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法治
Ⅰ 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簡介及學說思想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Ⅱ 固始有個陳元光廣場。誰能給我講講他的事跡,生平…
陳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陳集鄉陳集村)人。生而敏異,長博通經史,尤耽黃石公素書及太公 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總章二年(669),隨父領兵入閩。父 卒、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 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 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請 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詔從之。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仍 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後為藍奉高刃傷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綏安溪之大峙原。事聞,詔贈豹韜衛鎮軍。開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詔立廟,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貞元二年(786)復徙州 治龍溪,敕有司改葬於州北九龍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響祀。明封昭烈侯。
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開漳立州。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百姓所稱頌崇拜,並逐步形成民間信仰文化。千百年來,閩南和台灣以及海內外漳籍同胞緬懷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開漳王」。
現今在陳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陳氏將軍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在該縣中心城區有「陳元光廣場」,以為紀念,廣場上有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即:「開漳聖地」)所贈聖王戎裝馬上巨像。
Ⅲ 象山縣泗洲頭有什麼發展哦象山泗洲頭鎮未來幾年還有什麼公路建設泗西線什麼時候開工建設
摘要 象山縣)2020年泗洲頭鎮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Ⅳ 有沒有林語堂這個人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代表作有:
《林語堂語錄》
《中國人的國民性》
《冬至之晨殺人記》
《女人》
《秋天的況味》
《粘指民族》
《京華煙雲》
《生活的藝術》
《論解嘲》
《孤崖一枝花》
《魯迅之死》
《大自然的享受》
《論政治病》
《說避暑之益》
《人生的盛宴》
《林語堂自傳》
《臉與法治》
《紀元旦》
Ⅳ 開漳聖王陳元光
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縣),生而敏異,長博通經史,尤耽黃石公素書及太公 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總章二年(669),隨父領兵入閩。父卒、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 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 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請 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詔從之。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仍 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後為藍奉高刃傷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綏安溪之大峙原。事聞,詔贈豹韜衛鎮軍。開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詔立廟,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貞元二年(786)復徙州 治龍溪,敕有司改葬於州北九龍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響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開漳立州。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百姓所稱頌崇拜,並逐步形成民間信仰文化。千百年來,閩南和台灣以及海內外漳籍同胞緬懷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開漳王」。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跡,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而且被漳屬民間所尊崇,其影響甚至遠及台灣和海外。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弋陽人。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陳犢,字克耕,為唐開國元勛。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陳政,字一民,以功累升為戎衛左郎將,歸德將軍。母司空氏,字意兒。 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遇阻,退守九龍山,以兵少請援。咸享元年(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均道卒。賴魏氏繼續提兵抵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為撫慰南下將士懷鄉之情,乃指營前大江,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漳江。 陳政將軍鎮閩九年,披荊斬棘,以致積勞成疾。儀鳳二年(677年)四月,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謚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佐郎將,代領父眾。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討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繼辭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於雲霄山之麓。因葬唐歸德將軍於此,其後此山遂改稱將軍山。永隆二年(681年),群盜復起南海邊郡。陳元光再次提兵入粵,日與循州司馬高王定配合,突襲敵壘,又獲全勝。元光在平亂時採用威惠並濟、區別對待措施。至此,嶺表悉平,還軍於漳江流域之屯營地。繼而立行台於四境,時加巡邏,方數千里無桴鼓之驚。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時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有謂:「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舉庠序」,以期長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詔令陳元光兼任刺史。其時年甫三十。隨而開村落,並設立「唐化里」,興農重教,通商惠工。從此變荒榛為樂土,使原來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觀。垂拱四年(688年),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復設立書院。且於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有《龍湖集》傳世。其影響所及,實為本省區成為東南海濱鄒魯之濫觴。 景雲二年(711年),值粵東流寇陳誠復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潛抵岳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迨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經迄於今。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閩南戍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州之後,復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復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唐府兵將士遺裔亦由此地陸續播遷海內外各地。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Ⅵ 陳元光的生平事跡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Ⅶ 法制進行時電話
北京法制抄進行時欄目熱線:010-68429230 、010-68429226 、68419922
轉法制進行,免費法律咨詢熱線:010-51293315,010-51293316。
法制進行時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3號--北京電視台<<法制進行時>>欄目組收,郵編:100089
Ⅷ 將軍山為什麼建陳元光父子像
