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唐立法
❶ 唐宋兩代的立法指導思想,對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有何參考意義
摘要 (1)禮刑並用。
❷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問: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問: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種。律、令、格、式,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問:《唐律疏議》的結構。
答:(1)律文。即法律條文,十二篇,502條。
(2)疏議。即解釋律文,三十卷。
(3)問答。作者對可能出現疑問律文的疏議部分,採用問答的方式,對問題作進一步闡釋。
(4)注。作者對律文的解釋比較抽象的地方,再用贖議的方式加以解釋。
問:《唐六典》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問:唐朝對科舉制度有何發展完善?
答:(1)擴大考生來源,參加考試的由國子監和州、縣學的生徒,還有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由州、縣舉送中央的鄉貢。
(2)增加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子八科。
問:唐朝科舉制度的意義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晉以來「門第」界限,改變了「上品無寒門」的現象,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入仕創造了條件;
(2)為唐朝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權,推動封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問:唐代吏部考試科舉生的標準是什麼?
答:(1)體貌豐偉;(2)言詞辨正;(3)楷書遒美;(4)文理優秀。
問: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問:唐代管理犯贓罪的種類。
答:(1)受財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人財物違法處斷公事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取財物,對所請求之事並未違法處置。在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較輕。
(3)監主受財枉法,是指官員接受下屬或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
問:唐代法律規定的其他物權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權的取得,除了買賣、繼承、增予等方式外,還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佔為取得原則。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應與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須送官府,官府給一定酬金。
(3)闌遺物,應歸還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認領,原主要給予撈的人補償;若無人認領,撈的人取得所有權。
(5)孳息物,應歸原主。
問:唐代法律規定違律為婚的情況。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
(3)不準與逃亡婦女為婚; (4)不準監臨官與轄區內之監臨女為婚;
(5)不準良賤為婚; (6)不得妄冒為婚,如有意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
問:「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答:(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土著戶和客居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狀和財產的多少定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
(4)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全都取消,惟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
