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做得到
㈠ 道德是什麽
功利與道德
——兼論道德的本質和起源
應陳希剛同學的盛情邀請,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共同就「功利與道德」一題來探討一番。功利和道德的關系,用我們先人的話來講就是「利和義」的關系,可見,這個命題真是由來已久了。可是這個如此古老的命題為什麼至今仍然充滿懸疑,議而不休呢?原因只有一種:結論不科學。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二者作一個深入的本質研究,才可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那麼首先,什麼是功利?所謂功利,是指與事功、功勞所對應的價值、效益、報酬。對個體的功利而言,它可以表現為純精神的自豪感,也可以表現為純物質的獎勵,更可以表現為二者兼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就主要表現為一種為君國犧牲的精神功利。焦裕祿則更是一種犧牲小我利益,實現精神大利的典型。同理,如果一種功勞,對應於恰當的物質獎勵和榮譽,也是無可厚非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功利對應的比例失調,就會出現利大於功的情況;比例失調越大,對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就越大。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可敵國者,就是利大於功,以致功不抵罪的典型。這是罪惡的資本主義的產物。也是蓋氏之流被世人廣為詬病的原因。這樣,功利就直接觸及到道德問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了。由此可見,道德的核心是一種公共利益(從這個角度上講,「功利和道德」的關系也可以說成是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要言之,所謂道德,就是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為一體,在二者發生沖突的特殊情況下,克已奉公,犧牲前者服從後者的一種自覺的認識和行為。沒有這種自覺的認識,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所謂良心,正是一種不自覺的道德)。那麼很自然,所謂不道德,就是損公肥私,並最終害人害己的這么一種認識行為。
始終把公共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人,謂之有道德;反之,謂之缺德或無德。愛因斯坦說得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無不是他人勞動的成果,我們個人做得再多,都無法回報。是的,如果因為個人的某些微功而大發其財,從而危害他人的生存,那麼其不惟無功,反而有罪。
道德是社會勞動分工的產物。
我們不禁會問: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提出道德問題?「道德」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如果我們連道德的來源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弄清與道德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常識告訴我們,一種美好的思想感情來源於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也是希剛所說的物質的人的由來)。比如,我們喜歡牛不喜歡老鼠。所以,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各自為戰的獨立經濟體,不需要分工合作、互為服務,那麼,人類決不會形成社會,更不會有道德的產生。
正是由於勞動分工,產生了互為服務的勞動合作關系,形成了聯結人與人的共同利益的紐帶。道德就是維系這種共同利益紐帶的自覺行為。分工越細致,個人利益之間的聯結就越緊密,直至最後融為一體,無分彼此。對萬事靠自己、沒有分工合作的生物來說,存在就是天理,哪怕同類相殘,都不存在道德問題。對一些「社會性」生物,比如螞蟻蜜蜂之類來說,為什麼不會出現自相殘殺(指窩里斗)的情況呢?就因為它們是密切分工的合作關系。任何有損對方利益的行為,都是對自己利益的損害。所以,對螞蟻蜜蜂之類的社會昆蟲來說,「道德」行為是它們的本能行為。而人類社會卻不是自然天成的,是由三三兩兩的散居到群落到部落再到社會這樣慢慢融合、壯大、演進、發展起來的。在私有制下,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化導致了社會分工的無序化。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盲目的重復建設帶來的惡性競爭,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演變為各個局部生產領域里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試想:在成百上千個大學生爭搶一個職位情況下,焉有道德的容身之地?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至今仍在進行著最殘暴最野蠻的掠奪斗爭的根本原因。毛澤東時代,為什麼涌現出許許多多像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式的道德楷模呢?原因正在於此:計劃經濟下,團結友愛,互助合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道德想不高尚都難!此外,我們知道,原始落後的勞動生產是艱苦的,哪有一勞永逸的掠奪和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剝削來得輕巧、輕松呢?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把勞動分為二重性:艱苦性和配合性。前者產生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不道德認識,後者產生互助友愛的道德認識。因而從邏輯上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密,組織化系統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就會越來越相親相愛,道德水平自然就會越來越高。當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已經發展到牽一發動全身、缺一不可的地步了,人類社會的天堂時代就到來了!在這里,有一個重大問題必須引起注意:不能把官僚和資本家所從事的剝削活動與社會必要的組織管理分工混為一談,這些食利者和剝削者純屬寄生蟲和掠食動物。而且,正是由於有這類掠食者的存在,才使得本應如桃源仙境般的人間成了地獄。這些變態的異類道德已經完全淪喪,拚命鼓吹所謂的叢林法則,實不知,人之所以成為人,恰恰是因為成不了獸。必須互助友愛才能生存立足。而要寄希望於統治者剝削者進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恐怕比寄希望於老虎不吃人、蒼蠅不逐臭還要渺茫。因為他們全部的生命活動就是剝削寄生行為本身。沒有外力的強製作用,不可能自行改變,就好像不經過外部劇烈刺激自己很難斬斷自己的手足一樣。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見,請諸位不吝批評指正。
長歌 初稿於08/04/27 繕於即日
㈡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2)道德做得到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㈢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㈣ 聽了道德講堂在社區工作中學到悟道做到得到了什麼
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㈤ 關於道德的名言
1、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 章炳麟
2、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專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屬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3、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 列寧
4、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
5、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車爾尼雪夫斯基
6、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 庫申
7、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
8、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莎士比亞
㈥ 道德是怎麼產生的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
