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法治
1. 常桂祥的學術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要有:1.《社會資本與柔性社會穩定機制的構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3期2.《大力弘揚法治文化》,《人民日報》2014年12月31日3.《法治精神視野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探討》,《甘肅理論學刊》2013年第3期4.《努力發揮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中國政協理論研究》2012年第3期5.《走向和諧社會的憲政建構》,《東岳論叢》2008年第6期6.《憲政:現代政治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7.《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成要件》,《廣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8.《法律信仰:法治國家之靈魂》,《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9.《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民政治參與》,《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10.《依法治國對策探析》,《山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11.《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三大基石》,《法學論壇》2001年第4期12.《論行政協調》,《理論學刊》1998年第3期13.《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探要》,《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14.《論社會資本與提升國家軟實力》,《濟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15.《民主政治建設: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題》,《齊魯學刊》2001年第2期16.《論行政自由裁量權及其控制》,《發展論壇》2001年第5期17.《動態發展的政治穩定:市場經濟對中國政治的特定要求》,《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18.《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濟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19.《政治穩定:靜態與動態的分析》,《青海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2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及未來走向》,《濟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21.《社會主義監督機制的理論基石》,《齊魯學刊》1998年第2期22.《人大監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23.《權力制約與廉政建設》,《齊魯學刊》1996年第4期24.《關於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目標的思考》,《青海學刊》2001年第4期25.《論權力制約與依法治國》,《東岳論叢》2000年第2期26.《構建法治國家之本:依憲治國》,《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27.《加強對執政黨監督的理論基石》,《東岳論叢》1996年第5期28.《學習鄧小平的權力制約思想》,《發展論壇》2000年第2期29.《論行政授權的含義、功能及原則》,《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30.《論毛澤東對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貢獻》,《齊魯學刊》1994年第6期
2. 姚建宗的主要學術觀點
1.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利益,傳統法學觀點認定的法律關系客體實際上不過是客體物,即客體的具體的物化形態與載體。
2. 法的調整對象確切地說乃是社會利益關系,而不是籠統講的一般的社會關系。
3. 法律行為乃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為一事實判斷。傳統法學理論將法律行為的事實性質判斷與責任判斷混淆了。從理論本身的邏輯來看,有意義的法律行為理論對傳統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理論、我國民法中的法律行為理論和刑法中的犯罪及犯罪構成理論是持根本否定態度的。
4. 法律效力乃是由法的合法性所生成的法律對社會成員的規范壓力與規范動力。
5. 法律應當平等地保護合法的財產權,不僅合法的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且,合法的私有財產同樣神聖不可侵犯。
6. 法乃是人所不可避免地選擇的一種生存式樣與生活方式。
7. 法哲學就是對人的必然的法的生存式樣與生活方式的根據和理由,即其合法性的探求,它以法的理念及其現實化運動為對象。
8. 法哲學在本質上是批判性的,在實踐上也具有批判的功能;前者指向法哲學內部,是法哲學的理論批判或自我批判;後者指向法哲學外部,是法哲學的實踐批判或對象性批判。
9. 對法的宗教般虔誠的信仰,乃是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蘊。
10. 法律制度是以一個中心(核心)法范疇為"晶核",圍繞這一"晶核",法律目的,法律政策,法律價值,法律規則,法律原則,法律概念,法律標准,法律技術,法律精神等多種法的要素和成份相互聯結,有機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型法律實體裝置。
11.認識和理解法治應從多重視角出發,在理論和實踐中對法治進行化簡與提純不利於法治的實踐推進,對於法治的認識和理解應進行必要的復雜化還原。
12.法治必須立足於現實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之中展開,其基本向度乃是朝向真實的個人的。
13. 法治的人性立場體現為在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的"小人假定"("惡"大於"善"),在人們的私人生活領域的"君子假定"("善"大於"惡")。
14. 法治的人生態度體現為保守主義、悲觀主義、現實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多重色彩。
15. 法治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對現實的,具體的人特別是個體的人的基本人權的確認與保障。