(6)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問: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答:中央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逕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
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問:唐代御史台的組織。
答:(1)台院。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問:唐律的刑法原則。
答:(1)老、幼、廢疾、篤疾犯罪減免刑罰。
(2)自首減免刑罰。
(3)同居有罪相為隱。
(4)共犯區別首從。
(5)二罪以上俱發,合並處理。
(6) 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
(7)斷罪無正條
(8)化外人相犯
問: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衛禁律》;第三篇《職制律》;第四篇《戶婚律》;第五篇《廄庫律》;第六篇《擅興律》;第七篇《賊盜律》;第八篇《斗訟律》;第九篇《詐偽律》;第十篇《雜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斷獄律》。
問: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❸ 唐朝的立法特點
唐朝立法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唐律對後世各朝各代立法的影響十分深遠。
唐律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禮法統一,唐律的內容「一準乎禮」,真正實現了禮教與法制的結合。
第二、唐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繁簡適中。唐律則科條簡要,精簡的同時,又具有十分強大的實踐生命力。《永徽律》共12篇,502條。
第三、唐律用刑持平,唐律所規定的刑罰比以往各朝代輕了不少,死刑、流刑等重刑大大減少。
第四、唐朝的立法技術空前完善 唐律的篇章結構井然有序,律令格式等法律形式相互配合,形成嚴密有序的法律體系。
唐律的概念精煉明確、用語簡要、邏輯縝密。
❹ 論述唐朝的主要立法成就
約法十二條:是唐高祖李淵在公元617年佔領長安之後,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影響下制定的,其內容有:殺人、強盜、開小差、叛逆者處死刑。
新格五十三條:是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的,是唐朝立法的開端,其內容不可詳考。
《武德律》:唐高祖李淵命大臣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共有十二篇500條,與開皇律相比有兩點不同:1)加入了五十三條新格的內容,2)將開皇律中的三流各增加1000里,並把配役的年限統一改為一年。
《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根據《武德律》制定的,在貞觀11年,即公元637年頒行,與《武德律》不同點在與:1)增加加役流,以減少死刑,2)反逆中的惡言犯法者的親屬,不再處死,以縮小緣坐處死的范圍,3)全面的規定了刑法原則、刑罰制度和罪名。所以貞觀律很有建樹,確立了唐律的體例,是唐律定型化的標志。
《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高宗李治命大臣根據貞觀律制定,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四年又頒行《永徽律疏》,即對永徽律的解釋,與《永徽律》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後世把唐律和以《永徽律疏》為基礎的法律解釋叫做《唐律疏議》,其中記載的唐律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法律。
《開元律》和《開元律疏》:是唐玄宗李隆基命大臣制定的,於開元25年,公元737年頒行,內容基本上沿襲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唐六典》:共三十卷,編定於開元年間,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行政法典。
《大中刑法統類》:又叫做《大中刑律統類》,是唐宣宗命大臣張戣制定,共十二卷,121門,刑法統類,簡稱為刑統,這種法律形式是把律以及刑事方面的敕令格式分門別類合編在一起的法典。
❺ 為什麼唐朝立法影響久遠
唐朝作為一個繁榮強大的封建政權,能夠創造出了如此輝煌的封建文明成果,其實是離不開完善的封建法律體系的保障的,所以《唐律》對於唐朝的發展與強盛有著重要意義。
