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政
① 依法治國是我國唯一的治國方式嗎
四大治國模式,指的是中國四個傳統治國模式,這四個傳統的治國模式是書寫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標志,中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皇帝,都逃不過是四大治國模式的范圍。
其中老子所倡導的節儉模式最為歷代皇帝所推崇,劉邦、劉恆、劉啟、劉秀、蕭道成、楊堅、趙匡胤、朱元璋、道光帝等數位皇帝,都對老子提出的節儉治國情有獨鍾。
民本模式自古有之,民本治國是中國最古老的治國方式,從上古時期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再到夏商周時期的夏禹、少康、成湯、盤庚、武丁、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以及封建社會時期的劉邦、劉秀、楊堅等歷史上的數位皇帝都以民本思想為出發點而治理國家,就連老子的節儉模式、管仲的新政模式、商鞅的峻刑模式,都是有民本思想演變而來。
新政模式是中國最具進取性的治國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時期的管仲,新政治國通常都是歷代帝王拯救國家命脈的良方,也是腐舊貴族最懼怕的毒葯,實行新政必然要得罪一大批腐舊勢力,因此中國歷代皇帝拯救王朝命脈的這劑良方,往往會被統治者自己湮滅。新政模式,實際上也是自上而下的一次革命,與那些自下而上的革命不同,他是由政權的統治者自己發動的革命,其宗旨就是延續政權的國祚。
峻刑模式是由歷代司刑之官提出的治國思想,所謂峻刑就是以殘酷的法律手段約束國家的官員和百姓,對於官員皇帝會用峻刑防止他們貪贓枉法,對於百姓皇帝會用峻刑防止他們觸犯國法,這種模式往往是暴君慣用的手段,但也是依法治國最有效的治國方式。
此四大治國模式,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幾乎是歷代君王慣用的治國方式,因此他們被當代學者認為是最典型的四大治國模式。
節儉治國編輯
節儉模式——「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代表人物——漢文帝
「節儉模式」,是古代管理國家的基本手段,代表人物是漢文帝劉恆。中國人素有「勤儉持家」的好傳統,管理國家也不例外。《管子·八觀》中專門論述了奢侈浪費與國家管理的關系,認為「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劉恆在位期間,禁擾民、禁送禮、禁浪費,甚至連顯示皇權威嚴的諸侯、屬國獻供禮等都廢止了。即位初,有人獻千里馬,劉恆就此下了「紅頭文件」,詔告天下「朕不受獻也」,「令四方毋求來獻」。
不建樓堂館所。劉恆在位23年竟無一項大型建築,連小建築也不搞,只要是勞民傷財的,一律不批。據《漢書·文帝紀》記載,劉恆曾想造個露台,召來工匠預算,要花費「百金」。這筆開支對皇家來說,連毛毛雨都不算,但劉恆覺得不妥,放棄了造台計劃,稱「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漢代流行厚葬之風,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拿來造帝王陵墓。劉恆移風異俗,奉行「薄葬」。甚至連自己平時的穿著也不講究,都是粗布衣,普通鞋,即《漢書·東方朔傳》「身衣弋綈,足履革舄」。後宮嬪妃也都不穿高檔時裝,「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普普通通。
劉恆開創了封建帝王著「親民裝」的先河,漢代學者劉向曾評價劉恆是「節儉約身,以率先天下」。其「節儉治國」思想,體現出了封建時代「以孝治國天下」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劉恆死後蓋棺定論的謚號中,用了評價等級最高的一字「孝」,稱為「孝文皇帝」。
劉恆的治國模式收到了出奇的效果,《漢書》稱當時是「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隨後的景帝劉啟,繼承了劉恆的治國思想,合稱「文景之治」。[1]
民惟邦本編輯
民本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代表人物——唐太宗
在古代,執政者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民惟邦本」,簡稱「民本」。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執政為民」。以這種思想來治理國家,被稱為「民本模式」,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有「民本意識」,他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李世民說話喜歡引經據典,他常提荀子的觀點:「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曾認真研究了朝代興迭規律。據《貞觀政要·仁義》,李世民稱,「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
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就是借「仁義為治」實現的,表現為「寬律令」,具體操作分為禮刑並用、簡約畫一、寬仁慎刑三個層面。《唐六典·尚書刑部》注記,李世民指示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臣僚重新審訂刑律條款,尤控死刑,他強調「死者不可復生」,要求「用法務在寬簡」,所以唐律「比卉死刑,殆除其半」。為防錯殺,李世民要求死刑案都要報中央,再三復核。
最能說明李世民「寬刑」的,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發生的一件事。當年十二月,他在查閱死刑案件時,出於憐憫,下令將390名死囚全部放回家過年,來年秋再回長安就死。第二年死囚一個不少回來了,李世民很感動,乾脆將這些死囚全部赦免。
李世民選賢任能、納諫如流、賞罰分明,其治國模式成效斐然。執政幾年後,便「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僅29人。
李世民在位年號為「貞觀」,故史家贊譽李世民的治國模式為「貞觀之治」。[1]
新政改革編輯
新政模式——「天地革而四時成」
代表人物——宋仁宗
「五經」之《易經》中的第49卦即為「革卦」,古人釋注中有句話叫「天地革而四時成」,揭示出改革的重要性及其規律。從先秦到清末,在中國歷史上產生影響的改革有近百起。依靠改革,把改革作為國家治理手段,被史學家稱為「新政模式」,代表人物是宋仁宗趙禎。