16. 法治的審美旨趣乃是追求情、理與法的和諧統一,而其所達到的美學意境始終只是一種殘缺的美。
17. 法治的推行要求社會活動主體形成與法治的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基於法律並以對法律的忠誠為核心的法治良知,這是法治之生成與發展的社會心理與道德基礎。
18.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推行,不僅應當關注物質的規范、制度與組織的完善,更要特別關注建構相應的社會公共話語,並以此為載體培育社會主體健康的法治心態與法治情感、法治精神與法治的思維方式。
3. 王立峰的學術成果
1.唯一作者:《中國傳統法政文化的演變:以儒法思想的互動為研究路徑》,《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2.唯一作者:《高校跨學科專業存在的問題及一般對策》,《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年第3期。
3.唯一作者:《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模式:自主、嵌入抑或交叉?——評馬羅·贊姆伯尼的<法律與政治:當代法學理論的困局>》,《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4.唯一作者:《司法正義理念的溯源及證成》,《齊魯學刊》,2011年第2期。
5.唯一作者:《行政自製理論視闕下的「行政三分制」:以深圳市行政體制改革為例》,《中州學刊》,2010年第1期。
6.唯一作者:《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行政三分制改革實踐:以深圳市綜合改革為視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2010年2月。
7.唯一作者:《教育公平與政府責任的反思:以責任法治化為路徑》,《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3期。《人大期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010年第6期。
8.唯一作者:《法律正義: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石》,《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4期。
9.唯一作者:《司法正義的理念與實現》,《科學·經濟·社會》,2010年第2期。
10.唯一作者:《行政三分制的行政法治契合》,《長白學刊》,2009年第6期。
11.第二作者:《行政法治視域下的教育公平與政府責任》,《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
12.唯一作者:《論和諧社會與法治政府的構建》,載於張文顯、徐顯明主編:《全球化背景下東亞的法治與和諧——第七屆東亞法哲學大會學術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唯一作者:《和諧社會視閾下的法治政府》,《當代法學》,2008年第4期。
14.唯一作者:《行政強製法的制度博弈和價值定位——基於「平衡論」的視角》,《長白學刊》,2008年第3期。
15.唯一作者:《論法治型政府的構建》,《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6.第一作者:《法律合法性的批判與超越——韋伯與哈貝馬斯的法政治學思想比較》,《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3期。
17.專著:《高校法治的理論證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律維度——來自法哲學視域的觀照》,《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年第2期。
19.唯一作者:《高校法治建設研究》,中山大學法學院編:《中山大學法律評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唯一作者:《解讀高校法治,保障高校和諧與穩定》,《行政與法》,2007年第9期。
21.唯一作者:《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機制的理論證成——以公共安全的內涵為視角》,《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
22.唯一作者:《高校教師權利與義務的法治新解讀》,《行政與法》,2006年第4期。
23.唯一作者:《高校權力的法治觀照》,《復旦教育論壇》,2006年第1期。
24.唯一作者:《法治型政府論綱》,服務型、責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設論文集(《吉林政報》2006·理論專刊),2006年10月。
25. 唯一作者:《權力的權利化—建構高校與學生法律關系的一種視角》,載鄧正來主編:《法律與中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6.唯一作者:《教育公平與政府責任的法學審視》,載《「社會公正與政府責任」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06年9月。
27.唯一作者:《高校教師權利與義務的法哲學觀照》,《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教版)》,2006年第1期。
28.唯一作者:《排除犯罪之職務行為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29.第二作者:《論「嚴打」與我國基本刑事政策》,《行政與法》,2002年第2期。
30.第一作者:《「事實婚姻」的重新認定》,《當代法學》,2002年第2期。
31.參編:《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制建設》,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2.參編:《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參編:《新時期維護高校穩定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4.參編:《公務員必讀》,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35.參編:《高校法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張文顯的學術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文顯始終以科學地闡釋法律原理、推動法學學科建設、更新社會法制(法治)觀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法治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為宗旨,開展法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頗有見地的、在國內學術界和法律界產生較大影響、並在世界法學界產生一定影響的學術觀點。舉其要者有:
