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特點

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3-03 00:01:28

『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回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答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特點擴展閱讀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貳』 如何認識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

一、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內涵
和平是發展之基,發展是和平之本。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內涵豐富,包含著以下五個相互聯系的要點:
第一,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既是泛指需要由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持續努力才能完成的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所要走的道路;更是特指以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為開端、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由不發達國家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歷史性飛躍為標志的,這樣一個帶有民族復興鮮明特徵的發展階段中所要走的根本道路。
第二,中國這條道路的根本目標,是要解決13億中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教育權的問題。就是要致力於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老老實實地發展我們自己。這個任務已經很重了,我們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決不需要去威脅任何國家、任何人。當然,在這以後中國發展起來了,仍然要始終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這也是列入100年不動搖范疇的。
第三,中國這條道路的根本特點,是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在同國際社會實現互利共贏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所謂獨立自主,就是把中國發展的基點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包括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依靠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依靠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的開發,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努力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第四,中國這條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對內方針與對外方針相統一,對內和諧與對外和平相統一。就是說,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外交,也是內政;既是對外宣示與承諾,也是自我約束與規范。第五,中國這條道路的最深刻的根本內涵,就是要在21世紀上半葉,在同當代世界各種文明相交匯中,在不斷弘揚自主創新精神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二、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實踐表明,中國的發展已經走出一條與以往大國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中國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必然選擇與庄嚴承諾。
第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根源於中國核心領導層治國理政科學理念作出的理性選擇。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曾長期遭受外來侵略,更談不上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終於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基於對歷史發展的清醒認識和對持久和平的真誠願望,中國領導人始終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作為基本的政治理念。在國際交往中,中國積極倡導並始終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上,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原則;在維護國際安全上,積極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等,都是這一理念的具體表現。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國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對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環境友好的和諧社會;對外,堅持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些深邃的戰略思想已經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識,已經體現到中國長遠發展的戰略部署之中。
第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植根於中華民族深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作出的自覺選擇。熱愛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始祖孔子,把「和」視為「天下之基,萬物之本」。這一思想,表現在處理民族和國家關繫上就是「布恩信,懷遠人」,實現「以德服人」;表現在戰爭問題上就是「貴和重人,不尚戰」。可以講,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人關於「和」的思想生發得最早、內涵最為豐富、影響最為深遠。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中國發展模式和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鮮明地印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第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客觀實際作出的科學選擇。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100位之後,農村尚有2300萬貧困人口,每年需要解決近2400萬人就業,有6000多萬殘疾人需要關愛和幫助,還有1億多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當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奮斗。
第四,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全球化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選擇。全球化是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統一。對中國而言,全球化意味著現代化加中國化,或者說是現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一個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地達到社會現代化的目標,關鍵一點就是政府駕馭全球化的能力。中國政府對全球化進程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和駕馭能力,從而選擇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一積極主動而又獨立的全球化戰略。全球化進程使國與國的相互聯系和依存空前增強。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成為民族國家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國內經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經濟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取決於國與國經濟社會的交往與合作程度。因而,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不僅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需要,也是經濟一體化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和平發展道路是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經濟社會振興的必由之路,對中國而言,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唯一選擇。
第五,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融匯於當今世界合作共贏和諧發展大潮流作出的明智選擇。中國通過自己的發展表明,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既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的機遇,世界各國也在與中國的經濟交往中分享到了中國的發展成果,中國在自我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惠、共贏。將中國的發展融匯於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潮中,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人民在深刻認識時代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中國將沿著這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永遠地走下去。
三、正確認識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世界意義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3億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無疑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增添了極其重要的積極因素,這一發展模式對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這一發展模式的理念獨一無二。縱觀以往的國際關系史,大國的崛起幾乎總是與戰爭擴張如影隨形,戰爭崛起是大國崛起的主要模式、基本道路、通常選擇。中國摒棄傳統的大國發展模式,選擇的是與20世紀大國爭霸截然不同的道路,這是21世紀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承諾,也是開創和平發展新道路的保證。
第二,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決了佔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創造了人間奇跡。13億中國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中國政府已使大約2.2億人初步擺脫了貧困,為2205萬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對6000多萬殘疾人提供了幫助。目前,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71.9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為減少人類貧困和提高生命質量作出了貢獻。
第三,這一發展模式的方式獨一無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中國不稱霸、永遠不稱霸,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通過和平的方式獲取海外資源和開拓海外市場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今天,正因為人類走進了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穩定發展事實上也已經有機地融入了國際社會的穩定發展進程,所以中國的和平發展就成了對世界和平事業的直接貢獻。
第四,這一發展模式對國際共運的貢獻獨一無二。中國既是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一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做出的有益探索。只要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走成功了,不論從理論上說,還是從實踐上說,無疑將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做出巨大貢獻。
第五,這一發展模式的影響獨一無二。隨著中國的發展,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大大增強,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成為一支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重要戰略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和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對全世界,尤其對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既是對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理論概括,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人類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當然,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既不對外輸出革命、意識形態,也不輸出發展道路、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借鑒了許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同時又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只適合中國國情。所以,在認識論上,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將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絕對化、固定化,否則就會陷入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條。要打破僵化的「模式論」,對他國模式,該借鑒的要借鑒,當汲取的要汲取,不能橫豎挑錯,更不能照搬照抄;對本國模式,該堅持的要堅持,當調整的要調整,不能當成普遍適用的模式到處推銷,更不能強加於人,這是我們在民族國家發展道路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上應有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