北宋是中國古代推行新政模式最為積極的一個朝代,尤其是十一世紀中葉後,改革成了主旋律,宋仁宗趙禎推行的「慶歷新政」即出現在這一時期。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對西夏戰爭慘敗,直接促使皇帝趙禎「欲更天下弊事」。此時,范仲淹、歐陽修等改革派已有共識,形成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集團」。慶歷三年九月,趙禎特開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當場賜給紙筆,要求他們針對當前急務當場呈奏。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計劃,范仲淹的《十事疏》,便是這輪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主張。趙禎接受了這些改革建議,漸次實施,頒行全國,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就此揭開了後來包括王安石變法在內的北宋系列改革序幕。遺憾的是,一年多後新政便搞不下去了。
慶歷新政的失敗,與趙禎「寬仁少斷」、保守派勢力強大有直接關系,但與倉促上馬、預熱不夠、力度過猛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宋仁宗不急於求成,「摸著石頭過河」,尤其在進入涉及利益集團的深水區,改革若能穩一點,或許就是另外的結果。
盡管如此,歷史仍給在位長達42年的趙禎以高度評價,其治國模式被譽為「仁宗盛治」,有人甚至認為超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1]
嚴刑峻法編輯
峻刑模式——「治亂世,刑不得不重」
代表人物——明太祖
所謂「峻刑」,即嚴刑。唐宋以前治理國家講究「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即所謂「輕刑」思想,屬於「仁術」。宋元以後,執政者奉行「為政以德、正己修身」,但不輕刑律,晉人葛洪「非峻刑不能止」的觀點為執政者認同。「峻刑模式」又被稱為「重典之治」,代表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峻刑模式的最積極實踐者,他在明綱常的同時,重法度,嚴吏治。他聲稱,「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後人簡稱「亂世用重典」。
一直以來,朱元璋都「以重典為整頓之術」,實施「猛烈之治」。雖然《大明律》條款已相當成熟、完備,但朱元璋覺得仍不夠「嚇人」,又編定了《大誥》,實行「法外用刑」予以「嚴打」。如政府部門隨便增加編制人手等「有司濫設吏卒」行為,依律僅打100大板,但朱元璋要求「族誅」,不僅部門領導倒霉,當事「臨時工」也要處死。至於「吃空餉」等,在明朝一旦敗露,當事人必死無疑。朱元璋最恨貪官,對貪官大多是「剝皮實草」。只要貪污60兩以上者,先要「梟首」,示眾後再剝皮,皮內充填乾草,懸掛在衙門兩旁,以警告官吏。類似這樣的施峻刑嚴懲事例,不絕於明史。
朱元璋的峻刑治國模式,史稱「洪武之治」。雖然未完全達到目的,但效果明顯,明朝官場「干凈了一百年」。《明史·循吏傳》記載,峻刑「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1]
② 2.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
1、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展開。
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2、倡導商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接著,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注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度支部頒布《清理財政明定辦法六項》,負責統一各中央地方衙門收支、統籌外債借還、考核各省銀號以及規定對各省越時造報財政之懲處。
在現代財政預算的組成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福州道御史趙炳麟奏請中央制定全國預算。最終,清廷於宣統二年(1910年)首次編制第一次全國預算。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准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摺子,下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新政中,先後裁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河東河道總督,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等,改設其他機構或歸其他部門監管相關職務。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納武職。同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設巡警部。設學部,裁國子監。除裁並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5、考訂法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13日,清廷參酌各國法律,考訂中外通行法律。中國法律現代化由此起步,幾經反復,直至20世紀終結,尚未完成。不過,基本架構已在晚清新政時期奠定。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獎勵公司章程》《商標注冊試辦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官考試細則》《集會結社律》等等先後出台。
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三個總結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別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雖因辛亥革命爆發,《民律》已不及審議頒布施行,但20世紀上半葉的民國政府無不繼承這三個大法。
6、籌蒙改制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在改革官制過程中,編纂官制大臣將京官編定復核,繕單進呈,後來上諭發布,宣布正式「理藩院著改為理藩部」。1907年清政府政務處大臣左紹佐、岑春煊等,奏請將熱河、察哈爾、烏里雅蘇台、庫倫、科布多、阿爾泰等地「悉照內地改設行省」,以期加強邊防。
清政府擔心沙俄出面反對,在征詢了各部大臣、各地將軍、督撫的意見後,僅宣布廢止從前關於蒙漢不得通婚的禁令,鼓勵內地漢人到蒙古開荒;在蒙古增設衛生局、巡警隊、學校、商品陳列所,舉辦所謂的「新政」。
(2)法治新政擴展閱讀
