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小篆
1. 圖中小篆體是什麼字 謝謝
天道至臨,周行不殆。
《莊子·天道十三》中開篇有言:「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夫明白於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銘文中的「天道」在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學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道」則是以老莊為核心的我國傳統哲學的精髓,也是天文學在「問天尋道」的追求中,得出的關於宇宙與大自然的理論性結果。在中國傳統國學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濃縮的哲學觀念,而「道」則是我們人類對於外部世界認知的終極追求,「道」也一直在老莊哲學中被賦於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經》中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對於「道」,則是很難用文字定義的,《道德經》第一章開篇就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則進一步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這一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成為萬物核心的「道」,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它「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恆而無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應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處於「至臨」的地位。「至」在這里意為「極至」(一如天文學中的「至點」概念),「臨」即是「居高臨下」。「至臨」一詞源於中國國學的另一部經典《周易》中第十九之「臨」卦:「**,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處於至高無上的有利地位而君臨天下。
「天道至臨」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於世的優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進一步加強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特徵。
2. 德的幾種篆體怎麼寫
德的幾種抄篆體寫法如下:
德:[ dé ]
部首:彳 筆畫:15 五行:火 五筆:TFLN
基本解釋
1.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品行,品質: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備。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澤(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4.姓。
拓展資料: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
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3. 禍害遺千年的前一句是什麼啊
前一句是好人不長命。
出自——民間俗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好人一般都沒有害人之心,對人都充滿善意,把所有人當成好,被陷害、受傷害的可能性就會多,壞人懷著一顆惡心,以自己的角度雲衡量雖人,往往活的更加舒服,會享受。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句話以道德觀念來看待的話,它是很殘酷的。尤其是在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占據上風的社會。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有些人的死比另外一些人的生更加有價值,就看你怎麼選擇。
而且現代文明發展到這個程度,你本性善良一點凶惡一點已經不是生存狀態的決定因素了,要看你聰不聰明,懂不懂巧妙地適應這個社會。有些高人大隱隱於市,善於用巧妙的手段維護自己做人的原則,可以兼得名利和善良。
(3)道德小篆擴展閱讀: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西漢司馬遷兩千多年前就在《史記》之《伯夷叔齊列傳》寫得明白!
原文: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譯文:
有人說:「上天待人的准則是沒有偏私的,它總是向著為善之人。」那麼,象伯夷、叔齊,可以叫做善人呢,還是不算善人呢?他們聚積仁德、修潔品行達到這般地步,而終致餓死!
再說在七十個弟子中間,孔子僅僅稱舉顏淵是好學的人,但顏淵永遠窮困潦倒,連糟糠都難得飽足,終於過早地夭亡了。那種認為上天總是報答、恩賜善人的說法,又怎麼樣呢?盜蹠每天都殺害無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橫殘暴,聚集黨徒數千人橫行於天下,竟然活到高齡而死。
他是遵行什麼道德呢?這都是些特別重大而且明白顯著的例子。如果說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規矩,專門違犯法律,而終身享受安逸和快樂。子孫都保有豐厚的產業。
那選好了道路才舉步,看準了時機才說話,從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當的事決不奮力去做,反而遭受禍殃的人,是多得沒法數的。我是非常懷疑的,倘若這便是所謂天道,那這天道究竟合理呢?還是不合理呢?
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願意干。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後名聲不被傳揚。」賈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為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為權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性命。」《易經·乾卦》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互相輝映,同樣種類的事物則互相應求」。
「雲跟從龍而生,風伴隨虎而起,聖人出現,萬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齊雖是賢人,不過因為孔子的贊揚而聲名更為昭著。顏淵雖然專心好學,也不過因為追隨於孔子之後而德行越發顯露。巖穴隱居之士,取捨是如此有規范,這些人名聲淹沒而不被稱道,實在是可悲的事情!
民間的普通人,想磨礪德行,建立名聲,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極高的人,哪能留名於後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