『叄』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特徵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1、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國家有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也必然會產生更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2、我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現代化進程中要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3、我國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現代化進程中協調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4、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我們要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人類作出積極貢獻。

5、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始終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堅持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的三個方麵包括哪些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4)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特點擴展閱讀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伍』 如何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

持符合中國國情,堅持依法執政,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的法治建設。

第一,我國法治建設是以黨作為政治領導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這一鮮明特點,古今中外從未有過,是無可否認也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這一特點客觀上提出了重大的問題,那就是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黨的依法執政。

第二,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國情作為現實基礎的法治建設。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要從我國實際出發,首先必須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國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量有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總體上依然較為落後的國情,決定了法治建設必須服務發展,趕超型與跨越式的發展目標更要求我們必須服務於科學發展。

第三,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思想背景的法治建設。我國的歷史文化總體上不利於現代化,但又必須正視並以之作為出發點。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重視經濟之外的社會、文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歷史文化基礎具體實在,特點鮮明。加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很好的梳理,而歷史文化並不因為這些而不影響法治建設,且必然是在這種歷史文化作為背景的前提下進行的。

第四,我國法治建設是以社會主義作為社會道路的法治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這就是與資本主義法治徹底相區別。這就決定了它伴隨並保障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終要以人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切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就必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使命。

第五,我國法治建設是以我國現代化作為發展載體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無論從何時起算,幾乎都是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糾織在一起的。它們相伴而生,相隨而行。我國現代化的後發性質也決定了法治建設的後發性質。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嚴重受制於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解決起來困難很大。包括農村在內的法治建設,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成部分。重慶市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農村與城市的法治一體化與其現代化是同步的。

『陸』 什麼是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道路

法制現代化是由傳統人治型社會向現代法治型社會的轉型過程.黨的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屬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標志著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承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傳統,又邁開了新的步伐.但是,中國法制現代化面對著發展經濟的內外壓力,背負著傳統的人治包袱,還面對著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起步階段都面對的社會穩定問題,使這一過程有著不同於西方的歷史軌跡.這就是發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導性,目標選擇的階段性,價值取向的雙重性,以及實現法制現代化過程中的非協調性.認識這些特徵不僅僅是為了總結歷史,更重要的是認識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一樣,尊重傳統又不囿於傳統,學習外國,又不照搬西方.這是我們走過的路,也是既將走下去的路.

『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確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學理支撐,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

僅有牢牢地把握這三個層面,才可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確方向,才可以立足於中國具體基本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捌』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哪五個方面的核心要義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分別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8)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特點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玖』 中國法律近代化的主要特點

隨著中西方交往的不斷加深,近代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
中國社會向來就是一個自然經濟占據主體的農業大國,在鴉片戰爭前,經濟增長的形式仍然是「耕織結合」的自然經濟,奉行的仍是以土地為根基,重農抑商的農業生產模式,與之相適應的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法律重公權、輕私權,對於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多從刑事、禮俗、宗族法入手。在西方列強的炮火聲中,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兵,遂提出了實業救國、商業富民的口號。如在洋務運動中,產生了官府獨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民商獨辦的不同模式。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1860年至1894年間,中國的近代工業開始了起步階段。「自五口通商以後,門戶洞開,海陸商埠,逐年增闢,加以交通之進步,機械之勃興,而吾國之經濟遂息息與世界各國相通,昔之荒野僻壤,可變為最重要之都市,昔之家給人多,多變為不平均之發展。」[[2]]商品經濟的深層次發展,就表現為民事糾紛與訴訟的增多,其法律所作出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發展。
(三)與文化的近代化緊密相連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的傳統法文化與西方近代法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在鴉片戰爭後,西方的資產階級法文化通過各種渠道輸入到中國,震撼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法文化。西方法文化中的正義、自由、平等、權利等觀念在中國大地上開始生根、發芽,中國的傳統法文化在一種不變亦變的境地中逐漸發展開來,從而推動了中國的法律近代化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