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認同水平
1. 如何通過小組道德討論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你先講一個有道德爭議的故事,然後讓同學們說出故事裡面人物的兩面性~
或者,讓他們每個小組,自己去找素材(可以是身邊的事物,或者網上流傳的故事),然後,對這些故事,進行正反人性的思考。 或者,這個小組的故事,由另一個小組的人去評說~
恩,貌似挺好玩的~ O(∩_∩)O哈哈~
2. 道德認知發展水平與犯罪是什麼關系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道德認知發展水平越高 犯罪率就越低
3. 為什麼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越高,道德品質就越高
因為知識多,是非曲直都能理解,所以說道德品質就越高。學院是一個重要的階段道德意識的形成,發展和成熟的生活,在此期間形成的道德觀念的影響是對一個人尤其重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必修課大學生,它體現於塑造在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大學和大學生的思想的本質特徵。下面的分析我會親自研究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意義的法律依據。
相關信息:
道德水平就是指一個人的品德,品性, 是社會道德對個人言行的約束程度。某人的道德水平就是某人的言行受社會道德約束的程度。道德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規范。
我國有一句古語,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三字經》中也有一句話,叫做「性相近,習相遠」。前者是說,人的好壞與所處環境關系極大;後者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相差無幾,是後來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人學好,有人學壞,其德行才有顯著的區別。
這兩句話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學者的共識:——人的德行,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學好或學壞得來的。或者說後人的德行是效法前人的德行而來。
文殊哲學研究指出,原始人本來和一般動物一樣,也是靠掠奪大自然提供的現成的生活資料活命的。但在漫長的漁獵和採集過程中,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製作工具,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馴養和種植,即學會了勞動生產。
隨著人類勞動生產的不斷發展,逐步改變了自身的生存方式,——由靠掠奪而生存轉變為靠勞動生產而生存。從此人類的發展就和一般動物分道揚鑣了。
4. 如何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如何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在一定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約束人們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的原則和規范。道德認識就是指人應該認識到什麼才是符合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認識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的有力保證。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為此,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認識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關內容實施德育。在教學中,各門學科不但有助於學生道德品質的認識,而且是各門學科應有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對學生教學道德教育。」政治課、歷史課教學實施道德認識教育顯得極為明顯。語文課教學來說,學生的道德認識既寓於課文之中,也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教學,文學作品與道德關系密切,因為道德是文學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文學作品是一定歷史時代的反應,積淀了一個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時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永遠不能迴避對道德的描寫,那怕是比較隱諱的;也不能逃避對其描寫對象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時,文學是美的集中體現,「美是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學》)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啟發,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加強,從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漸提高對道德思想的認識。
二、通過交流,提高道德認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種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無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不要條件,也是產生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內部動力。」(葉上雄《中學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現實中,個人的真摯感情最易於打動他人,所表達的思想他人也最易於接受。在教育中,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每個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是知道的。「親」就是師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達到「親」,師生間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親」使交流也就顯得更為和諧。學生自覺接近教師,實際上師生關系已達到了融洽。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師以平等的、說理的、平易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親其師」中,自覺接受老師的教育,最終達到實現學生對道德的認識。
三、開展活動,提高道德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生、發展和形成。活動具有極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出較大吸引力。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德育一體化,有的放矢的展開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動。通過諸如時事政治教育課、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講故事,演講會,歌詠比賽,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在和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注重思考和總結。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通過人際交往,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而且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道德情感被喚起,更為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利用榜樣,提高道德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道德教育中,優秀榜樣的動人事跡、先進的思想,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和啟發。學生從豐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偉大,認識到崇高與卑賤。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凈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於學生受到榜樣的感召,心理和行為受到影響,提高道德認識,自覺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道德認識。這些榜樣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學家等,他們的事跡,他們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貢獻,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曲折歷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會真正感動學生,能使學生認識人生以及人生的價值。出此之外,還有學生身邊的一些先進典型,如,同學、老師等,在某方面作為學生個體某種信念的體現者,也是學生實實在在所見,他們更有助於帶動學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五、注重個體,提高道德認識
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這是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對的不平衡性,這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的體驗上。因而,根據道德教育針對性原則,教育者要注重個體特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找出影響學生道德形成因素,諸如不同的脾氣稟性,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成長環境等,這樣,不但允許學生存在道德認識上的差異,而且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採取不同的誘導教育方式,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逐漸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能力。在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是非、善惡、美醜觀念,使學生的內部世界和心理品質發生變化,不斷修正自我,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
六、營造環境,提高道德認識
林礪儒說:「道德教育關鍵在社會環境及學校生活訓練。」在教育中,要使學生能夠健康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環境可以造就人,感染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校每一面牆壁都說話,就是讓環境成為隱性教育,發揮潛移默化、影響人、陶冶人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就是營造文明美好的校園環境和和諧的人際環境,使學生在團結友愛、積極進取、遵紀守法、愛護公物、健康向上、行為文明等這些環境中受到感染,不但心靈得到凈化,道德認識得到提高,身心得到發展,而且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更有助於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
