
⑵ 不得不看的犯罪片有哪些
與一些文藝片比起來,犯罪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很多人都對它情有獨鍾,有內很多那邊都是值得一看的比容如以下的幾個:
第三,《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在豆瓣上名列前茅,是一篇沒有任何硝煙的犯罪片,主人公安迪因為被人冤枉被誤判了多年,但是他身上對未來的嚮往和對信念讓人敬佩不已。
⑶ 男人必看的十大經典電影是哪十部
在海韓帝國可以看的,更新的也很快,v+這個321524,在航空公司以及各機票售票處,未能在乘坐飛機後7日內領取行程單的旅客,可以在購票站補打行程單。2、購票後至飛機起飛後的30天內列印行程單服務有效。機場領取行程單的旅客,務必在起飛後30天內領取。3、飛機起飛後的30天以後申請列印行程單服務無效。超過30天無法列印行程單。這時需要聯系承運人(航空公司)或購票的銷售商協商解決。4、在指定的機場櫃台行程單領取,一般的航空公司都會在機場設置機行程單領取櫃台。5、如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咨詢機場工作人員,他們會給你詳細的解答。1、為保護您的合法權益,在網上預訂機票,須注意查看網站上是否具備工商局頒發的網上電子標識,電信主管部門頒發的ICP證號,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頒發的國際證書。2、正規的經營航空客運代理業務的旅行社或票務代理公司除需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1)具有'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頒發的IATA執照號碼。(2)具有民航局頒發的經營航空客運代理業務的許可。只有國內客票代理權的公司不可經營國際票務業務。(3)具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民航預訂終端系統。(4)具有經過民航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培訓合格的票務專業人員。RTHTHRTH3、為保證查到正確的票價,請詢價時告知准確的去程、回程日期,並要求書面確認報價。4、航空公司會不時推出促銷價格和有關信息,敬請經常留意'最新消息'欄目。5、為避免機位緊張時訂不到座位,最好盡可能提前將機位訂好。預訂機位是不收費的,屆時如決定不購票可通知訂票取消。
⑷ 哪些影視劇的劇情尺度簡直震碎你三觀
《五十度灰》的劇情尺度簡直震碎我的三觀,尺度不是一般的大。影片的乏味程度讓人震驚,整部電影沒有一點點新的東西,也沒有任何讓人興奮的畫面出現。看完之後感覺什麼都沒記住,除了男主角那沉悶而又單調的對白,驚喜之處在於其大部分時間具有一絲狡猾的幽默感。影片情節問題多多,對白滑稽而無力,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劇照場景單調乏味,還有一個不算結局的結局,觀影體驗比預期更差。
在卧室之外,男女主角的聯系非常脆弱,克里斯蒂安隱藏著自己過去的秘密,刻意在情感上疏遠對方,但情愛場面卻顯露出兩人之間的肉體聯系。導演泰勒約翰遜尺度拿捏得正好,這些鏡頭喚起人們的慾望,但卻不會讓這部影片變成單純的軟色情電影。片中的性愛場面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真實態度,相比傳統美式電影中不溫不火遮遮掩掩的場面,這種手法頗具革新意義。不過,這部劇的尺度太大,劇情無聊,我覺得是震碎三觀的。大家怎樣認為呢?歡迎點贊留言哦。
⑸ 《辯護人》這部電影的真實故事原型是怎樣的
《辯護人》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前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回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答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佑碩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結局:
社會的巨變已經不容佑碩置身事外,飯店大嬸的兒子朴鎮宇因從屬的釜山讀書聯合會被控為左翼社團而遭到逮捕,更受到殘酷的虐待和不公的指控。雖然愛錢卻更重感情的佑碩,就這樣走上了為民主辯護的道路。
(5)道德法紀電影擴展閱讀:
《辯護人》主角資料:
宋佑碩
無錢無背景的稅務律師。他敏銳地從新政策中嗅到商機,以房產代書業務起家。憑此讓妻兒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進入80年代後,飯店大嬸的兒子被捲入釜讀聯事件遭到逮捕和不公的指控。雖然愛錢卻更重感情的佑碩,便走上了為民主辯護的道路。
順愛
宋宇錫成為律師前經常去吃飯的小餐館的老闆娘,當兒子鎮宇被卷進案件、拘留後,她找到宋宇錫希望他替兒子辯護。
⑹ 在路上這部院線電影是誰主演的 主要什麼題材
在路上 On the Road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編劇:何塞·里維拉/傑克·凱魯亞克
主演:薩姆·賴利/加內特·赫德蘭/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艾米·亞當斯/湯姆·斯圖里奇/更多...