一旦偵測到有猴回子要去拿香蕉,馬答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
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
這只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
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
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
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
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O^)。
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㈦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怎麼理解
道德是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從小時候開始,處處嚴格教育,事事嚴格要求,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而且實踐道德就需要放棄個人的利益,這就不是那麼容易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說實踐起來很難。
實踐道德,卻要放掉到手的魚,就的放棄個人利益。例如 撿到錢包,交給失主,還是不交。交,自己就沒錢了,不交,就是道德問題。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
無論是別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㈧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經中的闡述,道襲德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8)道德做得到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㈨ 道德的格言
1、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2、道德當身,不以物惑。——管仲
3、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黃石公
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5、仁義為友,道德為師。——史襄哉
6、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王安石
7、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康熙
8、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9、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帕利克
10、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11、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都德
1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13、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
14、驕諂,是一個人。遇勝我者則諂,遇不知我者則驕。——申居鄖
15、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16、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呂坤
1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
18、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武則天
19、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盧梭
20、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伊索
21、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馬卡連柯
22、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波伊斯
23、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24、人世間最惡劣的謊言自己欺騙自己。——迦爾洵
25、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喬叟
26、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英國
27、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28、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9、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是每天都在更換主人的。——希臘
30、美德可以打扮一個人,而財富只有裝飾房子。——歐洲
31、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32、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輛車的兩個輪子。——日本
33、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蒙森
34、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芥川龍之介
35、遵照道德准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亞里士多德
36、以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會失去自己的智慧。——猶太人
37、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38、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39、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契訶夫
40、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凱洛夫
4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2、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培根
4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44、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托馬斯·曼
45、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望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46、道德方面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始終不渝的愛,對敵人不可磨滅的恨。——萊辛
47、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洛克
48、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庫申
49、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列寧
50、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爾巴特
51、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西塞羅
52、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普盧塔克
53、道德是真理之花。——雨果
54、道德是自由的保衛者。——斯米茨
55、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章炳麟
56、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布夫勒
57、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雪萊
58、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59、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瀾《古謠諺》
60、即使不考慮道德因素,不誠實的廣告也被證實無利可圖。——李奧貝納
㈩ 踐行道德能讓你得到什麼
踐行道德能讓我們的心靈更純潔,讓我們更有愛心,做事更能堅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