總之,在教育中,「沒有在道德上教育不好的學生,而只有教育不得力、不得法、不到位。」(白銘欣《班主任的科學與藝術》華齡出版社)因而,教師要堅持說服教育,找准實施教育的入角點,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運用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道德認識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5. 道德認知水平的高低與思維水平無關對還是錯
我認為是對的
6. moral identity 到底是道德認同還是道德身份
identity本意就是來身份,其實從埃里克源森開始,翻譯就把identity翻譯錯了,翻譯成了同一性,導致對這一概念理解的困難。對於moral identity來說,作為道德身份理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目前可能主流的翻譯是道德認同,做道德認同也說的過去,就是對身份所具有意義的認可。但如果再看一下其他理論,比如社會學的identity theory,就更覺得identity本意就是身份,認同是引申出來的意義。
7. 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認識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的有力保證。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如下四方面: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認識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關內容實施德育。在教學中,各門學科不但有助於學生道德品質的認識,而且是各門學科應有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對學生教學道德教育。」政治課、歷史課教學實施道德認識教育顯得極為明顯。
語文課教學來說,學生的道德認識既寓於課文之中,也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教學,文學作品與道德關系密切,因為道德是文學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文學作品是-定歷史時代的反應,積淀了一個民族- -定的文化和時代的道德思想。
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永遠不能迴避對道德的描寫,那怕是比較隱晦的;也不能逃避對其描寫對象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時,文學是美的集中體現,」 美是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二、通過交流,提高道德認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種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無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必要條件,也是產生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內部動力。」
三、開展活動,提高道德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生、發展和形成。活動具有極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出較大吸引力。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德育一體化,有的放矢的展開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動。
通過諸如時事政治教育課、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講故事,演講會,歌詠比賽,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在和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注重思考和總結。
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通過人際交往,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而且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道德情感被喚起,更為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利用榜樣,提高道德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道德教育中,優秀榜樣的動人事跡、先進的思想,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和啟發。學生從豐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偉大,認識到崇高與卑賤。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凈化,道德上得到提升。
由於學生受到榜樣的感召,心理和行為授到影響,提高道德認識,自覺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道德認識。這些榜樣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學家等,他們的事跡,他們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貢獻,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曲折歷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會真正感動學生,能使學生認識人生以及人生的價值。出此之外,還有學生身邊的一些先進典型,如,同學、老師等,在某方面作為學生個體某種信念的體現者,也是學生實實在在所見,他們更有助於帶動學生,也具有-定的道德示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方法策略
1、突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協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精心策劃教學設計,切實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對解決方法實行試行、評價實施結果,並在評價基礎_上修改方法的|過程。
3、重視布置課前任務和課前的預習。
課前預習和向學生布置任務,為下一堂課教學活動的正常展開提供保障,這點至關重要。學生圓滿地完成課前任務,有時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4、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努力營造課堂氣氛。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當前課堂常見的方式。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話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慾望。如: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走下講台,在各組之間穿梭,解惑釋疑。
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小組中的那些劣勢小組,對他們適時指導。同時,在展示成果時,根據話題的難易度,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
5、注重教學過程評價,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水準上需要教師的情感激發,這種清感激發就是一種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該從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麵塑造學生。語言本身就具備表情達意的工具性特徵,所以,在課堂中,師生之間不但僅有知識的交流,同時也有情感的溝通。
對學生出現的與教師所提問題無關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獨立性。教師對學生所表現出的每一個反應都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產生不同水準的影響。
8. 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是什麼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外在標准控制,通過行為後果來判斷行為。如果受獎賞則為好行為,受懲罰為壞行為。
階段1,懲罰和服從取向。以服從權威和避免受懲罰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准,不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兩種價值觀沖突。
階段2,功力取向。以是否滿足個人需要為判斷標准。
水平二:習俗水平
以尊從社會規范、社會規章制度為准則
階段3,"好孩子" 取向。以取悅並得到他人認同,以他人的意圖進行判斷。認為權威人物所指定的社會准則、行為標准都是對的,應該遵守。
階段4,"好公民"取向。也稱為維護社會秩序取向,即作為社會成員,應遵守社會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公民義務,不能違反法規、法律。
水平三:後習俗水平
道德標准內化於己,成為自己的道德標准,遇到道德標准矛盾沖突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認識到各種法規都是為公眾的權利和利益服務的,符合公眾需要的便應該遵守;如果不適宜,就應該按多數人的意願修改。
階段6,普遍道德原則取向。這是理性良心取向,個體的道德認識超越社會法規和法律,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全人類的正義。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
(8)道德認同水平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Kohlberg)對道德發展的研究結果進行了概括。他將個人道德發展的成熟度分為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分為兩個階段。
人的道德發展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發展的,而且階段具有順序性,不可跨越。每個階段都代表了這個人的價值觀成熟度。該模型的1至5階段經過30年的美國以及跨文化的研究實證證明的,階段6沒有經過實證證明,只能以哲學和倫理學來證明。
9. 對象和自己的道德認知不在一個水平上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題,總會覺得我在說什麼,他都聽不懂,有些事情我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覺得會非常正常,有時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認知,並且讓他在自己的道德水平以及認知中盡量和自己達到一個水平線,這樣兩個人交流就會變得非常輕松。
剛開始和男朋友在一起,是兩個人的認知也不在一個水平線,每天溝通都非常困難,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吵架,慢慢因為兩個人之間的改變,他也總是不斷的在包容,也使我們兩個人之間所不認同的一些事情,慢慢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決,感情也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