❻ 佛教教義是怎樣影響唐朝立法觀念的
佛教其實算不上唐朝的主要宗教,唐代姓李,自稱是老子的後人,標榜自己的身份。
是因為玄奘法師和道宣律祖,還有六祖惠能法師,讓唐朝的上下為之震撼,自然在立法的酷刑方面有所寬宥。
自從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是非常信仰佛教的,治理的時代也是相對民主,出現了盛世的狀況,當時百姓富裕,歌舞昇平,和佛教的傳播弘揚有很大的關系,利於仁政的推廣。
這方面,還是可以去閱讀佛教史,和唐代的歷史,肯定有影響,至於影響到什麼程度,自己去閱讀過,才能身臨其境的體會。
願吉祥如意,准提心脈善嘉幢合十。
❼ 唐初的立法思想包括哪些
唐初的統治者認真地總結並吸取了暴政亡隋的歷史教訓,得出了封建政權生死存亡的關鍵在於人心向背,提出了「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的道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又提出了「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其基本要點就是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緩和階級矛盾,保證老百姓在喪亂之後得到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為了貫徹「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唐初的統治者除了在經濟、政治領域里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外,還積極地修訂法律,改革法律制度。從《唐律疏議》及唐初所制定的一系列律、令、格、式來看,唐初統治集團立法的指導思想有以下幾點:
(一)奉行禮刑並用、德主刑輔的思想
禮刑並用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經過兩漢的充實和發展,至唐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立法和司法中貫徹禮刑並用、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
唐初在如何確定治國方略時,曾在李世民主持下進行過激烈的辨論,以封德彝為首的一些人主張「以威刑肅天下」,以魏徵為首的一些人則主張以仁義治天下,魏徵等人認為「仁義,禮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李世民基本上採納了魏徵的意見,因為他看到隋文帝「不說儒術,專任刑名」,常因小過定以重罪的流弊,特別是隋煬帝「益肆淫刑」,召致「敗亡亦促」的悲劇。他用許多筆墨論證禮與法的本、用關系,以及二者的統一性,主張以德治為本,並不意味著放棄刑法。
這樣,唐初綜合了漢以來運用禮、刑進行統治的經驗,並以最高執政者——皇帝的權威身份,宣傳德禮與刑罰不是對立的,不能割裂二者的統一關系,這對當時的立法與司法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原屬於禮的規范,被賦予法的形式。從漢初以來流行七百年的「春秋決獄」,也由於唐律完滿地體現了禮與刑的結合而終於被廢止。以繼承李世民遺訓著稱的高宗李治,在他執政以後制訂的《永微律疏》中便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正法寬簡穩定,保持法律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早在高祖李淵時,就以「務在寬簡,取便於時」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及至太宗即位以後,明確提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緩」。他又對大臣們說:「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條。格式既多,官人不能盡記,更生奸詐,若欲出罪即引輕條,若欲重人罪即重條。數受法者,實不益道理,宜令審細,毋使互文」。寬與簡,是唐初立法的一個重要思想。貞觀修律時,基本貫徹了這一指導思想,貞觀律及其後的永微律,都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時代刑罰較為寬簡的法典。
唐初的統冶者不僅要求法律簡約易見,還強調保持穩定,變更法律一定要「詳慎而行之」,否則寬簡之法也將流於苛煩。唐太宗對大臣說,「法令不可數變,數變而煩,官長不能盡記,又前後差違,吏得以為奸」,「詔令格式,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奸詐益生」,因此「不可輕出詔令,必須審定,以為永式」。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一是不輕易地制定法令,立法時要慎重;二是一旦立了法就要堅決執行,不輕易改變和廢止法令。太宗時自房玄齡等修定律、令、格、式以後,一直沒有大變動。高宗永微年間修定律疏,對貞觀律的律文本身,也沒有作較大的改動,主要是撰修了一個解釋律文的疏議,對《貞觀律》有一字的修改,都要在《疏議》中鄭重聲明,可見唐朝的後代君主非常注意遵守祖制,決不輕易改變前代君主所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法律。甚至直到唐末,「而高祖、太宗之法,僅守而存」。所以唐代的法律制度,除了武則大執政與安史之亂遭到兩次較大的破壞以外,基本上保持了連續性與穩定性。