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縣)。其父陳政為唐朝前期河東人(今山西)。長博通經史,尤耽黃石公素書及太公 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總章二年(669),領兵入福建南部,父 卒、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 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 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請建一州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詔從之。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仍 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後為藍奉高刃傷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綏安溪之大峙原。事聞,詔贈豹韜衛鎮軍。開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詔立廟,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貞元二年(786)復徙州 治龍溪,敕有司改葬於州北九龍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響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開漳立州。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創建、開發漳州(唐代中期天寶年間稱為漳浦郡)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百姓所稱頌崇拜,並逐步形成民間信仰文化。千百年來,閩南和台灣以及海內外漳籍同胞緬懷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開漳王」。 陳元光雕塑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跡,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而且被漳屬民間所尊崇,其影響遠及台灣和海外。 陳元光,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陳犢,字克耕,為唐開國元勛。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陳政,字一民,以功累升為戎衛左郎將,歸德將軍。母司空氏,字意兒。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和部分當地人自豐州莆田縣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光州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遇阻,退守九龍山,以兵少請援。咸享元年(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均道卒。賴魏氏繼續提兵抵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臨汾、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等郡,對當地清漳河印象頗為深刻。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遂名西林溪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由光州固始率軍南下攻打漳州時曾住在豐州莆田縣南部。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陳政父子應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 陳元光
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故鄉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取莆田縣的「莆」字(「莆」字的繁體字在古代有時寫作:蒲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一詞;還有設立的漳州最早的幾個縣之一雲霄縣的莆美鎮,有莆田的「莆」字諧音「浦」,和陳元光部隊的駐地火田鎮非常近,還有浦南鎮的「莆」字諧音「浦」(每年十一月初五,閩南隆冬時節這一天,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漳籍同胞均集於薌城浦南鎮石鼓山開漳聖王陳元光陵園,懷著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陳政將軍鎮閩幾十年,披荊斬棘。儀鳳二年(677年)四月,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謚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佐郎將,代領父眾。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他任職時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討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繼辭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於雲霄山之麓。因葬唐歸德將軍於此,其後此山遂改稱將軍山。永隆二年(681年),群盜復起南海邊郡。陳元光再次提兵入粵,日與循州司馬高王定配合,突襲敵壘,又獲全勝。元光在平亂時採用威惠並濟、區別對待措施。至此,嶺表悉平,還軍於漳江流域之屯營地。繼而立行台於四境,時加巡邏,方數千里無桴鼓之驚。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時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有謂:「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舉庠序」,以期長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第一,出生地不一定是籍貫地,第二,無論是曾鎮府、丁儒,還是陳政、陳元光,都不是來自光州固始。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固始人,故曾鎮府、丁儒、陳元光的後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以後更相沿襲,遂為其族譜與某些地方史志所採用」。福建人喜冒充籍光州固始的現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的陳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將的後裔,也不能免這個改祖籍的習俗,將祖籍改為固始」;「固始現象」有著很深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唐朝後面的五代閩國有一大批將士來自光州固始,在社會上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勢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來自江淮的移民為了沾王審知家族桑梓的光,將祖籍地改為固始,後來並非來自江淮的漢族移民也冒稱固始人 。流風所被,最後連閩粵土著後裔也編造或改竄族譜,將祖宗偽托為固始人」。現存最早的光州固始縣志——明嘉靖《固始縣志》,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志》卻又隻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 現存的《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言陳元光之父陳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之浮光山」,又言陳政兄長陳敷、陳敏曾率軍校五十八姓入閩。而比這更早的《白石丁氏古譜》卻又言陳氏入閩後「乃募眾民,得五十八姓,徙雲霄地,聽自墾田,共為聲援」。 縱觀以上諸說,揭陽說有唐人張鷲的《朝野僉載》記有「嶺南首領陳元光設客」事。張鷲的生活年代與陳元光相近,且到過嶺南。)為佐證,比較可信。陳政父子作為廣州都督府的將領,長期受命戍閩,也符合情理(其時今漳州地區隸廣州都督府)。河東說源於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元和姓纂》卷三所說的「右鷹楊將軍陳元光,河東人」。光州固始說雖為明末清初以後的閩豫方誌所取,但這些地方誌都很晚出現,實難令人確信。詔令陳元光兼任刺史。其時年甫三十。隨而開村落,並設立「唐化里」,興農重教,通商惠工。從此變荒榛為樂土,使原來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觀。垂拱四年(688年),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復設立書院。且於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有《龍湖集》傳世。其影響所及,實為本省區成為東南海濱鄒魯之濫觴。 景雲二年(711年),值粵東流寇陳誠復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潛抵岳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迨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經迄於今。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州之後,復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 陳元光
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復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唐府兵將士遺裔亦由此地陸續播遷海內外各地。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王向 、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勛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Ⅸ 春秋戰國魏國歷代君主姓名
春秋戰國魏國歷代君主姓名如下:
1、魏文侯,姓名魏斯,在位時間:前403年—前396年。
2、魏武侯,姓名魏擊,在位時間:前395年—前370年。
3、魏惠王,姓名魏罃,在位時間:前369年—前319年。
4、魏襄王,姓名魏嗣,在位時間:前318年—前296年。
5、魏昭王,姓名魏遫,在位時間:前295年—前277年。
6、魏安釐王,姓名魏圉,在位時間:前276年—前243年。
7、魏景湣王,姓名魏增,在位時間:前242年—前228年。
8、魏王假,姓名魏假,在位時間:前227年—前225年。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
(9)龍溪法治擴展閱讀:
魏國政治: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最強大的新興強國,對世界諸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秦國西部,魏國以強大的國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和秦川江東部,而秦國被壓縮,只剩下中西關和龍溪商人在其他地方。
這種使世人震驚的崛起,根源於魏文侯創造了兩個後來被歷史一再證實的強國:一個是積極的改革,另一個是尖銳的紳士。
魏文侯最早在戰國時期實行改革,改革政治,獎勵農耕,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魏文侯大批起用當時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實學的新興士子,此所謂急賢親士也。文侯之世,魏國群星璀璨文武濟濟,僅見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趙倉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故舊能臣重用者有翟璜、魏成子等。至少,魏國初期一舉擁有了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如此四個大政治家,實在是天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