類型:劇情/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 法國 / 巴西
語言: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國)
片長:124分鍾/ 137分鍾
又名:浪盪青春(港) / 浪盪世代(台)
IMDb鏈接:tt0337692
賽爾(薩姆·賴利 Sam Riley 飾) 是一個追尋靈感,渴望遨遊的年輕作家,迪安·莫里亞蒂(加內特·赫德蘭 Garrett Hedlund 飾)則是個風流率性,曾幾進監獄的不安少年,還娶了16歲的浪盪姑娘瑪麗露(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Kristen Stewart 飾)為妻。然而賽爾十分喜歡迪安充滿激情的生活,迪安則欽佩賽爾的風度與學識,三個迷戀自由的年輕人結識後,很快便決定拋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們一路搭便車,吸大麻,行時高歌,醉時沉思。在穿越美國東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尋自我,燃燒青春。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自傳性同名小說,該小說被奉為「跨掉的一代」的聖經。
作品鑒賞
同實際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樣,《在路上》里的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視政治權威、世俗觀念、傳統道德和法規法紀的離經叛道的青年人。在麥卡錫時代高壓而沉悶的社會里,這些青年人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在尋求援脫。他們在美洲遼闊的大陸上瘋狂地開著快車無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為他們在尋求本能的釋放、自我的表達和精神的自由。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尋求靈魂解放的極端表現,而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則是他們擺脫束縛的象徵性行為。不過,《在路上》並非僅僅在反映這些育年人如何挑戰主流文化,如何發泄對它的不滿並竭力擺脫其束縛。也就是說,它並不僅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還致力於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凱魯亞克的最深刻之處,也許還不在於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垮掉一代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以及他們的仿涅與痛苦,而更在於他對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由迪恩所體現的那種垮掉一代運動本身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最好地表現了凱魯亞克和垮掉派作家們在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對自身的水無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說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輕人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叛,與所謂的一切社會的「正統」和「秩序」決裂並且決不妥協,固執地獨自上路,拋開一切束縛性的枷鎖。瘋狂地尋找著出路、價值、愛情,或者其他。可是,選擇歸選擇,在實際的疲憊奔波在路上的過程中,他們終究還是會懺悔。向世俗的道德、責任、價值懺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盪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無從回答,沒人會回答。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樣是在寫人類共通的精神懺悔。《在路上》中體現的懺悔情緒、所反映的懺悔主題的產生,是有著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國社會現實的混亂與荒誕的影響,又有西方文化歷史傳統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個體本身天法擺脫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凱魯亞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個性化的懺悔意識的制約。
如同別的經典作品一樣,凱魯亞克的書也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待婦女的態度。小說中薩爾和迪安用諸如「腰子」、「小姐」、「賣弄風騷」、「肥碩」等詞語稱呼他們見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實則表現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和侮辱。雖然凱魯亞克借薩爾之口幾次表達了他對這些婦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卻是去適應,而不是改變。總之,《在路上》中的女性雖然不是整部書描寫的主要對象,但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撐和襯托,書中的男性形象才會如此鮮活。垮掉一代的瘋狂和放縱才會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藝術特色
《在路上》的創作本身就是自發性寫作的典範。從創作時間看,這部小說應該說是垮掉派的第一部傑作。這部小說,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詩人的創作一樣,明顯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惠特曼詩歌傳統,突出地表現出「自發性寫作」的性質和特點,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該書具有濃郁的象徵主義色彩,這種象徵手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季節的變化二例如,在紐約、南方和新奧爾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個性化的象徵主義;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徵主義二在整個故事中,敘述者不斷追求的「它」,就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形象。
作品影響
《在路上》出版後名列暢銷書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遲滯,一直在美國和西歐國家銷量穩定。至已售出300多萬本,在美國、日本、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和中國出版發行,被譯成25種語言。
這部作品對美國文學影響巨大,作為突破美國戰後保守文化、追求個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從各個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凱魯亞克一夜成名。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和百萬台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據2007年新聞顯示,本書仍以10萬冊的銷量在美國風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黃皮書」的形式在中國流傳,經過「文革」高潮時期的混亂流落到民間。一批經歷過「文革」造反運動的年輕人秘密傳閱著這些「黃皮書」,他們甚至手抄了這部幾十萬字的作品。盡管流傳的范圍並不大,僅限於北京、上海知青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書中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和情感所蠱惑。時為知青的芒克、彭剛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後,甚至模仿著離開知青點,去四處流浪。當然,他們很快窮途末路,不得不求助於當地警方,才得以返回。這些人當中包括如北島、多多、芒克、趙振先等「今天派」群體。
⑺ 劉德華經典電影《法外情》有何經典之處
因為連這么基本的證明都被人給扣下來,可見當時法律監督上的制度是很有漏洞的。而且這也從側面看出當時的律師們都沒秉公執法,都為了自己的私利。想想看若不是劉志鵬窮追不舍問主控官拿驗傷報告,劉惠蘭是否又缺少翻身機會呢?
