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稅收立法的一般程序

稅收立法的一般程序

發布時間: 2022-03-02 15:50:15

⑴ 稅法立法

稅法即稅收法律制度,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憲法為依據,調整國家與社會成員在征納稅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稅收秩序,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規范,是國家稅務及關機一切納稅單位和個人依法征稅的行為規則。
廣義的稅法:是指國家制定的用以調節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正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狹義的稅法:特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制定和頒布的稅收法律

【稅法的分類】
稅法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兩大類
稅收實體法: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包括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契稅和耕地佔用稅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都屬於稅收實體法。
稅收程序法: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理法》。
稅收征稅法理:根據《憲法》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的規定,制定稅收徵收管理的相關法律。

【稅法構成要素】
稅法構成要素是稅收課征制度構成的基本因素,具體體現在國家制定的各種基本法中。主要包括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減稅免稅、納稅環節、納稅期限、違章處理等。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三項是一種稅收課征制度或一種稅收基本構成的基本要素。
納稅義務人簡稱納稅人,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是繳納稅款得主體,直接同國家的稅務機關發生納稅關系。
課稅對象:也稱課稅課體,指針對什麼樣的標的物進行課稅。
稅率:稅法規定的每一單位課稅對象育英納稅款之間的比例,是每種稅收基本法構成最基本要素之一。納稅可分為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三種。

【稅法的立法】
一、稅收法律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二、有關稅收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三、有關稅收的部門規章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稅稅收關則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其中,有些重要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後發布,如《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

⑵ 稅收立法的原則有哪些

稅收立法的原則如下:
1.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2.公平原則
3.民主決策的原則
4.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5.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⑶ 12. 立法的一般程序要經過幾個階段,幾個步驟

立項或提案--起草--審查審議--批准通過--公布

⑷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⑸ 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包括哪些

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各種實體稅法,是規定各種稅的納稅人、征稅范圍、計稅依據和以及稅款繳納期限等的實體法律。比如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法等等。
稅收程序法主要是規定徵收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的法律,目前最典型的是《稅收征管法》

⑹ 我國稅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幾個階段

1、我國稅收立法程序按步驟主要包括提議、審議、通過和頒布四個階段。
2、稅收立法程序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在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規范的活動中應該履行的步驟和方法。
4、在正當法律程序觀念的指導下,正當稅收立法程序應當具備參與性、公開性、交涉性與效率性等基本屬性。
5、稅收立法程序要體現國家機關之間制度上的制衡,要體現專家的作用,要體現公開性。

⑺ 稅收的程序法有哪些

稅收程序法的定義:是指稅收立法權的立法主體為保護稅收實體法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實現而制定、認可、修改和廢止的,用以規范稅收征納行為的法律規范。

稅收程序法包含以下兩方面:

  1. 稅收爭訟法

  2. 稅收實體法

稅收程序法的特徵:

  1. 稅收程序是征納主體實施征納行為的運行程序。稅收征納行為包括征稅機關的徵收行為和納稅人的繳納行為,相應地稅收程序也分為征稅機關的稅收徵收程序和納稅人的稅款繳納程序。在稅收程序中,基於稅收債權的公益性和非直接對待給付性,國家征稅權力的運行程序在稅收程序中居主導地位,但征稅機關與納稅人在稅收程序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征稅機關在主動啟動和推進稅收程序的過程中,應認真實行參與原則,為納稅人參加到稅收程序中創造機會和條件,使征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產生良性互動關系,富有成效地影響征稅決定的製作過程和結果。

  2. 稅收程序是征納主體為了實現稅收實體債務請求權而實施的征納行為。稅收的非直接對待給付性,使得稅收債務請求權的實現不同於私法上債務的履行,它必須藉助於國家權力始能完成。征稅主體依據國家法律賦予的征稅職權而進行的征稅行為,享有納稅人權利的納稅主體相應實施的納稅行為,它們共同構成了作為稅收征納程序內容的征納行為,保證了稅收這一公法上的金錢給付之債及時全面履行。

  3. 稅收程序在運行時,其征納行為的實質內容和表現形式是統一的。稅收程序上的征納行為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征納行為的實質內容,它是指以行使征稅職權和履行納稅義務為實質內容的稅收征納權力義務;二是征納行為的運行形式,是指征納行為運行的方式、步驟、時限等表現形式。但正如事物的內容都離不開形式一樣,任何一個征納行為都是兩方面的統一,沒有實質性的征納行為,就沒有其表現形式的征納程序。