(三)在法律適用上,強調執法審慎
法律適用是國家實現法律調整的一個重要的、也是最後的環節,法律適用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整個法制。因此,唐初統治者強調審判案件、執行法律的嚴肅慎重。唐初不僅制定了十分完備的唐律及其他一些律令格式,而且法律執行情況也是較好的。
這種思想貫徹到法律規定中,就是對於重刑與死刑案件,唐初法律規定了嚴格的復核制度。死刑案件須經過九對會審,並且還要經「三復奏」、「五復奏」才能執行。史書說:貞觀四年「天下斷死罪二十九人,幾致刑措」,反映了唐初在法制上取得的成就。
唐初從執法審慎的思想出發,要求司法官重視證據,對於證據不足者,不得輕易判決。執法審慎還表現為嚴懲官吏貪贓枉法,唐太宗尤其「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由是官吏多自清謹」。既有較好的法治,又有較好的吏治,這就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呈現出繁榮昌盛的盛世局面。
❽ 唐律的制定與修改有哪些
1.《武德律》
唐高祖李淵在平定長安時,約法十二條,惟制殺人、劫盜、背軍、叛逆者死,其餘一概廢除隋朝的苛法。及至唐朝建立以後,制定五十三條新格,是為唐朝立法的開端。不久,又命人根據唐初社會的實際情況,以隋《開皇律》為基礎,制定《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條,於武德七年始頒行天下。《武德律》篇目完全依據《開皇律》,除了將五十三條新格編人律以外,沒有作什麼大的修改。
2.《貞觀律》
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隨著國家統治基礎的穩定,進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動。他即位以後,即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修訂武德律,歷經十年,至貞觀十一年完成《貞觀律》,仍為十二篇五百條,是唐代一部重要的法典。《貞觀律》對《武德律》作了較大的修改,主要是:第一,降低了刑罰幅度,「減大辟者九十二條,減流人徒者七十一條」,縮小了連坐處死的范圍。許多條文都刪煩去苛,變重為輕;第二,增設加役流,即犯人到流放地後仍需強製作勞役二年的刑罰方法。當時以加役流作為寬恕死刑的辦法。此後,加役流即成為一種比流刑重、比死刑輕的獨立刑罰種類而被後世沿用;第三,確定了五刑、十惡、八議、請、減、贖以及類推、三復奏、五復奏等原則與制度。
3.《永檄律疏》(《唐律疏議》)
唐朝立法的高潮是在高宗李治統治時期,這時封建經濟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恢復和發展,已經達到了全盛時代。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武德、貞觀兩律為基礎,編制《永徽律》十二篇五百零二條,於永徽二年頒行全國。為了闡明《永徽律》的立法原則和實質,對律文進行了統一的、逐字逐句註解,叫做「疏議」,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附之於律文之下,與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與律合稱為《永徽律疏》,後人稱之為《唐律疏議》。疏議的制定,不僅對統一適用法律和加強封建國家的統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闡明了許多封建法制的理論原則與概念,大大地推動了封建法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代大規模的立法活動,主要是在武德、貞觀、永徽等幾個著名的朝代。但迄今為止,除《唐六典》和《永徽律疏》完整地保存下來以外,其他均已散失。現在的《永徽律疏》是我國封建時代保留下來的一部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全盛階段的產物,是秦漢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其結構嚴謹、文字簡潔、註疏確切、舉例恰當,為唐以後各朝奉為封建法典的楷模,對我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封建法律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❾ 中國從漢到唐的法制變化及其原因和影響