法律制度是需要不斷完善,監督制度是要不斷加強的,律師要有優秀而且高尚的品質,高度要求自己。然後讓我從法律以外的角度來進行影評吧影片以《法外情》為題,其用意自然在一個「情」字上。「情」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和法律相統一。然而,一般意義上的「情」是指和法律的冷漠無情相對應的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所以,在較多的情景下,情與法是不兼容,甚至相互排斥的。本片中,修女瑪利亞在作證時內心的矛盾沖突正是情與法交鋒的直接表現。在庭上,主控官要求修女說出劉志鵬是不是被告的親生兒子。如果她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案將發回重審,並且劉志鵬將不能再擔任劉惠蘭的辯護律師。如果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則法官將判被告勝訴,但修女瑪利亞卻違背了其所遵守的「不說謊」的信仰,違反了法律規定的證人不得作偽證的規則。此時,修女內心必定無比矛盾和彷徨,情與法難以抉擇。在兩難的夾縫中,她第一次選擇了說謊。在眾人的目光中,她緊握胸前的十字架,說了一聲:「No!」被告勝訴了。 雖然修女違背了她的誓言——作證前手拿聖經向上帝發誓她所說的都是真話,也違反了法律——證人須陳述真情。但作為觀眾,我們理解她的選擇,甚至贊賞、信任她對上帝的違背和對法律的違反。為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都是感性的人,我們很難向法律一樣冷酷、無情。但是仔細想一想,若修女不這樣說,那將會對這個案子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是案子要重審,其次是由於涉及到社會名流,為在律師界可以繼續混下去,沒有律師敢接手這個案子,這將導致劉惠蘭蒙冤入獄。接著是由於當時人的價值觀是很偏激的,劉志鵬大律師的事業將嚴重受挫……終上所述,雖然修女做法不合法,但卻是無奈之舉!法律和人情是一對矛盾,在法治社會里,是不容許個人的私情來褻瀆法律的。如果出現人情勝過法律局面,那麼,法治社會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減少乃至杜絕人情對法律實施的干擾,是我們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和解決的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正確處理情與法的關系,首先要過好人情關。在執法中要排除「情」的干擾,做到秉公辦案。 執法人員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有三親四戚,親朋好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娛樂圈、交際圈。親朋好友之間的交往這都是人之常情,問題的關鍵是這些交往不要和辦案和執法活動搞在一起。 如何正確對待情與法,面對案件而紛至沓來的說情者,也有少數意志不堅定的人會礙於私情,拉不開情面,辦關系案、人情案,尤其是當上級領導或親友涉足其間時,更是顛倒了情與法的關系,或徇私枉法,或送順水人情,搞降格處理,該嚴辦的從寬,該法辦的免於追究,變嚴格執法為依情執法,從而使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在這里不一一列舉。
⑻ 求一部描寫駐德美軍基地中的一些「違法亂紀」的黑色喜劇片。
可能是這個
電影《第二十二條軍規》
片名: 第二十二條軍規/22支隊
主演: 艾倫.阿金 馬丁.鮑爾薩姆 理查德.本傑明
導演: 邁克.尼科爾斯
地區: 美國
片長: 98分鍾
配音: 英語
內容:
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一部黑色反戰喜劇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扎在地中海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有很多官兵想法逃避飛行任務及獲得不法之財。
尤索林就生活在這個繞著戰爭怪物旋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他是這個飛行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的上尉轟炸手。他滿懷拯救正義的熱忱投入戰爭,立下戰功,被提升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圍凶險環境的沖突中,親眼目睹了那種種虛妄、荒誕、瘋狂、殘酷的現象後,領悟到自己是受騙了。他變嚴肅誠摯為玩世不恭,從熱愛戰爭變為厭惡戰爭。他不想陞官發財,也不願無謂犧牲,他只希望活著回家。看到同伴們一批批死去,內心感到十分恐懼,又害怕周圍的人暗算他,置他於死地。他反復訴說「他們每個人都想殺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決心要逃離這個「世界」。於是他裝病,想在醫院里度過餘下的戰爭歲月,但是未能如願。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准兔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同時又規定,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免飛申請的,屬頭腦清醒者,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還規定,飛行員飛滿上級規定的次數就能回國,但它又說,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要不就不準回國。因此上級可以不斷給飛行員增加飛行次數,而你不得違抗。如此反復,永無休止。最後,尤索林終於明白了,第二十二條軍規原來是個騙局,是個圈套,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個世界到處都由第二十二條軍規統治著,就像天羅地網一樣,令你無法擺脫。他認為世人正在利用所謂「正義行為」來為自己巧取豪奪。最後,他不得不開小差逃往瑞典。