1、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法學的基礎理論、法學的方法論和法學的意識形態,科學的法理學體系應由法學認識論、法學方法論、法學范疇論、法律本體論、法律發展論、法律運行論、法律價值論、法律社會論等基本內容構成。
2、法在本體上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基本粒子構成的,法的全部運行過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軸心的,法的價值是通過規定和保障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因而,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的分析單元,法學要實現科學化、現代化、實踐化,必須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范疇重構其理論體系。
3、前資本主義法是義務本位法,資本主義法是權利本位法,社會主義法是新型的權利本位法,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的發展規律。權利本位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論,其道德基礎是承擔和履行義務必須以享有權利為前提,其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下的產權明晰、契約自由、平等交易和利益均衡機制。
4、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社會生活方式,法治社會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率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
5、由科學精神、市場觀念、契約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平等自由觀念和公民意識為要素的理性文化是法治的文化基礎,現代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礎,商品經濟是法治的經濟基礎。開展理性文化的啟蒙教育,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步入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6、民法中的人權、物權、自由權和平等權是現代公民權利的原型,民法文化是民主和憲政的文化源泉。
7、政治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調整對象是各政治主體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行為、政治關系以及政治權力的運行程序,其價值目標是實現民主與效率、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的統一。
8、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調整政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結構,實現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
9、法律責任本質上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10、法律文化是法律現象的精神部分,即由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所決定的、在歷史進程中積累下來並不斷創新的有關法律生活的群體性認知、評價、心態和行為模式的總匯。
11、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在功能意義上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並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1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的精神可概括為:權利本位與人文精神的統合,契約自由與宏觀調控的統合,公平與效率的統合,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統合。
13、法哲學的基本范疇包括法、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價值、法律文化、法律發展、法治等,法哲學的核心范疇是權利和義務,基石范疇是權利。
14、作為科學研究的「範式」,是一種全新的理解系統,即有關對象的本體論、本質與規律的解釋系統、概念系統、基石范疇和核心理論,是一種學術共同體學術活動的嶄新平台,是一種方法論和一套新穎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種學術傳統和學術品格(學術形象)。當代中國法哲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權利本位範式、全球化範式是兩種最富有學術生機的研究範式。
15、知識經濟是以人類知識精華和最新科學技術為基礎,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為主導內容的經濟形態,知識資本、知識資源、知識權利、知識產業、知識創新、知識交易是知識經濟最基本的概念,是經濟運動的表徵。知識經濟必然引發法律概念、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的不斷創新。
16、全球化是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概念,表徵的是人類活動范圍、空間范圍和組織形式的擴大,從地方到國家再到世界范圍,全球化表徵人類社會的綜合性發展趨勢。全球化至少包括經濟全球化、公共事務全球化、人權全球化、環境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國家主權概念的過時或消失,而只是意味著主權概念的進步和豐富,各國之間的法律仍將呈現多樣性、多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學研究應當確立全球化研究範式。
17、依法執政的科學內涵應當是:執掌國家政權、領導國家政權、運用國家政權,尊重、支持、督促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必要時直接參與重大國務活動,是通過法律的執政、法律范圍內的執政、依照法律程序的執政、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執政。
18、和諧社會的建構依賴於法律機制,其中包括:構築民主與共和的法律機制;尊重和保障權利和人權的法律機制;激發活力和創造的法律機制;公正合理協調利益的法律機制;重建確保社會信用的法律機制;維護生態平衡、天人和諧的法律機制;保證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機制;反腐倡廉、守護認同的法律機制;定分止爭、化解糾紛的法律機制;建構和諧世界的法律機制。