就新政具體內容而言,新政與危機存在三種對應關系:
一、部分新政有利無弊,新政實施有利於危機的緩解,諸如裁汰撤並一些行政機構,司法改革,社會風俗改良。清政府將先前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這有利於更好地處理對外關系。
設立商部,班列外務部之後、其他各部之前,後來將工部並入,改稱農工商部,這有利於協調、管理實業,適應近代企業的發展。裁撤河東河道總督,將其所管業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粵海關監督、淮安關監督,粵海關事務歸兩廣總督管理,將雲南、湖北與廣東的總督與巡撫機構裁並,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簡機構,有利於行政運作,也減少了冗員。
二、部分新政利弊參半,新政實施的同時引發了新的危機,如編練新軍、教育改革。對於清政府來說,編練新軍是完全必要的,編練的方式也是恰當的。但是,在編練過程中,引出了兩大問題。
1、巨額軍費的增加,到頭來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煙酒稅所得,或系增加田賦所得,這就極大地刺激了民間對政府的怨恨。
2、擔負新軍編練之責的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在軍隊中培植親信,灌輸對其個人的忠誠,將新軍變成他的親軍,變成其私人軍隊,尾大不掉。
這引起慈禧太後的疑忌,導致慈禧與其後的載灃等人百計削弱、打擊袁世凱,到頭來加大了袁世凱對皇室的離心力,最終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完全正確。
但學生在學堂里學的是新知識,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別是那批留學生,經東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法治的空氣熏陶,回過頭來,就覺得清政府專制、腐敗,左右不順眼,以至於相當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
辦學堂需要經費,聘教員需要經費,學校管理需要經費,購買書籍需要經費。先前的私塾,在辦學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尚可維持,換了學校,則不行。這就引起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
三、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懸疑。主要是官制改革與預備立憲,取決於實施的時機與策略,實施得當則有利於緩解或化解危機,不當則刺激或加重危機。
慈禧與載灃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至少有四個環節很不妥當:
1、通過官制改革而收漢族重臣的權利。
2、皇族內閣的產生,不適當地強化滿族權力,引起漢族大臣離心力。
3、對立憲派的處置失當。1909年至1910年,立憲派請願活動持續升溫,聲勢越來越大。這些請願活動,涉及的人很多,得到相當多的督撫支持,具有相當廣泛的民意基礎,且沒有什麼過激行為。
清廷對此並沒有加以適當的引導,先是拒絕,後是敷衍,最後輔以武力鎮壓。這樣既喪盡民心,也喪盡紳心,將立憲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4、載灃對袁世凱的處置,優柔寡斷,先懲後靠,全無章法。
③ 當代中國法制改革的內容
(一)確立法律至上的原則
(二)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三)法律必須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四)法律必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五)建立對權力的制衡機制,保證司法獨立
(六)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④ 清末法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摘要 親,很開心為您解答。清末法制改革的主要內容:1、編練「新軍」2、倡導商業3、教育改革4、改革官制5、考訂法律6、籌蒙改制
⑤ 2020國家新政策有什麼
一、營商環境將更優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一是明確優化營商環境的原則和方向;二是加強市場主體保護;三是優化市場環境;四是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
五是規范和創新監管執法;六是加強法治保障。同時,《條例》提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推行當場辦結、一次辦結、限時辦結等制度,實現集中辦理、就近辦理、網上辦理、異地可辦。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草案)》施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草案)》,於2020年1月1日同步配套實施。《條例》圍繞外商關切,從行政法規層面實化和明確了相關事項。一是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二是強化投資保護。
三是規定主管部門在審核有關行業、領域准入許可時,不得在許可條件、申請材料等方面對外國投資者設置歧視性要求。四是規定了不依法平等對待外資企業、違法限制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標准制定等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五是明確港澳投資者在內地投資參照外商投資法和《條例》執行;台灣地區投資者在大陸投資,適用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未規定的事項參照外商投資法和《條例》執行。
三、部分商品進口關稅要調整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印發通知,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850餘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其中,適度增加國內相對緊缺或具有國外特色的日用消費品進口,新增或降低凍豬肉、冷凍鱷梨、非冷凍橙汁等商品進口暫定稅率;
對用於治療哮喘的生物鹼類葯品和生產新型糖尿病治療葯品的原料實施零關稅;新增或降低半導體檢測分選編帶機、高壓渦輪間隙控制閥門等商品進口暫定稅率;
新增或降低部分木材和紙製品進口暫定稅率。此外,取消鎢廢碎料和鈮廢碎料2種商品進口暫定稅率,恢復執行最惠國稅率。