國刑律發生了從法治到禮教、重刑主義到恤刑主義、法不阿貴到刑分等級的變化這些變化實質是在齊儒陰陽學的主導下完成的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確立了「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
把刑罰的作用置於禮教的從屬地位秦律奉行的重刑主義
在後世至唐的立法中逐漸被廢止秦律在法律適用上雖然做到了「刑上大夫」
但對各種犯罪仍然規定「同罪不同罰」漢文帝後
「刑不上大夫」的禮治原則逐漸復活
到唐律形成「議、請、減、贖、當、免」完整系統的法律適用體系
使禮治的「親親」、「尊尊」在律法中得到了更徹底和全面地體現漢以降
侵害父權和孝道成為刑律重點懲戒的對象
但實質是維護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關鍵詞:秦、漢律 唐律 重刑主義 恤刑主義 一斷於法 刑分等級 皇權至上 齊儒學
作者簡介:陳紅太(1956—)
法春晚林妙可搶話筒學博士
中國政法大學中外政治制度專業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一、關於法治到禮教的變化
秦、漢律的藍本要追溯到戰國時代魏文侯時李悝著的《法經》《晉書?刑法志》雲:「是時(指魏明帝定魏律前)承用秦、漢舊律其文始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
著《法經》 ……商君受之以相秦 漢承秦制
蕭何定律」《漢書?刑法志》有這樣的記載:「漢興
高祖初滲入滲出關
約法『三章』
曰:『殺人者死
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
兆民大說其後四夷未附
兵革未息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
於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
取其宜於時者
作律『九章』」 瞿同祖先生在論述中國法律的儒家化時對秦、漢律的性質作了這樣的表述:「秦、漢之法律為法家所擬定
純本於法家精神」他認為
隨著周封建制度的衰落
法家應運而生
為國君所重「這些法家在政治上即占優勢
當時各國法律多由此輩制定
其所擬定之法律即娛樂新聞報道法家平日所鼓吹之主張李悝之《法經》
商鞅之秦法
固不待論
即蕭何所制漢律亦全襲秦舊
為法家一系相承之正統」 不過瞿同祖先生也指出:「法律之儒家化漢代已開其端漢律雖為法家系統
為儒家所不喜
但自漢武標榜儒術以後
法家逐漸失勢
而儒家抬頭
此輩於是重整旗鼓
想將儒家的精華成為國家制度
使儒家主張籍政治、法律的力量永垂不朽漢律雖已頒布
不能一旦改弦更張
但儒家確有許多機會可以左右當時的法律」 瞿先生的這一論斷
得到學界一些學者更為詳盡的論證徐世虹的研究表明
漢儒學雖然在漢中期取得統治地位
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的地位已經確立
但作為正典的漢律仍秉承秦律的框架和規范
尚沒有把漢儒學的禮教思想和主張貫徹到刑律的詳細的條文和規范之中不過在詔令和刑律的司法解釋中
漢2月21日山西地震儒學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得到比較好的和充分的體現和貫徹 陳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兩漢之時雖頗以經義折獄
又議論政事
解釋經傳
往往取儒家教義
與漢律之文比傅引申
但漢家法律
實本贏秦之舊
雖有馬、鄭諸儒為之章句(見晉書三十刑法志)
並未償以儒家經典為法律條文也」
兩漢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
中國的刑律由漢九章律經魏律、晉泰始律、北魏正始律、北齊律、隋開皇律的增改
到唐律發生了具有根本性的變化對於這個變化
宋代聞名學者葉大慶在其《考古質疑》中說:「及唐律出
後世咸以為善」
「律准乎禮
旨要而文簡」《明史?刑法志》也說:「唐撰律令
一準乎禮以為出滲入滲出」清代聞名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唐律疏議>提要》中也說
「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滲入滲出
得古今之平」 張晉藩先生指出:唐律在禮與法的結合方面已臻成熟和定型
可以新華網評說一整套體現封建宗法等級思想與制度的禮
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評價透過唐律可以發現禮與法的內在聯系
可以體驗禮是溶化於法的
可以印證禮是唐律的靈魂
唐律是禮的法律表現
二者互補而不可分的關系如同《唐律疏議?名例》中所說
「德禮為政教之本
刑罰為政教之用
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唐律是中國古代禮法結合的典範
以「德禮為政教之本」和「刑罰為政教之用」作為唐代立法的原則
已成公論
有的學者用「德主刑輔」、「禮法並用」來表述 不過