  4. 稅收程序的構成要素除了主體(征稅機關、納稅人等)和結果(征稅決定)要素外,還包括方式、步驟、時限和順序等時空要素。方式指完成某一征納行為的方法及行為結果的表現形式;步驟指完成某一征納行為所要經歷的階段,稅收程序一般由程序的啟動、進行和終結三個階段組成;時限指完成某一征納行為的期限;順序指完成某一征納行為所必經的步驟間的先後次序。行為的方式、步驟構成了征納行為的空間表現形式,行為的時限、順序構成了的征納行為的時間表現形式,稅收程序正是征納行為空間和時間表現形式的有機結合。

  5. 稅收程序的運行結果是作出征稅決定。在稅收程序中,不論是稅收徵收程序還是稅收繳納程序,其程序結果都是由征稅機關代表國家針對具體的課稅事項作出征稅決定,即征稅機關為實現稅收法律所規定的目標和任務,應納稅人等稅收相對人的申請或依法定職權,依法處理涉及特定稅收相對人某種權利義務事項的稅收具體行政行為。

  6. 稅收程序是一種法律程序。稅收程序主要是征稅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力時所遵循的程序。

在確立我國稅收程序法原則體系時,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 稅收程序法原則必須以程序價值和目標模式為「源頭」;

  2. 不能將稅收程序法的原則與稅收實體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相割裂;

  3. 確立稅收程序法原則必須重視納稅主體的參與,應將其立於獨立的程序主體地位;四是必須考慮世界范圍內稅收程序法的發展趨勢,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尋求平衡。

⑻ 我國稅法的立法機構有哪些我國稅法的立法程序是什麼

稅法和其他法律一樣,法律的立法機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政法規的立法權在國家政務院,立法程序應遵守國家《立法法》法定的程序規定。