改編自約瑟夫·海勒著名小說,這是「黑色幽默」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後就成為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暢銷書,被西方評論界譽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說,同時成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電影用詼諧嘲諷的筆法,放大了一幅挺有意思的人情諷刺畫。故事圍繞這第二十二條軍規展開。這是一條沒法違背的軍規,就象哲學中的悖論一樣,他規定了所有的人不能離開軍隊,除非他得了神經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離開嗎,除非他又是正常的,這是個圈套……
開始的片段拍得很有氣派,但其後的發展卻稍嫌混亂鬆散,未能貫穿主題。不過,有許多片段都拍得相當出色,而且娛樂性不低。
關於原著
荒誕的騷亂:《第二十二條軍規》
談論起「黑色幽默」小說,不能不提起赫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是「黑色幽默」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後就成為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暢銷書,被西方評論界譽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說,同時成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作家約瑟夫.赫勒的成名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扎在皮亞諾扎島的一支美國空軍飛行大隊的活動為題材。但赫勒創作這部長篇,並未具體描寫戰爭。戰爭的正義與否,戰爭雙方的勝負,他都不予關注。他只是懷著一種深刻厭惡以至絕望的情緒,借用戰爭這個寬廣而又充滿混亂感的舞台,表現他主觀感受到的社會荒謬和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處境及命運。作者不惜用歪曲現象以至使讀者不住對本質發生懷疑的驚世駭俗之筆,用似乎不可能來表現可能發生或實際上發生的事情,從反面揭示他所處的現實生活的本質。作者在我們面前勾畫出一個光怪陸離,頭緒紛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各種怪誕的事情不斷發生,各種怪癖的人物不停地竄動,演出了一幕幕狂想型的人間鬧劇。諸如飛行聯隊的德里德爾將軍,第二十七空軍司令部佩克姆將軍等人的荒誕行為;野心勃勃的謝司科普夫少尉不惜一切向上爬,終於當上了中將司令官;大發戰爭橫財的伙食管理員文傑;將全部黑市買賣的收入都花在純鹼威士忌酒和下流圖片上的內圖勒,等等。以上這些人物,幾乎每一個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他們的言談是那樣不合情理,舉止是那樣的離奇怪誕,有他們構成的世界確實是一個瘋狂的世界,然而它又不是毫無現實生活依據的「天方夜譚」,赫勒所描寫的這樣一個瘋狂世界,實際上是作家感情鉗制下扭曲和變形了的社會現實。在這個社會中,一向宣傳的正義,愛國,真理,勇敢成了謊言和欺騙,而自私,貪婪,瘋狂和混亂卻組成了社會的內囊。
赫勒宣稱,人生是受某種非人的力量控制的,並且這種控制力量不斷增強。出於對這種非人力量的探尋,再加上對社會現實荒謬感的根深蒂固,他在小說中竭力要表現一種在具體事物之上,支配著人類,統治著世界的力量。作者在小說的扉頁上寫道:「這裡面只有一個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什麼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呢?他包括哪些內容呢?小說以主人公尤索林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歷,回答這一問題。尤索林指望回國,第二十二條軍規規定:空軍軍官必須完成規定的戰斗次數才能回國。他執行了48次飛行任務後,高興地認為他可以回家了,但一等兵溫特格卻糾正他說,「不行,你不可以回國」,因為第二十二條軍規規定,無論何時,都得執行司令官命令你作的事,即使在你飛滿規定的次數後還叫你去飛行,你還得去飛,要不然你就犯了違抗上司命令的罪行。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一切精神失常的人員要停止飛行,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而一個人在面臨真正的迫在眉捷的危險時,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就證明他不是瘋子。於是就產生了如下邏輯:如果你瘋了,可以允許停止飛行,只要你提出請求就行。可是你一旦提出請求,就證明你不是瘋子。這條捉弄人,折磨人「軍規」在作品中無所不在,象夢魘般地使人無法擺脫。