唐初太宗及其統治集團的法律思想與董仲舒的思想相同
主張「任德教而不認刑罰」
這與「禮法並用」是有區別的 對「德禮為政教之本
刑罰為政教之用」
這句話的理解
也不能把德禮和刑罰並列
或僅有先後之別刑罰只是德教中的一個環節
或德教的一方面體現cwb1什麼意思或者說
刑罰是德教中的刑罰
刑罰必須符合德教的禮義
即荀子所謂的「義刑」「義殺」是也 對唐初刑律主導思想的這種熟悉
可以在唐人吳兢編撰的《貞看政要》這本記載唐太宗和群臣問答錄中得到證實唐太宗在貞看元年說:「朕觀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
國祚延長
任法御人者
雖救弊於一時
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
足是元龜
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
望革近代之澆薄也」貞看二年
太宗又講道:「為國之道
必須撫之以仁義
示之以威信
因人之心
去其苛刻
不作異端
自然安靜」 太宗名臣魏徵也主張「聖哲君臨
移風易俗
不資嚴刑峻法
在仁義而已故非仁無以廣施
非義無以正身惠下以仁
正身以義
則其政不嚴而理
其教不肅而成矣然則仁義
理之本也
刑法
理之末也為理之有刑罰
猶執御之有鞭策也
人皆從化
而刑罰無所施;馬盡其力
則有鞭策無23歲副局長的新聞所用」魏徵還認為:「遭良吏
則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
則懷姦邪而行淺保忠厚積則致太平;淺薄積則致危亡是以聖帝明王
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
從唐代的立法實踐來觀
《唐律》及其《疏議》體現出的主導傾向是維護以「三綱」為核心的禮教思想 劉俊文教授對唐律的研究表明
唐律的實質
也是唐律的最大的特徵是「一準乎禮」
而禮的精神最根本的是兩條「別貴賤」、「異尊卑」
也就是等級制和家長制一部唐律
就是從維護這樣兩個制度出發
構建了嚴密的刑律體系劉俊文教授把唐律的「等級制」高度概括為十二個字:「嚴別君臣
優崇官貴
異罰良賤」;把唐律的「家長制」也高度概括為十二個字:「親屬一體
五服制罪
尊長優越」劉俊文教授並用唐律中的大量條文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證實了他對唐律實質的高度概括 陳鵬生教授指出:「唐律修撰以禮為指導
唐王蒙1500犯規律條文多源於禮
唐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為禮所左右所以說
禮是唐律的靈魂
唐律是禮的法律表現」 唐律『一準乎禮』
這一斷語是確當的
自漢中期武帝「獨尊儒術」以來
雖然當時還不能對律法體例和正典條文用儒家倫理思想入行全面的修訂
但在詳細的司法中以及在對律典的解釋中
已開始把儒家的禮義或倫理思想貫徹入去如始自漢中期的「春秋決獄」和東漢盛行的漢律章句學 「獨尊儒術」對於中國律法的發展變化無疑具有導向性的作用這種居於主導地位的影響
逐漸滲入滲出到中國的律法制度中
經過魏晉南北朝隋的演入
到唐代就形成了「一準於禮」的《唐律》及其《疏議》從漢到唐中國律法的變化
主要有兩個顯著傾向和特徵:第一
律法規定更加符合人情人道
即更加人性化
尤其更注意對儒家倫理「親親」「孝道」的維護
對家族內部山東青州天氣侵犯尊卑秩序的犯罪懲處的力度加大;第二
律法規定注意對齊儒倫理「尊尊」「忠道」的維護
使對皇權不可侵犯的保護更加全面系統
同時也使貴賤等級制度不斷的法制化
即「刑分等級」不斷法制化並規范化
在定罪方面
唐律針對親屬相犯制定了許多特殊的罪名例如同樣是姦淫行為
但如所奸者為「小功以上親」
則不定為奸罪
而定罪名為「內亂」
科列「十惡」《唐律?名例律》「十惡」條規定:「十曰內亂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議疏》曰:「《左傳》雲「『女有家
男有室
無相瀆易此則亂』若有禽獸其行
朋淫於家
紊亂禮景
故曰『內亂』」又如
同樣是謀殺行為或略賣行為
但所謀殺或略賣者為「緦麻以上親」
則不定為謀殺罪或略賣罪
而定罪名為「不睦」
科列「十惡」《唐律?名例律》「十惡」條規定:「八曰不睦謂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
毆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議疏》曰:「《禮石化cwb1什麼時候到期》雲:『講信修睦』《孝經》雲:『民用和睦』睦者親也此條之內皆是親族相反
為九族不相葉睦
故曰不睦」又如
同樣是殺人行為
但如所殺者為伯叔父母等期以上親
或同樣是毆人行為
但如所毆者為祖父母、父母
則不定為殺人罪或毆人罪
而定罪名為「惡逆」
科列「十惡」《唐律?名例律》「十惡」條規定:「四曰惡逆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
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議疏》曰:「父母之恩
昊天罔極;嗣續妣祖
承奉不輕梟鏡其心
愛敬同盡
五服至親
自相屠戮
窮惡盡逆
絕棄人理
故曰惡逆」
唐律不僅對親屬相犯設專門的罪名列滲入滲出「十惡」