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始終伴隨著「反封建」、「反極左」、「反西化」的歷史任務,這在世界法治建設的歷史上是十分獨特的現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和基本標志應當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建設法治國家與建設法治社會的有機統一;堅持立足國情與面向世界、傳承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傳統與借鑒人類社會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機統一。
20、法哲學的理論體系是由關於法學、法律、法治三大理論板塊構成的。這三個理論板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分別理解為法哲學的認識論、本體論和實踐論問題:認識論問題體現為反思認識法律現象的主觀活動;本體論問題體現為反思法律這一客觀現象;實踐論問題體現為反思法治這一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法律實踐經驗。
21、「法治(法制)現代化」這一概念既指從傳統人治社會到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性變革,又指法治(法制)由傳統型到現代型的歷史性轉換;法治(法制)現代化是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價值和法律文化在內的意義深遠的變革過程。法律發展是法治現代化的另一種理論表述。法律發展在基本內涵上與法治(法制)現代化是等值的。
22、和諧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目標和理想途徑,也可以說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的目標定位。這一目標定位充分體現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代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目標的歷史走向。和諧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主旋律和表徵,和諧法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諧法治」概念不僅將引領我們轉換法治話語體系,從而提升我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實踐,而且必將豐富和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模式、歷史任務和實踐途徑。和諧法治的精髓是良法善治。
23、司法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基礎是司法民主、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權威的理論以及和諧司法的理論。
24、「訴訟社會」這一概念表徵一個社會呈現涉法糾紛急劇增長、訴訟案件層出不窮的態勢。一般而言,如果一個社會每年約有10%的人口涉訴,則該社會即可被認定為「訴訟社會」。據此社會學模型和我國每年進入訴訟及准訴訟的人口比例,可以斷言我國已經進入「訴訟社會」。
25、聯動司法是相對於獨立司法的概念和理念,特指人民法院在行使國家審判權、履行國家審判機關職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依靠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依靠人大的支持排除非法干涉,維護司法權威;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實現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和諧聯動;積極促成法院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實現法院系統內部上下級法院之間、不同地區和行政區域的法院之間、普通法院與專門法院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以上學術觀點是張文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深刻思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實踐,借鑒國內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中有的觀點在國內外學術論戰中經受了考驗,得到了廣泛認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 推進憲法實施 建設法治國家小論文
學術論文具有四大特點:①學術性 ②科學性 ③創造性 ④理論性
一、學術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二、科學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三、創造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 唯物主義和 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四、理論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1.表論文的過程 投稿-審稿-用稿通知-辦理相關費用-出刊-郵遞樣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選定期刊後,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書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採用電子稿件形式。 2.發表論文審核時間一般普通刊物(省級、國家級)審核時間為一周,高質量的雜志,審核時間為14-20天。 核心期刊審核時間一般為4個月,須經過初審、復審、終審三道程序。 3.期刊的級別問題 國家沒有對期刊進行級別劃分。但各單位一般根據期刊的主管單位的級別來對期刊劃為省級期刊和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主管單位是省級單位。國家級期刊主管單位是國家部門或直屬部門。
6. 4大中國古代學術
荀況即荀子,儒子學派的集大成者;
莊周即莊子,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韓非即韓非子,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法治,嚴刑執法;
孟軻即孟子,儒子學派的繼承孔子主張的代表人物;
墨翟即墨子,當然是墨家學派的創立者啊!
祝學習進步!
道家是對醫學。軍事有研究。道家對醫學上的研究就不要多說了,應該都知道的吧。歷朝歷代都要限制道的原因是,基本上都有道士參與政治的。早的有漢朝黃巾起義的張角、離現在較近的有張天師。據說諸葛亮在武當山上學道學了好多年。
儒家是文學。這個就不用說了吧。
法家是法律。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墨家是對機械。墨家人的發明創造,哪一項不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小到刨子、鋸子,大到雲梯、戰車,甚至傳說中的木鷂(據說人們從會飛的木鷂中得到了飛天的夢想),張衡好像就是墨家的吧?
