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道德必然聯系
A. 一個人的道德和所受教育有關嗎
其實個人的道德和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所受的教育對一個人的道德有一定的影響。這就如同並不是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而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就一定是道德敗壞的人一般。其實一個人道德的好壞,和他生存的環境,接觸的人有直接的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說了。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
B.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間存在什麼聯系
對於道德與政治,首先我們來斷定他們的一些基本含義,道德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以及大眾的社會基本價值信念來維持的,而政治主要是表現於社會上層建築的公權力。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政治對於道德也有巨大的滲透作用,這主要表現為政治制度的正確與否以及強大的執行力也是能夠很好的規范約束每一個公民的意識行為,同時也能夠影響整體公民的個人素質,進而能夠規范公民的風尚和習慣,所以政治的巨大約束力功能表現就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
所以道德與政治都是存在著彼此相互依附相互關聯的關系,畢竟他們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每一個社會當中道德規范固然重要,但是假如缺乏公權力政治因素的干擾,勢必並沒有能夠讓社會形成一個合乎規范的道德價值觀,只有政治予以干涉,同時規范公民的日常道德行為,這樣才能夠整體提升公民的整體素質,社會才能夠處於一個比較合乎規范,同時能夠穩定有序的發展,有利於長治久安。
C. 在實際中,道德、法律和教育規律之間有什麼聯系
在實際中,道德、法律和教育規律之間的聯系是,好的教育有助於提升接受教育的人的道德素質水平,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對於立法和司法執法有促進作用,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也有區別,法律在小范圍上是固化為規則的道德。
一、法律與道德的相互關系
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調整手段,它們從根本上為鞏固和發展社會服務。 由於法律和道德在內容和范圍上有關聯和區別,只有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會規范體系和調控手段體系,保證整個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表明,追求兩者的和諧統一是社會的必然要求。 換言之,法律和道德的正確結合是通向文明社會的最佳途徑。
二、法律規則與道德規則的區別
1、相互滲透。 法律規則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則貫穿著道德精神,有些法律規則是直接基於道德規則制定的,或者說其法律規則是一定道德規則的法律化。
2、相互轉化。 道德和法律有時會相互轉換。 一些道德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對社會非常重要,常常被認為有被違反的危險,立法者有可能將其納入法律范疇。 相反,一些過去被認為不道德、需要法律禁止的行為可能會脫離法律領域而轉入道德調整。
3、相互制約。 道德規則通過正當性評價,推動和引導法律規則的廢、立、改和實施,是對法律規則的有益補充。 法律規則必須包括最低限度的道德規則。
道德法律都是行為規范。玩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家在一定的相同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下活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大家。 道德講法律是在道德和法律的規范之下的。 按鈕關閉對話框。 活動。 讓大家都有道德,講法律的道路就是依靠教育。
D. 道德、法律和教育規律之間,究竟有何聯系
道德法律都是一種行為准則。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在一定的相同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下進行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有道德講法律在道德和法律的准則下。進行。活動。而使大家有道德,講法律的途徑就是需要靠教育。
E. 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道德品質之間的聯系,你怎樣看待
很多的人都表示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高一些,那麼這個人的素質比較高一些,其實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並不是這樣的。人受教育的程度跟道德品質之間沒有一定的關系,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仔細的說一說。
總結。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不是靠這些外在來衡量的,大家也不要用自己這樣的想法去傷害到他人,道德品質是通過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以及平時的生活習慣所體現出來的。想要促進自己的道德品質,主要是體現在兩方面,第一點是保持道德秩序,第二點就是宣傳道德精神,大家一定不要從外在去判定一個人。
F. 教育與道德的必然聯系,並說明教育的道德標准有哪些 德育原理
論德育過程及其規律德育過程的規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論問題.教育者認識並掌握這一規律,便能科學地組織德育過程,卓有成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為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於充分發揮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育學是研究德育過程中一般規律的科學.德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德育思想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整個教育思想理論是同步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則晚於教育學產生在近代.現代的德育學理論是傳統德育思想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成果.無論是傳統的德育思想理論,還是近現代的德育學,從來都是重視研究德育客體的心理現象,注意吸收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的. 正確認識某一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是實現某門學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使德育科學化,探求德育過程的規律,必須首先認識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簡單地說,就是教育者進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務的過程.因此,構成德育過程必須有三個基本因素:第一,德育過程的活動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是構成德育過程的又一基本因素.第三,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是構成德育過程的第三個基本因素.德育過程就是這三個基本因素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統一過程.確切地說,德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意識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響,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同人們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完善是相一致的.某個人具有某種道德品質,從確切意義上講,應該是這個人同時具有某種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習慣.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五種因素,就不能認為他已經具備或完全具備某種道德品質.由此可見,道德品質這個范疇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這五種因素的集合體.對大學生施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必須是一個使學生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對共產主義道德確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形成道德習慣的復雜過程. 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的理論工作並為現代就我國而言,由於古代德育一直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異常豐富,構成了一幅以儒家為主幹的各種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長畫面.我國古代思想家在對德育問題進行研究時,很早就已不自覺地涉足心理學問題.