不在「八議」等論贖之限
對犯「十惡」者
一律施以重刑
罪在不赦在量刑幅度上甚至比秦律更加嚴厲如《秦律》規定:「毆大父母
黥為城旦舂」《法律答問》有:「今毆高大父母
可論?比大父母」 唐律秉承漢律對不孝罪的處淄博青州新聞罰
不僅嚴厲而且范圍寬:《唐律?名例律》「十惡」條規定:「七曰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
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
若供養有闕;居父母喪
身自嫁娶
若作樂
釋聽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
匿不舉哀
詐稱祖父母父母死」 對上述列舉不孝行為
唐律都給予嚴厲刑罰如「諸告祖父母、父母者
絞」 「諸詈祖父母、父母者
絞毆者
斬過失殺者
流三千里;傷者
徒三年」 「諸祖父母、父母在
而子孫別籍、異財者
徒三年」 「諸居父母喪
生子及兄弟別籍、異財者
徒一年」 「諸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
徒三年」 「諸聞父母若夫之喪
匿不舉哀者
流二千里;喪制未終
釋聽從吉
若忘哀作樂
徒三年;雜戲
徒一年;即遇樂而聽及參預吉席者
各杖一百聞期親尊長喪
匿不舉哀者
徒一年;喪制未終
釋聽從吉
杖一百大功以下尊長
各遞減二等卑幼
各減一等」 「詐稱祖父母、父母及夫死以求假及有所避者晉城海斯制葯有限公司
徒三年」 即使對祖父母、父母或丈夫被殺後私自和解的
也要給予嚴懲「諸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殺者
私和者
流二千里;期親
徒二年半;大功以下
遞減一等受財重者
各准盜論雖不私和
知殺期以上親
經三十日不告者
各減二等」 唐律對侵害父權的其他一些行為也給與一定程度的處罰如對財產權侵害的保護:「諸同居卑幼
私輒用財者
十疋笞十
十疋加一等
罪止杖一百」 對主婚權侵害的保護:「諸卑幼在外
尊長後為定婚
而卑幼自娶妻
已成者
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
杖一百」 又如對侵害教令權的保護:「諸子孫違反教令及供養有缺者
徒二年」 對於祖父母、父母在教責子孫時致死致殺
則予以寬宥「若子孫違反教令
而祖父母、父母毆殺者
徒一年半;以刃殺者
徒二年……過失殺者
各勿論」
除上文所列唐律對父權和孝道保護的律文外
在史載的一些司青浦廢品站火災法案例中
也體現對父權和孝道的偏重如程樹德《九朝律考?漢律考》「漢以春秋決獄之例」中記載:「建初中
有人侮辱人父者
而其子殺之肅宗貰其死刑而降宥之
自後因以為比
是時遂定其議
以為輕侮法」《魏律考》「不孝」中記載:「甘露五年
太後詔曰:夫五刑之罪
莫大於不孝夫人有子不孝
尚告治之」《晉律考》「晉以春秋決獄」中記載:「時女子李忽覺父北叛時殺父(周)處奏曰:覺父以偷生
破家以邀禍
子圉告回
懷嬴結舌
忽無人子之道
證父攘羊
傷風污俗
宜在投畀
以彰凶逆
俾刑市朝
不足塞責奏可
殺忽」這個案例
大有「孝」重於「忠」的味道對大義滅親的女子砍了頭周處還認為「俾刑市朝
不足塞責」《後魏律考》「魏疑獄以經義量決」中記載:「時雁門人有害母者
八座奏轘之而瀦其室
宥其二子虯駁奏雲:君親無將
將而必誅今謀逆者戮及期親
害親者今不及子
既逆甚梟2010年2月17日地震獍
禽獸之不若
而使禋祀不絕
遺育永傳
非所以勸忠孝之道
存三綱之義……奏滲透
世宗從之」 這個案例說明對不孝罪也應如不忠罪一樣實行連坐《舊唐書?刑法志》記載長慶二年為父擊人致死案:刑部員外郎孫革奏:「京兆府雲陽縣人張蒞
欠羽林官騎康憲錢米
憲征之
蒞承醉拉憲
氣息將絕憲男買得
年十四
將救其父
以蒞角抵力人
不敢撝解
遂持木鍤擊蒞之首見血
後三日致死者准律
父為人所毆
子往救
擊其人折傷
減凡斗三等;至死者
依常律即買得救父難是性孝
非暴;擊張蒞是心切
非凶以髫□之歲
正父子之親
若非聖化所加
童子安能及此?《王制》稱五刑之理
必原父子之親以權之
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春秋》之義
原心定罪;《周書》所訓
諸罰有權今買得生被皇風
動符至孝
哀矜之宥
伏在聖慈臣職當讞刑
合分善惡」赦:「康買得尚在童年
能知子道
雖殺文迪雅英文人當死
而為父可哀若從沉命之科
恐失原情之義
宜付法司
減死罪一等」此例說明司法往往「以孝原情」而突破律典規范
❿ 為什麼說唐朝的法律真正實現了禮與法的統一
唐朝繼承?發展以往禮法並用的統治方法和立法經驗,使法律真正實現了禮與法的統一?把封建倫理道德的精神力量與國家法律統治力量緊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強制力加強了禮的束縛作用,禮的約束力增強了法的威懾力量,從而構築了嚴密的統治法網,有力地維護了唐朝的封建統治?
唐朝立法充分吸取前代經驗,立法技術相當完善?律?令?格?式四種法律形式有分工?有聯系,並行不悖,相得益彰?唐律用語精練明確?
唐律還進一步明確公罪?私罪?故意?過失的概念,並規定了恰當的量刑標准?由此可見,唐律體現了立法技術上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