7.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協同提升研究學術報告可以做什麼研究選題
要想同時具有這樣的美德,建議做「愛國強國」的研究選題,因為這樣才可能是最符合當代的社會現實的。
8. 專題1979年中國學術界在哪裡地點什麼場合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行依法治國
改革開放進程 自1979年始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邏輯的方法、體驗的方法與玄思的方法。讀書要能應用思想方法, 才不會做書本的奴隸。以下討論怎樣用思想的方法來讀書。
邏輯與數學相依為命, 邏輯方法即是應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思想的概念, 來理解自然與人生的事實。邏輯方法的目的在能給我們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識。換言之, 邏輯方法要給我們堅實可靠、顛撲不滅的知識。必定要這種知識才夠得上稱為科學知識。邏輯方法與數學方法一樣, 有一個特點, 就是不問效用如何、結果好壞、滿足個人慾望與否等實用問題。譬如, 有一個三角形於此, 數學不問此三角形有何用處, 不問此三角形是誰畫的, 更不問畫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數學只求證明三角之和必等於兩直角, 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質, 是一條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個人是否用邏輯方法思想, 就看他是否能掃除那偶然性的事實, 擺脫實用的目的, 而去探討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質。應用邏輯方法來讀書, 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討論的題材的本質, 如是就可以判斷書的學術價值的高下。同時, 我們讀一書時, 亦要設法把握一書的本質或精義, 用種種理智的活動以求了解此書的內容。
體驗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體察外物, 去反省自己。體驗法最忌有主觀的成見, 要虛心忘我, 深入事物的內在本質或命脈, 以領會其意義與價值, 而不從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寫或概括。此種方法, 用來體察人生, 欣賞藝術, 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創造, 特別適用。朱子所說的「虛心涵泳」 、「切己體察」 、「沉潛玩索」, 都是體驗的方法。應用體驗的方法來讀書, 使自己沉潛浸潤於書籍中, 設身處地, 用一番心情, 費一番神思, 以審美、欣賞藝術的態度去讀書, 從中感覺書之可樂可好、智慧之可愛。把讀同代人的書當成與作者交流思想、溝通學術文化的途徑。把讀古書當作與古人晤對的精神生活, 神遊冥想於古籍的寶藏里, 與聖賢的精神相交接往來, 含英咀華, 體會古人真意, 發揮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 則其所建立的學說, 所發出的議論, 自有一種深厚純朴、中正和平之氣, 而不至於粗疏淺薄。
所謂玄思的方法, 最簡易地講來, 可以稱為「由全體觀部分, 由部分觀全體」 之法。只知全體, 不知部分, 則陷於空洞。只知部分, 不知全體, 則陷於支離瑣碎。必由全體以觀部分, 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 各得其所, 不致起爭執矛盾。必由部分以觀全體, 才可以見得部分的根本所寄、歸宿所在, 而不致執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而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極之理、宇宙之全, 而觀一事一物之理, 而發現本末精粗, 條理井然, 「枝枝相對, 葉葉相當」 。用此方法讀書, 即是由約而博、由博返約。譬如: 讀一篇文字, 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 就是由部分觀全體之法; 由全篇文字的主旨, 以解釋一字一句應有的含義, 便是由全體觀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個時代的文化以觀察個人的著作, 由個人的著作以例證整個時代的文化, 也可以說是應用由全觀分、由分觀全、多中見一、一中見多的方法來讀書。此種玄思的方法, 認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機體, 有如常山之蛇, 擊首則尾應, 擊尾則首應。故讀書, 了解思想, 把握世界, 須用以全體觀部分、以部分觀全體的方法。
總之, 要從讀書里求得真實學問, 須有嚴格的方法, 以逐漸養成研讀偉大著作的勇氣與能力。
(改編自賀麟《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
9. 材料一中"學術繁榮的局面"指什麼在這個局面中主張"以法治國"的代表人物是誰
都用鎮壓pi民
10. 李錦的主要學術成果
1. 「就業基因檢測之規制和風險防範:一個實用主義的立場」,《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第11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2. 「重訪『反對解釋』之立場與命題」,《法律方法》第13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CSSCI集刊)。
3. 《法律理論的第三條道路——德沃金的解釋轉向及其意義》,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4. 「三國違憲審查制度的實效比較——以立法權與司法權之關系為視角」,《嶽麓法律評論》第7期,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5. 「黨委領導地方立法的實證分析與制度建構」,《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第8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6. 「行政裁量的類型和限度:一個類型分析」,《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第6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7. 「論法律解釋的解釋學循環」,《法律方法》第12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CSSCI集刊)
8. 「基因歧視的概念:一張普洛透斯式臉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CSSCI來源刊)
9. 「論哈特的內在視角及其理論意義」,《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CSSCI來源刊)
10.「地方立法的法規影響評價:一個初步的分析」,《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研究》第4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11.「地方立法與公民審議會的制度創新」,《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研究》(第二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12.「遵守規則視域的法律理解和解釋」,《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13.「淺析德沃金的原則論演進」,《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4.「一種純粹的法律解釋理論是否可能——凱爾森法律解釋理論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7期
15.「語義學之刺及其解決方案」,《北方法學》,2009年第3期
16.「法定解釋實踐之優先性規則:一個比較分析」,《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法學)版》,2008年第11期 1. 《別樣的法律導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2. 棚瀨孝雄,「全球市場與中國、日本的法律發展」,高鴻鈞主編:《清華法治論衡》第9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