由此看來,第二十二條軍規是個並不存在而有無所不在的東西,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軍規,應當是一種鐵的制度,一種嚴密的組織紀律,有著明白具體的指示和精確的規范性。可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卻不然,它象浮雲一樣漂忽不定,象夢幻一樣瞬息萬變,一會兒命令這個,一會兒又限制那個,它有無數項內容,對一切領域都生效。它具有超指鹿為馬故伎的無邊法力,能使蠻橫顯得公允,殘暴成為正義,白痴變成智慧,盜竊成為榮譽。很明顯,這樣一條具有無上權力和任意性的軍規是一種有組織的混亂和制度化了的瘋狂的象徵,是把非法和犯罪合理化的專制主義法律。它是一項具體的條文,更是一種抽象的現實。而從更深的哲學層次上看,第二十二條軍規象徵著統治世界的荒謬和瘋狂的一種本體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含義。赫勒把這種「形而上」的現實設計在戰爭的舞台上來表現,也許是為了讓戰爭的強制性和動輒生死的環境,使那種在和平時期也統治著人類的荒謬得到了一種適當的比喻。
在赫勒的筆下,既然現實已經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價值標准一股腦兒地顛倒過來,那麼英雄這一概念的含義,也必然隨之發生根本變化。《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已經不存在古典中的英雄形象,只有一些被現代社會扭曲了的反英雄,如小說中所描寫的尤索林。
小說最後以尤索林乘上橡皮舟逃往幻想中的自由天地——瑞典結束。赫勒想藉此表明,要對付這個荒謬的現實社會,唯一的路就是逃脫。但逃脫能否擺脫第二十二條軍規呢?恐怕不行,因為第二十二條軍規已經成為固定於現代人性中的一種東西,因而解救的更好方法大概在於改造現代社會以使現代人性更加健康。
原著簡介 · · · · · ·
《第二十二條軍規》是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現於六十年代,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他們用放大鏡和哈哈鏡把這種荒謬和壓迫加以放大、扭曲、變形,變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更加反常無理,丑惡可憎,其中也寄託了他們無可奈何的悲觀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
《第二十二條軍規》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一個飛行大隊為題材,但實際上並沒有具體描述戰爭。本書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說過的那樣,「在《第二十二條軍規》里,我也並不對戰爭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官僚權力結構中的個人關系。」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其實「並不存在,這一點可以肯定,但這也無濟於事。問題是每個人都認為它存在。這就更加糟糕,因為這樣就沒有具體的對象和條文,可以任人對它嘲弄、駁斥、控告、批評、攻擊、修正、憎恨、辱罵、唾棄、撕毀、踐踏或者燒掉。」它只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殘暴和專橫的象徵,是滅絕人性的官僚體制、是捉弄人和摧殘人的乖戾力量。它雖然顯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絕望害怕,使你永遠無法擺脫,無法逾越。它永遠對,你永遠錯,它總是有理,你總是無理。海勒認為,戰爭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謬的,只能製造混亂,腐蝕人心,使人失去尊嚴,只能讓卡思卡特、謝司科普夫之流飛黃騰達,邁洛之流名利雙收。在他看來,戰爭也罷,官僚體制也罷,全是人在作祟,是人類本身的問題。海勒的創作基點是人道主義,在本書中著重抨擊的是「有組織的混亂」和「制度化了的瘋狂」。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眾多,但大多根據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側面,甚至誇大到漫畫式、動畫式的程度,而有的則是象徵性的。如卡思卡特著重表現了官僚體制的專橫無理,邁洛著重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謝司科普夫著重表現的是軍事機器殘害個性。就連本書主人公尤索林,重點描寫的也在於他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尤索林是個被大人物們任意擺布的「小人物」,是個荒誕社會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義感,他曾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見人們拚命地撈錢。我看不見天堂,看不見聖者,也看不見天使。我只看見人們利用每一種正直的沖動,利用每一出人類的悲劇撈錢。」可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他由於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瘋子。