比如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在論及如何進行個人修養這樣一個德育問題時,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段文字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修養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內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誠意」的修養方法,而這些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又比如,貫穿我國古代德育思想始終的人性論問題實際又是個心理學問題.德育要培養人,要教人怎麼做人,必然要解決什麼是人這樣一個理論問題,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們就對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進行思考,進而又對人性的構成加以分析,這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論工作,同時它又開辟了現代德育思想的實踐的道路. 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3)德育是是想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在階級社會中,歷來的統治階級,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影響人們思想的頭等大事.因此,歷史上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德育)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階級社會中的德育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無產階級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推翻剝削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清除剝削階級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更必須重視德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貫重視德育.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就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國後,又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鄧小平在l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教育中加強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G. 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道德品質之間的聯系,你怎麼看待
說道德是一種成本效益分析是對的,但道德絕不僅僅是成本效益分析,道德除了不要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這種日常小事,更大的是要阻止土匪搶劫敵人侵略,就包括阻止罪犯黑社會,也需要警察冒著生命危險,因此道德絕不僅僅是利益衡量,需要有一種為正義捨生忘死的精神,否則道德在主要意義上就會不復存在,只能規定一些不要亂扔果皮雜物的小事
那不受教育的人道德就高了嗎,其實也不,蘇格拉底說過,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注意,是德性,不是美德,也不是道德。知識是學習來讓人更加優秀,更加良好的學習和發展自身認識世界,本不應該是衡量道德的標准。但知識必定來源於學校與書本上嗎?生活與哲學上提到,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有兩種途徑,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在學校學校更好,但不是說在生活中就不能學習,人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可以稱之學習過程,明確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H.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是一致的,首先是指導思想相同;其次是教育法規對教育道德水平有著積極作用
I.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品德教育的聯系與區別
人文素養教育與德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統一於素質教育的范疇,共同致力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職業優勢品質與能力的「職業人」。
(一)二者的區別
1.側重內容不相同
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
而人文素養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識譜系(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五大學科)、人文精神(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對理想的不斷追求等)、人文情感及人文方法等幾個層面的內容。
二者關注的內容有交叉,但是側重點有很大不同。
2.目標向度有區分
毋庸置疑,人文素養教育和德育均著眼於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職業優勢品質與能力的「職業人」。但二者在目標向度上有著各自的側重。
德育的目標更多指向對作為國家公民的「職業人」進行影響和引導,更多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則回歸人格健全並有鮮明個性的「人」本身,首先關注人自身的和諧。
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高職德育和人文素養教育正是著重在不同的向度上追求著自己的培養目標。
3.教育方式特色化人文學科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藝術的方式、體驗的方式來把握它的研究對象。因此,人文素養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生命的對話,是感情的交流。讓學生與古往今來的優秀心靈對話,進而發現和洞見人性的豐富性,也使自己的內心世界豐富滋潤起來。
教師本身的存在和人格就是最生動的人文資源。「教材不是最好的課程,大師才是最好的課程」。教師本身擁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感召力,學生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諦。
(二)兩者之間的聯系
1.人文素養是德育的底蘊和依託,德育過程應當高揚人文精神
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養,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更易盛開道德之花。德育的效果受到對象人文素養狀況的制約和影響。
人文素養是道德的底蘊和依託,缺乏了人文精神的道德教育只能淪為一種技術性的操作而背離了道德的原義。康德曾說過:「道德不是知識」,亦即道德不是認知理性,而是必須靠實踐贏得心神相契的一種人文精神。如果在德育過程中只是一些道德規范的傳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薰陶,那麼這種脫離了形而上的價值本真的道德的教育,必然會引發諸多問題。
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背景和價值背景,只有領悟並具有了人文精神後,才能達到道德自律。
2.德育對人文素養教育有著導向作用,且滲透其始終
人文素養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人身上體現著不同的價值向度。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因此,人文素養教育過程中應遵循德育原則,克服教師個人的主觀片面性,在人文材料的選擇和觀念的引導方面還要注重思想性和導向性,過慮掉那些消極、不明朗的因素,善於挖掘人文素材中的德育因子,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具有自覺性。
人文素養教育是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吸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從而為學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選擇打下基礎,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成為他們的自然選擇,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3.人文素養和德育統一於素質教育的范疇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是學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學院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探索、構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出發點。全面發展意味著高職的教育不能僅僅著眼於給學生就業的某種技能,而是要使學生進一步獲得「人」的資格,具有享受「人」的快樂的資本,德、智、體、美一同發展,知識、能力、素質一同培育,智力要素與非智力要素共同開發與促進。(洪致平主編《探索現代服務業「職業人」培養之路》,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