四、高速通行將執行新收費標准
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貫徹〈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車型分類〉行業標准(JT/T489—2019)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收費公路統一從2020年1月1日起按照新分類收取車輛通行費。對貨車和專項作業車,從2020年1月1日起,啟用電子不停車收費功能,ETC單卡用戶(未安裝車載裝置的ETC用戶)不再享受原則上不小於5%的車輛通行費基本優惠政策。
此外,重新核定車型分類,對車長小於6米的8座和9座小型客車,從2020年1月1日起,統一按照1類客車收取車輛通行費,並安裝、更換ETC車載裝置或者調整車型。
五、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要降低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通知,決定降低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自2020年1月1日起,摩托車(包括普通摩托車、輕便摩托車、教練摩托車、使館摩托車、領館摩托車)號牌工本費收費標准由每副70元調整為35元;
往來台灣通行證(電子)收費標准由每本80元調整為60元;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補辦)收費標准由每本500元調整為200元。
⑥ 我國在推進法治化過程中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依法治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必須持續進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公民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現階段,我國社會成員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法制意識欠缺,與學法、懂法、知法、用法的差距很遠,民主意識不濃,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很嚴重,甚至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不懂法律、不學法律、知法犯法、以權壓法的現象屢屢可見。執法隊伍群體的職業素質較差,群眾對一部分執法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甚至濫用職權、敲詐勒索、徇私枉法的批評常見報端。
(二)法律制度不盡完善
黨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新時期建設需要,我國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但很多法律質量不高,效果不佳。許多法律、法規制定的過於籠統,法律本身的邏輯結構不嚴密,條文規定過於原則,在執行中缺乏可行性。在法律體系內部,由於對立法活動協調和監督不夠,對某些過時的法律法規沒有及時清理,造成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相互抵觸,影響法律的整體和諧。在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繫上,基本法和單行法之間,法律法規與實施細則之間,原則規定與具體措施之間,還沒有完全配套,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出現了「斷層」和「缺項」。
(三)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不夠徹底
現行黨的領導體制在遇到法律和黨的新政策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忽視法律的權威,體現黨的意志的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經常受到某些地方黨組織的干擾,這些干擾往往以堅持黨的領導的名義進行,原因就在於現行黨的領導體制為其提供了制度條件,其結果是法律和中 央權威受到影響。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其實際權力並未完全到位,作為立法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行使立法權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權力資源和程序保障。根據憲法規定,行政機關由權力機關產生並接受其監督,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太大,因而導致一部分法律帶有明顯行政部門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可行性受到影響。司法機關相對獨立性程度較低,抗干擾能力較差,無法從制度上保障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維護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
(四)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封建專 制歷史的國家,受儒 家思想影響嚴重,人治思想還深深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甚至許多人民群眾還習慣於某個人說了算的政治格局,特別是黨的許多中高級領導幹部,為了取得榮譽、職位和利益,口說法治,實行人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弄虛作假,欺騙百姓的現象十分嚴重。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艱難復雜的過程。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模式,僅僅是走向法治的起點,真正步入法治的軌道還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努力。
⑦ 貞觀之治推行了哪些新政
治國思想:
納諫;吸取秦隋滅亡教訓;國力尚未恢復,百姓貧困,與民休息;民主理政,臣下直言。
治國政策:
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訂法令;完善科舉制;推行均田制