⑼ 稅收立法的稅收立法程序

正當法律程序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對法律程序的尊重,這種尊重並不僅僅是重視「要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利,而更是要按照「正當的法律程序」行使權利,在立法領域也是如此。正當法律程序的理論為我們構建正當的稅收立法程序奠定了理論的基石。筆者認為,在正當法律程序觀念的指導下,正當稅收立法程序應當具備參與性、公開性、交涉性與效率性等基本屬性。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取決於稅法的民意代表性。「無代表則無納稅」的稅收法定原則,要求稅收建立在納稅人「同意」的基礎之上,納稅人得以表達意見的渠道便是在稅收立法過程中的參與。從民主實現的方式來看,代議制民主畢竟是一種「間接民主」,而公眾參與是「直接民主」,能夠彌補代議制民主的不足。
特別是稅收授權立法在世界各國廣為存在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稅收立法中扮演突出角色,為了加強對行政立法的規制,就更要凸顯稅收立法中的公眾「參與」機制。我國稅收立法中公眾參與機制是十分薄弱的。
我國稅收立法中行政立法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行政立法又多是行政機關內部的「暗箱操作」,納稅人缺乏表達意見的途徑。相比之下美國在稅法的制定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機制則比較健全。美國在稅收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通過公開立法、立法聽證、專家論證、向社會徵求意見等方式,使公眾的參與權得以實現,通過更准確地把握民意增強立法的公正性,從而有效地引導納稅遵從。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還取決於人類主體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有限的個人理性影響立法者對宏觀全局的准確判斷,人類只有通過一定方式相互溝通,使法律成為多數人智慧的結晶,才能避免輕率立法、倉促立法。正如季衛東先生所言:「民主的真正價值顯然不是取決於多數人的偏好,而是取決於多數人的理性。在眾口難調的情況下,程序可以實現和保障理性」。
稅收立法程序的參與性也取決於社會資源的有限性。人類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稅收立法作為分配稅收負擔和資源配置的活動,涉及到各種稅收價值的選擇和各方利益權衡。這使得參與以及相關利益表達機制必然成為稅收立法正當程序的關注焦點。「參與」使納稅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利益需求,使稅收立法中的利益沖突得到協調,實現利益平衡和利益主體的滿足。 現代意義上的稅收立法活動,應該是一項「陽光下的事業」,所有的立法過程,包括稅收立法的提案、起草、審議、表決、公布等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都應當以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英國有句古老的箴言:「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稅收立法程序的公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稅收立法信息資料的公開,包括立法的背景與根據、立法議案的主題、立法會議的記錄等;二是稅收立法議事過程的公開,指立法會議要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等;三是稅收立法活動報道自由,允許大眾傳媒將立法活動的實際狀況向社會報道;四是稅收立法結果的公開,稅法必須向社會公布,國家不得以未公布的稅法作為執法依據。在美國,立法聽證是國會審議稅收立法的必經程序,稅收行政法規及規章的制定則要符合《聯邦行政程序法》規定的公開程序。
立法程序公開是納稅人有效參與稅收立法的前提。納稅人通過公布的稅收立法信息資料。可權衡各種論據和論點,並通過依據公開原則所建立的利益表達渠道,及時反饋自己的利益主張。公開可以保證稅收立法參與的質量。
公開也是納稅人行使知情權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政府的行為享有知情權,有權利知曉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行為。可以說使公民了解稅收立法中的有關信息,既是公民個人的一項權利,也是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當然,立法程序中的公開也是有限度的,在特定情況下,立法行為是不公開的。如涉及到國防、外交等重大國家利益,或者有關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資料是不宜公開的。 「所謂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是指立法決策參與者運用各自的法定程序權力進行充分辯論、協商和妥協,以最終達成各方都願意並能夠接受的多數結果」。嘲交涉性是稅收立法程序的基本屬性,是稅收民主立法不可缺少的環節。「交涉」是一個討論、交流、溝通、談判、討價還價的過程。「民主社會是個講話的社會。因此,把最能體現民主特性的機構稱之為Parliament(議會)是非常恰當的。這個詞的本意就是談話、互相交流的地方。議會的重大功能之一就是把問題談透,為對立意見提供辯論的場所,互相商談,直到能採取彼此均感滿意的解決方式」。
稅收立法的交涉性賦予了稅收立法正當性、民意性,增強了公眾對法律的認可和尊重。「法律可能是不好的,但我所參與的確定法律的過程使我有義務承認他們的合法性並服從他們。那種義務來自這一事實:我是構成社會的成員之一,社會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時我出過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以為榮;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繼續有義務為其改善而努力」。
稅收立法程序的交涉性源於稅收利益主體之廣泛性、財產權於公眾之敏感性。中國首次立法聽證會選擇了個人所得稅作為主題就是一個證明。不同的利益追求促使人們紛紛從切身利益出發去關注和參與稅法,稅收立法過程也正是不同利益主體博弈的過程。
「妥協」是交涉的必然結果。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從某種重要意義上講。一切決策都是某種折衷。
最終選定的行動方案,決不會盡善盡美地實現目標,它只能是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利用的最好辦法。我們所處的環境,必然限制著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備選方案,從而劃定了目標實現程度的上限」。科恩在《論民主》中指出:「權衡沖突各方的爭議,從而形成政策、制定法律的過程便是妥協的過程,妥協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沒有妥協的交涉,只會出現議而不決的狀況,妥協是立法交涉產生結果的重要前提。 盡管民主是稅收立法程序的最高價值取向,但民主並非是不惜一切代價換取的,民主的稅收立法程序也要受到效率的制約。只是稅收立法程序中的效率是民主意義上的效率,而不是以犧牲民主來滿足效率。
效率從經濟學上講是指成本與收益之比。稅收立法程序的效率同樣表現為成本與收益之比,其目標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完成既定的立法任務。稅收立法程序中的成本是指在稅收立法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立法資源的總和。程序效率所追求的收益,就是通過一定立法成本的投入而完成的立法工作任務,它是固定的、客觀的,不像立法成本那樣有很大的伸縮性。立法程序的收益與效益不僅直接表現為「所完成的工作數量(經濟收益),還包括立法程序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問題,即所創制出來的法律規范是否最接近社會公正,能否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而且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立法程序自身的設立及其運行也必然會給社會的政治、文化、道德、意識帶來一定的影響,表現為對精神文明的促進作用」。
稅收立法中利益主體的多元性、利益分配的沖突性、稅收立法活動的復雜性都對稅收立法中的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稅收立法程序的效率性要求科學地安排和設計稅收立法程序,合理分配程序權利與義務,使整個立法活動有秩序地高效運轉,在立法成本最小化的同時達到立法收益的最大化。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