他深感對這樣一個「世界」無能為力,逐漸意識到只能靠自己去選擇一條求生之路,並最終逃往一個理想化了的和平國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過程,成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條軍規》之所以能一鳴驚人,成為「經典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在這部作品中,海勒摒棄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手法,一方面採用了「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有意用外觀散亂的結構來顯示他所描述的現實世界的荒謬和混亂,只用敘述、談話、回憶來組接事件、情節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使事件和人物極度變形,一件件,一個個都變得反常、荒誕、滑稽、可笑,描繪出一幅幅荒誕不經的圖像來博得讀者的凄然一笑,並且讓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還充分運用象徵手段來傳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這部作品「看來胡攪蠻纏,其實充滿哲理,因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隱含的非理性成分。」本書的語言也極有豐采,充分顯示了黑色幽默文學的語言特點。用故作莊重的語調描述滑稽怪誕的事物,用插科打諢的文字表達嚴肅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諷的語言訴說沉重絕望的境遇,用冷漠戲謔的口氣講述悲慘痛苦的事件,當然本書也存在尋求噱頭和繁復冗長的缺點。
作者簡介 · · · · · ·
海勒(1923一)美國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空軍中尉。戰後進大學學習,1948年畢業於紐約大學。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得到富布賴特研究基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校任教。此後即離開學校,到《時代》和《展望》等雜志編輯部任職。1961年,長篇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問世,一舉成名,當年即放棄職務,專門從事寫作。
除《第二十二條軍規》外,海勒還發表過長篇小說兩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爾德一樣好》(1979)。前者通過對美國中產階級經理人員日常生活的描寫,反映了他們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後者用詼諧嘲諷的筆法,通過一個試圖涉足官場的猶太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描繪了一幅有關美國政治、社會生活的諷刺畫。海勒也曾寫過劇本,如《我們轟炸了紐黑文》等,但影響不大。
海勒的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通過藝術的哈哈鏡和放大鏡,反映了美國社會生活的若干側面,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當然,他的作品也帶有黑色幽默派文學的一些通病,如對社會現實流露出無可奈何的心情等。
⑼ 請推薦50種十分恐怖懸疑的電影
1.閃靈.1980:一代宗師的傑作,無可挑剔
2.精神病患者.1960:本人認為希區柯克商業上最成功的二部作品之一,影如其名,名不虛傳
3.凶兆/天魔.1976:首屈一指的經典宗教驚悚片,配樂相當出色
4.致命ID.2003:看第2遍竟然讓我不寒而慄,並不是第1遍沒看懂,而是那一次,我竟然想像自己會不會「這樣」
5.電鋸驚魂.2004:豎鋸——唯一一個靠近七宗罪的人,本片的姿態絕對是一鳴驚人,適合一人或宿舍集體觀看,推薦前3部
6.後窗.1954:希區很NB,這位大師不是深諳「行為學」,就TMD一定也是一個偷窺男
7.一級恐懼.1996:人心不可測,愛德華·諾頓的到來
8.靈異第六感.1999:豪無疑問,M·奈特·沙馬蘭最好的作品,最溫馨的鬼片
9.脈搏探測器/靈異空間.1990:一部風格獨特,充滿智慧的優秀恐怖片,死亡狀態
10.穆赫蘭道.2001:最詭異的夢,最丑惡的兇殺,最凄涼的自殺。不過,真心難看懂
11.心理游戲.1997:人生不只一場游戲,時不時要平衡一下
12.戰栗空間.2002:大衛·芬奇,這部作品或許說不上多懸疑,但足夠精巧
13.異次元殺陣.1997:倒像個社科實驗,all walks of life,just play
14.狙擊電話亭.2002:沒有追逐,沒有奔跑,just a phone call from a strange voice,life in danger
15.記憶碎片.2000:人生就是那麼莫名奇妙,要不定個目標,哪怕毫無意義
16.白夜追凶/失眠症.2002:殺人不難,問題是殺完人後能否裝得跟沒事一樣,雙雄對決,諾蘭作品
17.機械師.2004:睡不著的噩夢,自己這關如何過? 有點悶,得沉住氣看 -__-
18.八面埋伏.2004: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部小說叫「無人生還」,很牛叉
19.航越地平線.1989:妮可·基德曼的成名作,絕對海上驚魂,絕佳的氣氛營造
20.恐怖游輪.2009:我和潔西一樣多麼希望未來是可改變的, 但她的人生是個死循環
21.死神來了.2000: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推薦前3部
22.萬能鑰匙.2005:這個結局我也愣了,邪術,真的假的?
23.1408幻影凶間.2007:小說家挺危險,封閉空間的蒼涼驚悚。有點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