貞觀之治: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族關系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治國措施,使得國家政治清明、軍事發展、社會安定、思想文化繁榮、國力日益強大、民族關系緩和、中外友好往來增多。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產生的歷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間的戰爭破壞了生產,人民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復生產和安定生活,這事貞觀之治產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監察機構;
(2)注意法治,執法嚴明;
(3)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任命善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
2、經濟上:
(1)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
(2)戒奢從簡,唐太宗力倡節儉,不準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異寶。
3、文化上:改進科舉制,興辦學校,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
⑧ 2019年法考新政有哪些變化司法考試新政策
2019年的考試,由以前的2次變成3次,客觀題考試分批次進行,主觀題考試機考范圍擴大。一是客觀題考試由原來的一次一天完成,改為分兩個批次進行;二是主觀題考試由紙筆考試改為全面推行計算機化考試,同時為確有困難的部分考生保留紙筆考形式。8月12日下午,北京市司法局召開2019年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北京考區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今年考試新變化。
北京39163人報名,設47個考點386個考場
2019年北京地區報名考試39163人,居全國第二,仍為全國最大獨立考區。報名人員中男性比例40.9%,女性比例59.1%;35歲以下考生比例80.8%,最大年齡71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28歲。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北京考區將設47個考點,共386個考場,分布在西城、東城、海淀、朝陽、昌平、大興、通州、石景山、豐台等九個區。
2019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為客觀題考試和主觀題考試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客觀題考試於8月31日、9月1日分兩批次進行,考試時間為: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第二階段主觀題考試於10月13日進行,考試時間為8:30-12:30。考試方式為計算機化考試。
考試方式新變化:2次變3次,筆試改機考
2019年的考試,由以前的2次變成3次,客觀題考試分批次進行,主觀題考試機考范圍擴大。一是客觀題考試由原來的一次一天完成,改為分兩個批次進行;二是主觀題考試由紙筆考試改為全面推行計算機化考試,同時為確有困難的部分考生保留紙筆考形式。
此外,時間節點特殊。一是客觀題考試時間與學校開學時間重合。適值新學期學生返校和新生入學。二是考試時間與70周年大慶時間靠近。北京作為全國最大的獨立考區,考生人數眾多,考區周邊環境、考點秩序穩定等都將面臨巨大壓力。
200萬元投入配置考務安全管理系統和視頻巡查系統
據介紹,北京加大資金投入,防範高科技作弊,切實維護考試公平公正。今年僅在預防、打擊違紀作弊方面投入200萬元,用於配置考務安全管理系統和視頻巡查系統。在47個考點386個考場設置集人像比對和身份識別功能為一體的考務安全管理系統,確保考生身份准確,嚴防替考;考點派駐無線信號監測車,對電磁波信號進行探測和識別。
客觀題成績合格才可報考第二階段主觀題考試
據了解,客觀題考完五天之後將發布主觀題考試公告,成績合格者可以報考第二階段主觀題考試。報名交費時間較短,請及時關注北京市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管理平台和我們給大家推送的簡訊,確保按時報名。通過客觀題、未通過主觀題考生,可繼續參加下一年的主觀題考試。客觀題考試成績合格有效期為兩年,當年未通過主觀題考試的考生,還可第二年再次參加主觀題考試。
溫馨提示:
2019年實行兩階段考試,新的變化會給考生帶來一定影響,提請廣大考生注意以下事項:
(一)考前注意事項
1、提前熟悉考點線路與環境,確保按時參考。希望考生提前熟悉考點地址和環境,尤其是客觀題考試期間,人流、車流量大,請選擇最佳出行路線與方式,以免延誤考試。
2、提前一定時間到達考場,進行身份識別驗證。在所有考場實行人像比對和身份識別,確保考生身份准確與考場安全,希望大家提前30分鍾到場。
(二)考中注意事項
1、考試期間計算機出現故障時,請考生不要著急,監考老師將及時為考生啟用備用機,考試系統會自動保存答題信息,若耽誤時間,將會按規定補時。
2、主觀題考試時間較長,請做好體力與精力准備。第二階段考試時長4個小時,早上8點半到中午12點半,對人的體力和腦力是一個考驗,希望考生做好心理和身體准備。
【來源:北京網】
⑨ 重磅!國務院公布六大新政,都有哪些「干貨」
國務院公布的六大新政,其實是從根本上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緩解企業經營壓力,提升經濟發展,改善企業服務質量,同時對服務行業的監管工作,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公布六大新政,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總結概括就是:一、持續提升投資建設便利度;二、進一步簡化企業生產經營審批和條件;三、優化外貿外資企業經營環境;四、進一步降低就業創業門檻;五、提升涉企服務質量和效率;六、完善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
總體來說,國家在穩步提升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以及提升企業服務質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對於市民來說也是一個加固生活保障的政策,讓市民放心消費,同時加強外貿企業的營商環境,鼓勵市民創業的積極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最核心就是促進經濟的持續向好,釋放消費能力和需求,讓社會運行進一步向正常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